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托馬斯·格雷(1716—1771 ),是英國新古典主義后期的重要詩人,“墓畔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倫敦的一個經紀人家庭,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劍橋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他的生活可謂中規(guī)中矩,捷足而又穩(wěn)健。格雷一生作詩不多,僅十余首傳世,其中以《墓園挽歌》最為著名。此詩創(chuàng)作長達8年之久,最初是為了哀悼他在伊頓公學讀書時的好友里查德 ·韋斯特,至少詩末所附的“墓志銘”是為他而作。但縱觀全詩,其內容已經明顯超越了對某個具體人物的哀思,而是通過對鄉(xiāng)村一處墓地的描寫,表達對下層默默無聞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對他們純樸善良品質的贊揚,為他們沒有機會施展天賦和才華而惋惜,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權貴、人間虛榮的蔑視和嘲諷,對大人物傲慢奢侈生活的譴責。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格雷的民主思想。由于貧困,農民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不能成為像彌爾頓那樣的文學家,像克倫威爾那樣的政治家。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在他們身上沒有“野心”,“傲慢”,“驕”“奢”和“諂媚”。他們雖然“貧瘠”,沒有知識,但卻有“德性”和“天良”,他們是自然本身。這樣的思想和彌漫于全詩的感傷情調,使《墓園挽歌》成為18 世紀后期感傷主義詩歌的典范之作。
《墓園挽歌》之所以是歷代注評家青睞的對象。是因為“第一,它凝聚了一個時期中的某種社會情緒;其次,它有比較完整的形式表達了這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何革新舊傳統(tǒng)的問題,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楊周翰語)
從《墓園挽歌》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詩人從新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國度。一方面,格雷的詩歌語言精雕細琢,符合新古典主義推崇的詩歌詞藻要求,另一方面,他的詩歌表現(xiàn)了浪漫的對自然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渴望。這兩者的結合用以表達深一層的感傷,使古典主義者所追求的對永恒真理的描述,這一古往今來始終如此的嘆惋被精美的詩歌形式架構起來,更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