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則天不被算為唐朝皇帝的話),在位時間(683年12月—684年2月、705年正月—710年5月)。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生于長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07年、707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兩次當(dāng)政,共在位五年,神龍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為應(yīng)天神龍皇帝,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于神龍殿,終年55歲,廟號唐中宗,謚號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龍泉山)。 武后生四個兒子,唐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兩位皇兄一死一廢之后,李顯被立為太子。
初次為帝
唐高宗于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圣”。中宗庸弱無能,即位后,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于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tuán)。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后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36天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被廢廬陵
唐中宗先后被軟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dāng)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唐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表f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唐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fā)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愿望!
公元699年,唐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為太子。唐中宗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guān)系,出于這一動機(jī),他決定和武氏聯(lián)姻。就這樣,他的一個女兒即后來的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xùn),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唐中宗與武家結(jié)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guān)系穩(wěn)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jié)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yàn)闋砍睹娌淮,武則天并沒有深究。顯而易見,張易之、張昌宗已對唐中宗一家構(gòu)成了威脅。
二度為帝
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余人,沖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于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fù)國號為唐朝。唐中宗復(fù)位后,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并讓韋皇后參預(yù)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xùn)。封上官婉兒為昭儀。教她專掌制命,負(fù)責(zé)起草皇帝的詔令。
韋后同武三思關(guān)系曖昧,韋后又十分信用兒女親家武三思,并以此結(jié)成了一股強(qiáng)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政。武三思和韋后的關(guān)系十分曖昧,隔幾天就進(jìn)行一次不正之風(fēng).有一天,兩人剛剛"完事",便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錢,唐中宗上完早朝之后,見二人正賭,還興致勃勃的幫人家數(shù)籌碼,不一會,安樂公主來了,幾人越發(fā)快樂盡興!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diào)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 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dāng)皇太女。韋皇后和武三思也慫勇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便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于公元707年發(fā)動羽林軍共三千多人,殺死武三思父子,又攻入宮中,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因眾寡懸殊,兩李被殺。韋皇后乘機(jī)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jié),將其貶出京城,獨(dú)攬了大權(quán)。韋后肆無忌憚地大賣官爵,中宗也不加制止,一切按她的意愿去辦。
有個時期,安樂公主自己寫好了詔書,掩住正文拿去讓李顯蓋印,中宗竟看也不看地把印蓋上。就是這樣,中宗聽?wèi){她母女倆弄權(quán),自己則只顧過著淫靡的生活。 有一年的元宵節(jié),中宗在韋皇后的慫勇下,帶著公主和宮女?dāng)?shù)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diǎn),數(shù)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唐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唐中宗在皇宮內(nèi)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后欣賞。朝臣多數(shù)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丑態(tài)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jì)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唐中宗和韋后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去世
公元710年5月,一個地方小官燕欽融上書指責(zé)韋皇后淫亂,干預(yù)朝政。中宗親自召燕欽融來京詰問,韋皇后指使信黨喝令衛(wèi)士當(dāng)眾將燕欽融摔死。唐中宗看了,露出了很難看的臉色。韋皇后怕唐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安樂公主則希望母后臨朝稱制,自己當(dāng)皇太女,效法武則天。母女兩便密謀害死唐中宗,韋皇后知道唐中宗喜歡吃餅,于是命令情夫馬秦客配置了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不一會兒。忽然腹中絞痛,撲倒在榻上亂滾,太監(jiān)急忙去報告韋皇后,韋皇后故意磨蹭,拖了許久才來,見唐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唐中宗怎么了。唐中宗已經(jīng)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指著嘴嗚咽的哭泣,沒多久便死于長安宮中的臥榻上。終年55歲,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龍泉山)。
