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觀音大士圖方維儀(1585—1668),女,字仲賢,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區(qū)鳳儀里人)。明末著名女詩人、畫家,所作有《清芬閣集》, 又輯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其繪畫師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長繪釋道人物。特別是白描《觀音大士圖》形神兼?zhèn)洌S多人爭相收藏。
簡介
方維儀(公元1585—1668年),明末女詩人,桐城(今屬安徽)人,字仲賢。祖父方學漸,
方學漸明代著名學者。方維儀是大理卿方大鎮(zhèn)之女,十七歲時與姚孫棨結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去。于是回家寡居,同弟婦吳令儀一起,“以文史代織經(jīng)”,共同教養(yǎng)侄兒方以智,儼如誨人不倦的家庭教師,方以智(字密之)后來成為著名學者。方維儀幼承家學,博學多才,工于詩畫。嘗取古今女子之作,編為《宮閨詩史》,分正、邪二集。此外著有《靜志居詩話》,對詩歌理論的闡述也頗精辟。而且她“酷精禪藻,文史宏贍,兼工詩、畫。白描大士,不亞李公麟。”著有《楚江吟》、《歸來嘆》等,匯為《清芬閣集》七卷。其詩作一洗鉛華,歸于質(zhì)直。《龍眠風雅》錄詩八十首,《明詩綜》錄詩六首,《桐舊集》錄詩二十二首,《明詩別裁》錄詩三首,《御選明詩》錄詩十首,《正始集》錄一首。方維儀姐方孟式,亦工于詩書畫,嫁給山東布政張秉文為妻,后清兵南侵,張秉文守濟南城,戰(zhàn)死,孟式投池而死.有《紉蘭閣集》和《紉蘭閣詩集》傳世。方維儀堂妹方維則,也年輕守寡,著有《撫松閣集》。因方氏三姐妹都為國為家守節(jié),后人稱為“方氏三節(jié)”,而其中以方維儀成就最高。
人生經(jīng)歷
方以智方維儀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方大鎮(zhèn),明萬歷年間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姐姐孟式、弟弟孔餾,都博學有文才。方維儀生長在這樣—.個文化學術氣氛很濃的家庭里,自幼耳漏目染,詩文書畫多有涉獵,加上她本人的天資與學力,后來便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方維儀17歲時與同里青年姚孫棨結婚,婚后不久,丈夫就不幸病逝了。次年,她生下一個遺腹女,相繼天折。于是,她只好獨自回歸娘家寡居,守志“清芬閣”。方維儀寡居娘家后,生活境況已不復能與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相比。在復雜的大家庭中,她敬老撫育,善待同輩和仆從,以和諧各方面的關系。盡管所為極難,但在操持家計之暇,她總是堅持誦讀經(jīng)史,苦鉆學問,吟詩作文,并以此影響家人?部赖娜松庥,并沒有將維儀絆倒。較高層次的文化素養(yǎng),決定了維儀對生活理想有著更高的追求。她守志于清芬閣,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博覽群書,勤奮撰著,走了一條與一般女子不同的生活道路。
由于方維儀學識高深又和藹可親,因而深受人們敬重。同輩兄弟姊妹及侄輩們都對她心悅誠服,以師禮相待。清芬閣簡直成了一所學堂,方維儀便儼然成為清芬閣的女師。她的弟媳吳令儀受學于消芬閣,書法詩文都大有長進。吳令儀30而逝,方維儀為她手訂《秋佩居遺稿》,使之傳世。方維儀還親自撫育侄兒侄女,諄諄教誨,關懷備致。后來,侄女方子耀成了書畫懼佳的才女,其書畫作品深得方維儀技法。侄兒方以智能夠成為與顧炎武、黃宗盞、王夫之相提并論的大學問家,更與方維儀對他的早期教育及影響分不開。
方維儀生活的時代,正值明、清交替之際,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兵入關后的野蠻燒殺,更使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文學藝術家特有的銳敏與豐富情感,使方維儀對現(xiàn)實生活有著更強烈的感受。她始終關注著國家的命運和前途,深切同情民生的疾苦。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時時激起她對亂世的怨恨和對故國的懷念。她將憂國憂民的種種情感,曲折淋漓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她品行端正,才藝超群,但并不以此自顯,詩文從不輕易示人,“離憂怨痛之詞,草成多焚棄之”(方孟式《清芬閣集序》)。傳世的詩作中,較有代表性的,要算她晚期所作《旅秋聞寇》。
方維儀博學才高,不僅學貫經(jīng)史,而且工詩文,善書畫。據(jù)《明史u2022藝文志》及清人王士祿《然脂集》著錄,維儀所著曾有《清芬閣集》8卷、《楚江吟》1卷、《宮閨詩評》1卷、《尼說七惑》1卷以及《官閨詩史》、《官閨文史》、《歸來嘆》、《閨范》等集行世。這些作品,包括詩歌、散文、札記、論文等多種文體,內(nèi)容涉及到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史研究、文學評論以及女性哲學等多方面。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今大多已散,我們只能從幸存的少量作品中窺見其詩文風貌之一斑。
