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護
竺法護竺法護(約3一4世紀),又稱曇摩羅剎,語言學天才、大譯師。他祖籍月支,世居敦煌,因禮竺上座為師,故改姓竺。梁《高僧傳》卷一《晉長安竺曇摩羅剎(察)傳》說他八歲出家,竺法護既普通,又非常人。他慧解過人,精勤好學,知識淵博,心胸寬廣。在法護時代,流行在中國的佛教,雖已有些譯經(jīng),但畢竟不多,仍以重視圖像為扎,法護乃立志弘法,隨師遠游西域諸國,學得各國語言三十六種,把當時流行在西城諸國的佛經(jīng),盡量收集帶回敦煌,孜孜不倦,畢生從事翻譯工作。晉武帝末年,他曾隱居深山,后立寺于長安青門外,徒眾數(shù)千。后因關中大亂,戰(zhàn)爭頻繁,為避難,與徒眾東下澠池,遘疾而卒,時年七十有八。
基本資料
姓名:竺法護
西域
性別:男
梵名:曇摩羅剎
時代:西晉
生卒:231-308
描述:晉代高僧、翻譯家
籍貫:其祖先是月氏人,世居敦煌
譯作:《正法華經(jīng)》、《修行道地經(jīng)》、《阿惟越致遮經(jīng)》等
榮譽:人稱“敦煌菩薩”
人物概述
鳩摩羅什尚未來到中國以前,中國佛教初期最偉大的譯經(jīng)家就是竺法護。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法華經(jīng)》,即竺法護以《正法華經(jīng)》為題譯出,而流布于世。羅什以前,到中國的譯經(jīng)師雖然很多,但以譯經(jīng)部數(shù)來看,竺法護的成績最為可觀。
竺法護及其作品
竺法護,又稱曇摩羅剎(梵Dharmaraksa,意為法護),月氏國人,世居敦煌郡,八歲出家,禮印度高僧為師,隨師姓“竺”,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讀經(jīng)能日誦萬言。為了立志求學,不辭辛勞,萬里尋師,不但精通六經(jīng),且涉獵百家之說。
晉武帝泰始年間(二六五——二七四),寺院、圖像、佛像等,普遍受到崇敬,然《般若經(jīng)》等方部的經(jīng)典還在西域,尚未能傳布于中國。竺法護發(fā)憤立志弘法,隨師游歷西域諸國。據(jù)載,他能通達西域三十六國語言,熟諳印度、西域各國的字體、發(fā)音等,具備這樣的能力,奠定了他翻譯經(jīng)典的基礎。
竺法護為求《般若經(jīng)》,隨師從敦煌經(jīng)西域南道,先往于闐國,再到疏勒,轉(zhuǎn)往西域北道,經(jīng)龜茲而回敦煌,完成西域一周之旅。大致游歷了安息、月氏、大秦、劍浮、龜茲、于闐、疏勒、鄯善、焉耆、匈奴、鮮卑等十幾個地方。依傳記所載,他攜帶大批胡本回中原的途中,從敦煌到長安之間,隨時隨地都在從事譯經(jīng)工作?傆嬕簧位嗄,在武帝太康五年(二八四)譯出《修行道地經(jīng)》、《阿惟越致遮經(jīng)》,其后,直到懷帝永嘉二年(三〇八)為止,共有二十幾年歲月,是他在長安積極從事翻譯事業(yè)的顛峰時期。竺法護從最初譯經(jīng)到晚年,在譯經(jīng)事業(yè)上得到許多得力助手,如聶承遠、聶道真、帛元信、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人,都擔任潤筆譯校的工作?傆嬻梅ㄗo翻譯的經(jīng)典共有一五四部三〇九卷(《出三藏記集》載),其中,流傳較普遍的是《方等泥洹經(jīng)》、《光贊般若經(jīng)》、《漸備一切智經(jīng)》、《舍利弗悔過經(jīng)》、《普曜經(jīng)》等。竺法護的晚年,世局動亂,以七十八高齡入寂。他窮其一生心力從事譯經(jīng)大業(yè),是一位偉大的譯經(jīng)家。
人生經(jīng)歷
竺法護梵名達磨羅察(察,一作剎),是世居敦煌的月支僑民,原來以支為姓,八歲依竺高座出家,以后從師姓竺。他博學強記,刻苦踐行,深感當時(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視寺廟圖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經(jīng)典的傳譯,因此決心宏法,隨師西游。他通曉西域各國三十六種語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經(jīng)典原本,回到長安。從晉武帝泰始二年到懷帝永嘉二年,譯出了一百五十余部經(jīng)論。武帝末年,他曾一度隱居山中,隨后在長安青門外立寺修行,聲名遠揚,各地僧俗從學的達千余人。他又去各地宏化,并隨處譯經(jīng)。晚年,行蹤不詳。據(jù)說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去世。法護因原居敦煌,化洽各處,時人又稱他為敦煌菩薩。后來孫綽作《道賢論》,盛贊他u2018德居物宗u2019,并將護和竹林七賢中的山巨源相比。