大事年表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出生。
公元680年,繼長兄李弘病死之后,李賢又被廢為庶人,李顯因而被立為太子。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李顯即位。
公元684年,李顯被母親武則天廢掉,改為廬陵王。
公元698年,李顯被武則天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立為皇嗣。
公元705年,大臣們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政變,武則天被迫讓位,李顯第二次即位,恢復(fù)唐朝,國號。
公元706年,突厥大舉進(jìn)攻內(nèi)地,吐蕃也跟著作亂,李顯不得不把養(yǎng)女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平息了這次吐蕃的入侵。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發(fā)動政變,殺死武三思等人,但隨后被反戈一擊的士兵殺死。
公元710年,李顯被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
年號:嗣圣 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神龍705年—707年;景龍707年—710年。
家族成員
家世
李弇→李昶→西涼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涼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暋聘咦胬鈐ā鋪誒釷爛瘛聘咦誒鈧巍浦兇誒釹?/p>
皇后
和思皇后 趙皇后
韋皇后韋庶人
妃嬪
上官昭容(上官婉兒)
某氏,生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
子女
兒子
1.嫡長子 李重潤:即“懿德太子”。生于683年,原名李重照,為避武則天諱,改名李重潤,生母是韋皇后,立為皇太孫、684年1月立為皇太子,2月武則天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李重潤一同被廢。701年,李重潤因與異母妹妹李仙惠、妹夫武延基議論武則天私生活,被武則天仗殺,年19歲(另1種說法,武則天命李顯自己處理,李顯為保全家人性命,含悲命兒子女兒女婿自殺)。706年李顯再次即位,追封為懿德太子,陪葬乾陵,號墓為陵。
2.兒子李重福:庶人。生母是后宮某氏,初封唐昌王,705年封譙王。其妻子是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的侄女,韋皇后懷疑他勾結(jié)張易之兄弟陷害李重潤,故先后貶其為濮州員外刺史,徙合、均二州。710年,李重福起兵造反,事敗,投漕渠自殺,年31歲
3.第三子李重俊:即“節(jié)愍太子”。生母是后宮某氏,初封義興郡王,705年封衛(wèi)王,706年立為太子。當(dāng)時安樂公主想當(dāng)皇太女,多方凌辱、排擠李重俊。707年7月,氣憤之極的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造反,殺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崇訓(xùn)、公爹武三思于其府地,攻擊皇宮時失敗,逃奔終南山為部下所殺。唐中宗將李重俊的首級獻(xiàn)于太廟,并祭武三思、武崇訓(xùn)的靈柩。 唐睿宗即位,追封為節(jié)愍太子,陪葬定陵
4.第四子李重茂,即唐殤帝。也是幺子,生母是后宮某氏。初為溫王。710年5月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毒殺中宗,立李重茂為太子。3天后即位,改年號為“唐隆”,時年16歲,由韋太后臨朝稱制,相王李旦執(zhí)掌政務(wù)。史稱唐殤帝,又稱唐少帝。6月,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起兵殺韋太后、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李旦復(fù)位,廢黜李重茂,恢復(fù)其溫王爵位,先后幽禁于集州、房州。714年,李重茂憂郁過度而死,年20歲
女兒
新都公主,下嫁武延暉
宜城公主,始封義安郡主。下嫁裴巽
定安公主,始封新寧郡主。下嫁王同皎。同皎得罪,神龍時,又嫁韋濯
長寧公主,韋庶人所生,下嫁楊慎交。開元十六年,慎交死,主更嫁蘇彥伯。務(wù)廉卒坐贓數(shù)十萬,廢終身
永壽公主,下嫁韋鐬。早薨,長安初追贈
永泰公主,李仙蕙,字秾輝,以郡主身份下嫁武延基。大足中,忤張易之,為武后所殺。帝追贈,以禮改葬,號墓為陵
安樂公主,李裹兒,七公主。帝遷房陵而主生,解衣以褓之,名曰裹兒。姝秀辯敏,韋后、中宗尤愛之。下嫁武崇訓(xùn)。被起義軍一刀刺死
成安公主,字季姜。始封新平郡主。下嫁韋捷。捷以韋后從子誅,主后薨。公主逝世后,其女韋氏,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被封為東光公主。和親外族,下嫁奚的首領(lǐng)李魯蘇
金城公主,李奴奴,邠王李守禮之女,唐中宗 養(yǎng)女
軼事典故
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毒死了。《資治通鑒》是這樣說的:“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yī)術(shù),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diào),皆出入宮掖,得幸于韋后,恐事泄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后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于餅餤中進(jìn)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龍殿。”按照這個說法,韋皇后的兩個情人楊均和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敗露,韋皇后想當(dāng)皇帝,而安樂公主想當(dāng)皇太女,幾方勢力都覺得中宗礙手礙腳。于是,大家聯(lián)合搞出了一碗毒湯餅。
為了增強(qiáng)這個說法的合理性,《資治通鑒》在景龍四年的五月,也就是唐中宗去世的前一個月還特意加上一筆:“五月,丁卯,許州司兵參軍 偃師燕欽融復(fù)上言:u2018皇后淫亂,干預(yù)國政,宗族強(qiáng)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圖危宗社。u2019”有人狀告皇后淫亂,公主、駙馬和大臣謀逆,中宗當(dāng)然要把告狀人燕欽融找來當(dāng)面盤問。面對中宗聲色俱厲的盤問,燕欽融大義凜然。其實(shí),中宗對妻子和女兒也不是完全沒有意見,這些丑事連地方小官都知道了,中宗也覺得挺沒面子的,于是就默默地把燕欽融給放了。沒想到燕欽融才出大殿,就被韋皇后的死黨——宰相宗楚客派人殺死在殿前。中宗雖然沒有追究,但卻頭一次表現(xiàn)出了超乎尋常的憤怒。韋皇后和她的黨羽這才擔(dān)心起來,開始想對策了。
那他們到底想出什么對策呢?那就是下毒害死唐中宗。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我個人認(rèn)為,中宗應(yīng)該不是被毒死的。為什么呢?
第一個理由是在現(xiàn)存史書中,第一次提到唐中宗李顯被韋皇后謀殺,是在此后半個多月的一場針對韋皇后的政變中,帶有明顯的軍事動員色彩。就在中宗去世十八天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lián)合發(fā)動了政變。當(dāng)時一個政變的將軍對士兵說:“韋皇后毒死先帝,我們今天要?dú)⑺理f后,為先帝報仇!”顯然,說韋后毒死中宗只是給政變找個充分的理由,不足以作為了解事實(shí)的依據(jù)。
第二個理由,完全把安樂公主作為反面教材來對待的《舊唐書》提到了她想當(dāng)皇太女、修定昆池等作威作福的許多細(xì)節(jié),但是卻根本沒提到她還給中宗下過毒。顯然,這樣的重大遺漏,絕不是因?yàn)椤杜f唐書》的作者袒護(hù)安樂公主,只能說在當(dāng)時人們還不認(rèn)可安樂公主投毒這件事。
第三個理由,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在死后都以禮改葬。在唐中宗死后半個多月,韋后和安樂公主也死于政變。雖然政變打出的旗號是她們兩個人毒死中宗罪該萬死,但是在政變結(jié)束后不久,她們倆卻還是被以禮改葬了。如果她們真毒死了中宗,怎么還能認(rèn)可她們的身份、以禮改葬?
