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846~904),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數(shù)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四十六歲才中進士,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當黃巢起義軍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于《全唐詩》。
杜荀鶴 - 人物簡介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相傳為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曾數(shù)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后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于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上頌德詩三十章取悅于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復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lián)絡。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詩語言通俗、風格清新,后人稱“杜荀鶴體”。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zhàn)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當時較突出,宮詞也很有名。
杜荀鶴才華橫溢,仕途坎柯,終未酬志,而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善長于宮詞。因長期置身于九華山懷抱,吟詠九華山面貌的詩篇甚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途铀l(xiāng)寫的《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棄官歸隱九華的心情和身在異地戀鄉(xiāng)之苦。在《自江西歸九華有感》、《題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婦》等詩篇中揭露了社會政治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杜荀鶴是晚唐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提倡詩歌要繼承風雅傳統(tǒng),反對浮華,其詩作平易自然,樸實質明暢,清新秀逸。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于《全唐詩》。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yè),他膾炙人口的詩《春宮怨》,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段的高超。然而杜荀鶴的詩的主要成就,還在于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的作品!稌r世行》2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zhàn)亂使農(nóng)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堵貌从隹ぶ信褋y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zhèn)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筆下再現(xiàn)了黃巢起義被鎮(zhèn)壓后,藩鎮(zhèn)混戰(zhàn)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這類詩篇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行世。
杜荀鶴 - 文學貢獻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出身寒微。相傳杜牧在會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時,妾程氏有孕,為杜妻所逐,嫁長林鄉(xiāng)正杜筠而生
荀鶴(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及計有功《唐詩紀事》)。早年讀書于九華山,與顧云、殷文圭等為友,7歲時已露頭角。曾數(shù)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中間也曾旅游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當黃巢起義軍席卷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后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于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上頌德詩三十章取悅于溫。溫為他送名禮部,得中大順二年(891)第八名進士(《鑒誡錄》)。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天復三年(903),田□起兵叛楊行密,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lián)絡。田□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由于他晚節(jié)投靠朱溫,壯志清名,中道而廢(《鑒誡錄》),為時論所惋惜。
