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厶疲荩s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人物生平
少為縣廳吏。有客倉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謁遂截髻掛縣門上,發(fā)憤讀書。隱居離縣十余里之某湖,環(huán)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兒,鬅髺野服。遂工于詩。累應舉,年三十,猶未得第。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師,為國子生。時溫庭筠為主試,頗憫寒苦,乃榜謁詩30首,廣為譽揚。釋褐后赴官,不知所終。謁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于世。
晚唐時期,邵謁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床接待,邵謁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謁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fā)懸于縣門,并發(fā)誓曰:“學苛不成有于發(fā)”,之后匆匆離去。邵后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隱居攻讀,苦讀三年,學業(yè)大進,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長安入國子監(jiān),得詩人溫庭筠賞識并力舉,詩名大振,后登進士第。邵謁有詩32首選入《全唐詩》。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進士黃佐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并存。”后來為何邵謁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謁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绷碛小蹲試@》、《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個人出身
邵謁出生貧賤,但自幼就有鴻鵠之志。他說:“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報仇不用劍,輔目不用兵!毕M宰约旱牟艑W,為朝廷效力,實現(xiàn)“愿君似堯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負。
據(jù)清代《韶州府志》及清嘉慶版《翁源縣志》記載:邵謁年青時,屈為縣吏。一天。縣令有私客到訪,再三令邵鋪床待客,邵認為縣令有意作賤自己,決不應從,并說:“我是給你們鋪床的嗎?大丈夫怎能當你們的勞役呢?”縣令聽后怒發(fā)沖冠罵道:“下賤侍從如此大膽,綁出縣衙去!”于是,左右差使便將邵謁拖出縣衙。邵謁怒不可遏,一邊撥刀割斷頭發(fā)掛在門上,一邊發(fā)誓道:“學茍不成有如此發(fā)!”然后振臂離去。
勤學苦讀
邵謁離開縣衙后,逆流而上,來到距縣城十里路的羅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心——豬麻沖急灘石上筑造書堂。從此,邵不分晝夜,發(fā)憤攻讀,發(fā)髻蓬亂也懶得梳理。鄉(xiāng)親笑他癡呆,他也不以為然,只是束發(fā)苦讀不已。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shù)年后,他博通經史百家,長于樂府,尤其精通古音律。咸通八年(公元866年),他被舉薦到京城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讀書,成了一名國子生。邵在京城期間,或勤學苦練,攻習學業(yè);或聚友集士,吟詩作賦;或談古論今,譏諷時弊,度過了一生中最暢快的時光。
為官剛正
邵謁在國子監(jiān)讀書很久,和他相好的都是名士,但由于他剛正不阿,寫詩作文多針砭時政,不得當政者重用。如其一首《論政》有“內政由腹肱,外政由諸侯;股肱政若行,諸侯政自修;一物不得所,蟻穴滿山丘”等詩句;另一首《歲豐》則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正如明朝嘉靖間翰林學士黃佐所說,邵謁“作詩多刺時事”,“其言凌突而觸剛”,敢于抨擊統(tǒng)治者和剝削階級,因此,苦讀詩書,詩作“聲華奕奕”,“競不第甲科”。
也不知過了多少個春秋,國子監(jiān)助教溫庭筠(晚唐著名詩人)十分賞識邵謁才學,對其屢不得志的遭遇頗為同情,便匯集邵詩作《歲豐》、《春日有感》、《寒女行》等數(shù)十篇,為之揄揚,以振公道,才使邵謁登上進士第。
人物影響
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黃佐則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并存!
邵謁自咸通八年離開家鄉(xiāng)后,一直未再歸故里,然而家鄉(xiāng)人一直懷念他。相傳有一年鄉(xiāng)里人降巫,巫公自稱邵先輩回來了,念詩一首:“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當年別故鄉(xiāng)。惆悵不堪回首處,隔溪遙見舊書堂!
從那以后,翁源百姓便把他當作神化了的先輩,在書堂石旁建造廟宇供奉。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翁源縣知縣朱景運特意將邵謁塑像移置堂前正座,并提一聯(lián)曰:“青山半壁疑黑髻;明月中流尚讀書!