竺法護翻譯的經(jīng)典,據(jù)梁僧祐《出三藏記集》的記錄,有一百五十九部、三百零九卷,當時存在的寫本是九十五部。其后各家目錄續(xù)有增加,唐代《開元錄》刊定法護譯本存在的凡九十一部、二百零八卷(現(xiàn)經(jīng)重新對勘,實系法護翻譯的只七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其中有很多重要經(jīng)典。另有十種法護譯本已認為散失了的,現(xiàn)經(jīng)判明仍然存在,但誤題為別人所譯。這十種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二卷、《般若三昧經(jīng)》一卷(上兩種舊題支婁迦讖譯)、《舍利弗悔過經(jīng)》一卷、《溫室浴洗眾僧經(jīng)》一卷、《迦葉結經(jīng)》一卷、《楏女耆域因緣經(jīng)》一卷、《大六向拜經(jīng)》一卷(上五種舊題為安世高譯)、《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游四衢經(jīng)》一卷(舊題康孟祥譯)、《梵網(wǎng)六十二見經(jīng)》一卷、《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jīng)》一卷(上兩種舊題支謙譯)。
《六組法寶檀經(jīng)》
法護的譯本有《般若》經(jīng)類,有《華嚴》經(jīng)類,有《寶積》經(jīng)類。有《大集》經(jīng)類,有《涅槃》《法華》經(jīng)類,有大乘經(jīng)集類,有大乘律類,有本生經(jīng)類,又有西方撰述類等,種類繁多,幾乎具備了當時西域流行的要籍,這就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弘傳打開了廣闊的局面。道安說:u2018夫諸方等無生諸三昧經(jīng)類多此公(法護)所出,真眾生之冥梯u2019(見《漸備經(jīng)敘》)。僧祐也說:u2018經(jīng)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u2019(見《出三藏記集·法護傳》)。至于法護的譯風,忠實于原本而不厭詳盡,一改從前譯家隨意刪略的偏向,所以他的譯本形式上是u2018言準天竺,事不加飾u2019,而給人以u2018辭質(zhì)勝文u2019的印象。用作對照異譯的資料,對理解經(jīng)義的幫助很大。道安稱贊他譯的《光贊般若》u2018事事周密u2019、《放光》u2018互相補益u2019、u2018所悟?qū)嵍鄒2019(見《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又說他譯的《漸備經(jīng)》u2018說事委悉u2019、《興顯經(jīng)》u2018辭敘美瞻u2019、更出《首楞嚴》u2018委于先者u2019(均見《漸備經(jīng)敘》),都對義理研求有相互啟發(fā)的作用(支敏度曾用法護譯本《維摩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分別對照舊譯,編成u2018合本u2019,便利于學者的兼通)。另外,法護譯出《正法華經(jīng)》,為《法華》最初的全譯本,經(jīng)印度沙門竺力和龜茲居士帛元信一再校訂,又由法護向一些學徒u2018口校詁訓,講出深義u2019,并還在檀施大會中日夜講說(見《正法華經(jīng)后記》)。他這樣熱心弘揚《法華》,對于其后鳩摩羅什新譯本的流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法護其他譯本有影響于后世的,大都如此。
在法護的譯經(jīng)工作中,有許多助手為他執(zhí)筆、詳校。其中著名的是聶承遠和他的兒子道真,法護的弟子竺法乘、竺法首、張玄伯、孫休達、陳士倫、孫百虎、虞世雅等。聶承遠父子對法護譯事幫助最大,他們承旨筆受而外,并還常常參正文句。像法護所譯《超日明三昧經(jīng)》,原稿文句繁重,聶承遠即曾加以整理刪改。又法護譯缺本中有《刪維摩詰經(jīng)》,似乎也是承遠所刪的。承遠的兒子道真通達梵語,并擅長文學。他參加法護的譯事,積累了經(jīng)驗,在法護死后更獨自翻譯了一些小部經(jīng)典。他又將法護的譯籍編成目錄,即后世所稱《聶道真錄》(有時也稱《竺法護錄》)。據(jù)長房錄轉(zhuǎn)印的資料看,此錄記載法護的存缺譯本至少有五十三部,都有年月可稽。最早的年代是秦始五年(譯《方等泥洹經(jīng)》),其時或者是道真參加譯事之始。
法護的弟子很多,但行事可考者無幾。最著名的要算竺法乘。他少年就依法護為沙彌,富于悟解。太康年間,他筆受《修行道地經(jīng)》、《阿惟越致遮經(jīng)》等,后來在敦煌立寺延學,忘身為道,對那一方的教化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的同學竺法行、竺法存,都以隱居山林、講究實踐而知名于當世。還有竺法首,于元康年間筆受《圣法印經(jīng)》。
主要譯經(jīng)
