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艾德華·克拉帕雷德(Edouard Claparede 1873-1940)是瑞士精神病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兒童心理學領域的先驅(qū)。其主要研究:嬰幼兒心理學(Infant Psychology)、教學、睡眠和記憶。以記憶實驗聞名于世,其代表作《兒童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1905))被翻譯成十國語言,為兒童心理學領域經(jīng)典著作,其思想影響了包括皮亞杰在內(nèi)的諸多心理學家。作為醫(yī)生和教育學家,克拉帕雷德還對修改REY言語學習測驗( AVLT )做出了突出貢獻(使這一智力測驗延續(xù)了八十年之久);對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應用于幼兒智力測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克拉帕雷德的生平
克拉帕雷德出生于日內(nèi)瓦,年輕時在日內(nèi)瓦大學求學,于1982年獲得學士學位,于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yè)后的一年里,克拉帕雷德來到巴黎的薩伯特慈善醫(yī)院(Pitie-Salpetriere Hospital)從事精神病理學研究和臨床實驗工作。1902年克拉帕雷德和他的一位叔叔西奧多·伏盧挪(Theodor Flournoy)成立了法國心理學檔案館(Archives de psychologie)。(Encarta大英百科中“檔案館”成立的時間為1901年,但《國際心理學詞典》的編撰者引用了更詳盡的參考文獻,因此,本文以《詞典》的1902年為準。)克拉帕雷德終其一生在該檔案館從事編輯工作,從20世紀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該檔案館為在法語國家中傳播近代心理學思潮做出了突出貢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西奧多·伏盧挪對“正統(tǒng)科學”并不感興趣,卻著迷于天才和神秘學,因而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理論從法國心理學檔案館開始在法語國家廣泛傳播。直至今日,以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拉康為代表的弗洛伊德主義心理學家在法國仍然是主流。
1904克拉帕雷德接手了叔叔的心理學檔案館,成為負責人,并于1915年授予叔叔西奧多·伏盧挪教授職稱,皮亞杰在該期間也在該檔案館任職。伏盧挪于1920年逝世,經(jīng)過克拉帕雷德和皮亞杰的努力,檔案館開始把收錄文獻的重點轉(zhuǎn)向兒童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上。
克拉帕雷德早年的興趣非常廣泛,努力解決著實驗心理學的諸多難題。其尤為關注“睡眠”、精神病理學和動物研究,所陳觀點代有明顯的機能和生理色彩。隨著研究的深入,克拉帕雷德逐漸把研究重點放在兒童發(fā)展上,最終成為了使用科學方法研究兒童心理問題的領軍人物。1912年,克拉帕雷德在日內(nèi)瓦大學組建了盧梭學院實驗室(J.J.Rousseau Institute),并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科學教育學的研究工作,1921年皮亞杰在他的推薦下出任該實驗室主任。此后的許多年間,克拉帕雷德在一些國際心理學組織中擔任秘書長職務。于1940年9月29日在故鄉(xiāng)日內(nèi)瓦辭世。
克拉帕雷德針刺實驗
克拉帕雷德做了一系列有關記憶的實驗。在“針刺實驗”中,一位女性健忘癥患者每日都同克拉帕雷德見面并握手,但這重復的情景并未進入她的短時記憶。一日,這位女患者照常被要求同克拉帕雷德握手時,被克氏事先藏在手心里的別針刺痛。次日重逢,克拉帕雷德再次提出同那位女士握手卻遭到了拒絕,女士并不能回憶起不想同克拉帕雷德握手的原因,甚至無法識別克拉帕雷德的面容,卻可以告訴他自己覺得危險!搬槾虒嶒灐笔强死晾椎伦顬橹膶嶒炛,也被看作較早的證明了記憶過程中,識記和保持的結果在相同情景中被證明(再認),同思維將思考過的問題或者體驗過的經(jīng)歷再次確認與呈現(xiàn)(再現(xiàn),或者稱為回憶)是兩個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實驗。
其實,針刺實驗只不過是克拉帕雷德認知研究的一個前奏,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Kurt Koffka)在其名著《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中認為克拉帕雷德有關語言的實驗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作為記憶過程的“再認”和“再現(xiàn)”并非完全無關的記憶功能,而是受到同一定律(格式塔)影響,而這些因素卻被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和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及其追隨者所忽略。
克拉帕雷德的主要著作法文
Lu2019association des idées (1903)
Psychologie de lu2019enfant et pédagogie expérimentale (1909)
Lu2019éducation fonctionnelle (1931)
La genèse de lu2019hypothèse (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