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項城袁張營(今屬項城市千佛閣區(qū))。袁甲三長子,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刑部左侍郎。因跟從父親袁甲三在安徽剿滅捻軍戰(zhàn)功卓著,獲一品頂戴賞。
袁保恒自幼在父親調教下苦讀孔孟,兼修武學,“十三學書十五學劍”,二十一歲中舉,二十五歲中進士,成了一位年輕的翰林院編修。咸豐三年,袁保恒請假送親回籍,轉赴安徽看望統(tǒng)兵剿捻的父親袁甲三。袁甲三奏請朝廷同意,把他留在軍中輔佐軍務。此后袁軍解亳州之圍,又連拔白龍王廟、寺兒集、稚河集等捻軍據(jù)點。戰(zhàn)斗中,袁保恒作戰(zhàn)勇敢,所向克捷。隨軍欽差大臣勝保,提議為他請功,卻被袁甲三為避嫌疑而拒絕。直到咸豐七年,勝保堅持上奏袁保恒的功勞,他才得到圣旨賞“侍講”銜花翎。
咸豐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領部分捻軍,從安徽懷遠出發(fā)進攻孫家寨,袁保恒率領步兵由潘家屯、楊莊一路配合騎兵會剿,俘斬捻軍數(shù)十人,奪得大量輜重。十一月,又統(tǒng)兵取道永城,追剿孫葵心、劉狗帶領的進攻陳州、周家口的捻軍。經(jīng)鹿邑繞道截擊,后在太和境內擊潰孫劉部,被朝廷賞“伊勒圖巴圖魯”(勇士)名號。[1]
咸豐九年(1859)正月,袁保恒跟隨父親奉命回京,被允文淵閣校理,八月份任順天鄉(xiāng)試官。咸豐十年(1860)三月,袁保恒奉命仍回袁軍營中聽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馬步軍剿定遠捻軍,屢戰(zhàn)屢捷。袁甲三的軍務幫辦穆騰阿移,建議袁甲三給袁保恒請功,袁甲三仍以“不敢與將士爭爵賞之榮”阻攔。后來朝廷得知此事,特發(fā)上諭給袁甲三:“保恒著有功績,亦應實敘,不必引嫌!
咸豐十一年(1861)九月,歸順清廷的捻軍將領苗沛霖、張士端重舉義旗,分別攻占了定遠和懷遠。袁保恒率精兵五千進攻懷遠,于當年十二月收復二地,擒斬苗、張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恒被擢封為翰林院侍講,八月份轉為侍讀。這時袁甲三病重,上折請求解職,獲恩準退養(yǎng)后,袁保恒請假回淮陽侍奉父親。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恒被賜封為翰林院侍講學士(皇帝的老師)。這時,皖北、山東的捻軍已在清軍鎮(zhèn)壓下漸趨平息,袁保恒深謀遠慮,為防止捻軍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項建議”,其中有一條“置軍屯田”的重要建議,可惜朝廷無議,如石沉大海。恰在這時,蘇州又被捻軍占領,還筑壘固守。江蘇巡撫李鴻章,奏請法國軍隊幫助剿滅捻軍。袁保恒得知后,立即上折反對,認為夷人貪而無信,不但不能借用,還應多加防備。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重視,終于沒有采納李鴻章的建議。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恒再次上奏請“置軍屯田”,認為此舉已經(jīng)刻不容緩,并提出愿回京與廷臣“面議”?墒浅⒄J為他不經(jīng)督撫反復奏請一事,屬于自信過深,不合體制,交吏部議處,結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給予降一級處分,由翰林院侍講學士降為鴻臚寺少卿候補。袁保恒雖然受降職處分,但前任順天府尹蔣琦齡仍在上奏的策論中稱贊袁保恒“武備嫻熟”,戶部尚書羅淳衍疏論人才時,也提及袁保恒“久在軍中,武事諳練”。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軍又起,聲勢如前,朝廷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率部剿滅。袁保恒立即上折請纓出戰(zhàn),奏折中提到豫皖各路大軍都是父親的舊部,自己愿意和他們同甘共苦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朝廷準奏,調他到李鴻章營中委用。清軍與捻軍在商河一帶決戰(zhàn)時,袁保恒率輕騎冒酷暑追擊捻軍,配合李鴻章的部隊圍殲捻軍于徒駭河。捷報上呈后,朝廷撤銷了對袁保恒的處分,仍以翰林院侍講學士補用,并授予三品銜。
這年八月,袁保恒又受命赴陜甘總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實缺,被委管理西征糧務,并得專折奏事。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備翰林官升遷﹐無實職),十月再升為詹事。左宗棠軍克復肅州時,朝廷大獎左軍將士,袁保恒榮膺一品頂戴。后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恒回籍省親,協(xié)同堂兄袁保中編修《袁氏家譜》;返軍時,讓侄兒袁世凱隨侍身邊,想為袁世凱以后的發(fā)展豐富閱歷。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壽典,她特別恩賜袁保恒的祖母郭氏匾額、如意、文綺,以示對袁保恒的恩寵。光緒元年(1875)三月,袁保恒奉召從左宗棠軍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緒三年(1877),祖母郭氏壽終(享年101歲),袁保恒回籍奔喪,正趕上河南一帶發(fā)生特大旱災,饑民相食,餓殍遍野。河南巡撫李慶翔因賑災遲延,被朝廷革職查辦。袁保恒喪假期滿后,受命到河南府(開封)幫辦救災事宜。此間,袁保恒摒絕供帳,服食粗糲,協(xié)同暫署河南的河東河道總督李鶴年,通飭所屬府、州、縣署,詳查災民戶口造冊上報。他日夜為救災操勞,連上數(shù)折陳述災情,還親書求助信件發(fā)給全國各省大吏,并寫家書要求家人傾盡家財恤救本地災民。
賑災事務繁重,袁保恒經(jīng)常食宿無定,身心日漸憔悴。光緒四年(1878)4月,豫東一帶春霖普降,袁保恒正計劃到災區(qū)視察一邊,巡視春種情況,尚未成行卻不幸染上霍亂。那時,霍亂本就屬不治之癥,心力體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恒,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長逝。災民聞袁侍郎病故,無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謚“文誠”,并將他的事跡也列在臨淮、陳州袁甲三祠內配享。他的長子袁世勛,被賜封“員外郎”。《清史稿》有傳。
詩詞摘選
1827——1878,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謚文成。筱塢少隨父甲三治軍,諳練武事,曾先后佐李鴻章,左宗棠軍幕二十余年。詩不多作,往往于俊偉之中見悱惻之情。
附袁保恒詩
過韓侯嶺題壁
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國士與重瞳。
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
與竇畫村
古項袁家與竇家世交。袁保恒贈與名士竇畫村對聯(lián),上聯(lián):園中草木春無數(shù),下聯(lián):筆下波瀾老欲平。落款:畫村老伯大人屬正,筱塢侄袁保恒。
竇畫村名書成,清道光年間拔貢。善詩文,喜收藏,好交游。有詩集傳世。當時名士有"項城三杰”,竇畫村、王丹君、高老勉,俗話說“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