杜荀鶴一生以詩為業(yè),自說乍可百年無稱意,難教一日不吟詩(《秋日閑居寄先達》)。登第時自編其詩為《唐風集》3卷,存詩300多首,都是律詩和絕句。
唐末詩歌,大致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艷麗著稱的溫李派,以韓□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為主的賈島派,以李洞等為代表;三是著重反映社會現(xiàn)實、民生疾苦,繼承元白新樂府衣缽的,以皮日休等為代表;自稱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郊居即事投李給事》)的杜荀鶴、詩集中保存的五律詩幾近130首,其中表現(xiàn)山林生活、寂靜境界的作品,基本上屬于賈島一派。他不是不能寫溫李風格的詩,列在《唐風集》卷首向來膾炙人口的《春宮怨》,被人說是宮詞為唐第一,并流傳諺語說:杜詞三百首,惟在一聯(lián)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那種用宮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懷才不遇的比興手法,顯示了作者藝術手腕的高超。然而杜荀鶴詩的主要成就,倒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難與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
杜荀鶴自稱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又稱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時世行》詩獻朱溫,和白居易寫諷諭詩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目的,并無不同!稌r世行》二首,一題作《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繪了戰(zhàn)亂使農(nóng)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難的畫面!对俳(jīng)胡城縣》、《題所居村舍》,聲討了一群屠殺人民起家的官吏!堵貌从隹ぶ信褋y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鎮(zhèn)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詩人的筆下,再現(xiàn)了黃巢起義被鎮(zhèn)壓以后,藩鎮(zhèn)混戰(zhàn)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慘世界。此外,如《蠶婦》、《傷硤石縣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稅剝削之苦!堆、《山中對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階級對立的不平現(xiàn)象。
這類詩篇的寫法特點,不同于從元白到皮日休的新樂府。它運用律詩和絕句的形式而又不為聲律所束縛,精練地把內(nèi)涵廣闊的境界壓縮在短幅之中,常用鮮明的對比和深透一層寫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語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顯示了它能突破同時代華靡詩風,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嚴羽《滄浪詩話·詩體》列有杜荀鶴體,足見他的詩風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可是另一些評論家則譏斥為鄙俚近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幕府燕閑錄》),亦殊淺易(翁方綱《石洲詩話》),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凈優(yōu)人口中語(楊慎《升庵詩話》)。
《唐風集》通行有明汲古閣刊本。近人劉世珩輯《貴池先哲遺書》本,有補遺1卷。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即以劉刻本為底本,并據(jù)《全唐詩》加以補錄、校勘,編成《杜荀鶴詩》,與《聶夷中詩》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席刻《唐詩百名家全集》本,題為《杜荀鶴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鶴文集》3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杜荀鶴 - 詩風特點
一、詩人的本性,天然好賦吟,作中多有如此之自詠:
“無人開口不言利,只我白頭空愛吟!保ā渡骄幼郧病罚
“苦吟只天性,直道世將非!保ā都膹氖濉罚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保ā督季蛹词峦独罱o事》)
“不是營生拙,都緣覓句忙!保ā渡街屑挠讶恕罚
“自小僻于詩,篇篇恨不奇?嘁鳠o暇日,華發(fā)有多時!保ā锻独畲蠓颉罚
“多慚到處有詩名,轉覺吟詩僻性成!保ā稊⒁鳌罚
二、多題贈僧侶寺院隱居山士之作。對佛門有一定的領悟和向往。
三、句作中不刻意規(guī)避重字。
“滿酌勸君酒,勸君君莫辭!保ā端腿擞谓稀罚
“今日偶題題似著,不知題后更誰題。”(《題瓦棺寺真上人院矮檜》)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保ā锻堕L沙裴侍郎》)
