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物
1、張樞(1292~1348),字子長。祖居東陽,后隨父落籍金華。文思敏捷,揮筆成章。曾薦授婺州路教授。因恥仕元朝,杜門不出,潛心著述。人問古今沿革、政治得失、禮樂興廢、帝號官名,歷歷如指掌。請師從許謙,謙奇其才,始終以友相待。元至正三年(1343),右丞相脫脫遣使聘樞為長史,樞力辭不赴。七年,詔命樞為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纂修當朝后妃功臣傳,又堅辭不就。使節(jié)強其上路,至武林驛仍稱病辭歸。次年卒于家。樞為文務求明確經(jīng)史蘊義,以利孝化,尤擅長記事?ā度龂尽窌r,對舊史之諱而不書,或失實、或近見于異代之史者,均為之校核更定;或一事數(shù)說,必參訂使歸于一;或有論著,系于各篇之后,名《訓志》。論是非疑似,抑揚予奪。臨川危素稱其“立義精密,可備勸講”。朝廷取其書置宣文閣。宋亡之際,卑官下吏、士卒、婦女殉國死節(jié)者,多為史所不錄,樞詢問故老,旁采稗官,編著《宋季逸事》。另著有《春秋三傳歸一義》30卷、《林下竊議》、《敝帚編》若干卷!对贰肪硪痪啪鸥接凇峨[逸·杜本傳》。
宋朝人物
2、張樞(生卒年不詳)字斗南,一字云窗,號寄閑。張俊五世孫,張炎之父,以善詞名于世。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云窗張樞字斗南,又號寄閑,忠烈循王五世孫也。筆墨蕭爽,人物醞籍,善音律,嘗度《依聲集》百闋,音韻諧美,真承平佳公子也。」張炎《詞源》卷下:「先人曉暢音律,有《寄閑集》,旁綴音譜,刊行于世。每作一詞,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協(xié),隨即改正!埂兑缆暭、《寄閑集》久佚!度卧~》輯其詞九首。
【瑞鶴仙】
卷簾人睡起。
放燕子歸來,商量春事。
風光又能幾?
減芳菲、都在賣花聲里。
吟邊眼底,
被嫩綠、移紅換紫。
甚等閑、半委東風,
半委小溪流水。
還是,苔痕湔雨,
竹影留云,待晴猶未。
蘭舟靜艤,
西湖上、多少歌吹。
粉蝶兒、守定落花不去,
濕重尋香兩翅。
怎知人、一點新愁,
寸心萬里。
這是一首摹寫春愁的作品。作者張樞,生活年代正值宋末,國家日益危殆,但張樞家道仍稱殷實,園苑歌姬相伴,生活優(yōu)裕,因而其所作也僅以表現(xiàn)個人感觸為主,正如其詞集之名“寄閑”。該詞為其代表作。
起頭三句,從燕歸帶來“春”字。但作者無意敘述春色,卻代以“風光又能幾”。不涉及風雨、花信,卻用“減芳菲”的賣花聲抹去種種嬌妍,流露了心中的惆悵之情,這樣從聽覺落筆,造成了虛實相參的意境,使春愁漸出。春,來也遲遲,去也匆匆,吟春、看春都尚未盡興,嬌艷花兒被嫩綠的葉子取代了,轉(zhuǎn)瞬之間眾花凋零,半被東風吹散,半落溪中與水相逐。
下片進一步渲染和表現(xiàn)春愁。春雨綿綿,“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寫出春雨幽清雋秀。隨漢接“待晴猶未”一句。因雨,畫船停泊于岸邊,西湖上弦歌稍息。因雨,花間蝶兒粉濕翅重,眷戀花的余香而不去。筆法婉轉(zhuǎn)反復,寫景清冷凄傷,寫足連綿春雨,以寓春歸,而引動春愁。諸景物已帶現(xiàn)愁情,最后“怎知人、一點新愁,寸心萬里”,明點“愁”字,卻從粉蝶兒守定落花、欲留春住轉(zhuǎn)出!霸踔弊,表明人之癡勝于物之癡,以此結(jié)情,其情無盡。
張樞這首《瑞鶴仙》除了寫春愁之外又有“傷別”的意味?“刻意傷春復傷別”是詞的傳統(tǒng)題材,此詞在傷春的基調(diào)上又有“怎知人、一點新愁,寸心萬里”之嘆,正是“復傷別”的況味。
南宋風雅派詞人最擅長于體物賦情,張樞雖非名家,但從此詞看,亦非等閑之輩。姜夔、吳文英的作品以深婉查渺見長,然烹煉過度,粉飾尤甚,反缺少真趣,以至落于晦澀。此詞明快、婉麗,取姜、吳之長而棄其短!耙鬟呇鄣住,雖注重修飾,卻不顯雕琢。“移紅換紫”較之“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在雅致之外,一為動態(tài),一為“定格”:“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則不似“宮粉雕痕,仙云墮影”(吳文英《高陽臺》)那樣令人難解。雖未達到“字字刻畫,字字天然”(彭孫遹《金粟詞話》)之境,然琢煉而不失自然,亦足見匠心獨用。至其賦情之處,情景交融互生,有深婉流美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