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廷和(1459——1529),漢族。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舉于鄉(xiāng),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進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進修撰。歷官左春坊大學士,典誥敕。以指斥佞幸忤劉瑾,謫官。
瑾誅后,拜華蓋殿大學士,總朝政。武宗死,無子,以從弟朱翀繼位,是為世宗嘉靖,。除去中間居憂三年,楊廷和身仕兩朝,前后擔任宰輔十四年,其中首輔九年。他為官清正,多有建樹,因爭登基大典忤帝意,謫官,致仕。后削職為民。嘉靖七年(1528)卒年七十一。
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父親。
重大改革
大明王朝經(jīng)過幾十年的經(jīng)營,在洪、宣時期達到了極盛。然而就在此時,明王朝已開始走下坡路。明中葉百余年間,社會危機不斷出現(xiàn),但都沒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有識之士的改革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之際,楊廷和的改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重大貢獻
楊延和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家,曾參與編修《憲宗實錄》和《大明會典》等重要歷史典籍,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大臣。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在明武宗逝世令明王朝陷入嚴重政治危機的關(guān)鍵時刻,楊延和充分展示了他政治家的才能,臨危不懼、處亂不驚、從容處置、運籌謀劃,使明王朝轉(zhuǎn)危為安,避免了一次可能發(fā)生的變亂,為明代歷史的順利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