第四個理由,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當(dāng)時并沒有毒死中宗的現(xiàn)實(shí)需要。她們當(dāng)時的準(zhǔn)備還非常不充分,如果唐中宗在,她們還可以背靠大樹,在他的保護(hù)下進(jìn)一步發(fā)展勢力。這樣看來,說韋后母女狗急跳墻,毒死皇帝的記載并不可信,屬于當(dāng)時勝利者的謊言。
那么,唐中宗怎么會死得如此突然呢?這就要考慮李顯的家族遺傳病史了。眾所周知,李唐家族有心腦血管的遺傳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長孫皇后、唐高宗統(tǒng)統(tǒng)患有“氣疾”、“風(fēng)疾”,這在古代都指心腦血管類疾病。正因?yàn)槿绱,李唐王朝的皇帝們并不長壽,李顯五十五歲死亡尚屬正常。
另外,有的心腦血管疾病是以發(fā)病急、死亡率高為特征的,李顯在事先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癥狀的情況下暴卒,也符合心腦血管疾病的一般規(guī)律。這樣看來,說韋后母女毒死中宗是一個千古冤案。當(dāng)然,這只是一個推測。
但是,無論如何,唐中宗的死,對于當(dāng)時政壇來說又是一場大地震,惹出了一系列的權(quán)力紛爭,最終由李隆基取得勝利政權(quán),唐朝也進(jìn)入短暫的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
相關(guān)史料
舊唐書
《 舊唐書 ·本紀(jì)第七· 唐中宗 , 唐睿宗 》:
唐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諱顯,唐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圣皇后。顯慶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長安。明封周王,授洛州牧。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章懷太子(李賢)廢,其年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崩,遺詔皇太子柩前即帝位;侍笈R朝稱制,改元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廢帝為廬陵王,幽于別所。其年五月,遷于均州,尋徙居房陵。圣歷元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jiān)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鳳閣侍郎韋承慶、正諫大夫 房融、司禮卿崔神慶等下獄。甲辰,命地官侍郎樊忱往京師告廟陵。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為鳳閣鸞臺平章事。
乙巳,則天傳位于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于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與不在原限。為周興、來俊臣所枉陷者,咸令雪免。內(nèi)外文武官加兩階,三品已上加爵二等,入五品等特減四考。大酺五日。以并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相王加號安國相王,進(jìn)拜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公主加號鎮(zhèn)國太平公主,仍賜實(shí)封,通前滿五千戶;视H先被配沒者,子孫令復(fù)屬籍,仍量敘官爵。出宮女三千。丁未,天后徙居上陽宮。庚戌,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張柬之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漢陽郡公;鸞臺侍郎兼檢校太子右庶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崔玄暐為守內(nèi)史,封博陵郡公;袁恕己同鳳閣鸞臺三品,封南陽郡公;敬暉為納言、平陽郡公;桓彥范為納言、譙郡公:并加銀青光祿大夫,賜實(shí)封五百戶。右羽林大將軍、遼國公李多祚進(jìn)封遼陽郡王,賜實(shí)封六百戶;內(nèi)直郎、駙馬都尉王同皎為云麾將軍、右千牛將軍、瑯邪郡公,食實(shí)封五百戶。并賞誅張易之兄弟功。其余封各有差。上天后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 二月甲寅,復(fù)國號,依舊為唐。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臺閣、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神都依舊為東都,北都為并州大都督府,老君依舊為玄元皇帝。諸州百姓免今租稅,房州百姓給復(fù)三年。改左右肅政臺為左右御史臺。韋承慶貶高要尉,房融配流欽州。中書令楊再思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京留守;太仆卿、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出為亳州刺史。己未,封堂兄左金吾將軍、郁林郡公千里為成紀(jì)郡王、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實(shí)封五百戶。令貢舉人停習(xí)《臣軌》,依舊習(xí)《老子》。甲子,立妃韋氏為皇后,大赦天下,內(nèi)外官陪位者賜勛一轉(zhuǎn),大酺三日。后父故豫州刺史玄貞為上洛郡王,后母崔氏贈上洛郡王妃。初,韓王元嘉、霍王元軌等自垂拱以來皆遭非命,是日追復(fù)官爵,令備禮改葬,有胤嗣者即令承襲,無胤嗣者聽取親為后。詔九品已上及朝集使極言朝政得失,兼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丙寅,左散騎常侍、譙王重福貶濮州員外刺史,不知州事。特進(jìn)、太子賓客、梁王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實(shí)封五百戶,通前一千五百戶。丁卯,右散騎常侍、定安郡王、駙馬都尉武攸暨封定王,為司徒,更加實(shí)封四百戶,通前一千戶。辛未,上往觀風(fēng)殿朝天后。太尉、安國相王旦固讓太尉及知政事,遂從其請。甲戌,國子祭酒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黃門侍郎、知侍中事韋安石為刑部尚書,罷知政事。丙子,諸州置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丁丑,武三思固讓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武攸暨固讓司徒、封王,許之。改封義興郡王重俊為衛(wèi)王,北海郡王重茂為溫王。
