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中文名: 瑟夫·寇德卡
英文名: Josef Koudelka
籍貫: 捷克摩拉維亞省
性別: 男
國籍: 捷克
出生年月: 1938年
所處時代: 現(xiàn)代
職業(yè): 攝影師
畢業(yè)院校: 布拉格理工科大學
成就: 被 CAMERA介紹過五次之多,而最后一次是以整本的專輯形式刊出
重要事件: 1970年因避難而離開捷克之后,就變成一個沒有國籍的人
1971年,寇德卡加入“瑪格南”圖片社
人物簡介
約瑟夫·寇德卡1938年出生于捷克摩拉維亞省。1961年畢業(yè)于布拉格理工科大學航空工程系,1965年起任布拉格劇院攝影師,1970年因避難而離開捷克之后,就變成一個沒有國籍的人,他雖然定居于英國,但大部分時間卻如同他所拍的吉普賽人一樣,在歐洲各國流浪飄泊。從事舞臺攝影的經(jīng)歷,使約瑟夫·寇德卡的作品充滿強烈的戲劇色彩。每張照片都在講述一個故事,描繪一段情節(jié)。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推他對吉卜賽游牧民族生活富于感染力的描繪。1971年,寇德卡加入“瑪格南”圖片社,一向不接受任何商業(yè)委托或雜志社邀請而拍照的寇德卡,在“瑪格南”里有充分的自由,他高興拍什么就拍什么。他說,他只為自己而拍照,并且認為“攝影沒有什么不可打破的法則!被蛘哒f:“攝影只有一個法則,你覺得自己應該怎么拍,那就怎么拍! 約瑟夫·寇德卡不像有些攝影家一旦出了名就忙著授藝或者下海經(jīng)商,而是長年盤桓在影像世界里,讓拍照成為生活中的一切。這種潛心侍奉藝術(shù)的精神,一直保持和發(fā)揚著。
拍攝經(jīng)歷
寇德卡深入人群,但不喜歡與人交往,寇德卡是沉默,他的言語只在照片里發(fā)出他今年70歲,1938年出生于捷克1970年因避難而離開捷克之后,就變成一個沒有國籍的人他雖然定居于英國但大部分時間卻如同他所鐘情拍攝的吉卜賽人一樣,在歐洲各國流浪飄泊。
由飛機設(shè)計室走進吉普客人的生活寇德卡原本學的是和藝術(shù)完全搭不上邊的航空工程,二十三歲時, 他由布拉格技術(shù)學院一畢業(yè),就投入航空界做了七年的航空工程師,而 利用空閑在每月演出一次的滑稽諷刺劇的劇院里,客串劇院的攝影師。 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他覺得無法制造一個維持最起碼安全度的 飛機引擎,而放棄了這個職業(yè),開始全心全意的轉(zhuǎn)向攝影。 寇德卡最早的攝影專職工作是替布拉格的 Ja Branou劇院拍攝舞臺劇照。這個工作深深影響了他日后的拍攝手法及作品風格,他說: “劇院的導演準許我自由自在的在排演時去拍照,我在臺上的演員 中走來走去,把同樣的景物用不同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拍攝下去。這 件事教導我——如何在一個已經(jīng)存在的情況下,達到最圓滿最完美的 地步。至今我仍繼續(xù)使用同一種方法工作。” “我攝影很大的一部分,都是繞著每年都會舉行的祭典、盛會之類 的場合。這些事件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是固定的,因此我很準確的知道 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事;我知道那些演員,我知道那個故事,我知道那個舞臺,當那些演員和我都處于顛峰狀況的時刻,就能產(chǎn)生一張好的照 片! “有時候,我能立刻達到這個目標,但通常由于各種理由,我就是沒 辦法達到一個情景的最佳狀況,因此我就必須不斷去拍,直到我成功, 同時重復的努力也幫助了我,使我得到保證:我會達到最完滿最極致的 寇德卡的這種把人生、街頭當成戲劇、舞臺的拍攝方式很是特別。 而當他把拍攝對象由劇院轉(zhuǎn)向吉普賽人的生活之后,這種幾乎一輩子 都在拍攝吉普賽人的專情更是稀罕。他走遍捷克境內(nèi)的吉普賽人社區(qū) 民R po O 法時果 辦同效后,將拍攝范圍擴大到整個歐洲大陸,包括羅馬尼亞、英國、愛爾蘭 威爾斯、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比利時等國的吉普賽人。
