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陸士嘉

    陸士嘉

    陸士嘉(1911.3.18-1986.8.29),原名陸秀珍,蕭山城廂鎮(zhèn)人。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世界流體力學權(quán)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亞裔女博士。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陸士嘉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成為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1949年,擔任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擔任北京航空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82年,陸士嘉發(fā)起、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

    陸士嘉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倡導旋渦、分離流和湍流結(jié)構(gòu)的研究。她是北京航空學院(現(xiàn)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籌建者之一,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為發(fā)展中國力學事業(yè)和培養(yǎng)航空工業(yè)的科技人才作出了貢獻。陸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民國元年(1911年)三月十八日,陸士嘉(原名陸秀珍)出生在蘇州知府衙門的內(nèi)宅獅子林里。

    民國十年(1921年),陸士嘉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現(xiàn)在的第一實驗小學)讀高小時,和錢學森、張維同班,鄧穎超在這個學校當老師。

    民國十二年(1923年),12歲的陸士嘉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中和錢學森是同年級但不同班(男女分班),他們幼時先后同窗了五年。

    民國十三年(1924年),初中二年級時陸士嘉從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居里夫人傳》,下定決心:學理科,當中國的居里夫人。

    民國十八年(1929年),陸士嘉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成為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

    陸士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學畢業(yè)后陸士嘉又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拿到學士學位并來到河北大名府第三女子師范教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十六日,在日本人發(fā)動七·七事變后九天,陸士嘉和張維告別了親人,登上南下的火車去南京辦理出國留學手續(xù),陸士嘉借錢自費留學,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研究院,學習物理,并以優(yōu)異成績獲洪堡獎學金。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陸士嘉因聞日軍飛機侵華轟炸,決心改學航空,于是拜見普朗特教授。第一次時間晚了沒見著,第二次被秘書拒絕,第三次才給她和教授約定了見面時間。普朗特教授從不收女研究生,更瞧不起來自落后的中國的學生,加之已公開宣布不再收徒,故一口回絕了陸士嘉的請求。陸士嘉很不甘心,提出考試要求,普朗特同意出題考她。2個月后陸士嘉考試成績之好大出普朗特意外,他接受陸士嘉為自己的關(guān)門弟子,也是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學生、中國籍留學生、博士生。

    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德國留學期間與張維(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結(jié)婚。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陸士嘉的論文《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通過,獲得博士學位,因為正處在二次大戰(zhàn)期間,在實驗設(shè)施對中國學生嚴格保密的情況下,她用求解析解理論,解決飛機噴氣發(fā)動機一個技術(shù)關(guān)鍵難題,其理論和實驗結(jié)果完全吻合。畢業(yè)后她曾先后到柏林高等工業(yè)學校任助教和在薩克遜堡造船廠的柏林設(shè)計研究部任研究工程師。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初,因該研究部被轟炸,她不得不離職,之后在導師普朗特的介紹下,又回到哥廷根大學工作。普朗特本想讓她進空氣動力研究所工作,但是該所負責人F.里格爾斯(Riegels)是個納粹黨員,他因陸士嘉堅決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而拒絕其進所工作。后來,陸士嘉只能在哥廷根大學內(nèi)另辟一室,單獨搞導師給她的課題,而且當時只讓她解方程,并不讓她了解方程的由來和作用,為此她憤然辭職,決定盡快返回祖國。

    毅然歸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末,陸士嘉夫婦從德國途經(jīng)瑞士于1946年7月回國,之后擔任天津北洋大學教授。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秋,應清華大學錢偉長的邀請,陸士嘉夫婦二人帶著女兒張克群和剛剛生下不久的兒子張克潛,來到清華園開始從教生涯,因為“夫婦不能同時任教授”的不成文規(guī)定,陸士嘉在清華大學水工試驗所,擔任研究員。他們在剛竣工的勝因院27號住了多半年,隨后遷到勝因院23號安頓下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清華大學的第一次教授會上,軍代表宣布取消原清華大學關(guān)于“夫婦不能同時任教授”的不成文規(guī)定。第二天,陸士嘉就收到了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的聘書。1951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1952年,陸士嘉擔任北京航空學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建校之初,她自己花錢買來一大堆肥皂,和教師們一起制作建校規(guī)劃模型北京航空學院最早的藍圖。

    1953年,42歲的陸士嘉生下第三個孩子,小女兒張克建,但是為了北航的建設(shè),她只休息了28天便上班了,不幸的是,張克建患上了重感冒,被送到醫(yī)院后又因過量用藥而夭折,活了不到5個月。

