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紹
趙秉鈞是個孤兒,早年喪父,不久母親又病故,家境極其貧窮,小時連名字也沒有,說起他的姓,趙是百家姓之第一姓為姓,名乃天子腳下第一人(秉國之鈞),生日是他自定的正月初一,其真實性究竟如何已無從可考。趙秉鈞膝下無子女,他先是收養(yǎng)了一個義子,后來另擇堂兄的次子立嗣,以續(xù)后統(tǒng)。
迫于家境貧窮的壓力,趙秉鈞幼年寄居于舅父家。曾在家鄉(xiāng)一個仕宦人家做書童,他生性慧黠,強悍而有膽識,頗得主人歡心,因此獲得自修學習機會,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識。加上自幼聰明能干,學啥通啥,在家鄉(xiāng)店鋪當伙計時,幫助路過此地的官員修好了一臺座鐘,從那時起,趙秉鈞得到這個官員的賞識和器重,于是就把趙秉鈞也帶了出去。從此,趙秉鈞離開家鄉(xiāng),開始闖蕩人生。1878年,趙秉鈞考秀才未中,遂投入左宗棠楚軍效力,赴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亂,隸張曜所部隨軍出嘉峪關,進駐新疆,東征西討,作戰(zhàn)勇敢,以馬術(shù)建長,屢建奇功,因早年作戰(zhàn)在戈壁灘曾被風雪掩埋三天,幸得不死,但身體受重傷,落下殘疾,據(jù)說后果還很嚴重。收復伊犁時,趙秉鈞又參加了中俄邊界的勘察談判。鑒于在新疆平亂的出色表現(xiàn),趙秉鈞被任命為新樂縣典史。此間,他以“長于緝捕”而聞名官場。
趙秉鈞介入軍政門檻,也與袁世凱有一定的淵源。趙秉鈞專攻偵探警察兩門,機智殊眾。袁世凱小站練兵,慧眼識英雄,將趙拔于草莽,頗受重用,從此趙一直是袁世凱身邊的智囊式人物,深受袁的信任。1900年,義和團興起,八國聯(lián)軍入侵。趙秉鈞因緝捕義和團有功,頗為袁世凱所賞識,奏保以知州留直隸補用。袁世凱繼任李鴻章直隸總督位后,奏保趙秉鈞為保定巡警局總督,以知府后補,加鹽運使銜。趙秉鈞任職期間購閱上海書局翻譯的外國警察制度書籍,見識漸增。趙秉鈞與袁世凱的日籍警察顧問三浦喜傳一起,參照東西方國家現(xiàn)成的法律典范,擬定了警務章程,創(chuàng)設警務學堂,選募巡警500人,分布保定城內(nèi)外,維持治安,成績昭著。八國聯(lián)軍撤退以后,袁世凱任命趙趙秉鈞為天津南段巡警局總辦,日本人伊藤次郎為幫辦,原田俊三為顧問。趙在天津籌建了中國最早現(xiàn)代警務系統(tǒng),創(chuàng)辦天津偵探隊及天津警察學堂。不久將天津、保定兩所巡警學校合并,改稱北洋巡警學堂,并在各縣設立巡警傳習所。
袁世凱調(diào)任軍機大臣后,趙秉鈞在北京創(chuàng)設巡警部,升任右侍郎官職,后清政府改革官制,巡警部改為民政部,將工部、禮部、太常寺、鴻臚寺等歸并在內(nèi)。
袁世凱要逼迫清廷退位,但又不愿承擔罵名,就暗中唆使趙秉鈞等人出面。趙秉鈞知道這是討袁歡心的天賜良機,于是格外起勁,逼迫孤兒寡母隆裕太后和溥儀下詔退位,向來無主見的隆裕太后只有拖延哭泣。御前會議上,趙秉鈞公然提出,南北兩政府同時退位,另在天津組織臨時政府。王公大臣默不作聲,滿洲少年親貴則誓死反對,趙秉鈞厲聲喝道:“今天開會,明天也開會,議來議去至今都議不出所以然來,內(nèi)閣只得引咎辭職!”說罷揚長而去,滿洲王公貴戚嚇得面如土色。事后,趙秉鈞干脆直接攤牌,威脅隆裕太后說,如能主動退位,將保證優(yōu)待皇室,否者革命黨催命,“將有不可測之事”。此時清廷實權(quán)和軍隊都牢牢控制在袁世凱手中,無可奈何的隆裕太后只好從命。是趙出于對袁的忠心,也是由于職權(quán)所任,趙秉鈞在勸清廷退位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凱把政府第一任內(nèi)務總長的職位交給了趙秉鈞。