三月辛巳,追復(fù)故司空、英國公 李績官爵,令所司為起墳改葬。甲申,制文明已來破家臣僚所有子孫,并還資廕。其揚(yáng)州構(gòu)逆徒黨,唯徐敬業(yè)一房不在免限,余并原宥。丁亥,廢左右司員外郎。其酷吏劉光業(yè)、王德壽、王處貞、屈貞筠、劉景陽等五人,雖已身死,官爵并宜追奪;景陽見在,貶祿州樂單尉。丘神績、來子珣,萬國俊、周興、來俊臣、魚承曄、王景昭、索元禮、傅游藝、王弘義、張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立、郭霸、李敬仁、皇甫文備、陳嘉言等雖已身死,并宜除名。唐奉一配流,李秦授、曹仁哲并改與嶺南遠(yuǎn)惡處。己丑,中書侍郎兼檢校相王府長史、南陽郡公袁恕己為中書令,兼檢校安國相王府長史。詔曰:“君臣朝序,貴賤之禮斯殊;兄弟大倫,先后之儀亦異。圣人之制,率由斯道。朕臨茲寶極,位在崇高。負(fù)扆當(dāng)陽,雖受宗枝之敬;退朝私謁,仍用家人之禮。近代以來,罕遵軌度,王及公主,曲致私情,姑叔之尊,拜于子侄,違法背禮,情用惻然。自今已后,宜從革弊。安國相王某及鎮(zhèn)國太平公主更不得輒拜衛(wèi)王重俊兄弟及長寧公主姊妹等。宜告宗屬,知朕意焉!毕仁,諸王及公主皆以親為貴,天子之子,諸姑叔見之必先致拜,若致書則稱為啟事。上志欲敦睦親族,故下制革之。庚寅,衛(wèi)王重俊上洛州牧。王乘駟馬車,鹵簿從;諸王公已下、中書門下五品已上及諸親并祖送,禮儀甚盛。事畢,賜物有差。辛卯,以故司仆少卿徐有功執(zhí)法平恕,追贈越州 都督,并授一子官。戊戌,左右千牛衛(wèi)各置大將軍一員。罷奉宸府官員。以安北大都護(hù)、安國相王旦為左右千牛大將軍,每大朝會內(nèi)供奉。丙午,改秋社依舊用仲秋。戊申,相王旦于太常?上。王公諸親祖送,衛(wèi)尉張設(shè),光祿造食。禮畢,賜物如衛(wèi)王上洛州牧之儀。
夏四月乙丑,端州尉魏元忠為衛(wèi)尉卿、同中書門下三品。甲戌,左庶子韋安石為吏部尚書,太子賓客李懷遠(yuǎn)為右散騎常侍,右庶子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右庶子崔玄暐為特進(jìn)、檢校益州 大都督府長史、判都督事,右庶子、西留守、戶部尚書、弘農(nóng)郡公楊再思為檢校揚(yáng)州大都督府長史、判都督事,少詹事兼侍讀、國子祭酒祝欽明為刑部尚書:并依前知政事,以上在春宮故僚也。乙亥,張柬之為中書令。戊寅,追贈邵王重潤為懿德太子。同官縣大雨雹,燕雀多死,漂溺居人四百家,遣使賑給。五月壬午,遷武氏七廟神主于西京崇尊廟。東都創(chuàng)置太廟社稷。戊子,制依舊以周、隋為二王后。壬辰,封成紀(jì)郡王千里為成王。癸巳,侍中敬暉封為平陽郡王;侍中桓彥范扶陽郡王,賜姓韋氏;中書令張柬之漢陽郡王;中書令袁恕己南陽郡王;特進(jìn)崔玄暐海陵郡王;并加授特進(jìn),罷知政事。吏部尚書韋安石為兼中書令,兵部尚書魏元忠為兼侍中。丙申,皇后表請?zhí)煜率渴鼮槌瞿笧槿攴,年二十二成丁,五十九免役。癸卯,降梁王武三思為德靜郡王,定王武攸暨為樂壽郡王,河內(nèi)王武懿宗等十余人并降為國公。甲辰,特進(jìn)、芮國公豆盧欽望為尚書左仆射,輔國大將軍、酒泉郡公唐休璟為尚書右仆射: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丙午,制以鄒魯之邑百戶為太師、隆道公宣尼采邑,用供薦享。又授裔孫褒圣侯崇基朝散大夫,仍許子孫傳襲。
六月丁巳,河北十七州大水,漂沒人居。癸亥,尚書左仆射豆盧欽望,軍國重事中書門下可共平章;檢校中書令韋安石中書令,兼檢校吏部尚書;檢校侍中魏元忠兼檢校兵部尚書;楊再思兼戶部尚書,兼檢校中書令。丁卯,祔孝敬皇帝神主于太廟。廟號義宗,非禮也。戊辰,洛水暴漲,壞廬舍二千余家,溺死者甚眾。秋七月辛巳,太子賓客韋巨源 同中書門下三品。乙未,以特進(jìn)、漢陽郡王張柬之為襄州刺史,仍不知州事。八月戊申,以水災(zāi),令文武官九品以上直言極諫。河南洛陽百姓被水兼損者給復(fù)一年。甲子,追冊故妃趙氏為恭皇后,尊孝敬妃裴氏為哀皇后。乙亥,上親祔太祖景皇帝、獻(xiàn)祖光皇帝、世祖元皇帝、高祖神堯皇帝、皇祖太宗文武皇帝、皇孝高宗天皇大帝、皇兄義宗孝敬皇帝神主于太廟;屎髲R見。丁丑,御洛城南門觀斗象。九月壬午,親祀明堂,大赦天下。禁《化胡經(jīng)》及婚娶之家父母親亡停喪成禮。天下大酺三日。戊戌,太子賓客韋巨源為禮部尚書,依舊知政事。冬十月癸亥,幸龍門香山寺。乙丑,幸新安。改弘文館為修文館。辛未,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十一月戊寅,加皇帝尊號曰應(yīng)天,皇后尊號曰順天。壬午,皇帝、皇后親謁太廟,告受徽號之意,大赦天下,賜酺三日。己丑,御洛城南門樓觀潑寒胡戲。辛丑,衛(wèi)王重俊為左衛(wèi)大將軍,遙領(lǐng)揚(yáng)州大都督;溫王重茂為右衛(wèi)大將軍,遙領(lǐng)并州大都督。十二月壬寅,則天皇太后崩。
二年春正月丙申,護(hù)則天靈駕還京。戊戌,吏部尚書李嶠 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于惟謙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閏月丙午朔,置公主府官員。乙卯,以特進(jìn)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三人為滑、洺、豫刺史。二月乙未,刑部尚書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遣十使巡察風(fēng)俗。丙申,僧會范、道士史崇玄等十余人授官封公,以常賞圣善寺功也。三月甲辰,中書令韋安石為戶部尚書,罷知政事。戶部尚書蘇瑰為侍中、京留守。乙巳,黃霧四塞。唐休璟請致仕,許之。庚戌,殺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壬子,洛陽城東七里許,地色如水,側(cè)近樹木、往來車馬歷歷影見水中,經(jīng)月余乃滅。是月,大置員外官,自京諸司及諸州佐凡二千余人,超授閹官七品已上及員外者千余人。壬戌,贈后父韋玄貞 太師、益州都督。
夏四月甲戌,又贈玄貞為酆王,玄貞弟四人并贈郡王。己卯,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懷遠(yuǎn)請致仕,許之。辛巳,洛水暴漲,壞天津橋。六月戊寅,特進(jìn)、朗州刺史、平陽郡王敬暉貶崖州司馬,特進(jìn)、亳州刺史、扶陽郡王桓彥范瀧州司馬,特進(jìn)、郢州刺史袁恕己竇州司馬,特進(jìn)、均州刺史、博陵郡王崔玄暐白州司馬,特進(jìn)、襄州刺史、漢陽郡王張柬之新州司馬,并員外置,長任,舊官封爵并追奪。秋七月丙午,立衛(wèi)王重俊為皇太子。丙寅,中書令兼檢校兵部尚書齊國公魏元忠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令,仍知兵部事;吏部尚書李嶠為中書令;刑部尚書韋巨源為吏部尚書,依舊同中書門下三品。庚午,禮部尚書祝欽明為中丞蕭至忠所劾。前左散騎常侍李懷遠(yuǎn)為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東都留守。