    1954年,在陸士嘉主持下,北京航空學院招收了該學科最早的研究生。

    1956年,陸士嘉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在她和其他專家的提議下,北京航空學院成立了空氣動力學專業(yè)。她在專業(yè)性質(zhì)和培養(yǎng)目標等問題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58年,陸士嘉和其他同志一道建成一整套低速風洞,同時又積極參與和組織全教研室人員自行設(shè)計和制造超聲速風洞和大型機械式六分力天平。

    1961年,陸士嘉任北京航空學院數(shù)學力學系副主任,主張和籌建成立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并首任該研究室主任。

    1962年,陸士嘉作為流體力學家,在周總理的關(guān)懷下參與了中國第二個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訂工作。

    文革期間

    “文革”時期,陸士嘉夫婦二人作為“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都遇到了劫難。由于存款被凍結(jié),而且工資少,他們不得已變賣家里的東西。

    1968年8月,女兒張克群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大慶油田,兒子張克潛高中畢業(yè)去山西插隊。他們的住房被調(diào)整,勝因院23號一下子又住進3戶人家,只給他們保留了兩間屋,又過了兩個月,丈夫張維被派遣到江西鯉魚洲清華干校養(yǎng)豬,清華就剩下陸士嘉一人。

    1972年,陸士嘉的住處得以恢復,張維和女兒也先后回來了。

    步入晚年

    1982年,陸士嘉已年邁多病,仍然接受德國洪堡基金會的邀請訪問了德國。同年她親自寫信,邀請美國邊界層理論和計算專家Cebeci教授來北航講學,她帶病堅持和大家一起聽完了三天的講課,并主持討論。

    1982年,陸士嘉發(fā)起、主持了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邊界層和黏性流體力學會議。

    1984年,親自參加了在四川峨眉山召開的第二次會議(是其生前最后一次參加全國性學術(shù)活動),在此次會議上正式確定該系列會議為分離流和漩渦運動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延續(xù)至今),為新興流體力學分支在中國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陸士嘉已經(jīng)是70多歲的人了,但她仍然熱心于生物流體力學的發(fā)展,并參與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有關(guān)空氣動力學的條文。由于常年過度勞累,她患上了心臟病。但是她即便是在生病住院的時候,還是堅持審閱論文、指導學生。

    1986年8月29日,病重逝世于北京。

    個人成就

    科學研究

    學術(shù)理論

    陸士嘉學識理論精深,尤以粘性流體力學見長。她還關(guān)心、支持新興流體力學分支理論研究,為發(fā)展磁流體力學、生物流體力學、分離流和旋渦運動為主體的流體力學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她積極從事粘性流體力學和電磁流體力學的研究,寫出了《電磁流體力學》講義,并親自開出了粘性空氣動力學課程。60年代中,她組織青年教師開始了對高超聲速的氣動力學的研究!拔幕蟾锩焙笃,她關(guān)心和支持生物流體力學的發(fā)展,和其他教師一起進行湍流結(jié)構(gòu)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初,她作為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發(fā)起并主持新興分支分離流和旋渦運動研究,并召開全國性學術(shù)討論會。她所從事研究的問題,常常是本學科前沿有待開拓的問題。

    陸士嘉一直關(guān)注國際流體力學的發(fā)展,重視與國外的交流和合作,她先后推薦過幾十名流體力學工作者出國學習、進修、交流和合作。她要求他們充分利用國外良好的學習條件多出成果,為國爭光,同時專心學習,開闊眼界,掌握國際上最新的發(fā)展方向。改革開放后,在陸士嘉的努力和支持下,北航開始與德國宇航學院哥廷根流體力學研究所合作。

    陸士嘉以其豐富的研究經(jīng)驗和高深的學術(shù)造詣,關(guān)心并支持對一些新興流體力學分支學科的研究。在60年代初,她積極從事粘性流體力學和電磁流體力學的研究,寫出了《電磁流體力學》講義,并親自開出了粘性空氣動力學課程。

    實驗建設(shè)

    1958年,陸士嘉領(lǐng)導建成一整套低速風洞,同時又積極參與和組織全教研室人員自行設(shè)計和制造超聲速風洞和大型機械式六分力天平。當時,這些重要實驗設(shè)備的技術(shù)水平在國內(nèi)領(lǐng)先。七、八十年代,她又關(guān)心生物流體力學分支的發(fā)展,考慮到水洞實驗對研究湍流和減阻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幫助北航中年教師建成了該校第一個水槽。

