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汪廣洋[明](?-一三七九)字朝宗, 江蘇 高郵人。封忠勤伯。洪武四年(一三七一)為 右丞相。少從 余闕學,通經(jīng) 能文,善篆、隸大書, 莊重非時人所及。尤工詩歌!对律絽沧T、吾學編》
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漸感到帝權(quán)與相權(quán)的沖突,唯恐臣下權(quán)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quán)”、“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鑒于此,幾次設(shè)法試圖調(diào)整,以加強皇權(quán)。最早被殺的是中書 左丞相 楊憲。楊憲于洪武二年九月入為中書右丞,洪武三年 李善長病休時,便實際 操縱 中書省大權(quán),升為 左丞。他玩弄權(quán)術(shù),陷害同僚,“ 市權(quán)要寵”,很快被朱元璋殺死。
接著是 右丞相汪廣洋被殺。朱元璋鑒于李善長權(quán)力過大,威脅帝權(quán),于是在撤換李善長后,最初選中了汪廣洋接替李善長的相位。汪廣洋遇事小心謹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劇”而著稱。
洪武六年, 胡惟庸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共任右丞相。之后,汪廣洋以“無所建白”貶為廣東參政。但是汪廣洋一離相位后,胡惟庸遇事專斷與李善長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況且李善長還借胡惟庸等人,遙執(zhí)相權(quán),勢力更甚于前。
汪廣洋被貶后,當然也不服氣,便暗中收集李善長的不法證據(jù),于洪武九年(1376)與 御史大夫 陳寧,合疏參劾李善長有“大不敬”之罪。這當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懷,于是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為左丞相,再調(diào)回汪廣洋為右丞相,以牽制胡惟庸,改變胡惟庸獨相的局面。
然而汪廣洋復相后,整日喝酒,并沒有起到應有的牽制作用,反而事事調(diào)和,公事“惟以他官剖決,不問是非,隨而舉行”。這令朱元璋大為失望,又把他貶往廣南地區(qū)。即使這樣,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氣,便又追加詔書,下令追到后,即將汪廣洋就地處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廣洋被 貶殺。
生平經(jīng)歷
少從余闕學,通經(jīng)能文,善篆、隸大書,莊重非時人所及,早年流寓太平(今江蘇 汪廣洋[1]南京)。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渡江,攻下采石磯,召汪進見,汪進呈“高筑墻廣積糧”之策略。擢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后又任都諫官,并相繼調(diào)升為行省都事、中書省右司郎中。不久任驍騎衛(wèi)事,參與常遇春的軍務。至正二十六年,常遇春攻下贛州,汪為留守,任江西行省參政。
洪武元年(1368)大將軍徐達平定山東,因汪廉明持重,朱元璋任命他料理行省。后入京任中書省參政。二年,出任陜西參政。
洪武三年,因李善長病,中書無官,召為左丞相。與當時的右丞相楊憲不和,而遭楊憲彈劾上奏,說他侍奉母親無禮,因而遠調(diào)到海南。后李善長彈劾楊憲,楊憲被誅,廣洋被召還回朝,是年冬十一月,汪被封為護軍忠勤伯,食祿360石,誥詞中曾稱贊他“處理機要,屢獻忠謀”,將他比作張良、諸葛亮。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告老回家。洪武六年,胡惟庸為左丞相,汪廣洋為右丞相,無所建樹。六年正月,遷廣東行省參政,胡惟庸任右丞相。時過一年,復召用汪為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復拜右丞相。廣洋懾于當時政治氣候,依然不敢有所建樹,只是飲酒吟詩、浮沉守位而已,帝數(shù)誡諭之。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因劉基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涂節(jié)上奏,朱元璋問及此事,廣洋回說不知。朱元璋大怒,斥責廣洋朋黨欺君,將廣洋貶謫海南。當船行到太平時,朱元璋追究其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又不揭發(fā)楊憲陰謀等罪過,下詔賜毒而死。
主要作品
汪廣洋著作有《 鳳池吟稿》8卷。
作品摘錄
【過高郵有感】
去鄉(xiāng)已隔十六載,訪舊惟存四五人。
萬事驚心渾是夢,一時觸目總傷神。
行過毀宅尋遺址,泣向東風吊故親。
惆悵甓湖煙水上,野花汀草為誰新?
歷史評價
明朝之中,可被稱為丞相的只有李善長與汪廣洋兩人。(故終明之世,惟善長、廣洋得稱丞相)。明史中評斷為: 少師余闕,淹通經(jīng)史,善篆隸,工為 歌詩。為人寬和自守,與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於禍。
汪廣洋傳
汪廣洋,字朝宗,高郵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置正軍都諫司,擢諫官,遷行省都事,累進中書右司郎中。尋知驍騎衛(wèi)事,參常遇春軍務。下贛州,遂居守,拜江西參政。
洪武元年,山東平,以廣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撫納新附,民甚安之。是年召入為中書省參政。明年出參政陜西。三年,李善長病,中書無官,召廣洋為左丞。時右丞楊憲專決事。廣洋依違之,猶為所忌,嗾御史劾廣洋奉母無狀。帝切責,放還鄉(xiāng)。憲再奏,徙海南。憲誅,召還。其冬,封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誥詞稱其專刂繁治劇,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及善長以病去位,遂以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廣洋無所建白,久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而帝心終善廣洋,復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復拜右丞相。廣洋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帝數(shù)誡諭之。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節(jié)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钡叟,責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fā)楊憲奸,賜敕誅之。
廣洋少師余闕,淹通經(jīng)史,善篆隸,工為歌詩。為人寬和自守,與奸人同位而不能去,故及于禍。贊曰:明初設(shè)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管領(lǐng)樞要,率以勛臣領(lǐng)其事。然徐達、李文忠等數(shù)受命征討,未嘗專理省事。其從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惟庸敗后,丞相之官遂廢不設(shè)。故終明之世,惟善長、廣洋得稱丞相。獨惜善長以布衣徒步,能擇主于草昧之初,委身戮力,贊成鴻業(yè),遂得剖符開國,列爵上公,乃至富極貴溢,于衰暮之年自取覆滅。廣洋謹厚自守,亦不能發(fā)奸遠禍。俱致重譴,不亦大負爰立之初心,而有愧置諸左右之職業(yè)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