九月,祝欽明貶青州刺史。壬寅,幸白馬寺。戊午,左散騎常侍李懷遠(yuǎn)卒。壬寅,置戶部侍郎一員。
冬十月己卯,車駕還京師。戊戌,至自東都。十一月乙巳,大赦天下,行從文武官賜勛一轉(zhuǎn)。改河南為合宮,洛陽為永昌,嵩陽為登封,陽城為告成。戊午,兼秘書鄭普思坐妖逆配流儋州,其黨與皆伏誅。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靈州鳴沙縣,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逆擊之,官軍敗績,死者三萬。丁巳,突厥進(jìn)寇原、會等州,掠隴右牧馬萬余而去。甲申,募能斬默啜者,封授諸大衛(wèi)大將軍。丙戌,以突厥犯邊,京師亢旱,令減膳徹樂。河北水,大饑,命侍中蘇瑰存撫賑給。丙申,特進(jìn)、尚書左仆射、兼安國相王府長史、芮國公豆盧欽望為開府儀同三司,依舊平章軍國重事;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令、知兵部事、齊國公魏元忠為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令,仍兼知兵部事。是冬,牛大疫。
三年春正月庚子朔,不受朝會,喪未再期也。庚戌,以默啜寇邊,制募猛士武藝超絕者,各令自舉,內(nèi)外群官各進(jìn)破滅突厥之策。丙辰,以旱,親錄囚徒。己巳,遣武攸暨、武三思往乾陵祈雨于則天皇后,既而雨降,上大感悅。二月辛未,制武氏崇恩廟依舊享祭,仍置五品令、七品丞,其昊陵、順陵置令、丞如廟。壬午,贈太師、酆王廟號褒德,陵號榮先,置六品令、八品丞。庚寅,改中興寺、觀為龍興,內(nèi)外不得言“中興”。辛卯,幸安樂公主宅。
三月丙子,吐蕃贊普遣大臣悉董熱獻(xiàn)方物。是春,自京師至山東疾疫,民死者眾。河北、河南大旱。夏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贊普。庚寅,幸薦福寺,曲赦雍州。五月戊戌,左屯衛(wèi)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張仁亶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丙午,突厥默啜殺我行人臧思言。六月丁卯逆,日有蝕之。戊子,姚雋道討擊使、侍御史唐九征擊姚州叛蠻,破之,俘虜三千計,遂于其處勒石紀(jì)功焉。是夏,山東、河北二十余州旱,饑饉疾疫死者數(shù)千計,遣使賑恤之。秋七月庚子,皇太子重俊與羽林將軍李多祚等,率羽林千騎兵三百余人,誅武三思、武崇訓(xùn),遂引兵自肅章門斬關(guān)而入。帝惶遽登玄武樓,重俊引兵至下,上自臨軒諭之,眾遂散去,殺李多祚。重俊出奔至鄠縣,為部下所殺。癸卯,大赦天下。八月丙子,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樓為制勝樓。丙戌,左仆射兼中書令魏元忠請致仕,授特進(jìn)。
九月丁酉,兵部尚書、郢國公宗楚客,左衛(wèi)將軍兼太府卿 紀(jì)處訥并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侍郎兼左御史臺中丞蕭至忠為黃門侍郎兼左御史中丞、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東海郡公于惟謙國子祭酒,罷知政事。庚子,上皇帝尊號曰應(yīng)天神龍,皇后尊號曰順天翊圣,大赦天下,改元為景龍。兩京文武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加一階,外官賜勛一轉(zhuǎn)。景龍元年九月甲辰,特進(jìn)魏元忠左授務(wù)川尉,言與重俊通謀也。庚辰,侍中兼左御史臺大夫楊再思為中書令,吏部尚書韋巨源、太府卿 紀(jì)處訥并為侍中,侍中蘇瑰為吏部尚書。壬戌,改左右羽林衛(wèi)千騎為萬騎,仍分為左右。
冬十月壬午,彗見于西,月余而滅。壬午,皇后上《神武頌》,令兩京及四大都督府皆刻之于石。十二月乙丑朔,日有蝕之。丁丑,京師雨土。
二年春正月丙申,滄州雨雹,大如雞卵。二月辛未,幸左金吾大將軍、陳國公陸頌宅。皇后自言衣箱中裙上有五色云起,令畫工圖之,以示百僚,乃大赦天下。癸未夜,天保星墜西南,有聲如雷,野雉皆雊。乙酉,帝以后服有慶云之瑞,大赦天下。內(nèi)外五品已上母妻各加邑號一等,無妻者聽授女;天下婦人八十已上,版授鄉(xiāng)、縣、郡等君。三月丙子,朔方道大總管張仁亶筑受降城于河上。
夏四月庚午,左散騎常侍、樂壽郡王、駙馬都尉武攸暨讓郡王,改封楚國公。癸未,修文館增置大學(xué)士八員,直學(xué)士十二員。己丑,幸長樂公主莊,即日還宮。
六月丁亥,改太史局為太史監(jiān),罷隸秘書省。秋七月辛卯,臺州地震。癸巳,左屯衛(wèi)大將軍、攝右御史臺大夫、朔方道行營大總管、韓國公張仁亶同中書門下三品。有赤氣竟天,其光燭地,經(jīng)三日乃止。冬十一月庚申,突厥首領(lǐng)娑葛叛,自立為可汗,遣弟遮弩率眾犯塞。己卯,以安樂公主出降,假皇后仗出于禁中,以盛其儀,帝及后御安福樓以觀之。禮畢,大赦天下,賜酺三日。癸未,安西都護(hù)牛師獎與娑葛戰(zhàn)于火燒城,師獎敗績,沒于陣。是冬,西京吏部置兩侍郎銓試,東都又置兩銓,恣行囑請。又有斜封授官,預(yù)用秋闕。
三年春正月丁卯,黃霧四塞。癸酉,幸薦福寺。乙亥,宴侍臣及近親于梨園亭。二月己丑,幸玄武門,與近臣觀宮女大酺,既而左右分曹,共爭勝負(fù)。上又遣宮女為市肆,鬻賣眾物,令宰臣及公卿為商賈,與之交易,因?yàn)榉逘帲赞o猥褻。上與后觀之,以為笑樂。壬寅,侍中、舒國公韋巨源為尚書左仆射,并同中書門下三品。戊午,兵部尚書、郢國公宗楚客中書令,中書侍郎、酂國公蕭至忠為侍中,太府卿 韋嗣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崔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兵部侍郎 趙彥昭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申,日赤紫色,無光。戊寅,禮部尚書兼揚(yáng)州大都督、曹國公 韋溫為太子少保兼揚(yáng)州大都督、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常少卿兼檢校吏部侍郎鄭愔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夏五月丙戌,崔湜、鄭愔坐贓,湜貶襄州刺史,愔貶江州司馬。