袁世凱篡奪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地位之后,論功行賞自然少不了趙秉鈞,趙在唐紹儀總理內(nèi)閣中出任內(nèi)務部總長。不久,唐紹儀被逼辭職,繼任的陸征祥又遭到議院彈劾。趙秉鈞于1912年8月當上了袁世凱時期的第3任國務總理。在趙秉鈞出任國務總理期間,袁世凱一邊組織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一邊指使特親信暗殺革命黨人。這時的趙秉鈞,自然成了袁世凱的御用工具。辦警務辦得很像樣的趙秉鈞,為什么忽然有一天做了中國的內(nèi)閣總理?這是因為第1任總理唐紹儀,雖然也是袁世凱的親信,但不幸的是留學過美國,受美國民主思想的影響,因此跟總統(tǒng)袁世凱怎么也弄不到一起,只好自己開溜。遺下的位置,袁世凱交給誰都不放心,最后把趙秉鈞弄成了總理。
個人作品
《清趙秉鈞致袞甫書札》
釋文:袞甫仁兄大人閣下:敬懇者,友人以弟無所事事,集股設立地產(chǎn)公司,前曾稟求王爺請將東安市場發(fā)歸商辦,官款照數(shù)呈繳,已蒙批準。聞廳議有不謂然者,仲和兄蒞新未久,必無成見,僉事諸君未悉其情,弟又不便出面去托,以至相左,理固應然。不過此事止能言情,不必言理,其理本在可行可不行之間耳。想我兄聞之應笑,弟亦不禁自笑也。再查此市場,原創(chuàng)自商,力竭中止,官為提倡,乃有今日。彼時官辦,意在利商,非圖利也;規(guī)模已具,商力可為,仍還於商,誠為兩得。擬懇我兄轉(zhuǎn)托仲和兄有以玉成之,至感至感。持愛瑣瀆,費神容謝,諸維心照,不盡。
弟趙秉鈞頓首十九日
刺宋謎案
事件起因
宋教仁是民國初年政壇要人,同盟會元老,他為了實現(xiàn)政黨內(nèi)閣主張,謀合小黨為大黨,以同盟會為基礎,聯(lián)合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改組為國民黨。國民黨的組成,宋的策劃和貢獻最大,因而成為實際的領導人。袁世凱授意趙秉鈞加入同盟會,以窺探革命黨人內(nèi)部之虛實,遂與宋教仁交往甚密。宋教仁住在北京城外,經(jīng)常夜間進城,到趙秉鈞密室私談,至天明始離去。宋教仁以政客手腕推崇趙無所不至,允諾國會成立后擁其為國務總理,甚至選為總統(tǒng)。趙秉鈞亦推崇宋為大黨領袖,組織政黨內(nèi)閣。宋教仁有時竟將黨中秘密盡情吐露,趙秉鈞亦告以北洋底細,似亦無所隱諱,由是兩人交歡。宋教仁謀殺案是民國初年轟動全國的大案要案,而種種風言風語使趙秉鈞難逃干系。
事件經(jīng)過
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滬寧火車站。宋教仁一行人從候車廳走到檢票口,突然,一個身材矮小的漢子從陰影中躥了出來,對準宋教仁抬手打出一槍,然后飛快地逃出了火車站。消息傳開,舉國震動,江蘇省警察廳責無旁貸,承擔起了偵破和緝拿兇手的重任。
宋教仁謀殺案發(fā)生在上海,是由租界巡捕房負責偵破的,從破案開始,中國政府就致力將案子引渡到中國警方審理,在北京的內(nèi)務部、司法部和江蘇警方共同努力,租界巡捕房將宋案所有文件、物證和人犯轉(zhuǎn)交給中方。宋案在全國引起轟動,警方收到相關證據(jù)材料后,很快查清與趙秉鈞和袁世凱有關。舉國人心震動,輿論為之嘩然。1913年4月30日,總統(tǒng)府秘書長梁士詒建議袁世凱:“此事只有先免趙秉鈞的職,改任唐紹儀,另組內(nèi)閣以平民黨之氣,至于趙秉鈞有無嫌疑,再待國民評判,庶可緩和!
