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張秋桔,1973年生,福建省詔安縣人,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1993年畢業(yè)于泉州師范美術系。
2007年就讀于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生課程班,師從著名山水畫家滿維起、張復興老師。美術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的美術展覽。
主要作品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展覽:
《青山舊白云新》入選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xié)會代表大會美術特展(2005).
《巡田》參加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第三屆青年中國畫年展獲銀獎(2005).
《坦途初開》獲第五屆大河春天當代中國山水畫展"四百家獎"(2005).
《 綠塘》入選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05)
《春分》入選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2006).
《秋風伴我行》入選中國美協(xié)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并被收藏.(2006年)
《深耕細作》 獲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備選資格展優(yōu)秀作品獎.(2006)
《家山秋韻圖》,《山屏素裹》入選中國美協(xié)第十九次新人新作展.(2006)
《峰暖谷翠》入選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2006年全國中國作品展.(2006)
《太行秋爽》獲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全國小幅工筆重彩畫作品展優(yōu)秀獎(2007)
《綠色階梯》入選第四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2007)
《一曲清音出秋山》入選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2007年全國中國畫展.(2007)
《五渡歸牧》獲第五屆全國青年中國畫年展優(yōu)秀獎.(2007)
作品畫風
中國畫發(fā)展至今,形成了一個多元并舉的格局,尤其是被指為“反傳統(tǒng)”或是“實驗水墨”等當代新水墨畫,已經(jīng)在諸多質疑、嘲諷聲中一步步的走出來,并且得到了它應有的藝術席位。正因為它是正處在于成長期,方顯其鮮活的可探索品質,諸多先驅者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彰顯的文化價值。
現(xiàn)代水墨畫,在這時代審美要求下面,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強化的結構效果,與視覺上的張力,但這種探索并不是簡單的粗率、狂肆、和色彩俗艷的夸張。它應該是以筆墨見長的中國畫為基礎,再滲入西方繪畫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
從中國畫的種類來區(qū)分,青年畫家張秋桔的山水畫當屬于“小青綠” 范疇,“小青綠”,就是在水墨淡彩打底的基礎上,用石青,石綠,赭石等其他礦、植物顏料為輔的設色山水畫。青綠山水畫的特點就是不用或極少用皴法,然后著色。如張秋桔在入選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作品《秋風伴我行》中,近處的坡、石全用青綠,先施以平涂,再順土石的文脈用較深的青綠色或淡墨鉤出線條,最后再以淡綠色點苔,云水煙靄流轉升騰,十分輕松靈活。整個過程,顯得十分協(xié)調,與燦若彩霞的紅林掩蓋交相輝映,勾出一幅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對傳統(tǒng)中國畫許多核心問題有著他自己的獨到見解,故而在繪畫語言上,作出了許多探索,如其對色彩的悅目、和諧、雅俗共賞追求無疑極具個性化。但他的色彩也不并非“畫”出來,而是“寫”出來,他深深的知道過度的強調色彩渲染,在大面積、多層次渲染就會擠掉筆墨表現(xiàn)能力,或導致過分的裝飾性;所以張秋桔在運用筆墨的方法畫色,有皴有擦,有潑有積,既見色又見筆,努力做到“以色當墨”。有的作品在以平面構成的方法上安置色塊、墨塊。有的在保持筆墨表現(xiàn)的同時,留出一些局部染以重色——這等等的表現(xiàn)特性上,都可以看出其個性語言的豐富性。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一條不破法則,成功的繪畫作品,并不是對自然景觀的惟妙惟肖的摹寫,而是通過“氣韻”和“意境”來突出畫者的精神、心理和情感等元素。觀張秋桔的山水畫,筆墨之間,氣息之間與意象結構之間還是有著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深深印跡。他這是一種“建構式還原”的思考與探索,他在試圖通過“寫生”來“還原”為“意象”的創(chuàng)作。他的構圖布置主要得益于郭熙、范寬,立意造境“施以巧贍,布置淵源”,景物的布陳布勢,林木的疏密,山勢的高低起伏,都顯現(xiàn)出天工造化的節(jié)奏美感,賞讀之不但讓人感覺到可行、可游、可望、可居。飛云流水,四面生氣,墨與彩滲化得濃淡有致,更是韻味無窮,可以以詩意韻律而論之。
筆墨是水墨畫的主要“語言”。作為傳遞繪畫內涵的媒介與手段,它本身也具有文化符號性和一定的精神意義--作為特殊的傳達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著中國文化獨有的氣質與性格。無聲的視覺語言具有世界性,但這種世界性也有限--東西方繪畫“語言”背后的深層意蘊、情致、趣味、文化個性和精微絕妙之處,是很難被對方感覺和理解的。(郎紹君《筆墨論稿》)水墨畫,尤其的山水畫的現(xiàn)代性的什么?張秋桔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他欣賞像當代畫家如盧禹舜的那種既保留傳統(tǒng)筆墨內涵,又大大拓展了色彩運用,同時有極具時代感的畫風?梢赃@樣說,一個畫家要畫出他的個性,個性又體現(xiàn)在風格上,但風格卻同時受到時代與傳統(tǒng)的制約。中國畫理論中認為即便是重視顏色的工筆重彩畫,也大多含有筆墨勾皴因素。筆墨幾乎無處不在、無處不與造型、結構、骨架、表現(xiàn)發(fā)生關系。除重彩花鳥、大青綠山水外,筆墨總是比色彩更重要,總是處于支配地位!爱嬕阅珵橹,以色為輔。色之不可奪墨,猶賓不可奪主也!
