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工為詞,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夕陽紅濕”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會作此”!……"乾道、淳熙間,(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 郎官。彥端詞以婉約纖秾勝,有介庵詞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藝文志》并行于世。
資料
以下資料來自《干越歷代名人考略》(盧新民編著)
趙彥端詞魂留干越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鄱陽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約紹興十年(1140年)為余干令,凡三載。曾主持重修縣城東山嶺上乘風(fēng)亭。乾道、淳熙間,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郎官。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夕陽紅濕”之句,為高宗所賞,云:“我家里人也會作此等語!痹~風(fēng)婉約纖稱。有《介庵詞》一卷。后世詞人贊趙彥端:“心曠達,山水樂余干。波底夕陽紅濕句,能教天子喜開顏。清譽滿東南!
余干山水風(fēng)光秀美。趙彥端在余干為令時 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今共搜集到趙彥端與余干有關(guān)詞作15首。
《朝中措·乘風(fēng)亭初成》
(一)長松擎月與天通。霜葉亂驚鴻。露炯乍疑杯滟,云生似覺衣重。江南勝處,青環(huán)楚嶂,紅半溪楓。倦客會應(yīng)歸去,一亭長枕寒空。
(二)幾枝筇竹半煙云。鐘鼓醉中聞。千點好山余思,一灣流水能分。多情皓月,輪棲夜午,光動風(fēng)文?慈∏彘e賓主,猶勝富貴封君。
《好事近·乘風(fēng)亭作》
君莫厭江鄉(xiāng),也有茂林修竹。竹外有亭榭,置酒尊棋局。棋神酒圣各成歡,歡長更燒燭。寄語故人鵬程,任傾金圍玉。
《虞美人·九月飲乘風(fēng)亭故基》
(一)煙空磴盡長松語。佳處遺基古。道人乘月又乘風(fēng),未用秋衣沈水、換薰蘢。兩峰千澗依稀是。想像詩翁醉。莫驚青蕊后時開,笑到江南淘氣、未歸來。
(二)凌虛風(fēng)馬來無跡。水凈山光出。松間孤鶴睡殘更。喚起緱簫飛去、與云平。新亭聊共豐年悅。一醉中秋月。江山擬作畫圖臨。樂府翻成終勝、鳥無聲。
乘風(fēng)亭,在東山嶺西峰之巔,臨龍池。從詞中可知,乘風(fēng)亭是異地重修。新亭初成,加上當年豐調(diào)雨順,這位剛中進士不久便來余干任縣令的趙彥端詞興大發(fā),留下了“新亭聊共豐年悅”這樣的 詩句。
《好事近·白云亭》
風(fēng)露入新亭,看盡楚天秋色。行到暮霞明處,有金華仙刻。孤城喬木墮荒涼,白云帶溪碧。喚取水舟同醉,話江湖歸日。
白云亭舊在白云城(即余干古城)南倉前嶺上,臨越溪(今市湖),據(jù)載,乃李德裕建于公元811年(唐元和六年)。《讀史方輿紀要》:“縣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李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長江之深,與干越亭對峙!睍r白云亭已塌毀。“孤城喬木墮荒涼”句寫盡白云亭的圮毀景象。
《滿江紅·餞前政盧光祖赴鼎州幕席上作》
津鼓冬冬,三老醉、知誰留得。都不記、琵琶洲畔,草青江碧。桃李春風(fēng)吹不斷,煙霞秋興清無極。悵樽前、桂子有余香,曾相識。
殘雨晝,初涼夕。高燭爛,新醅白。長歌斷,歡意不如愁色。父老能尋循吏傳,關(guān)河暫枉諸侯客。待日邊、一紙詔黃飛,勝相憶。
《垂絲釣·干越亭置酒》
短蓬醉艤,江南秋意如水。露草星明,風(fēng)柳絲委。危檻倚,為故人宴喜。歡無幾,念青鞋紫綺。論詩載酒,猶勝心寄雙鯉。倦游晚矣,云路非吾事,湖海從君意。沙雁起。記夜闌隱幾。
《阮郎歸·余干留別人家》
三年何許競芳辰。君家千樹春。如今欲去復(fù)逡巡。好花留住人。紅蕊亂,綠陰勻。彩云新又新。只應(yīng)小闋記情親。動君梁上塵。
紹興十二年(1142)趙彥端調(diào)左修職郎,錢塘縣主簿。不覺為余干令已三載,離別之際,“如今欲去復(fù)逡巡。好花留住人!痹~中充滿了他對余干的山山水水的留戀。
《青玉案·贈勉道琵琶人》
當年萬里龍沙路。載多少,離愁去。冷壓層簾云不度。芙蓉雙帶。垂揚嬌髻,弦索初調(diào)處;ㄒ捎窳|風(fēng)暮。曾記江邊麗人句。異縣相逢能幾許。多情誰料。琵琶洲畔,同寄清明雨。
《沙塞子·贈勉道琵琶人》
春水綠波南浦。漸理棹、行人欲去。黯消魂、柳上輕煙,花梢微雨。長亭放盞無計住。但芳草、迷人去路。忍回頭、斷云殘日,長安何處。
這兩首詞是他臨別贈給余干詩友的。他們曾經(jīng)“琵琶洲畔,同寄清明雨!逼诖蘸筮能相見,卻又質(zhì)疑“異縣相逢能幾許”,充滿惆悵。
《琴調(diào)相思引·臨別余干席上作》
(一)拂拂輕陰雨麹塵。小庭深幕墮嬌云。好花無幾,猶是洛陽春。燕語似知懷舊主,水生只解送行人。可堪詩墨,和淚漬羅巾。
(二)曾躡姑蘇城上臺。好山知有好人來。幾回徙倚,月里暮云開。閑倚和風(fēng)千步柳,倦臨殘雪一枝梅。暖香高燭,翻動道人灰。
《杏花天·臨別余干席上作》
(一)風(fēng)韶雨潤催花候。嘆春恨、年年常有。桃蹊杏陌相期久。一為東君試手。匆匆去、那人信否。襟淚漬、粉香依舊。單衣煮酒重來后。好與看承人瘦。
(二)當時眾里聞新曲。拚一醉、移舟換燭。清波快送仙帆幅。十里披煙泛玉。誰知度、春寒夜獨。常記恨、花闌漏促。西風(fēng)渡口蓮堪束。一枕新涼會足。
趙彥端從此離開余干,但他對余干山水和余干友人的感情一直念念不忘。20多年后,乾道二年(1166年),趙汝愚狀元及第,曾攜子去京城拜訪時任直寶文閣學(xué)士的趙彥端。趙彥端與忠定(汝愚)父兄游,作為同宗長者,又曾任余干父母官的趙彥端告誡趙汝愚:“謹毋以一魁置胸中!庇终f:“士大夫多為富貴誘壞!庇终f:“今日于上前得一二語獎諭,明日于宰相處得一二語褒拂,往往喪其所守者多矣。”這些話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高中狀元而恃才傲物,永遠要保持本色,不要因為別人的褒揚甚至吹捧而忘乎所以。趙汝愚拱手感謝道:“謹受教。”可以說,趙汝愚此后在仕途上的發(fā)展,直至登上右丞相之位,與趙彥端的忠告不無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