    學術(shù)論著

    70年代后期,陸士嘉重新翻譯普朗特教授的《流體力學概論》(第7版德文本)一書,為中國航空事業(yè)作出卓著成就。

    時間書名作者出版社
    1947年《流體力學》陸士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49年《空氣動力學》陸士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59年《高速粘性流體力學》陸士嘉北京航空學院
    1960年《高超音速流》陸士嘉,張涵信,吳江航北京航空學院
    1961年《附面層理論》陸士嘉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1962年《電磁流體力學》陸士嘉北京航空學院
    1981年《流體力學概論》陸士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

    人才培養(yǎng)

    陸士嘉一貫重視中、小學教育,特別是80年代以來,她不斷向有關(guān)部門呼吁加強基礎(chǔ)教育。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她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到中、小學校去了解教育情況,寫出調(diào)查報告呈送到人大常委會或教育部。由于她曾經(jīng)在中學任過教,深深體會到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她還積極倡導和組織民盟成員開展培訓幼兒師資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上,她為培養(yǎng)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中國科學家而嘔心瀝血。

    籌建北航

    1952年,中央決定創(chuàng)建一所新型的航空高等學府——北京航空學院。陸士嘉擔任建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陸士嘉是北航第一任空氣動力學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她明確提出此專業(yè)是為航天航空建設(shè)服務的工程性質(zhì)的專業(yè),其教學計劃要根據(jù)中國實際情況制定。在教學上應是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的,同時,還強調(diào)教學科研要結(jié)合生產(chǎn)實踐。30多年來,這個專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了千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教研室成立之后,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先后開設(shè)了理論空氣動力學、實驗空氣動力學、附面層理論、水力學等多門課程,使教研室工作很快走上正軌。她自己以身作則,始終在第一線擔任教學工作,為學生講授理論空氣動力學等課程。

    1962年,她作為數(shù)學力學系副主任,積極主張和籌建成立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并首任該研究室主任。同年,她作為著名的流體力學家,在周總理的關(guān)懷下參與了中國第二個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訂工作,對中國力學學科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榮譽表彰

    時間獎項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研究院,獲洪堡獎學金

    社會任職

    1954—1975年任第一、第二、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至1957年,她還應聘為北京大學兼職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務委員。

    1984年,任民盟全國第五屆代表大會中央常務委員。同年應邀赴德國訪問,被聘為德國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學會委員。

    人物軼事

    更名明志

    1926年,十五歲那年春天她看到報紙中報道好幾個犧牲了的女性都叫什么士,忽起一念要改名字!瓣憽弊质遣荒軇拥模斨幸蛔秩 笆俊,最后一字叫“嘉”。從此,將原名陸秀珍改為陸士嘉。

    托鉑不昧

    陸士嘉留學德國期間,曾居住在哥廷根著名物理學家R.波爾(Poll)教授家中。波爾為人正直,堅決反對納粹。波爾曾把生平積蓄購置了0.75公斤鉑。當時因戰(zhàn)爭動亂,他唯恐有失,在得知陸士嘉夫婦回國時,就托付她們帶回中國幫助保存,以期有朝一日作為他兒子的生活費。波爾并鄭重聲明,由于時局和今后的遭遇都變化莫測,這些鉑如有遺失絕不要求賠償。陸士嘉夫婦深知波爾教授的為人,且感其托付之誠意,毅然承諾下來。由于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長期未建交,通訊斷絕,直至1958年民主德國德累斯頓高工霍夫曼教授來華訪問,陸士嘉得悉他與波爾很熟悉且有來往,才請他將鉑帶給波爾教授。波爾對此十分感激。

    譯作署名

    陸士嘉襟懷坦白、無私奉獻的高尚風格一直為人們所贊頌。如翻譯出版她的導師普朗特所著《流體力學概論》一書,就是其中一件令人起敬的事例。50年代,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副所長郭永懷曾翻譯出版了這本書。普朗特逝世后,他的學生們根據(jù)流體力學的新成果、新發(fā)展修訂該書,改寫了大部分章節(jié),使其內(nèi)容更為豐富。為把這本近代流體力學奠基性權(quán)威著作的新版本介紹給中國讀者,大病初愈的陸士嘉于70年代后期重新翻譯了該書德文第七版修訂本。這時郭永懷同志已經(jīng)去世了。她重新譯完此書后建議新譯書仍然只署郭永懷的名字。后經(jīng)出版社反復動員解釋,她才同意加上自己的名字。書出版后,她要把全部稿費交公,在同志們多次勸說下,她僅領(lǐng)取了找人謄寫譯書草稿花去的400元抄寫費,其余全部捐贈給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