邵謁的數(shù)十篇詩今猶在,雖然,在整個唐朝收進《全唐詩》的有近五萬首詩,詩人多達二千多人,邵謁及其詩作只能算是滿天星斗中一顆閃亮的星星。但是,從現(xiàn)僅存的詩作中可以看到,早在唐代,粵北偏僻客家山村里出了一位勇于正視現(xiàn)實,敢于抨擊統(tǒng)治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難能可貴的。
如今,書堂石的古墻屋跡仍然存在。石山附近,青山對峙,草木叢生。翁江河流經書堂石山腳,一瀉而下,數(shù)里之內猶可聞嘩嘩水聲,宛如陣陣讀書聲,又似“日暮啼鷓鴣,芳草萋萋綠。緬想古賢跡,為鼓琴一曲”。
詩人邵謁
在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學成就高峰的《全唐詩》中,收入了晚唐翁源詩人邵謁的32首詩。他的詩剛直自放、真切感人,不論針砭時弊、議論朝政,還是感悟人生、憐憫貧弱,無不言詞激切、直抒胸臆,表現(xiàn)出對社會的積極關注、對婦女的深切同情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歲月悠悠,邵謁當初束發(fā)苦讀的書堂遺址,至今仍然屹立在羅江江心的清波浩淼中,為晚唐嶺南詩壇矗立起一座熠熠生輝的歷史豐碑……
邵謁:晚唐嶺南詩壇的豐碑
翁源山川秀美、人文薈萃,千百年來,孕育出許多杰出文化名人。在標志著中華民族文學成就高峰的《全唐詩》中,晚唐翁源籍詩人邵謁以其杰出詩才為嶺南詩壇贏得了至尊的聲譽,《全唐詩》收入邵謁詩共一卷32首。
歲月悠悠。詩人邵謁當初束發(fā)苦讀的書堂遺址,至今仍然屹立在羅江江心的清波浩淼中,在嶺南文化史上矗立起一座熠熠生輝的豐碑……
每次路過書堂石,我都會隔江眺望、憑吊一番,感受一下晚唐風韻,遙想當年學子發(fā)憤學習的情景和不事權貴的錚錚風骨?梢哉f,邵謁是繼張九齡后的嶺南又一大才子,只是他生不逢時、命運不濟,結局也不知所蹤。他在《瞽者嘆》中感嘆道:“我心豈不平,我目自不明。徒云備雙足,天下何由行。”
邵謁之后,翁源的文脈仍旺,人才如泉,不斷涌現(xiàn)。到了宋代,翁源新江人梅鼎臣和其子梅佐,也仿效邵謁,在山上的梅巖筑堂苦學。后來,梅氏父子相繼考取進士,成為一代名臣,為世人欽羨。
懸發(fā)明志 苦讀書堂
邵謁是地地道道的廣東翁源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860年前后在世)。他自幼志向遠大,曾說:“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報仇不用劍,輔國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學為朝廷效力,實現(xiàn)“愿君似堯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負。
但事與愿違,邵謁一生并不得志,青年時只當了一個小小的縣吏。一天,縣令有朋友來訪,把邵謁當仆人用,三令其鋪床待客。邵謁認為縣令有意作賤自己,決不應從。縣令大發(fā)雷霆,把邵謁趕出衙門。邵謁怒不可遏,揮刀剪下一段頭發(fā)懸掛在大門上,發(fā)誓說:“學業(yè)如果不成,猶如此發(fā)!闭f畢,揚長而去。
中國學子素有“閉門苦讀”的傳統(tǒng)。翁源城外的三華村,有一條江叫羅江,它是翁水的支流之一,河水湯湯,水中央孤立著一個大石礅,地形奇特,長滿雜草。邵謁覺得這里與塵世相隔,是讀書的好地方,便請人在此筑造起一個書堂,以后,他在書堂里不分晝夜,發(fā)憤攻讀,發(fā)髻蓬亂也懶得梳理,鄉(xiāng)人笑他癡呆,他也不以為然,一笑了之。
面壁十年圖破壁。幾年之后,邵謁終于學有所成,博通經史百家,長于樂府,尤其精通古音律。光啟二年(887年),他以鄉(xiāng)貢被舉薦到京師,就讀于國子監(jiān)。
邵謁在京師期間,或勤學苦練,攻習學業(yè);或聚友集士,吟詩作賦;或談古論今,譏諷時弊,好不快活。然而,邵謁雖有才華,但因其詩作常針砭時政,以致殿廷舉試屢試不第,成了一個典型的“京漂”。
雄詞卓然 享譽長安
懿宗咸通七年(867年),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并主考國子監(jiān)試。溫庭筠年輕時曾在科場屢遭壓制,因而非常同情邵謁這些有才華學生的境遇,所以,他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后,榜示邵謁等人的30篇詩文“以振公道”,并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并仰榜出,以明無私。
溫庭筠此舉,可謂標新立異,大有“三公開”的意思,杜絕了“暗箱操作”、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一時傳為美談。
邵謁雖“雄詞卓然”,有試官溫庭筠欣賞,但更為權貴所忌恨,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然而,權貴可以排擠、壓制邵謁,卻壓制不了他的四溢才華。邵謁久居長安,詩名熠熠,世稱“嶺南五才子”之一。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有詩十集(今不存),唯《全唐詩》存其詩32首,編為一卷,這在嶺南詩人中,有此殊榮者不多。
邵謁的詩涉及面廣,“舉凡朝野之理亂,居游之欣戚,骨肉之離合,遭遇之窮通”,以及貧人寒女之辛酸、雅士文朋之情誼等等,“靡不綿邈寸衷,流行腕底。可謂高下在心,洪纖合度!保ㄒ娒駠烊暾洹渡厶珜W逸詩集序》)他的詩剛直自放、真切感人,不論針砭時弊、議論朝政,還是感悟人生、憐憫貧弱,無不言詞激切、直抒胸臆,表現(xiàn)出對社會的積極關注,對婦女的深切同情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憤世嫉俗 直言不諱
邵謁所處的時代,正是世道衰敗、每況愈下的晚唐。面對腐敗的社會局面,邵謁作為一個寒儒,生性耿直,且屢試不第,自然會將其對時政的不滿情緒訴諸言詞。他的五古《論政》就是抒發(fā)他的政治抱負的力作:
賢哉三握發(fā),為有天下憂。
孫弘不開閣,丙吉寧問牛?