方維儀一生執(zhí)著追求文學、藝術,70余歲高齡時,仍堅持提筆寫字作畫。她的書法深得衛(wèi)夫人筆風,繪畫則最擅長白描。清人馮金伯《國朝畫識》中,把維儀的白描大士列為妙品,認為“三百年中大方名筆,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維儀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她不愧為女界“名士”。
作品及簡析
方維儀詩畫作品近人胡文楷所所著《歷代婦女著作考》,亦根據(jù)《然脂集》而著錄方維儀有《清芬閣集》8卷、《楚江吟》1卷、《閨范》、《宮閨詩史》、《宮閨文史》、《宮閨詩評》1卷、《尼說七惑》1卷、《歸來嘆》等八種著作,然此八種著作,胡文楷亦均自署“未見”,則胡文楷所處當日,方維儀著作已不見流傳,而今日臺灣各圖書館亦未見收藏,或已亡佚。惟朱彝尊《明詩綜》,卷86,頁3及頁11,尚記錄兩則方維儀《宮閨詩史》的評語。此外著有《靜志居詩話》,對詩歌理論的闡述也頗精辟。《宮閨詩史》,分《正》、《邪》二集,同時以“昭明彤管,刊落淫哇,覽者尚其志焉”為纂輯目的。方維儀詩風或細膩,或激昂,或悲楚。她在反映北方戰(zhàn)事的《老將行》中寫道:“絕漠烽煙起戍樓,?笳吹徹海風秋。關西老將披圖看,尚是燕云十六州。”在《從軍行》中寫道:“玉門關外風雪寒,萬里辭家馬上看。哪得沙場還醉臥,前軍已報破樓蘭!彼枃L人世間生離死別的痛苦,孤獨伶仃,身心交瘁。她在一首敘身世的屋言詩中說:“昔聞生離別,不聞死別離。無論生與死,我獨身當之。北風吹枯葉,日夜為我悲。上觀滄浪天,下無黃口兒。人生不與死,父母泣相持。黃鳥各東西,秋草亦參差。余生何所為?死亦何所辭。日日復如此,我心徒自知!痹跉v代女作家的詩中,能表現(xiàn)如此博大的憂國憂民思想情懷的作品并不多見,沈德潛評道:“如讀杜老傷時之作。閏閣中乃有此人!”( 《明詩別裁集》)這是相當準確的一個辨味,無論就本篇字句的錘煉,語言的精純,措意的深厚,表情的沉著,言情的頓挫而言,它都神似杜甫的傷時念亂的五律。
方維儀的身世是凄苦的。她結婚時,姚孫栗已經(jīng)患病六年。在丈夫病中,她親自“扶起居,倍湯藥,揮蚊蠅,據(jù)痰唾,左右周旋”,頭不安枕。丈夫不幸早逝;生下一個遺腹女,才撫養(yǎng)了九個月便天折了。她在《末亡人微生述》中磋嘆說:“萬物有托,余獨無依,哀郁交集,涕泗沾帷;自今已往,槁容日益朽,氣力日益微!边@種身世之感,在她的一些詩中也有反映!端绖e離》即是有代表性的一篇,詩中寫道:“昔閱生別離,不言死別離。無論生與死,我獨身當之。北風吹枯桑,日夜為我悲……”悲戚的氛圍,感傷的色彩,濃重地籠罩其上,讀來使人不禁心酸。據(jù)方孟式說,方維儀的“離憂怨痛之詞,草成多焚棄之”。表現(xiàn)傷痛心情的作品,大多隨成隨棄,留存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她又像許多借助畫筆或針繡的女畫家(如明代仇珠、邢慈靜,清代趙昭等人)一樣,以虔誠之心繪制帶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教義的觀音、羅漢像,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在繪畫技法方面,她推崇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的白描作品。繪畫作品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觀音圖》、《蕉行羅漢圖》外,還有安微省博物館藏的《羅漢圖》、《大力像圖》,遼寧撫順博物館藏的《羅漢圖》等,總共不過十余件。
成就
方維儀精心考究文史,收古今名媛詩作,編成《宮閨詩史》一書。她的詩文《清芬閣集》,對詩歌理論的闡述也頗精辟。方維儀的詩歌,無論是古體還是近體,大都音調(diào)高煙,風格質(zhì)直,抒情真摯。有些詩還能針砭時弊,關心國事,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社會意義。沈德潛、周準《明詩別裁集》中收有她的《死別離》、《出塞》和《旅秋聞寇》三首詩。其繪畫師法宋代李公麟,特別是白描《觀音大士圖》形神兼?zhèn),許多人爭相收藏。
方維儀繪畫與伯姊孟曜齊名,她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在女性畫家的筆下較為豐富,既有仕女畫,又有宗教人物畫,還有反映男性社會生活方面的作品。這其中表現(xiàn)救苦救難教義的佛像畫最多,婦女們既已墜入塵寰中的苦境,自然向往解脫痛苦。尤擅長繪釋道人物,其《觀音大師圖》師法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形象生動,神色儼然。方維儀所畫觀音像名于當時,曾被汪士禛贊賞為“妙品”,這幅畫收藏于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