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了拳
潘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于汀州上杭場山羊窠(現(xiàn)永定縣下洋鎮(zhèn)東洋村),從小就是一個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據(jù)《福建通志》記載,他初生時,“左手拳曲,有僧撫之,書u2018了u2019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歲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畫地,牛不逸去”。又據(jù)民國《永定縣志·名勝志》說:“在東洋山羊窠田垅,一石廣丈余,高亦相等。頂略平,無罅隙,惟中心兩孔如鼻孔,各大六寸,泉水汨汨,其來源不可知,不溢不竭,色鮮味甘。俗傳唐時僧了拳牧于此,渴不得飲,以腰刀刺成兩孔,掬泉飲之”。
唐大(太)和二年(828年),因天災人禍,12歲的潘了拳隨母經(jīng)沿田崆棋盤石移居福建道潮州海陽縣車上(現(xiàn)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zhèn)黃砂村),以耕牧為生,其母病逝后,結蘆于該村的赤蕨嶺,皈依三寶,守持五戒,奉行十善,在此期間,他嘗坐禪于青溪高□。
大(太)和八年,潘了拳外出云游。他離開赤蕨嶺經(jīng)茶陽南下三河,由三河沿梅江溯流而上至芒洲崗,再由芒洲崗到滸梓,然后取道滸梓村口渡河西去,寄旅陰那坑尾。次年,相繼游覽了韓江上游與現(xiàn)在梅縣雁洋、三鄉(xiāng)毗連的銅鑼湖山、陰那山和大埔第一高峰——明山嶂銀窿頂。在漫游中,他發(fā)現(xiàn)陰那山蜿蜒20余里的山濤嶺浪,層巒疊翠,霞蔚云蒸,其中五峰連峙,形如仙掌,儼然佛門勝地,悟為是照應幼時圣僧啟迪“了拳”之兆,遂擇址山西構木為庵,收徒學佛。
事跡
潘了拳在陰那山修持30余年:一方面潛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聲聞行果,嚴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儀式,博得四眾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積累天文知識、修習醫(yī)藥常識,禳災求福,護念眾生,深受畬漢兩族黎民百姓的愛戴。他虔誠奉勸門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并以實現(xiàn)人間凈土為己任。他常以“慚”、“愧”二心所法薰陶自己、勉勵他人。他說:“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而止息惡行;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而止息惡行”。他的“慚”、“愧”之說俱遍善心,符合人間佛教思想自利利他的廣大行愿,不但給佛門弟子和社會信徒以深刻的教育,而且對當時帶有抵抗性的民族同化起著疏導順其自然的特殊作用,為社會安寧和時代進步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