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誥 - 簡介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號蔗林,又字西京,一號柘林。生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浙江富陽人,董邦達(dá)之子。當(dāng)時其父董邦達(dá)已四十五歲。董誥二十四歲中舉,隔年參加會試,名列一甲第三,高中探花,乾隆皇帝將其改為二甲第一,由探花改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xié)修、武英殿纂修。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董誥六十歲,已從庶吉士、編修、工部侍郎、軍機大臣、東閣大學(xué)士等,擢為文華殿大學(xué)士(即宰相),晉太保。欽賜“紫禁城騎馬”,兩次圖形紫光閣。董誥工詩詞古文,善書法,山水稟承家學(xué),有“大、小董”之稱;更通曉軍事。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董誥卒于嘉慶二十三年,終年七十九歲。董誥 - 生平
董誥歷任禮、工、戶、吏、刑各部侍郎,《四庫全書》副總裁,奉命輯《滿洲源流考》,充武英殿總裁,以至文華蓼大學(xué)士。四十四年,任軍機大臣,旋任戶部尚書,兩次圖形紫光閣。其時,和珅用事,排除異已。董誥支拄其間,遇事多所救正。及嘉慶這即位后,又襄贊之,卒能殲除巨憝,朝綱不墜。
董誥位極人臣,出入禁中40年,供職勤恪,進止皆有常度;熟諳掌故,政事得失,皆能洞鑒本源。朝見時,凡有獻(xiàn)納,皆面陳之,不用奏牘。平生所學(xué),在一“城”字,以為天下無不可與外之人;而人亦未有敢侮之者。亦擅繪事,其所進呈畫本,均經(jīng)乾、嘉二帝親筆題詠,收于《石渠寶笈》第三編。
嘉慶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學(xué)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劇而卒。嘉慶帝親臨祭奠,賜謚文恭。墓葬蛇浦村(今屬新桐鄉(xiāng)),有御制碑文,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嘉慶帝親臨祭奠,制詩寫哀(碑文):“世篤忠貞清節(jié)堅,先皇恩眷倍寅虔。騎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樞廷四十年。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親臨邸第椒漿奠,哀挽藎臣考澤宣!辈髦I刻詩墓次,昭示后人,謚曰“文恭”。
董誥墓位于浙江省富陽市新桐蛇浦村凌家山坡地上,坐北朝南,遙對富春江。墓前有神道、臺階、祭桌,只有兩只憨厚的石虎守候在墓前,石馬僅存一頭,御制詩碑,神道碑已無存。
董誥 - 作品
行書書法尺牘
八言篆書對聯(lián)
楷書軸
行書軸
山水扇面
董誥 - 軼聞
兩次畫像紫光閣
《楹聯(lián)叢話》卷十有這樣一則記載:富陽董誥身為太平宰相三十年,兩次被畫像于紫光閣中,勛名之盛,一時罕有倫比,而身后情況,乃似寒門。侍講學(xué)士潘蕓閣,名錫恩寫有一副挽聯(lián)云:“珠玉自天題,計兩番紫閣圖形,早有丹青傳相業(yè);樓臺無地起,綜卅載黃扉翊化,惟將清白表臣心!
這則挽聯(lián)確確實實是對董誥生平業(yè)績的真實概括。在紫光閣中兩次圖形畫像,可以說是“圣德偉望”,青史留名了;但三十余年歷事朝廷,身前死后,而家境仍似寒門,惟有兩袖清風(fēng),這與當(dāng)今的一些貪官比起來,又何止是天上地下了。難怪嘉慶皇帝要去親自祭奠,并作挽詩悼念。
“嘉其父子歷事三朝,未嘗增置一畝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詩于墓,以彰忠藎!保ㄒ姟肚迨犯濉ざa傳》)嘉慶帝的挽詩正是對董邦達(dá)、董誥父子的最好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