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伽達默爾】 (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國當代哲學家、美學家,現代哲學解釋學和解釋學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與方法》、《柏拉圖與詩人》、《短論集》三卷、《我是誰、你是誰》等。伽達默爾與其師海德格爾共同將傳統解釋學放到現象學本體論基礎上研究,他的出發(fā)點是反對古典解釋學的客觀主義。
哲學解釋
伽達默爾將美學看作哲學解釋學的一部分,認為藝術揭示我們的存在,藝術和美是一種基本的存在方式;藝術經驗超越自然科學方法,又接近于哲學經驗和歷史經驗,因而成為解釋學的出發(fā)點,同時,每一件藝術品都應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體論存在;審美經驗和藝術經驗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種解釋學現象?傊,伽達默爾將審美經驗抬高到了哲學的高度,美學成為解釋學的一個有機部分。
伽達默爾詳細分析了審美理解的完成過程,總結出審美理解的鮮明歷史性的特點,通過“對意義的預期”手段,他解決了解釋學循環(huán)問題!敖忉寣W循環(huán)”主要包括整體與部分的循環(huán)、歷史的循環(huán)和本文的循環(huán),是矛盾對立雙方在審美理解中的反映。
伽達默爾還強調審美理解的語言性,審美理解的基本模式是對話和問答,審美主體與藝術本文間的對話創(chuàng)造了共同的語言。
伽達默爾對于藝術本質的探討是從本體論角度出發(fā)的,藝術作品的本質具有時間性、隨機性,是該作品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特定審美主體生成的特定意義。他認為藝術是與人的存在和自我理解相結合的;藝術作為一種游戲,為我們敞亮了一個自由的天地;藝術的不斷開放性使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問題更為突出,藝術高于現實而不脫離現實,這一觀點是合理的。
伽達默爾的美學思想,直接啟迪了接受美學理論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
伽達默爾
作 者: (美)沃恩克 著,洪漢鼎 譯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9-9-1
開 本: 大32開
ISBN : 9787100066181
定價:¥18.00
內容簡介
自從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1960年出版以來,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已成為許多哲學注意的焦點。他關于理解和解釋的觀點已經被應用于一系列相當廣泛的討論:如藝術與文學研究中的解釋問題,社會科學中的知識和客觀性爭論;神學與法學諸學科中的有關爭論,以及哲學本身設計的重新評價諸問題。不過,伽達默爾的工作卻很少成為重要解釋或評價的主題,本書試圖加以糾正的,正是這一缺失。我的關注首先是在重構能把伽達默爾對藝術、歷史與哲學的分別討論聯系起來的論證線索,其次是把它的優(yōu)點與難點統一起來。我希望這樣做能對他的工作的今后的占用和討論提供一種可靠的指導。本書目錄
序言與致謝導論
第一章 詮釋學與歷史
對浪漫主義詮釋學的批判
施萊爾馬赫的詮釋學
關于歷史的詮釋學說明
詮釋學與精神科學
現象學轉向
第二章 詮釋學與作者意圖
赫施的意圖理論
游戲的結構
模仿
作為參與的理解
第三章 詮釋學與主觀主義問題
為前見和傳統恢復名譽
完全性預期
理解與應用
理解的對話結構
第四章 詮釋學與意識形態(tài)批判
哈貝馬斯對《真理與方法》的評論
阿佩爾的詮釋學批判
哈貝馬斯對伽達默爾的第二個答復
不受控制的交往
伽達默爾的保守主義
第五章 詮釋學與“新實用主義”
羅蒂的新的統一科學
羅蒂的認識論批判
羅蒂的非理性主義
教化和實踐理性
第六章 結論
理解的對話特征
詮釋學經驗
教化
注釋
索引
編輯推薦
《伽達默爾》:大哲學家的生活與思想
文摘
因此,詮釋學反思用談論一致性(它跨越了一切局部的視域,把作者與詮釋者相互聯結在一起)中真理與事物的關聯性取代了客觀化的間距。誰如果不想在談話中對某件事達成一致(通?梢钥闯鏊麄兪孪染途哂胁煌牧⒆泓c),誰“就已經從相互了解這一處境中退出了”,并且放棄了讓流傳物對我們訴說一些事的要求。對詮釋者來說,談話理解就是達成意見一致,理解的概念和對一件事達成一致的概念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不能相互獨立地進行闡釋。
視域對理解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指各種不同的立足點可以簡單地得以消融——這跟伽達默爾的理論是相悖的。它更多地說明,以真理與事物的關聯性為基礎的談話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承載能力的根基,這也是對文本或陳述表達不能隨意解釋的原因。這其中不可能插入隨意性的意義,因為把文本與闡釋者聯系在一起的事物與真理的關聯性對它起著限制和指導作用。
根本不存在封閉的過去視域,同樣也不存在封閉的現在視域。對視域的物化無法認清效果歷史的力量,想要理解過去的我們,作為理解者完全受制于效果歷史。
媒體推薦
對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1900-2002)而言,“理解”就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人的認識,因而理解也是各類專門認識形式的基礎和界限。這種哲學詮釋學的普遍性要求一再遭到來自各方的異議,尤其是批判理論的異議。作者烏多·蒂茨在這部書中不僅生動地展現了圍繞詮釋學的普遍性要求展開的爭論,而且還讓我們了解到詮釋學的基礎討論。該書結尾章節(jié)讓詮釋學和解構主義進行了面對面的較量,并對美學和詮釋學的關系做了一個定性。
這部著作一步一步地向人展示了伽達默爾那令人難以理解的全部哲學。
——德國北方廣播電臺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烏多·蒂茨(Udo Tietz) 譯者:朱毅 編者:魯路
烏多·蒂茨,1953年出生于柏林,是柏林洪堡大學的編外講師。1999年他以一篇題為《語境中的理解與論證:反原教旨主義的普遍性觀念》的論文獲得在大學執(zhí)教資格。他出版的著述有:《國內移民的明確控訴:來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文本和版畫藝術》(1991,與A.Kutulas合作)、《從分析與詮釋學角度看語言與理解》(1995)、《美學倫理:年輕的盧卡奇》(1997,與V.Casysa合作)、《在鏡子背后:論理查德.羅蒂的哲學》(2000,編者之一)、《我們的界限:關于共同性的理論》(2002)、《存在論與辯證法:海德格爾和阿多諾論存在、非同一性、系詞和合題》(2003)。另有大量關于合理性理論、語言哲學、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以及新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在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或收入相關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