孔邁 - 個人資料
祖籍廣東省普寧縣。1919年生于印度尼西亞。
孔邁 - 個人經歷
6歲時,他曾隨母親從南洋回到廣東老家,聽到了許多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在他童年的腦海里流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他又隨母親回到南洋,并在那里開始入學讀書。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的炮聲打破了他升學的計劃。1938年6月,他同幾個華僑青年結伴,滿懷堅決抗戰(zhàn)、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揮淚告別南洋,回到正遭受日寇鐵蹄蹂躪的祖國。途徑香港時,他為表示獻身祖國的決心,也為表示與父母不辭而別的歉疚,在隨身攜帶的一張7寸黑白照片背面寫下:"媽媽,把我獻給祖國吧",而后托人把照片轉交給尚在印尼蘇島的父母。
幾經風雨,幾多艱險,孔邁終于在"七七"抗戰(zhàn)一周年時到達漢口。經漢口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他們到了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辦事處的同時將他們分配到陜北公學分校學習。1938年九月,孔邁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新階段,黨中央決定成立抗大一分校,孔邁報名參加抗大一分校學習,穿起軍裝,隨抗大一分校兩度東遷,行程5000里。1939年七月,日寇出動5萬多兵力對我晉東南抗日根據(jù)地進行大掃蕩,孔邁受命帶領戰(zhàn)時工作隊活動在壺關縣紫云洞的山谷里,動員群眾搶運軍糧支援前線。1940年,抗大一分校東遷至山東敵后,孔邁擔任民運工作團隊長、副團長,參加沂蒙山抗日根據(jù)的建設。次年,他帶領民運工作團在泰安、泗水、濟寧、費縣等地堅持反掃蕩,許多戰(zhàn)友獻出寶貴生命,孔邁的左臂也中彈負傷。戰(zhàn)友是孔邁成熟了,更堅強了。
1943年,孔邁被調到膠東《大眾報》社和新華社膠東分社任編委、采訪科長、特派記者,開始了他的新聞工作生涯?走~經常深入到反掃蕩、反封鎖的第一線采訪,報道我膠東軍民堅持敵后抗戰(zhàn)的事跡。這年5月,他隨交通員來到大澤山西海軍分區(qū)司令駐地高家,正遇上附近沙河據(jù)點的鬼子出來掃蕩,我軍民英勇出擊,粉碎敵人在七天內的三次掃蕩。在滾滾硝煙、戰(zhàn)火紛飛情況下,孔邁蹲在一塊巖石上,一鼓作氣,寫出了《大澤山民兵地雷戰(zhàn)粉碎敵掃蕩》的通訊。孔邁不僅用文字記錄了當時地照片。1944年8月,在攻打棲霞城時,孔邁隨攻城部隊直搗縣城,用照相機拍下膠東地區(qū)從日寇魔抓控制下解放出來的第一座縣城的歷史場面。
抗戰(zhàn)勝利了,但蔣介石又發(fā)起了全面內戰(zhàn)。根據(jù)工作的需要,組織上派孔邁到新華社華東野戰(zhàn)軍分社第九縱隊擔任新華支社社長兼《勝利報》社社長。為辦好報紙和開展群眾性通訊工作,孔邁在九縱各團都建立了報道站,在各營、連都組織了特約通訊員。九縱73團在后來的濟南戰(zhàn)役中第一個登上濟南城頭,因此中央軍委授予該團"濟南第一團"的光榮稱號。作為隨軍記者,孔邁一直在該團采訪。他親眼看到73團將士英勇頑強的作戰(zhàn)精神,戰(zhàn)后寫出了《榮膺中央軍委嘉獎的"濟南第一團"》的通訊。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打響了?走~隨九縱從濟南趕到江蘇新安鎮(zhèn)。當時的戰(zhàn)斗口號是"打下新安旗,活捉黃百韜"。20日,我軍攻克碾莊,守敵土崩瓦解。聶鳳智司令員交給孔邁一張黃百韜的照片,要他立即前去尋找黃的下落。他帶著照片、相機和手槍,冒著硝煙流彈,沿著戰(zhàn)壕尋找,足足趕了10多里路,就是沒找到黃的下落。后來才得知,黃百韜逃到小黃莊東北角自殺了。
