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應大猷(1487—1581),字邦升,號容庵,仙居縣下各村人。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任南京刑部主事。平宸濠之亂有功,升兵部職方司,旋任稽勛郎中。為官“謝苞苴,杜請托”,“士有片善,急為揄揚;家有余資,樂于賑施”。嘉靖六年(1527)出任廣東參政。后擢云南右布政。二十三年,任廣東左布政,后又兩度巡撫云南、廣東。兩地盛產明珠、象牙、犀角等珍寶,從不染指;每次卸任,“官行一擔書,民送兩行淚”。不久任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山東,回京復任吏部右侍郎。三十一年十一月,任刑部尚書。任內持法平恕,平反詔獄。友好進言,以為將得罪朝廷,他正色曰:“吾為命官,只知守三尺法耳,不知其他!”嚴嵩專權,戶部郎中孫繪被讒下獄,曾力為申救。為此亦遭嵩子世蕃誣陷,于嘉靖四十年被迫告老。
回鄉(xiāng)后,為造就桑梓人才而講學不倦。閑時潛心易學,老而益勤。所著有《周易傳義存疑》1卷、《容庵集》10卷。
應大猷:(1487—1581)尊稱應尚書。
字邦升,號容齋。浙江仙居人。明朝刑部尚書。
明正德九年進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參與平定宸濠之亂。
后歷廣東參政、僉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書。
卒年九十五。
曾巡撫云南、四川、山東,所至均有政績。
-----------------------------------------------------------------------------
應大猷是仙居下各鎮(zhèn)應姓起源人。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下各鎮(zhèn)東部(原下各鄉(xiāng))、雙廟鄉(xiāng)及田市鎮(zhèn)有大量應姓。
特別是原下各鄉(xiāng)中心鎮(zhèn)區(qū)基本上是應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及其兄弟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