六月癸丑,太白晝見于東井。庚子,以經(jīng)籍多缺,使天下搜括。壬寅,以旱,避正殿,減膳,親錄囚徒。癸卯,尚書右仆射楊再思薨。秋七月乙卯朔,鎮(zhèn)軍大將軍、右驍衛(wèi)將軍、兼知太史事迦業(yè)至忠配流柳州。丙辰,娑葛遣使來降。辛酉,幸梨園亭,宴侍臣學(xué)士;屎蟊碚堉T婦人不因夫子而加邑號者,許同見任職事官,聽子孫用廕,從之。壬戌,安福門外設(shè)無遮齋,三品已上行香。癸亥,御承慶殿,錄囚徒。壬午,遣使冊驍衛(wèi)大將軍、兼衛(wèi)尉卿、金河王突騎施守忠為歸化可汗。八月乙酉,特進(jìn)、行中書令、趙國公李嶠為特進(jìn)、同中書門下三品,侍中、酂國公蕭至忠為中書令,特進(jìn)、鄖國公韋安石為侍中。庚寅,諸州各置司田參軍一員。吐蕃贊普遣使勃祿星奉進(jìn)國信、贊普祖娑進(jìn)物,及上中宮、安國相王、太平公主有差。壬辰,遣十使巡察天下。有星孛于紫宮。令特進(jìn)佩魚。散職佩魚,自此始也。乙未,親送朔方軍總管、韓國公張仁亶于通化門外,上制序賦詩。乙巳,幸安樂公主山亭,宴侍臣、學(xué)士,賜繒帛有差。九月壬戌,幸九曲亭子,宴侍臣、學(xué)士。戊辰,吏部尚書、懷縣公蘇瑰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冬十月庚寅,幸安樂公主金城新宅,宴侍臣、學(xué)士。十一月乙丑,親祀南郊,皇后登壇亞獻(xiàn),左仆射舒國公韋巨源為終獻(xiàn)。大赦天下,見系囚徒及十惡咸赦除之,雜犯流人并放還。京文武三品已上賜爵一等,四品已下加一階,京官及應(yīng)襲岳牧入三品五品減考,高年版授。大酺三日。壬申,幸見子陵。甲戌,開府儀同三司、芮國公豆盧欽望薨。吐蕃贊普遣其大臣尚贊吐來逆女。十二月壬戌,前尚書右仆射、宋國公唐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甲子,上幸新豐之溫湯。庚子,幸兵部尚書韋嗣立莊,封嗣立為逍遙公,上親制序賦詩,便游白鹿觀。甲辰,曲賜新豐縣,百姓給復(fù)一年,行從官賜勛一轉(zhuǎn)。是日幸驪山。乙巳,至自溫湯。乙酉,令諸司長官向醴泉坊看潑胡王乞寒戲。
四年春正月乙卯,于化度寺門設(shè)無遮大齋。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是夜,放宮女?dāng)?shù)千人看燈,因此多有亡逸者。丁卯夜,又微行看燈。丁丑,命左驍衛(wèi)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使。己卯,幸始平,送金城公主歸吐蕃。
二月壬午,曲赦咸陽、始平,改始平為金城縣。便幸長安令王光輔馬嵬北原莊。癸未,至自金城。庚戌,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并諸學(xué)士等,自芳林門入,集于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三月甲寅,幸臨渭亭修禊飲,賜群官柳棬以辟惡。丙辰,游宴桃花園。庚申,京師雨木冰,井溢。壬戌,賜宰臣已下內(nèi)樣巾子。夏四月丁亥,上游櫻桃園,引中書門下五品已上諸司長官學(xué)士等入芳林園嘗櫻桃,便令馬上口摘,置酒為樂。乙未,幸隆慶池,結(jié)彩為樓,宴侍臣,泛舟戲樂,因幸禮部尚書竇希宅。五月辛酉,秘書監(jiān)、賜虢王邕改封汴王。乙丑,皇后請加嗣王三品。丁卯,前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言皇后干預(yù)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帝怒,召欽融廷見,撲殺之。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后合謀進(jìn)鴆。
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龍殿,年五十五。秘不發(fā)喪,皇后親總庶政。癸未,以刑部尚書 裴談、工部尚書 張錫并同中書門下三品,依舊東都留守。吏部尚書張喜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命左右金吾衛(wèi) 大將軍趙承恩、右監(jiān)門大將軍薛簡帥兵五百人往均州,備譙王重福。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甲申,發(fā)喪于太極殿,宣遺制;侍笈R朝,大赦天下,改元為唐隆。見系囚徒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長流任放歸田里,負(fù)犯痕瘕咸從洗滌。內(nèi)外官三品已上賜爵一級,四品已下加一階。以安國相王旦為太子太師。進(jìn)封雍王守禮為邠王,壽春郡王成器為宋王,宗正卿晉封新興王。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時年十六;侍箜f氏臨朝稱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內(nèi)外兵馬諸親掌,仍令韋溫總知。時召諸府折沖兵五萬人分屯京城,列為左右營,諸韋子侄分統(tǒng)之。壬辰,遣使諸道巡撫,紀(jì)處訥關(guān)內(nèi)道,張嘉福 河北道,岑羲河南道。庚子夜,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武,皆梟首于安福門外,韋太后為亂兵所殺。九月丁卯,百官上謚曰孝和皇帝,廟號 中宗。十一月己酉,葬于定陵。天寶十三載二月,改謚曰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史臣曰:廉士可以律貪夫,賢臣不能輔孱主。誠以志昏近習(xí),心無遠(yuǎn)圖,不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唯取當(dāng)年之樂。孝和皇帝越自負(fù)扆,遷于房陵,崎嶇瘴癘之鄉(xiāng),契闊幽囚之地。所以張漢陽徘徊于克復(fù),狄梁公哽咽以奏論,遂得生還,庸非己力。洎滌除金虎,再握璇衡,不能罪己以謝萬方,而更漫游以隳八政。縱艷妻之煽黨,則棸、楀爭衡;信妖女以撓權(quán),則彝倫失序;浮⒕从芍沧,節(jié)愍所以興戈,竟以元首之尊,不免齊眉之禍。比漢、晉之惠、盈輩為優(yōu),茍非繼以命世之才,則土德去也。
新唐書
