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自幼聰敏而氣度穩(wěn)重,學問淵博,貫通經(jīng)史古今;文筆熟練,能即刻寫成千字長文。十六歲時,應蘇州府試,獲知府高晫贊譽為“江左無雙”。擅長詩、古文,尤其精工駢體文,風格清新獨出。師從朱彝尊,受朱彝尊、汪琬、韓菼賞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鄉(xiāng)試經(jīng)魁。他中舉后名聲遠播,試卷被四處傳誦,許多大江南北人士登門請謁,張大受也勤于接見、獎掖后進,并常與訪客講論經(jīng)藝。李紱此時寒微,客游蘇州,張大受非常器重李紱,破格獎勵栽培,日后也成一代大儒。期間江蘇巡撫宋犖將張大受的詩作列入“江左十五子”之一。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被召入御舟賦詩,得到康熙帝賞識并宣入《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纂修館,任職錄選官。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四名同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后汲引了更多門生,且有宏大抱負,曾經(jīng)為文:“世運隆替在乎人材,善人君子為國家根本。一正人登于朝,則欣然喜,惟恐其用不盡;一寒士不得其所,則蹙然憂,孜孜引為己責。起諸生至通籍不為一身一家謀,而以天下氣類消長為休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九日散館,授翰林院檢討。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以翰林院檢討充任四川鄉(xiāng)試正考官。十一月初一日差授提督貴州學政。到任后進行甄選人才,建設書院、購置義田,教導貴州士民以讀經(jīng)、史為要務,改變了民俗風氣。獨山州民因一宗案件株累牽連了數(shù)百人,張大受察覺實情有冤枉,向大吏陳明使冤獄得開釋;州民感激張大受,畫下他的畫像而祀祝之。
雍正元年(1723年),貴州學政任期屆滿。雍正帝獲悉張大受有好名聲,九月二十三日特命再留任三年。不久后卒于任上,年六十四。
個人著作
《匠門老屋集》三十卷錄選《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家庭關(guān)聯(lián)
張大受的父親是張慶孫,為順治十一年舉人。另有一弟張士琦,為康熙二十三年副榜,官至江西永新縣知縣。朱彝尊、汪琬、韓菼是張大受的老師。張大受的有一門生名李紱。友人吳應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