作品
寇德卡自從一九七0年因避難而離開捷克之后,就變成一個沒 有國籍的人,他雖然定居于英國,但大部分時間卻如同他所拍的吉普賽人一樣,在歐洲各國流浪飄泊。 特異的拍攝手法流浪的作業(yè)方式 寇德卡的初期作品都是用同一個單眼相機的鏡頭拍的。他在捷克 時從一位死去的攝影前輩詹尼西克的寡婦那里買到一只二十五厘米的廣角鏡頭之后,就愛不釋手的使用著。 寇德卡在一九六一、一九六七、一九七0年于布拉格的個展,以及 一九七三年于英國的個展、一九七五年于美國紐約現(xiàn)代美術(shù)館的個展, 所展出的所有照片都是用這只二十五厘米廣角鏡所拍的。而他那本轟 動的《吉普賽人》專集(美國APERTURE、法國的DELPIRE公司同時出 版)的六十張照片也不例外。 直到他覺得自己的作品有點重復的感覺時,才開始改用雙眼相機, 但仍然偏愛廣角鏡頭,從未使用過長于五十厘米的望遠鏡頭。 要想看到寇德卡近期的作品,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因為他老是光拍 照,而把好幾年積蓄下來的上千卷底片,找一個時間一口氣沖洗出來。 因為他從沒有一個固定的家、沒有一間固定的暗房,所以他最近的工作 成果,往往要五、六年后才會發(fā)表。 寇德卡不放照片則已,一放就是五、六千張,他不只放那些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而那些失敗之作對他更有意義,他說: “意外與錯誤對我而言是同樣有趣的,它們可以指示我:是不是有 可能再進一步的發(fā)展下去。我極需要這些壞的照片的幫助! 寇德卡時常將一大堆照片
作品全部貼在墻上研究,一天一天的從它們 之中取下那些經(jīng)不起久看的照片,最后留在墻上的就是好作品。加人馬格蘭回去集團 寇德卡最早得助的人是捷克有名的女藝評家安娜·華諾瓦,每有外國藝術(shù)界人士前往布拉格訪問時,她就向人大力推薦 寇德卡,而使他的名氣開始傳向西方,這些有名的訪客包括亞倫·波 特、亞瑟·米勒,女攝影家股加·茉拉許 — —馬格蘭攝影集團的一員等人。 然而對寇德卡最重要的認為則是,他在無意中遇見了布列松而為 其所欣賞與肯定。 一九七O年寇德卡由英赴美接受羅伯·卡帕紀念獎時,再度碰到“馬格蘭”的總裁攝影家伊利亞·歐維持,而于次年被邀請加入“馬格蘭”。自此寇德卡和 這些提攜他的攝影前輩們,并列為當今世界重要攝影名家的行伍中。 一向不接受任何商業(yè)委托或雜志社邀請而拍照的寇德卡,在“馬格 蘭”集團里有充分的自由,他高興拍什么就拍什么。他說,他只為自己 而拍照,并且認為“攝影沒有什么不可打破的法則。”或者說:“攝影只 有一個法則,你覺得自己應該怎么拍,那就怎么拍! 寇德卡在一大堆自己要怎么拍就怎么拍照片里,都有相當完整的 構(gòu)圖與恰到好處的快門機會,他的觀察方式有一種直人事件核心的震 撼力量。他說: “第一印象對我未說是非常重要的,我經(jīng)常是在當時所站的位置先 拍下它再說,如果情況許可的話,才做任何需要的修正! “在拍照時,我并總是用眼睛未瞄準目標,結(jié)果照片的框框不是很 精確,那我就會在放大時候做剪裁! 