《新唐書·本紀(jì)第四·則天皇后·中宗》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則天順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臨朝稱制。嗣圣元年正月,廢居于均州,又選于房州。圣歷二年,復(fù)為皇太子。太后老且病。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等以羽林兵討亂。甲辰,皇太子監(jiān)國,大赦,改元。丙午,復(fù)于位,大赦,賜文武官階、爵,民酺五日,免今歲租賦,給復(fù)房州三年,放宮女三千人。相王旦為安國相王、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庚戌,張柬之、袁恕己同鳳閣鸞臺三品,崔玄?守內(nèi)史,敬暉為納言,相彥范守納言。二月甲寅,復(fù)國號唐。貶韋承慶為高要尉,流房融于高州。楊再思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罷。甲子,皇后韋氏復(fù)于位,大赦,賜酺三日,復(fù)宗室死于周者官爵。丙寅,太子賓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貶譙王重福為濮州刺史。丁卯,右散騎常侍、附馬都尉武攸暨為司徒。辛未,安國相王旦罷。甲戌,太子少詹事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安石罷。進(jìn)封子義興郡王重俊為衛(wèi)王,北?ね踔孛瘻赝。丁丑,武三思、武攸暨罷。三月甲申,詔文明后破家者昭洗之,還其子孫廕。己丑,袁恕己守中書令。四月辛亥,桓彥范為侍中,袁恕己為中書令。丁卯,高要尉魏元忠為衛(wèi)尉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未,敬暉為侍中。甲戌,魏元忠、崔玄?,刑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太子右庶子李懷遠(yuǎn)為左散騎常侍,涼州 都督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乙亥,張柬之為中書令。五月壬午,遷武氏神主于崇恩廟。乙酉,立太廟、社稷于東都。戊子,復(fù)周、隋二王后。壬辰,進(jìn)封兄成紀(jì)郡王千里為成王。甲午,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崔?韋玄罷。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侍中。甲辰,唐休璟為尚書左仆射,特進(jìn) 豆盧欽望為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六月壬子,左驍衛(wèi)大將軍裴思諒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癸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中書令,豆盧欽望 平章軍國重事。七月辛巳,太子賓客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甲辰,洛水溢。八月戊申,給復(fù)河南、洛陽二縣一年。壬戌,追冊妃趙氏為皇后。乙亥,祔孝敬皇帝于東都太廟。皇后見于廟。丁丑,幸洛城南門,觀斗象。九月壬午,祀天地于明堂。大赦,賜文武官勛、爵,民為父后者古爵一級,酺三日。癸巳,韋巨源罷。十月癸亥,幸龍門。乙丑,獵于新安。辛未,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十一月戊寅,上尊號曰應(yīng)天皇帝,皇后曰順天皇后。壬午,及皇后享于太廟,大赦,賜文武官階、勛、爵,民酺三日。己丑,幸洛城南門,觀潑寒胡戲。壬寅,皇太后崩,廢崇恩廟。
二年正月戊戌,吏部尚書李嶠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于惟謙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閏月丙午,公主開府置官屬。二月乙未,禮部尚書韋巨源為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丙申,遣十道巡察使。三月甲辰,韋安石罷。戶部尚書蘇環(huán)守侍中。戊申,唐休璟罷。庚戌,殺光祿卿、附馬都尉王同皎。是月,置員外官。四月己丑,李懷遠(yuǎn)罷。己亥,雨毛于鄮縣。辛丑,洛水溢。五月庚申,葬則天大圣皇后。六月戊寅,貶敬暉為崖州司馬,桓彥范瀧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崔玄?韋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七月戊申,立衛(wèi)王重俊為皇太子。丙寅,魏元忠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令,李嶠守中書令。辛未,左散騎常侍致仕李懷遠(yuǎn)同中書門下三品。流敬暉于嘉州,桓彥范于瀼州,袁恕己于環(huán)州,崔玄?韋于古州,張柬之于瀧州。八月丙子,貶祝欽明為申州刺史。九月戊午,李懷遠(yuǎn)薨。十月癸巳,蘇環(huán)為侍中。戊戌,至自東都。十一月乙巳,大赦,賜行從官勛一轉(zhuǎn)。十二月己卯,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及突厥戰(zhàn)于鳴沙,敗績。丙戌,以突厥寇邊、京師旱、河北水,減膳,罷土木工。蘇環(huán)存撫河北。丙申,魏元忠為尚書左仆射。
景龍元年正月丙辰,以旱慮囚。二月丙戌,復(fù)武氏廟、陵,置令、丞、守戶如昭陵。甲午,褒德廟、榮先陵置令、丞。四月庚寅,赦雍州。五月戊戌,右屯衛(wèi)大將軍張仁亶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丙午,假鴻臚卿臧思言使于突厥,死之。以旱避正殿,減膳。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庚午,雨土于陜州。戊子,吐蕃及姚州蠻寇邊,姚雋道討擊使唐九徵敗之。七月辛丑,皇太子以羽林千騎兵誅武三思,不克,死之。癸卯,大赦。壬戌,李嶠為中書令。八月丙戌,上尊號曰應(yīng)天神龍皇帝,皇后曰順天翊圣皇后。魏元忠罷。九月丁酉,吏部侍郎蕭至忠為黃門侍郎,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wèi)將軍兼太府卿 紀(jì)處訥:同中書門下三品。于惟謙罷。庚子,大赦,改元。賜文武官階、勛、爵。辛亥,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jì)處訥為侍中。蘇環(huán)罷。十月戊寅,殺習(xí)藝館內(nèi)教蘇安恒。壬午,有彗星出于西方。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丁丑,雨土。
二年二月癸未,有星隕于西南。庚寅,大赦,進(jìn)五品以上母、妻封號二等,無妻者授其女,婦人八十以上版授郡、縣、鄉(xiāng)君。七月癸巳,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張仁亶同中書門下三品。丁酉,有星孛于胃、昴。十一月庚申,西突厥寇邊,御史中丞馮嘉賓使于突厥,死之。己卯,大赦,賜酺三日。癸未,安西都護(hù)牛師獎及西突厥戰(zhàn)于火燒城,死之。是歲,皇后、妃、主、昭容賣官,行墨敕斜封。