事件影響
袁世凱采納了梁士詒的建議,立即將趙免職,初擬由唐紹儀繼任,后改為陸軍總長段祺瑞暫代國務總理之職,趙秉鈞所兼任的內(nèi)務總長職務,則由次長言敦源代理。
事件疑點
趙秉鈞為官多年,常年負責警務,民政,中規(guī)中距,沒有什么特別劣跡和惡名,他幾乎沒有殺宋的動機,如果僅以所謂“宋要來做總理,我往哪擱?”這種荒唐理由,似乎是難以服眾的推論。相關史料詳細記錄了趙秉鈞在宋案發(fā)生后的第一反應,1913年3月21日上午,國務院正開國務會議,國會選舉事務局長顧鰲突然闖進會議室向趙總理報告:前門車站得上海來電,宋教仁昨晚在滬車站被人槍擊,傷重恐難救云云。這是北京方面得到的有關宋教仁遇刺消息的最早電報。趙秉鈞總理大驚失色,當即離席,環(huán)繞會議長桌數(shù)次,自言自語:“人若說我打死宋教仁,豈不是我賣友,哪能算人?”各總長相顧均未發(fā)言。這時,忽然接到通知,袁世凱請趙秉鈞總理,趙秉鈞即倉皇去見袁世凱。從這些現(xiàn)場記錄來看,宋教仁被刺似乎出乎趙的意外,事先他并不知情。如果他事先與聞刺宋計劃,則決不會有此強烈意外之感,以致嚴重失態(tài)。
趙秉鈞之死
第一屆國會選舉,由于袁世凱和趙秉鈞們還不知道怎樣操控,結(jié)果讓國民黨占了便宜,撈去了近半數(shù)的席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宋教仁躊躇滿志,準備進京做總理了。沒想到,半路殺出個武士英,對著這位國民黨最能干的領袖開了兩槍,未來的宋總理傷重不治身亡。消息傳開,舉國震動,中央政府當然要江蘇地方嚴查,務必緝拿兇手,江蘇警察廳也就真的嚴查,結(jié)果還就真的查出了兇手,一步步追上去,發(fā)現(xiàn)背后指揮者為應桂馨,并查出了應跟內(nèi)務部秘書洪述祖和總理趙秉鈞的往來函電多件。就這樣,趙秉鈞有了嫌疑,然后,武士英不明不白地死了,應桂馨不明不白地死了,最后,趙秉鈞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后僅3天,上海警察便抓住了線人應桂馨與兇手武士英,效率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兇手武士英、謀殺犯應桂馨被捕后,在應夔丞家中搜出趙秉鈞給他的密電碼一冊及密函一件,還有內(nèi)務部秘書長洪述祖指示應桂馨行刺的函電多件。因此趙秉鈞引咎辭去總理職務。此后,應桂馨從上海越獄逃往北京,向袁世凱索要暗殺宋教仁的酬金和被許諾的官職,袁世凱親自派軍政執(zhí)法處偵探長郝占一,在京津鐵路沿線的楊村,用電刀將應桂馨殺死。趙秉鈞對袁世凱這種言而無信的行徑和毒辣的殺手頗為不滿,一面私自發(fā)電通緝暗殺應桂馨的兇手郝占一,一面當面抱怨袁世凱說:“你這樣做,以后誰還敢給你辦事?”袁世凱佯裝不知推脫罪責,表面上對趙秉仍保持和氣,又將趙秉鈞改任為直隸總督。但他在心態(tài)上已對趙秉鈞產(chǎn)生了反感情緒。僅僅過了10余天,1914年2月27日晨,趙秉鈞的私宅中傳出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哭嚎!翱偠讲∷懒!”消息不脛而走,此時的趙秉鈞只有55歲。當時,各大報紙的報道是,趙秉鈞在天津直隸總督署突然中毒,“腹瀉頭暈,厥逆撲地”,七竅流血而死亡。更有報紙寫的生龍活現(xiàn),稱趙秉鈞之死是“1913年受袁世凱指使,布置特務暗殺宋教仁。案情揭露,改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為滅口,次年把他毒死”。趙秉鈞死后,袁世凱得知消息,立即下令按照陸軍上將例從優(yōu)議恤,特派朱家寶及其次子袁克文赴天津治喪,并發(fā)給治喪銀10000元。先后派陸軍上將蔭昌和秘書長梁士詒前往致祭,并送去一幅祭幛,上題“愴懷良佐”四個大字。袁氏稱帝后,追封趙為一等忠襄公。面對如此禮遇,趙秉鈞之死真是袁世凱暗中謀害嗎?趙秉鈞死于袁世凱之手的說法本來就是一樁歷史疑案,并無確鑿證據(jù),所謂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而已。真正嚴謹?shù)氖窌疃嘀荒芤浴耙伤啤弊鹘Y(jié)。其實,如果袁真的處置趙,一則可能是懲處其辦事不力,二則擔心其手中握有不利于袁的把柄,當然也有“滅口”的考量,出自袁的深思熟慮,是雷厲風行還是須倉猝行事,似乎與袁的真實意圖無關。趙秉鈞死前知袁世凱下的毒手,怕牽連家人,不敢聲張,只“以葬身陵麓,近先帝為囑”。趙秉鈞死后,他的家人把他埋葬在梁格莊興隆山南麓的光緒陵附近,將興隆寺搬遷,寺廟外作為他的家祠,現(xiàn)仍有遺址。
社會影響
有史書評價,趙秉鈞“生性慧黠,強悍而心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