寇德卡照片的粒子都很粗,反差也很大,有一種很強的搶拍味道, 但它們的構(gòu)圖都是相當嚴謹?shù),像是?jīng)過深思熟慮等待的結(jié)果,而非即 興式的意外發(fā)現(xiàn),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效果相加起來,使他的作品有種強 烈的個性——既粗擴又細致,在冷冷的黑白調(diào)子中散發(fā)出狂熾的激情。 寇德卡就如同一個不干涉演員的導演,只是在一旁冷冷的等著人、事、物自行組合而成一幕戲時才接下快門。他感到興趣的是戲的發(fā)展 而不只是一個演員或只是舞臺而已。 不霞被過去綁住的入 寇德卡在被選入當今世界二十位攝影名家一書,而不得不說一些創(chuàng)作觀感時J他依舊重復十幾年前講過的老話,不 過在文本卻多說了這么一句令人玩味的話: “我現(xiàn)在所說的有關(guān)攝影的探討是屬于現(xiàn)在以及過去的,明天也許 就不一定是確實的了,我不希望為其他人列下一些法規(guī),也不期望自己 放任何一個階段所限制,我的生活以及工作都不好在改變—…·” 這位逃離捷克之后就不曾踏回國土的流浪者,現(xiàn)在正在拍些什么照片,要等五、六年后看到作品發(fā)表時才會揭曉,而那時又不知道他正在朝那方向創(chuàng)作呢?
布列松拍過一張寇德卡的照片,那是他低著頭在草原上行走的背 影風吹著他那一頭“先知的長發(fā)”,卻看不見正面那一把“先知的胡子” 和五官表相。這張照片充分表現(xiàn)了寇德卡特立獨行的個性,以及他近二十年來流浪生涯的心境。
藝術(shù)評價
有關(guān)于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想,大半是在二十年前接受CAMERA主編亞倫·波特訪問時所披露的。之后的有關(guān)他的言論,多半是一再重復同樣的內(nèi)容。他說: “我不會以其他攝影家說些什么來判斷他的照片,我是以照片來判 斷他們,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受到同樣的準則未判斷! 寇德卡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一位評論家沙倫納夫曾這么說他: “寇德卡的離群獨居令人想起盧梭——一個熱愛人類但厭惡與人交往的人;充滿著對不可能重返的黃金時代的向往。這位來自遠方的清教徒有著先知般的名字,留著一把先知的胡子。神永遠把自己顯定給先知的靈魂! 這種恭維,實在稍嫌過火,不過倒是可以看出在迷寇德卡照片的人的心目中,他無疑是攝影藝術(shù)的一座新里程碑,就像攝影界有史以來最有聲望的大師,員利·卡蒂市列松創(chuàng)造了被奉為經(jīng)典的“決定性時刻”一樣,寇德卡的照片因為透露出全新的觀點而被肯定,他所拍的街頭人生,就象舞臺上的戲劇一 般,每個人物在一剎那間將一生的火花點燃發(fā)亮。
個人榮譽
瑞土的CAMERA月刊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本攝影雜志,定期以英文、法文、德文三種版本發(fā)行了整整有六十一年之 久,終因財務不支于一九八二年停刊。舉凡當今的攝影名家們,無不是 當初被這本薄薄的月刊(連封面加起來才五十頁)介紹之后,才由地域 性邁向世界性的領(lǐng)域。CAMERA代表著半世紀多來的攝影指向,也是肯定攝影家地位的一個重要標志。
而約瑟夫·寇德卡被CAMERA介紹過五次之多(1967.11/1970.3/1972.2/1975.2/1979.8)而最后一次是以整本的專輯形式刊出。從此寇德卡一躍而成 攝影新生代里名氣最大、地位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攝影名言
名言: 攝影只有一個法則,你覺得自己應該怎么拍,那就怎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