關于法護的譯經(jīng),梁《高僧傳》卷一說他“自敦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寫為晉(漢)文,所獲《賢劫》、《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其數(shù)量之大,可謂空前。但歷代各家《經(jīng)錄》,對法護譯經(jīng)的記載,出入頗大。茲舉三《錄》為例。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說法護譯經(jīng)一百五十四部(實為一盲六十一部),三百0九卷(其中九十五部有經(jīng),六十四部有名無經(jīng))。
法華經(jīng)
《大唐內(nèi)典錄》說法護譯經(jīng)是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堕_元釋教錄》則為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誰的記錄正確年代久遠,無法考訂。不過近代佛教學者呂澂還是作過一些努力。他說:“竺法護翻譯的經(jīng)典,據(jù)梁僧《出三藏記集》的記錄,有一百五十九部。其后各家目錄,續(xù)有增加。唐代《開元錄》刊定法護譯本在存的凡九十一部,二百0八卷(現(xiàn)重新對勘,實系法護譯的只有七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呂先生所說的“九十五部”或“七十四部”是指尚存于《藏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法護的譯經(jīng),相當一部分只有經(jīng)名,經(jīng)書巳不復存在。茲據(jù)《開元錄》卷二,將法護的譯經(jīng)名稱抄錄如下:
法護是羅什以前譯經(jīng)最多的大譯師,這是歷史事實。他的譯經(jīng),涉及到《般若》、《華嚴》、《寶積》、《大集》、《涅磐》、《法華》等各方面的經(jīng)典,舉凡當時流傳于西域各國的要典,他都作了介紹,這就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廣泛流傳和發(fā)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東晉道安稱贊他的譯經(jīng)說:“護公所出,若審得此公手目,綱領必正。凡所譯經(jīng),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特善無生,依慧不文,樸則近本”。梁僧祐亦稱贊說:“經(jīng)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
法護不僅譯經(jīng)多,而且道德修養(yǎng)好,經(jīng)常追隨他的門徒,竟達數(shù)千之多。故晉代文人孫綽作《道賢論》,他與竹林七賢中的山巨源相提并論。他說:“護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風德高遠,足為流輩矣”。法護因世居敦煌,德化遐邇,故時人尊他為敦煌菩薩。
成就影響
由于竺法護譯出大量重要經(jīng)典,也由于他把譯經(jīng)與講經(jīng)密切結合,他自然而然成為一時佛學界巨擘,生前享有廣大的信眾,死后長為后學宗仰。東晉高僧道安曾說:“護公,菩薩人也。尋其余音遺跡,使人仰之彌遠。夫諸《方等》、《無生》、諸《三昧》經(jīng)類,多此公所出,真眾生之冥梯!狈ㄗo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兩晉之際的佛教界罕有其匹。另外,法護又是佛教玄學的開風氣之人,他譯出的那些大乘經(jīng)典,特別是般若類經(jīng)論,成為佛學與玄學相結合的橋梁,而他本人又“研幾極玄”,所以又深受玄學名士的推崇。東晉孫綽寫的《道賢論》,舉出七名佛教名僧,比擬玄學名士竹林七賢。其中把法護比山濤,論曰:“護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風德高遠,足為流輩矣。”可見在魏晉玄佛合流的思潮中,竺法護又處于佛教玄學之首的地位。
敦煌菩薩
一些學者考證出竺法護在晉惠帝之后譯經(jīng)的具體名稱、時間、地點,對于竺法護西奔敦煌避亂的推測以有力的支持。另外還有兩條間接的證據(jù):一、道安曾說法護譯出的《光贊般若經(jīng)》在涼州沉睡了幾十年后才重新回到中原。對此,合理的解釋是法護晚年回到?jīng)鲋,把所譯的經(jīng)卷也帶回涼州,故《光贊經(jīng)》長期藏于那里。
僧傳說“護世居敦煌,死而化道周洽,時人咸謂敦煌菩薩也!边@也可能是由于法護死于敦煌,當?shù)厝嗣窬囱鏊I身佛法,救拔眾生,而送給他“敦煌菩薩”的美稱!捌兴_”是指立志成佛而修習大乘的眾生,修菩薩行必須自覺覺他,也就是既要注重自己修行,還要使無窮盡的眾生統(tǒng)歸于解脫。從竺法護一生的行事來看,特別是從他晚年在避亂過程的艱苦環(huán)境(無論是東奔還是西歸涼州)下仍不倦地譯經(jīng)、說法來看,“敦煌菩薩”這一榮譽,他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