    堅辭院士

    1981年,中國科學院召開學部委員大會,在這次會上將補選學部委員。由于陸士嘉德高望重,有高深的學術(shù)造詣,在第一輪討論時被列入候選人名單。她得知后立即向?qū)W校表示自己不宜作學部委員的候選人,認為自己回國多年來研究工作做得不多,且年老體弱,應該將機會讓給杰出的中青年科學家。經(jīng)當時領(lǐng)導及同志們多次動員才勉強填寫了履歷表。第二次討論她又被列入了候選人,她再三考慮,決意不當學部委員候選人。她認為:“年紀大的同志應該主動設(shè)法為中青年同志創(chuàng)造條件,應該讓他們在前面發(fā)揮作用,我們這些人不當委員也會提意見、出主意,絕不能由于我們而擋住了他們,這樣對中國的科學事業(yè)發(fā)展不利!彼ε疟娮h,親自寫信給中國科學院,懇求從候選人名單中刪去她的名字。中國科學院在回信中深深贊譽她的高尚情操,認為信寫得很感人,體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一位老科學家謙虛、禮讓的精神和好作風。

    解囊相助

    陸士嘉從報紙上看到蘭考人民生活困難時,立即寄錢去;看到有的地方鬧水災或發(fā)生地震,她又以人大代表名義(不署自己的名字)寄去人民幣;她關(guān)心教研室內(nèi)經(jīng)濟困難的同志,多次解囊相助。當一位教師家中遭遇不幸時,她便以教研室同事的名義寄去慰問款,她還常年補助一個子女多、經(jīng)濟困難的老工人。

    1960年后,國家遇到暫時困難,黨中央號召17級以上的黨員干部減薪,雖然她不在規(guī)定范圍之內(nèi),但她也要求減薪,當組織不同意時,她堅持每月交20元黨費,后又交80元,有2年時間她每月交100元。

    人物評價

    陸士嘉一生志存高遠、胸懷祖國,為學校的創(chuàng)建和中國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陸士嘉一生嚴謹治學、丹心育人,作為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博士生、新中國流體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為發(fā)展磁流體力學、生物流體力學、分離流和旋渦運動為主體的流體力學做了大量工作;陸士嘉先生一生修身立德、淡泊名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生,踐行了莊嚴的入黨誓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張軍院士)。

    后世紀念

    1987年9月5日,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和北京航空學院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紀念陸士嘉教授學術(shù)報告會》。與會者有錢學森、張維、沈元、屠守鍔、莊逢甘等和陸生前同事和學生共180余人。錢學森在會上作了《紀念陸士嘉教授》的發(fā)言。

    2006年,在陸士嘉逝世20年時,現(xiàn)代出版社出版了陸士嘉女兒張克群所著的《流體力學家陸士嘉》一書。

    2011年3月19日,陸士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在如心會議中心大報告廳舉行。

    2017年3月18日上午,陸士嘉先生誕辰106周年紀念大會暨陸士嘉實驗室揭幕儀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

    TAGS: 行業(yè)人物 科研人員
    名人推薦
    • grubby
      曼努埃爾·申克赫伊岑(Manuel Schenkhuizen,又名Grubby)1986年5月11日出生于荷蘭的新維生根(Nieuwegein)。是“ 魔獸爭霸”獸族著名選手...
    • 關(guān)夢覺
      關(guān)夢覺(1912--1990), 滿族。教授。吉林懷德(今公主嶺)人。1933年畢業(yè)于東北大學經(jīng)濟系。曾任北平《外交月報》編輯,武漢東北救亡總會宣傳部副...
    • 江澤佳
      江澤佳(1920年11月—2013年11月10日), 安徽省旌德縣人,九三學社成員,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著名電工理論專家,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曾任...
    • 閻洪臣
      閻洪臣(1936年6月—2016年5月7日),出生于黑龍江省尚志縣,1980年11月加入九三學社,1983年6月加入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長...
    • 蒙田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后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隨筆全集》、《蒙田意大利之旅》。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
    • 朗費羅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緬因州波特蘭城一個律師家庭,是19世紀美國最...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