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jīng)歷
青年時期
在18歲的時候,馬克·呂布就有離家出走的念頭,馬克·呂布告訴自己應該去冒險,到山里去玩兒。因為馬克·呂布從生下來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們都很聰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馬克·呂布卻連和女孩子說話都不敢。
當內(nèi)心世界無法被表達的時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靜的拍攝便成了馬克·呂布可以應對人生的 惟一方法?梢院敛豢鋸埖卣f,馬克·呂布是真正意義上的行者。60多年來,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種不同的地方,用鏡頭將一切被他眼睛捕獲,同時又打動他的瞬間都記錄在了最原始的銀鹽膠片中。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麗的山,他發(fā)現(xiàn)在旅途 中自己幾乎沒有辦法和陌生人進行任何交流。于是他決定放棄穩(wěn)定的建筑師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攝影中。開始的幾年,他為一家公司進行拍攝,不久便發(fā)現(xiàn),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攝影師也無法溝通,大家日常談論的都是相關(guān)器材和技術(shù)的話題,而他對此毫無興趣。于是他離開了那家公司,開始做一些時間較長的旅行。
開始起步
在馬克·呂布30歲的時候,在攝影上才剛剛起步。初次來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在還沒有進行任何討論之前,他就說服馬克·呂布使用一個舊取景器,它有顛倒畫面的奇異的特性。
中國之緣 于是,馬克·呂布帶著一盒膠卷來到了巴黎艾菲爾鐵塔,拍攝下了一個正在給艾菲爾鐵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著帽子、叼著香煙、拿著刷子,感覺是在半空中輕盈飄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輕巧的歌舞劇。于是,這張照片成為了他在《生活》發(fā)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進入蜚聲國際的瑪格南圖片社。
一次旅行,馬克·呂布在 加爾各答結(jié)識了一位認識 周恩來的人,于是, 1957年1月,他來到了向往已久的 中國,開始了他的第二次為期5個月的長途旅行,由此也開始了他和這個國家的不解之緣。馬克·呂布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了這個地方,雖然他不會說中文,而且當時外國人是不允許和中國人隨便說話的, 但是馬克·呂布非常喜歡以那種方式和 角度觀察這里。 現(xiàn)在,馬克·呂布已經(jīng)先后20多次踏上 中國的土地,觀察和記錄了在這里發(fā)生的許多歷史大事,用無聲的照片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他相繼出版了《中國的三面旗幟》、《中國40年攝影集》、《明日上海》等攝影集。當回過頭來談到對自己這些攝影作品的看法時,馬克·呂布這樣說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瑣碎的 細節(jié),它們不代表任何觀點或價值判斷,更無法為中國歷史變遷提供見證!薄岸蚁矚g拍攝很細節(jié)的東西,很多別人所不關(guān)注的細節(jié),我覺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細節(jié)中的。那些細節(jié)和攝影本身都是源于 生活的!
1959年,馬克·呂布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當選為瑪格南歐洲分部主席。
呂布的照片在許多雜志上都有過登載,包括生活、Géo、國家地理、Paris-Match、Stern等。他曾兩次獲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術(shù)館、紐約的攝影國際中心(ICP)辦過回顧展。
2016年8月30日,馬克·呂因病去世,享年93歲。
結(jié)緣中國
馬克·呂布是上世紀50年代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后來多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邀請來到中國。半個多世紀前,馬克·呂布從印度輾轉(zhuǎn)香港來到廣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記錄中國風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漢的所見所聞及建設(shè)中的長江大橋。這位法國著名攝影師抓拍的眾多黑白照片,已成為巨變中國的一份歷史檔案。1957年馬克·呂布發(fā)表了他報道中國的第一張圖片,從那以后,馬克·呂布先后到中國20多次。
他與中國有著極深淵源,他自稱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數(shù)比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還要多!八偸蔷Τ渑,幾乎每年都在路上。即便他快90歲了,還能在廣州街頭大步流星地追著美女拍照!痹谒袊鴮W生的印象中,馬克·呂布從不坐電梯,總是堅持爬樓梯鍛煉身體。2012年《馬克·呂布:東方印象》是馬克·呂布的攝影作品第一次被正式引進中國大陸出版,限印5000套。本書大部分圖片均是在國內(nèi)首次公開亮相,是影像匱乏的1950年代東方世界的珍貴記憶。
人物評價
馬克·呂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國旅行期間,他敏感地拍攝當?shù)厝嗣竦纳?變化,特別是通過一些細微的生活細節(jié)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遠意義的內(nèi)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攝新聞報道攝影,也用 彩色 材料拍攝,而他的這些彩色作品不但構(gòu)圖精彩,而且色彩優(yōu)雅、細微。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馬克便有機會來到中國,并得以從西方人的視角,用攝影人的觀察方式,來拍攝那段特殊的年代。作為西方人的馬克,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能夠得到官方的信任,十分罕見。他說他沒有學會中文,因為連最基本的寒暄也不需要,這剛好對上了他從小養(yǎng)成的那種少說、多看、多思考的習慣。馬克在七個孩子中排行老五,輪不上他說話,他卻可以聽、可以觀察。我格外注意他那鷹隼般的眼神,應該說,這是他成功最直接的法寶。
主要作品
中文作品
《日本婦女》、《加納》、《北越:面孔》、《中國印象》、《火車和車站》等 。
呂布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Eiffel Tower Painter,拍攝于1953年的巴黎。這張照片描繪了一個正在粉刷建筑物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棲息于塔間的舞者,巴黎城在照片背景中若隱若現(xiàn)。呂布的照片中常出現(xiàn)單獨的人物。在安卡拉,中心的人物剪影映襯著工業(yè)背景;在法國,一個男子躺在地上。垂直構(gòu)圖強調(diào)了風景、樹、天空、水,還有吹拂著的草叢,所有這一切,都圍繞著人物而展開。
《我見:馬克·呂布紀實經(jīng)典》 50年創(chuàng)作經(jīng)典首次回顧
本書全面梳理了馬克·呂布的經(jīng)典作品,精選其中165張。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個地球,時間貫穿馬克50多年的攝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馬克的攝影美學——日常生活、見微知著、直覺而富于詩意。很多經(jīng)典的瞬間已經(jīng)成為了20世紀的時代縮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爾鐵塔油漆工;手捧鮮花對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廠街道等等。此外還收錄了很多難得一見的珍貴影像。
英文作品
《Women of Japan》、《Le Bon Usage du monde》、《Three Banners of China》
《Faces of North Vietnam》、《Bangkok》、《Marc Riboud, photos choisies》
個人展覽
1963年 Marc Riboud (The Art Institute(芝加哥)
1977年 Marc Riboud (Galerie Municipale(圖盧茲)
1978年 Marc Riboud (Galerie Agathe Gaillard(巴黎)
1981年 From China & Elsewhere (Gallery Photograph(紐約)
1988年 Marc Riboud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Photography(巴黎)
人物逝世
著名法國攝影師馬克·呂布(Marc Riboud)于當?shù)貢r間2016年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