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埃哈德·阿爾弗雷德·里夏德·奧斯卡·米爾希(德語: Erhard Alfred Richard Oskar Milch,1892年3月30日-1972年1月25日)是納粹德國的一位空軍 元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德國重新建立空軍擁有極大的功勞,他的元帥軍銜主要也是因此而得,還曾被刊登于1940年8月26日當期的《時代》雜志封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米爾希繼續(xù)擔任戰(zhàn)時管理德國空軍飛機生產的核心人物,但在研發(fā)主力戰(zhàn)機的后續(xù)機種上有重大疏失,使得德國軍機舊化、服役時間太長而被盟軍超越;另外還長期于空軍中持以攬權作風,對參謀部與各大小機關事務加以干涉,造成內部權力斗爭的局面。米爾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被紐倫堡后續(xù)審判起訴涉及將戰(zhàn)俘、平民用于人體實驗與強迫勞動,并判處終身監(jiān)禁,但在1954年1月即獲釋,于1972年逝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米爾希具有猶太人血統(tǒng),也是德軍為數(shù)不多的猶太士兵里最高軍銜者。
由于權限日增,為戈林所忌,一度削減其職權范圍。但得希特勒器重,1938年升為上將。1939年起一度指揮第五航空隊。1940年擊敗法國后,晉升元帥。并未直接參戰(zhàn),主要因為其出色的組織,后勤管理工作而受晉升。1941年起兼任空軍總監(jiān)。曾主持德國空軍的軍火生產,組織研制V-l和V-2火箭,并一度受命同施佩爾一起掌管整個運輸部門。
人物生平
米爾希在1892年3月30日出生于威廉港,父親安東·米爾希(Anton Milch)為一名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猶太人 藥劑師,母親則為克拉拉·菲特(Klara Auguste Wilhelmine Vetter),是一名金發(fā)碧眼的新教徒女性,于27歲生下米爾希。1910年,米爾希則試著加入德意志帝國海軍,但被拒絕(有傳聞指出可能是因為其猶太人血統(tǒng));同年2月,米爾希加入了德意志帝國陸軍,在柯尼斯堡的第1徒步炮兵團經(jīng)過8個月的訓練后,米爾希以最年輕的學員身份進入了安克拉姆軍事學院(Anklam Military Academy),并以前120名的優(yōu)秀成績畢業(yè),在當時的同學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3年,米爾希被轉至居特博格(Jüterbog)的炮兵學校,在一次紙筆測驗中他因為預見彈藥的消耗量而對其炮兵下達;鹆嗣,此舉令閱卷官大吃一驚。炮兵課程學完后不久,米爾希也申請了飛行訓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jīng)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yōu)閂—2、V—2工程開始于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tǒng)和戰(zhàn)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zhàn)敗,納粹德國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襲擊英國和荷蘭。
關于V—2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采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tǒng),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zhí)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xiàn)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xiàn)代大型火箭的發(fā)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其他信息
1961年5月25日,美國宣布實施“阿波羅”載入登月計劃。馮·布勞恩成為總統(tǒng)空間事務科學顧問,分管“阿波羅”工程,并直接主持“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1969年7月16日凌晨4時,馮·布勞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fā)射控制室下令:“倒計時開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時56分,由“土星”5號發(fā)射的“阿波羅”11號飛船在月球上登陸成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類第一個腳印。與阿姆斯特有通話的控制中心官員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腳印也是馮·布勞恩博士的足跡!”馮·布勞恩一時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
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于德國維爾西茨。他的父親是德國農業(yè)大臣,對天文和火箭極有興趣。一天傍晚,柏林使館區(qū)內的蒂爾加滕街,寧靜的氣氛被爆炸的巨響打破,。濃煙從街心沖天而起,警察抓住了一個13歲的男孩。原來這個男孩用6支特大焰火綁在他的滑板車上。導火索點燃后,滑板車失控飛了出去。這個男孩就是布勞恩。他的父親很生氣,把他關在書房里。奧伯特著名的《通向航天之路》一書,就是這時被馮·布勞恩看到的。后來,馮·布勞恩在蘇黎世高等技術學校讀書時,參加了奧伯特創(chuàng)始的德國空間旅行學會,并很快成為董事會成員。1930年,馮·布勞恩進入柏林大學,成為奧伯特的學生。1932年,布勞恩大學畢業(yè),還獲得了飛機駕駛執(zhí)照。受聘為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馮·布勞恩獲得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37年,馮·布勞恩在佩內明德大型火箭試驗基地任技術部主任,領導了德國的“復仇使者”V—2火箭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