張秋桔深諳青綠山水畫“虛和”之理,更講究“靈氣”, 從技巧層面說,最難處理的莫過于筆墨與顏色的關系--前者透明,后者不透明,而透明與否,關系到作品的格調與趣味。因為過分追求色彩勢必弱化筆墨,但完全放棄筆墨,須有其它方面(如西畫)的強勢相支撐,并付出在相當程度上失掉傳統(tǒng)風格的代價。比如強調色彩渲染,大面積、多層次渲染就會擠掉筆墨的表現(xiàn)性,或導致過分的裝飾性;或如在保持筆墨表現(xiàn)的同時,留出一些局部染以重色,使整個作品造成色與墨的強烈對比,但怎樣使兩種效果完美統(tǒng)一,如何在覆蓋大面積青綠的同時,還保持筆墨的透明性,并做到“青綠斑斕而愈見墨采之騰發(fā)”?張秋桔一直在努力思考與嘗試著——
縱觀張秋桔的山水畫,是一種水墨技法與工筆效果的結合,乃至大面積的設色渲染,都能形成一種統(tǒng)一協(xié)調,達到一種“和暢之氣”的境界。工而不膩,工而不塞,色彩鮮艷處不見艷俗,濃重處也不顯得停滯。即便是金碧山水,用泥金渲染出來的土坡、淺灘、云彩、虹霞,乃至于勾勒宮殿、樓閣、橋梁等建筑物,都是涂抹細致,務去筆痕,力求勻稱,讓青綠與泥金相配合,使畫面具有了富貴輝煌的氣勢。越是淡雅之處,越可見濃厚。也可以說是他找到了青綠山水之所以艷而不俗的根源——即“絢爛之極,仍歸自然”的法則。
張秋桔雖然還很年輕,但他的作品從風格樣式到技法手段,都已經(jīng)相對成熟,他這種成熟,并非是一種僵化,而是畫家在現(xiàn)有的藝術思想發(fā)展階段中,已經(jīng)能夠熟練地組織,以有效的方法程序去表達與實現(xiàn)心中的意圖。突出形式力量,某種形式的自由令他可以擺脫形象的束縛,進入近乎抽象的境界,將生命與生活的聯(lián)系納入筆墨的情境之中;他準確地把握了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微妙,令他的具有了很多的實驗性,游走于筆墨與感覺的邊緣。其作品構圖上都能達到一種意境高遠,氣象浩渺,博大空靈的效果。其風格與表現(xiàn)上的輕松、靈動、富于詩意,對色彩的悅目、和諧、雅俗共賞性的追求,無疑都是極富個性。
人物評價
張秋桔為人謙遜、樸素,個性坦蕩、執(zhí)著。他出生在福建省最有名的“書畫之鄉(xiāng)”——詔安縣一個農(nóng)村家庭,自小即深受民間書畫氛圍的熏陶,及長又就讀于師范學校藝術專業(yè)。在2000年初,受家鄉(xiāng)書畫前輩們的影響開導,才矢志投身于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他認為書畫藝術就是他的事業(yè),同時也是他的人生。他一直認為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是成功必由之路。經(jīng)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他已經(jīng)初露頭角,顯示出非凡的藝術稟賦,他的山水畫作品參加中國美協(xié)舉辦的一系列展覽,入選、獲獎,作品為各報刊雜志發(fā)表,被國內外美術館、藝術機構、個人所收藏,這些都是社會各界對他的認可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