“朝喜花艷春,暮悲花委塵。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春閨怨》)
四、一生苦貧而勵志好學!柏殹笨嘁娫娭小!皶兌桃归L須強學,學成貧亦勝他貧!
五、綜觀其詩,成就一般,因其守貧樂道,亦得詩之真趣。雖亦不免干祿戚懷之憂,但也是人之常情。
詩題材可分三類,風格也因類而別。數(shù)量甚多的描寫山林隱居生活的五律追求枯寂靜冷的境界,與晚唐賈島派風格相近。艷情詩近艷麗的溫(庭筠)李(商隱)派詩人韓偓;代表作《春宮怨》以宮女身世象征懷才不遇,有宮詞為唐第一之譽,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頗有名,時稱杜詩三百首,盡在一聯(lián)中。奠杜荀鶴文學史地位的是他反映現(xiàn)實、同情下層人民疾苦的詩作!稌r世行》二首(《山中寡婦》、《亂后逢林叟》),《題所居村舍》寫戰(zhàn)亂造成的農(nóng)村蕭條凋敝;《再經(jīng)胡城縣》聲討殺人升官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指斥藩鎮(zhèn)乘亂擁兵的野心;《蠶婦》、《田翁》揭露繁重賦役帶給人民的災難;《雪》暴露不平的階級對立,都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晚唐亂世社會現(xiàn)實的本質。這類詩用短篇近體濃縮對現(xiàn)實的憂患不平和對人民苦難的深深同情,擅用對比,語言清新通俗而爽健有力,繼承白居易等新樂府詩傳統(tǒng)而有創(chuàng)造發(fā)展。嚴羽《滄浪詩話》列杜荀鶴體。今存《唐風集》3卷,是詩人自編詩集,收詩300多首,均律詩絕句。
杜荀鶴 - 佛詩與佛理
杜荀鶴詩多有與寺僧贈題之作,一些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情勢,如: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誰云辟二途,律禪禪律智歸愚。
念珠在手隳禪衲,禪衲披肩壞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詩的大意是說空有本一,說空即有,說有本空,二師于空有、有無之爭辯,待到海枯石爛也不會有結果,也是毫無意義的。
“禪律相鄙”,實即是禪教相爭。自唐代教外別傳(于傳統(tǒng)佛陀傳統(tǒng)言教外另外單獨傳出的心地法門,故曰教外別傳)之禪宗興起,提揭“即心即佛”,“不立一法,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后,與需三大阿僧祗劫才能修行成佛的教下各派自然引起教內(nèi)部爭論。其實,禪宗不重教理的理解,所謂“解門開時悟門塞”,以妙悟苦參實修為宗旨,故稱為頓悟實修派,教下重在理解了教理之后,依解起行,循階漸進,以漸修漸悟為實,是為教理派。其實二派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只是因于修行人根器之異,遲速有所不同而已。宗門有言:宗通則教通,宗通之后,沒有教理不通的;但反過來說,通教者不一定通宗,甚至可能成為通宗的障礙,因為一切教理,在禪宗看來,皆為“戲論”,“金沙雖貴,在眼為翳”,故在判教上,禪宗是在眾教之首的,因為它代表的是佛心,教下各派代表的是佛言,二者實質上是一致的。
杜詩中有首《題江寺禪和》的七律,首四句也道出了晚唐時期禪宗發(fā)展的一些跡象:
江寺禪和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
懶求施主修真像,翻說經(jīng)文是妄言。
所謂凡圣同居,魚龍混集,金沙俱下,禪宗發(fā)展到后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許多空浮的敗跡。宗、教皆是佛陀一身傳出,豈有二致,如果“翻說經(jīng)文是妄言”,那說明這些禪和不但沒有“似悟禪”,而是在敗壞佛教罷了,所謂“獅子身中蟲,自食身中肉”,就是這個道理了。
杜荀鶴 - 苦求為官
朱溫本名朱全忠,當初是黃巢手下大將,后投降朝廷,官至鳳翔、靜難、武定、昭武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后稱帝。他專橫霸道,殺人不眨眼,是有名的屠夫皇帝。人們把他比作老虎,他身邊的人如果稍微違背了他的意愿,朱溫立馬就殺了他們。據(jù)說他手下的官吏每天當值的時候,要先與家人辭行,作好死的準備,晚上回家后全家相賀又活了一天。他手下的賓客們也是在這種不寒而栗的日子里煎熬。
杜荀鶴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于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杜荀鶴上《頌德詩》三十首取悅于溫(《鑒誡錄》)。張齊賢是宋真宗時中書門下平章(即宰相),他在《洛陽縉紳舊聞記》中寫道:杜荀鶴把自己寫的頌揚詩托人轉投給他,表達了想見他一面的想法。相關的官員把這事轉達給他,朱溫好象沒有聽到一樣,就這樣杜荀鶴在大梁住了幾個月,進退兩難。
原來,只要有人求見朱溫,如果已經(jīng)通報過姓名,而沒有見過的,要是有一天朱溫想見這個人,而他不在的話就會追究相關官員的責任,有時還會丟了腦袋。所以這些來求見的人,即便過了半年半年沒有得到接見,也不能走。有的賓客困在客舍中,無錢無衣,饑寒交迫,負責的人也要留住他不讓他走,不然的話,他們就會得罪的。所以杜荀鶴每天都要到接見賓客的地方,等著朱溫的接見。
一天清早,朱溫在屋里問:“杜荀鶴在那里?”左右回答:“在客舍里!弊笥伊⒓磁扇苏叶跑鼹Q來,杜荀鶴疾馳如飛趕到。還沒有見到朱溫,這時突然來了一批人,朱溫就見他們一直到中午,朱溫歸家。杜荀鶴對那些官員們說:“我饑餓得很厲害,想回去!蹦切┤藶樗麛[食,說:“大爺,您給我們留條命吧!如果大王出來要見你,再說你又回去了,我們求死都來不及了!”。
還沒到晚上,朱溫果然出來了。坐在那里叫手下的人取骰子來。拿來以后,就在那里擲好象在卜什么。好象不開心的樣子,一會兒很生氣多次向手下的人看。手下的人恐怖極了,大氣也不敢出,好像馬上就要赴湯蹈火一樣。一會兒他拿著骰子叫著:“杜荀鶴!”擲下去,六個都是紅色的。他大聲喊道:“苦命的秀才!”