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壬寅,韋巨源為尚書左仆射,楊再思為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壬子,及皇后幸太常寺。三月戊午,宗楚客為中書令,蕭至忠守侍中,太府卿韋嗣立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兼檢校吏部侍郎崔湜,守兵部侍郎趙彥昭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戊寅,禮部尚書韋溫為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常少卿鄭愔守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五月丙戌,貶崔湜為瀼州刺史,鄭愔江州司馬。六月癸巳,太白晝見。庚子,以旱避正殿,減膳,撤樂。詔括天下圖籍。壬寅,慮囚。癸卯,楊再思薨。七月丙辰,西突厥娑葛降。辛酉,許婦人非緣夫、子封者廕其子孫。癸亥,慮囚。庚辰,澧水溢。八月乙酉,李嶠同中書門下三品,特進(jìn)韋安石為侍中。壬辰,有星孛于紫宮。九月戊辰,吏部尚書蘇環(huán)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一月乙丑,有事于南郊,以皇后為亞獻(xiàn),大赦,賜文武官階、爵,入品者減考,免關(guān)內(nèi)今歲賦,賜酺三日。甲戌,豆盧欽望薨。十二月壬辰,前宋國公致仕唐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甲午,如新豐溫湯。甲辰,赦新豐,給復(fù)一年,賜從官勛一轉(zhuǎn)。乙巳,至自新豐。
四年正月丙寅,及皇后微行以觀燈,遂幸蕭至忠第。丁卯,微行以觀燈,幸韋安石、長寧公主第。己卯,如始平。二月壬午,赦咸陽、始平,給復(fù)一年。癸未,至自始平。庚戌,及后、妃、公主觀三品以上拔河。三月,以河源九曲予吐蕃。庚申,雨木冰,井溢。五月辛酉,封嗣虢王邕為汴王。丁卯,殺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丁丑,剡縣地震。六月,皇后及安樂公主、散騎常侍馬秦客反。壬午,皇帝崩,年五十五,謚曰孝和皇帝天寶十三年,加謚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贊曰: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于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shí),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后紀(jì)》,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zhí)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shí),豈其得圣人之意歟?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紀(jì),蓋其所從來遠(yuǎn)矣。夫吉兇之于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于兇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于兇,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于大戮,所謂幸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藝術(shù)形象
影視形象
2012年《唐宮燕之女人天下》(簡稱《唐宮燕》)
中宗:男,約四十歲,武則天的三皇子。生性懦弱、茍且偷生
自小生活在母后武則天的強(qiáng)勢之下,深深恐懼于母親的喜怒無常,心狠手辣。是為武后的傀儡皇帝,一生茍且偷生,實(shí)則都是無奈之舉。依賴與自己患難與共的韋后,無視她敗壞朝綱,淫亂后宮的事實(shí)。相遇孟凡后,得其勸導(dǎo),意欲有所作為之時,妻女的毒酒擺到眼前。中宗徹底崩潰,對人生再無眷戀,決然飲下毒酒,結(jié)束自己悲哀的人生。
神探狄仁杰之武朝謎案 (王心圣飾)
神探狄仁杰二蛇靈案(王心圣飾)
文學(xué)形象
2012年魏子瑜長篇古典章回體小說《朱雀門》
廬陵王、皇太子、唐中宗、神龍帝:李顯(李哲)
幼年時備受唐高宗、武則天夫婦寵愛的李顯,用行動詮釋著什么叫做“愚孝”,但是其原配發(fā)妻趙氏的死,卻給這個太平皇子投下了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從此對曾經(jīng)慈愛母親的恐懼開始籠罩他的人生。他本是只甘于清享富貴的太平皇子,卻因兩個兄長的相繼離世而被拱上了東宮的儲位,進(jìn)而最終坐上了皇位。
李顯是向往平凡幸福的小男人,而他也一度真的擁有簡單的幸福,他擁有美麗賢惠的妻子和漂亮可愛的子女,李顯從皇帝被廢黜為廬陵王,流放房州時,家人的愛讓他簡單而幸福地度過了十五年,而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見地,親自撫養(yǎng)子女長大的皇帝。那段天倫歡愛的融融之情,也成為李顯一生的財富。
圣歷元年,武則天一紙詔書把李顯由房州的清平世界拽回了朱雀門內(nèi)的華麗牢籠里,李顯被母、妻、子的意愿所裹挾,回到了權(quán)力的漩渦中心里。然而在朱雀門內(nèi)等待他的,卻是痛失愛子、愛女的悲慘命運(yùn)。
摯愛的懿德太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李仙蕙慘死后,李顯成為了世界上最痛苦的父親,他竭盡全力想要彌補(bǔ)這雙子女的母親韋后。并基于遺憾,把所有的愛都傾注給了僅存的嫡出子女長寧公主和安樂公主。而同樣淪為世上最痛苦母親的韋后卻猶如惡魔附體一般,扭曲成了欲壑難填的毒后模樣!安樂公主在李顯不斷的溺愛慫恿下,也變成了吸干李顯最后一絲靈魂的索命厲鬼。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對韋后母女忍無可忍的唐中宗李顯,決心要作為帝王改變一切,但是已經(jīng)潰爛至極的天倫親情是無藥可救的!當(dāng)中宗李顯面對由摯愛之人呈上的毒物之后,李顯最終心理、生理同時崩潰了。
這個有著祖父唐太宗李世民一般俊美面容和偉岸身軀的至情男子最終倒下了,他一生孝事父母、悌愛兄弟、篤愛妻子、慈愛子女。而最終他卻一無所有的離開,留下了歷史上“一生軟弱”、終生被摯愛操縱的“傀儡”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