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
1813年拿破侖一世在萊比錫會(huì)戰(zhàn)中戰(zhàn)敗,次年反法聯(lián)軍進(jìn)入巴黎,法國元老院隨即廢除了拿破侖一世的帝位。拿破侖一世在楓丹白露宣布退位,在退位詔書中,曾指定羅馬王繼承皇位,路易莎皇后攝政。他并未真正繼承王位,但波拿巴分子依然堅(jiān)持稱他為“羅馬王”,故而有“拿破侖二世”之說。
生平
但反法同盟最終使波旁王朝復(fù)辟,他沒有做過一天皇帝,就被母親帶到她位于帕爾馬的領(lǐng)地,后來又被送到維也納他的外祖父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即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那里,他的封號(hào)也先后被改為帕爾馬親王(Prince of Parma,1814年-1818年)和萊希斯塔德公爵(Duke of Reichstadt,1818年-1832年),終生受到哈布斯堡王室的監(jiān)控。1832年,身患肺結(jié)核的拿破侖二世在維也納美泉宮病故,年僅21歲。
希特勒于1940年將拿破侖二世的遺體送回法國,與拿破侖一世合葬在巴黎榮軍院。
羅馬王
羅馬王Roi de Rome(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拿破侖二世Napoleon II,1811年3月20日—1832年7月22日。拿破侖·波拿巴與他第二個(gè)妻子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Marie-Louise)之子,出世后被封為“羅馬王”,是拿破侖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位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