杜荀鶴進來以后,朱溫招手叫他靠近,杜荀鶴馬上跑到臺階下要行禮。朱溫說:“秀才可以不行禮!倍跑鼹Q連聲喏喏,因恐懼而汗如雨下,再三再四地拜謝,就面色慘然坐下,渾身發(fā)抖,神不附體。朱溫慢慢說:“我聽說秀才很久了!倍跑鼹Q聽到這話后,又想下臺階拜謝,朱溫說:“不用了。”于是再拜后坐下。這時朱溫看著左右說:“好象下雨了?”就抬抬手,示意立在旁邊的人去看,外面果然下雨了。朱溫仰頭看天,此時天無片云,只是雨點很大,打在窗檐上發(fā)出很大的聲音,他自已站起來,對著窗外雨看了很久,又坐下對杜荀鶴說:“秀才你曾經(jīng)見過無云雨了嗎?”杜荀鶴說:沒有見過。朱溫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無云而雨,叫做天哭。不知是什么征兆?”又大笑,左右的人頓時大驚失色,汗如雨下。
過了很久,朱溫徐徐地對左右的人說:“拿紙筆來,請秀才寫首無云雨的詩吧!倍跑鼹Q開始面對著朱溫坐,好象坐在火炭上一樣;現(xiàn)在又要他寫詩,他不敢推辭,馬上在座位上寫了一首詩。朱溫看后大喜,立即召來賓客們一同飲酒,直到夜半才非常高興地散席了,還專門對左右的人安排道:“明天專門為杜秀才擺一宴。”杜荀鶴拜謝而退。原來他的詩是這樣寫的:“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朗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功!币馑际钦f因為梁王(朱溫)有造化,所以才會下無云雨(其實是太陽雨)。明明白白的奉承大獲朱溫歡心。
杜荀鶴因此獲得了朱溫的歡心。不過杜荀鶴這天好不容易捱回客舍后,驚懼成病,一夜瀉了幾十回,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幾乎要死去。有關的官員守著他供熱水和藥劑,好象侍候自己親生父母一樣。第二天清早還沒有起床,又有官員來催他說:大王要見秀才了,請速上馬!杜荀鶴不得已,梳洗上馬,等到的時候,催他的人已經(jīng)遇見六七撥了。杜荀鶴病后困頓無力,腳步顫抖,行動遲緩。朱溫自已起來迎著他說:杜秀才‘爭表梁王造化功’?杜荀鶴立即忘了病癥,趨步如飛,向朱溫連拜四次,言語行動好象正常人一樣。
于是朱溫專門為他送名禮部,杜荀鶴才得中第八名進士(《鑒誡錄》)。還給他衣服錢物,待他很好,后來以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可惜杜荀鶴“恃勢侮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結果“遘重疾,旬日而卒。”當時人以與之交往為恥,“杜荀鶴諂事朱溫,人品更屬可鄙。”(《養(yǎng)一齋詩話》清?潘德輿)
杜荀鶴 - 詩詞欣賞
閩中秋思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這首詩描寫閩中秋天景色,嘆息閩中路途艱險,曲折地表達旅人懷鄉(xiāng)之情。詩的前二句寫近景,“紫菊叢叢”點明秋季,菊花經(jīng)雨,滋潤而艷麗,這里通過菊花的描寫表現(xiàn)出靜態(tài)的秋之色彩,而在秋風的吹拂下,“紅蕉葉葉”,擺動搖曳,既婀娜多姿,又簌簌作響,這就進一步寫出動態(tài)的秋之聲響。這兩句對植物的描寫,抓住了南方的溫暖、多雨的特點,由此展現(xiàn)的景色也是嬌美鮮麗的。第三句宕開筆勢,宏觀地寫出整個閩中山水全景!氨迸鲜巧侥吓虾!,極為精練地把握住了福建的地理形勢特點,整個福建西北部都是連綿崎嶇的崇山峻嶺,而東南部則是廣袤的海岸線,面對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山海既對峙又相接,氣勢闊大,景色壯麗。這三句詩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寫出閩中景色既嬌美又壯麗的特點。結句突然轉折,發(fā)出“只堪圖畫不堪行”的慨嘆,表達出旅途之人的內(nèi)心感受,由路途之艱難,已暗含思鄉(xiāng)之情懷,語意含蓄,耐人尋味。
冬末同友人泛游湘
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歸來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到衡陽。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人帝鄉(xiāng)。
