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鄭曉滄1912年6月畢業(yè)于浙江高等學堂。1914年6月畢業(yè)于北京清華學校文科,后赴美國留學,先后在美國的威斯康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師范學院攻讀教育學,并分別獲教育學學士和教育學博士學位。
1918年秋鄭曉滄學成回國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及國立東南大學教育學教授,后來擔任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在該校任教達10年之久。
1928年6月起,鄭曉滄先生在浙江大學執(zhí)教、任職。1937年8月,日寇進攻上海,戰(zhàn)火逼近杭州。是年9月,浙大校長竺可楨率全校師生離開杭州,橫穿浙、贛、粵、湘、桂、貴6省,行程2600多公里,歷時兩年半,最終將學?偛窟w到貴州省遵義、湄潭。在這次西遷中,為解決蘇、浙、皖、閩、滬等地學生升學問題,浙大于1939年6月在浙南設立龍泉分校,鄭曉滄先生受竺可楨之聘,任“特約教授”、龍泉分校主任,負責掌管龍泉分校事務。鄭曉滄先生在龍泉前后生活了5年,1943年離開龍泉,調(diào)往浙大貴州總部。鄭曉滄先生在美國留學期間師承哥倫比亞大學的杜威教授,作為杜威教育學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主政浙大龍泉分校期間,不遺余力地推行杜威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大學教育有兩種理想:“一為君子,一為學者”。君子“重品行”,學者“重學問”,大學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既有品行又有學問的人才。他竭力砥礪師生不忘傳統(tǒng)“士大夫”的使命,勉勵師生樹立以國家、民族、人民事業(yè)為己任的現(xiàn)代公共知識分子意識。
鄭曉滄先生在治校實踐中,圍繞大學教育的“兩種理想”,大力開展教育改革,設法延攬名師,充實圖書設備。他鼓勵學術自由,倡導文理相融,強調(diào)師法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的書院教育傳統(tǒng),立足培養(yǎng)博學多能的通才。因感于鄭曉滄先生的民丨主、開明、自由的治校治學風格,當時的中文教授胡倫清專此寫了一副對聯(lián)以贊之:“以弦以歌,往哲遺規(guī)追鹿洞;學書學劍,幾生清福到龍泉”,上聯(lián)稱頌鄭先生繼承朱熹教育思想,下聯(lián)則表達了自己能隨鄭先生來龍泉任教而深感三生有幸的欣慰心情。
1940年,紹興即遭日寇狂轟濫炸,同時又繼遇特大旱澇,天災人禍致使紹興“哀鴻遍野,餓殍載道,厥狀至慘”,社會各界捐款救災,鄭曉滄先生獲悉后即給發(fā)去一份認捐便函,“啟者昨奉,貴府轉來九區(qū)專署余、杜專員來函,代紹屬米荒災黎募捐,茲勉盡綿力,薄奉代金國幣貳拾四元正,聊作涓埃之助。敬祈收轉為荷。此致龍泉縣政丨府 鄭宗海(字曉滄)敬啟 廿九年六月廿八日”(這份手跡現(xiàn)珍藏在龍泉市檔案館)。國幣24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大數(shù)目,為全縣個人捐款最多者。這一慷慨解囊,體現(xiàn)了鄭曉滄先生濟世愛民的學者風范。
新中國成立后,鄭曉滄先生是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特邀代表、第三至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浙江省政協(xié)常委,省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歷任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教育系教授,1962年任浙江師范學院院長,1964年任杭州大學顧問,曾任浙江省教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民丨主促進會中央委員,中國民丨主促進會浙江省委常務委員。
在兼任師范學院院長期間,鄭曉滄先生遵照竺校長的意見,充分利用文理學院人才與課程上的資源,聘請文理學院的蘇步青、孟憲承、王季梁、張其昀,梅光迪,郭斌等名教授兼任師范學院的課程,他自己也到別的學院兼課。鼓勵學生不為院系所限,跨系選修課程。學科交叉,學生接觸的知識面寬了,博學旁通,興趣亦就盎然。
理論著作
鄭曉滄從事教育工作60年,畢生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是我國德高望重的一位著名教育家,桃李滿天下。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在教育學、教育史領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對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洋文學,也有較深造詣,寫作了大量的詩詞,特別在浙江地方教育史和中外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鄭曉滄主講過教育概論、教育原理、中等教育、教育社會學、普通教學法、英美教育書報閱讀、外國教育史等課程。在解放前有《教育概論》、《教育原理》、《英美教育書報指南》、《修學指導》、《初級中學之職能》等教育著作。譯著有杜威的《予之教育信條》和《兒童與教材》,以及《人生教育》、《設計組織小學課程論》、《教育之科學的研究》、《修學效能增進法》、《東方白》等其他教育名著。鄭曉滄精心翻譯的美國作家奧爾珂德的著名教育小說《小婦人》、《好妻子》和《小男兒》,在國內(nèi)有很大影響。 1932 年,為紀念伽里略和牛頓三百周年祭,用英文寫了《新時代的黎明》這一專著,曾應英國劍橋大學校長之請,寄了一份給該校圖書館珍藏。其他英文專著還有《英國文學史綱要》等。新中國成立后
解放后,鄭曉滄集中精力研究外國教育史和浙江地方教育史,曾編譯《柏拉圖論教育》、《亞里士多德論教育》、《昆體良論教育》、《盧梭論教育》以及《夸美紐斯斗爭的一生和他豐富的教育遺產(chǎn)》等外國教育名著。1962 年親自擔任文科教材《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的編譯組組長,負責編譯和校訂工作。他還寫有“阿根廷的教育”和“巴西的教育”等專文,寫有《中國插圖教科書溯源》、《中國具有教育意義書籍附用繪圖之歷史的研究》等專著。在浙江地方教育史的研究方面,鄭曉滄成績卓著,先后發(fā)表了《浙江兩級師范和第一師范校史志要》、《林啟在浙江教育史上的地位》等著作,還用英文發(fā)表《顏元的教育思想》等中國教育史論著。他對音樂、詩歌都有研究,寫有《大作曲家列傳》和《流離集》 ( 詩集 ) 。晚年工作
在“文革”中,他遭受了誣陷迫害。1978年春鄭曉滄以86的高齡,再次上北京出席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共商國家大事,心情十分激動。他平易近人,熱情誠懇,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特別對年輕一代的成長更是關心,不顧年邁,在業(yè)務上悉心指導。
鄭曉滄于1979年3月12日病逝杭州,享年87歲。
主要著作
《教育概論》《教育原理》《英美教育書報指南》《修學指導》《初級中學之職能》《予之教育信條》(譯著) 《 兒童與教材 》(譯著) 《 人生教育 》(譯著) 《設計組織小學課程論》(譯著) 《教育之科學的研究》(譯著) 《修學效能增進法 》(譯著) 《東方白》(譯著) 《小婦人》(譯著) 《好妻子》(譯著) 《小男兒》(譯著) 《新時代的黎明》《英國文學史綱要》《中國插圖教科書溯源》《中國具有教育意義書籍附用繪圖之歷史的研究》
《浙江兩級師范和第一師范校史志要》《林啟在浙江教育史上的地位》《顏元的教育思想》《大作曲家列傳》《流離集》(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