渡江戰(zhàn)役前夕,孔邁調任新華社第三野戰(zhàn)軍總分社九兵團新華分社社長并兼任《長江報》社社長。這是九縱已改編為第三野戰(zhàn)軍第27軍。在渡江戰(zhàn)役中,"濟南第一團"突破長江防線勝利登岸?走~馬上把這一勝利消息寫成稿子交給電臺發(fā)往總分社。但這是戰(zhàn)斗尚未結束,部隊正急速追殲逃敵,隨軍電臺報務員剛架起天線桿,沒等稿發(fā)完,部隊又出發(fā)。這樣,發(fā)一點。走一會兒,又發(fā)一點,結果,通過隨軍電臺發(fā)到前線總分社的只是一些支離破碎、湊不成章《渡江通訊》。更可惜的是因下雨受潮,他拍攝的有關渡江戰(zhàn)役的膠卷全部報廢。這成為他記者生涯中痛心疾首的兩大憾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隨著外交工作的發(fā)展,發(fā)展國外分社成為建設國家通訊社的重要任務之一。50年代初,新華社的外交干部很缺,孔邁是印尼歸僑,有一定的外交功底,又有組織通訊報道的實踐經驗,于是,他在被總政借調赴朝鮮參加"解釋代表團"工作,回國后,于1954年10月,被總社派往印度新得里,接替張維冷同志擔任首席記者。從此邁進了他人生的新階段--駐外記者的生涯。
早期新華社駐外分社,人員少,任務重,因此要求記者都是"多面手"。1954年冬,孔邁和夫人徐舟力到新德里分社上任,既要負責分社的全盤工作,又要親自譯稿、編稿、發(fā)稿,還要參加大量的采訪報道。這年年底,我國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率領大型文化藝術代表團訪問印度,孔邁隨團出訪。尤其是1956年底,周恩來總理由賀龍副總理陪同再訪印度,孔邁在隨同采訪過程中目睹周總理的外交風采,也領受了周總理的親切教誨。在一次記者招待會后,總理忽然問他:"你們和美國記者有接觸嗎?"孔邁愣住了,一時語塞?偫硐袷强闯鏊乃枷腩檻],溫和而親切地對他說:"不要怕嘛,可以大膽接觸,大膽工作。"這無疑是對駐外記者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從那以后,他在工作中始終以周總理的話勉勵自己,克服困難,完成總社交付的多項任務?偫碓L印結束后,孔邁撰寫了一長篇通訊《悠久而深厚的友誼》登在《人民日報》上,總理看后表示滿意。
1958年8月,正在新德里分社任職的孔邁突然接到總司令其回國的電報;氐娇偵绾蟛胖,由文化部副部長周而復率領的我國一個大型雜技藝術團即將訪問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智利等4國,時間長達8個月。出訪途中,他聽到古巴人民于1959年1月日推翻巴蒂斯塔獨裁統(tǒng)治,建立了新政權的消息。隨團到達智利圣地亞哥后,碰巧遇到也正在圣地亞哥訪問的古巴代表團,他遂向他們提出到古巴采訪的要求(這一要求事先已向總社申請并經批準)。在古巴和智利的朋友多方幫助下,古方批準了孔邁的采訪要求。1959年4月12日,孔邁和龐炳庵從圣地亞哥乘飛機經巴拿馬抵達古巴首都哈瓦那。鑒于當時古巴政情的復雜和動蕩,兩人未敢公開身份,扮作商人住進旅館。第二天,他們在大街上目睹古巴人民熱情激昂歡度自己的節(jié)日"卡尼瓦"(慶祝甘蔗豐收)的情景,孔邁就此寫了消息,在哈瓦那用新華社電頭,通過美國無線電報公司向總社發(fā)回第一條新聞。這一天是1959年4月14日,應該算作哈瓦那分社的創(chuàng)建日。新華社哈瓦那分社就這樣在中古建交之前建立的。后外交部派曾濤同志以分社社長名義前往哈瓦那,主要是負責促進中古建交事宜,分社業(yè)務仍由孔邁負責。1960年9月28日,中古正式建交,外交部即調回曾濤同志,由孔邁繼任分社社長。
獨立后的古巴,新政權尚不穩(wěn)定,隨時都會有突發(fā)事件,這就要求記者必須時刻準備著,爭分奪秒搶發(fā)新聞。1961年4月17時凌晨3點,正在睡覺的孔邁接到古巴《今日報》社長拉菲爾.羅德里格斯打來的電話,告知"美國雇傭軍在吉隆灘登陸,菲德爾.卡斯特羅已親臨前線."得到消息的同時也得到"記者不能到前線采訪"的通知。記者的敏感性使孔邁一刻也未敢耽擱,立即前往使館向我駐古大使申健匯報,并起草急電報告國內,回分社后又趕寫了美國雇傭軍人侵古巴的消息。但因古巴已切斷一切對外聯(lián)系,消息未能發(fā)出,申請采訪的通行證也遲至第三天才拿到。拿到政件后孔邁立即驅車直奔位于哈瓦那東南方200公里處的吉隆灘戰(zhàn)場。此時斗爭尚未結束,孔邁以一個新聞記者特有的靈敏,打開照相機,拍下古巴軍民消滅殘敵、押送俘虜、打掃戰(zhàn)場的場面?走~很快就將這些底片送回總社?偵珩R上沖洗制作成新聞照片,并急速向國內外發(fā)了圖片新聞稿。拉美一些國家的報社收到后,都在報紙顯著位置予以刊登,頗受歡迎。
在孔邁的駐外記者生涯中,東京是他的最后一站。1979年4月,他接替丁拓同志出任東京分社社長。這是適逢他六十花甲,是新聞戰(zhàn)線的一匹"老馬"了,但他工作起來雄風不減當年。到任后,他根據(jù)總社的指示精神,對分社工作進行了適度調整。首先是使"新華社東京分社"亮出了牌子,接著是分社于1979年秋申請加入了"外國記者俱樂部"這樣一來,就擴大了分社的社交活動范圍,也使分社的采訪機會大大增加。"新華社東京分社"在日本新聞界、政界、財界及各國駐日新聞機構中所處的位置日趨重要。