此詩是描寫湘江冬景,畫面非常生動!熬痛I得魚偏美”,當時民風淳樸,湘江沿岸捕魚為業(yè)的漁船不少,河水煮魚,味更鮮美。尤值大雪紛飛,踏雪沽來美酒村醒,品魚飲酒,對雪吟詩,是一幅多么韻味的民俗風情畫面。但詩人筆鋒一轉,借景之后,進而抒情。他面對晚唐的混亂時世,民不聊生,聯(lián)系到自己異鄉(xiāng)飄泊,歸宿渺茫,用“猿到夜深啼岳麓”來概括,是多么意味深長。但他還是對前景存在幻想,企盼太平安居樂業(yè),用“雁知春近到衡陽”,結合地名特色,寄托復雜矛盾心情,是多么自然和諧。
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些衣衫鬃發(fā)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微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所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最深處,也應無計避征搖。
詩歌是以感情來撥動讀者的心弦。《山中寡婦》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但詩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訴諸對人物命運的刻畫描寫之中。詩人把寡婦的苦難寫到了極至,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氣氛,從而使人民的苦痛,詩人的情感,都通過生活場景的描寫自然地流露出來,產(chǎn)生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春宮怨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誰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全詩除五、六兩句寫明媚春光,其余均為敘事,前四句:以前由于貌美而被召入宮,從此長伴孤獨;主人公因不得寵幸而懶于梳妝打扮。尾二句,由現(xiàn)實轉入回憶。這首詩細膩地描繪了失寵宮人復雜的心理活動,將“春”與“宮怨”結合一起,以大好春光反襯她心中的憂怨,頗具打動力。結尾寫入宮前與家鄉(xiāng)女伴一同采蓮的幸福情景,不僅加深了對宮中生活的怨恨,也是詩人的自況,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鄙棄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經(jīng)青山吊李翰林
何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
天地空銷骨,聲名不傍聲。誰移耒陽冢,來此作吟鄰。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六百九十一。
何為先生死,一作何謂先生死。
耒陽冢:唐大歷五年(770),杜甫卒于湖南耒陽,藁葬之。后遷殯岳陽,元和中再遷河南偃師首陽山下。后世游有人以為杜甫藁葬耒陽不可信,依據(jù)是元稹為杜甫所作墓志未及此。然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杜甫確因食牛炙中毒而死于耒陽。
遺編往簡應飛去,散入祥云瑞日間。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七百十。李翰林即李白。
劉備國,指蜀國。李白為蜀中人。
旅魂句,指李白客死當涂,墓葬青山。青山于天寶十二載敕改為謝公山。
杜荀鶴 - 相關詞條
宋若昭 | 牛僧孺 |
王易簡 | 張子容 |
羊士諤 | 李九齡 |
杜荀鶴 - 參考資料
http://www.uname.cn/top/celeb_98499.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03dec01000abn.html
http://guji.artx.cn/Article/print_11190.html
http://info.datang.net/D/D1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