內政由股肱,外政由諸侯。
股肱政若行,諸侯政自修。
一物不得所,蟻穴滿山丘。
莫言萬木死,不因一葉秋。
朱云若不直,漢帝終自由。
子嬰一失國,渭水東悠悠。
詩人痛恨那些把持朝政而又不事朝綱的宦官勢力,而提出整頓內政、強化宰相權力的主張。指出要優(yōu)待賢士,朝廷要由賢相決策,地方要由賢士施政。“一物不得所”四句,比喻朝廷一項決策正確與否,是會影響全局的。接著,詩人運用兩個典故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朱云若不直,漢帝終自由”,漢代朱云如果沒有揭發(fā)奸佞張禹(丞相)那樣的耿直勇敢,漢成帝就可以隨便殺他了;而唐王朝也就會造成“子嬰一失國,渭水東悠悠”的結局。子嬰是秦始皇的孫,趙高立他為王。他圖謀殺害趙高,結果他為王僅46天即失國先死。詩人借這一歷史教訓正告朝廷,若任由宦官和奸人作惡,朝廷必將自行滅亡。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敏銳的政治眼光和不媚不俗敢于直言的性格。
另一首《送徐群宰望江》,作者通過送友人徐群到望江當縣宰,發(fā)表自己的政見,希望友人治理縣邑時,要“大賢煎邦本,屈跡官武城。勸民勤機杼,自然國用并”,并認為“一夫若有德,千古稱其英”、“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為絲若不直,焉得琴上聲。好去立高節(jié),重來振羽翎!鄙壑]以事喻理、以理明志,對友人直截了當?shù)靥岢鲆笄衅谕,要他勤政為民,以盡賢士之本份。
《少年行》也是一首直言議政的作品。作者勸告少年豪士“報仇不用劍,輔國不用兵”,不要像韓信、彭越那樣用武力報秦仇、輔漢國,而希望他們“以目為水鑒,以心作權衡”,“以目”、“以心”明辨是非,處理大事,“愿君似堯舜”,“何必走馬夸弓矢”,主張像堯舜那樣施行仁政,反對訴諸暴力,詩中十分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想。
這三首詩,是詩人在長安讀書求仕時所作。那時,他涉及面廣、見識豐富,思想也逐漸成熟。詩中詞直氣剛,從不同角度暢談處事為政之道,敘議直切,暢曉明白,而又飽含著深誠率真,至情至理,十分感人。
針砭時弊關切苦寒
晚唐時期,政治腐敗,權貴橫行,統(tǒng)治階級嬌奢咨縱,窮人備受煎熬。這種社會現(xiàn)實,在邵謁詩中得到深刻的反映。如《長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
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里。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君看平地游,亦見摧舟死。
針砭時弊、言簡意剛,是邵謁詩歌的另一特點。詩人對長安城中那些穿著羅綺、駕著馬車出外郊游的顯貴們表示鄙夷和不滿,并提醒他們不要推辭去吊唁那千百年來被埋葬的枯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詩人對顯貴們那種嬌奢生活的憎惡!熬雌降赜,亦見摧舟死”指出他們看得見眼前在平地上縱游作樂,也會看得見車毀人亡的下場。這樣對顯貴們咨縱作樂的詛咒,簡直到了刻骨銘心的地步。又如《歲豐》:
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
貧士無良疇,安能得稼穡。
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嘆息。
為供豪者糧,役盡匹夫力。
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
這首詩對統(tǒng)治階級發(fā)出了極大的憤懣和深刻的批判,指出由于剝削制度不合理,那些喪失田地的“貧士”,只能替富家做“工傭”,盡管“役盡匹夫力”,也只好“為供豪者糧”,蒼天賜與的豐收果實盡被富豪強者占去。這是詩人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對剝削制度的憤怒控訴。“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語言樸實率直,卻飽含激憤之情。
像這樣同情百姓寒苦,控訴統(tǒng)治階級的詩作還有《寒女行》、《春日有感》等。《寒女行》寫出“命自薄”、“多賤微”的寒女,盡管“養(yǎng)蠶多苦心”、“織索徒苦力”,卻是“繭熟他人絲”、“素成他人衣”,以致“家貧人不聘,一身無所歸”。當他看到富家小姐“終日著羅綺”,聽到富家夜夜歌聲悠揚,心中無限凄楚,不禁潸然淚下。《春日有感》寫的也是“心如蘗苦”的苦寒女子。詩人深感貧女的苦楚,以質樸直切的語言,傾吐出貧女悲憤的心聲,“火未到身者,痛楚難其諳”。反映出詩人對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詞質言直,情濃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