1979年5月,孔邁剛到任就采寫了述評《大平首相頻繁的外交活動》,把大平訪美和為開好東京七國首腦會議做準備聯(lián)系起來。導語突出了日本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自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fā)的經濟衰退以來所面臨的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困難。總社全文發(fā)了此述評,國際部也以"內容扎實,調研材料有說服力,發(fā)稿及時"的評語。對該述評予以表揚。
日本新聞界較復雜,派別也較多。共同社和事實社就是日本勢不兩立的兩大通訊社,它們與中國的關系都因其與臺灣關系的疏近而發(fā)生多次變化。1979年初,共同社社長渡邊孟次訪問中國,與新華社簽署了兩社新聞合作協(xié)議書;同年5月,以大煙社長為自己的朋友?走~根據(jù)總社的指示精神,本著"兩社都是朋友"的原則,與這兩家通訊社都保持友好聯(lián)系,并從中協(xié)調這兩社之間的關系,使得1980年曾濤社長率領新華社代表團訪日時,在日程和禮賓安排上,這勢不兩立的通訊社達成協(xié)議,由共同社接待訪問10天,在由時事社接待10天。這種協(xié)調工作極富難度,孔邁以其耐心細致周到的工作和不卑不亢的作風使較為棘手的難題得到妥善而友好的解決。新華社代表團的訪日成功,使東京分社在日本新聞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伴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也接受了"非禮不看,非禮不聽,非禮不說"、明哲保身、休管閑事的處世哲學。在日本佛教寺廟,常見一只捂著眼睛、一只捂著耳朵、一只捂著嘴巴的三只猴的形象?1980年1月1日,按日本歷法也就是猴年開始,日本各界卻以全新姿態(tài)亮相。其形象的代表便是睜開眼睛、豎起耳朵、張開嘴巴的"昭和年代三只猴",用來表示要關心時事、參與競爭的意識。孔邁及時抓住這一動向,采寫了《昭和年代三只猴》新聞發(fā)回總社,總社作了廣播,《人民日報》于1月8日作了轉載。事后談起采寫這則新聞的動機,孔邁坦示:80年代初,我國受"文革""左"傾思潮影響,思想不夠開放,觀念也很陳舊。寫這則通訊,既介紹日本人民新時代的新姿態(tài),也想借此給國內帶來一點亮色,帶來一縷活躍的空氣。他認為,作為駐外記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外國一些好的可資借鑒的思想、方法介紹到國內。他的這篇通訊一經發(fā)表,《北京周報》英文版、日文版即予以轉載,日本上治大學和早稻田大學還把它作為中文教材向學生宣講,深受學生歡迎。
1981年4月,孔邁離開東京分社回國,給他的駐外記者生涯劃上了句號。從1938年由印尼回國到1981年從東京回國,如梭的光陰已把當初一個熱血青年鍛煉成為如今具有豐富經驗的新聞工作者。
1983年,孔邁由新華社調任廣電部秘書長兼外事局長。他曾先后率新聞代表團、廣播電視代表團訪問菲律賓、日本、阿曼、聯(lián)邦德國、盧森堡、尼泊爾、泰國等,他走訪過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國際文化交流。還擔任過中國唱片總公司董事長,中國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第三屆理事會書記處書記。
孔邁于1986年離休。
孔邁 - 精神
回憶漫漫人生路,他1994年75歲時寫下的一首詩或許是最好的概括:"蕉風椰雨思報國,萬水千山只等閑。五洲四海坎坷路,吉它雖老不斷弦。"他感慨萬千的說:我們是戰(zhàn)爭的幸運者,留在海外的同學有的在獄中堅持不屈斗爭之后慘遭日寇殺害,回國參加抗戰(zhàn)的同學也有不少人在戰(zhàn)場上光榮犧牲。想想他們,我們有什么理由居功自傲?!我們所應做的就是為祖國母親更努力地工作戰(zhàn)斗!
孔邁 - 家庭
妻子 徐舟力長女 徐也玲
長子 孔泉
次子 孔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