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宇文昭儀
性別:女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朝代:唐朝
籍貫:中原
民族:漢族
職業(yè):昭儀
人物簡介
宇文昭儀,唐高祖李淵的昭儀,隋朝大臣宇文述的女兒,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的妹妹。
宇文化及被夏王竇建德和唐將李世勣聯(lián)軍打敗,宇文士及遂和封德彝一同投奔李淵。李淵與宇文士及的關(guān)系很好,封他為上儀同。宇文士及的妹妹被唐高祖封為昭儀,非常受寵愛。她是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的生母。貞觀六年(632年)到貞觀九年(635年)之間,已經(jīng)是太上皇太妃的宇文昭儀在長安病逝。
高祖世譜
高祖二十二子:竇皇后生建成(李建成)、太宗皇帝(李世民)、玄霸(李玄霸)、元吉(李元吉),萬貴妃生智云(李智云),莫嬪生元景(李元景),孫嬪生元昌(李元昌),尹德妃生元亨(李元亨),張氏生元方(李元方),郭婕妤生元禮(李元禮),宇文昭儀生元嘉(李元嘉)及第十九子靈夔(李靈夔),王才人生元則(李元則),張寶林生元懿(李元懿),張美人生元軌(李元軌),楊美人生鳳(李鳳),劉婕妤生元慶(李元慶),崔嬪生元裕(李元裕),小楊嬪生元名(李元名),楊嬪生元祥(李元祥),魯才人生元曉(李元曉),柳寶林生元嬰(李元嬰)。
家族成員
父兄
父:宇文述,字伯通,鮮卑族,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將。北周末以軍功拜上柱國,封褒國公。隋開皇初,拜右衛(wèi)大將軍。[2]
長兄:宇文化及,(6世紀(jì)?-619年),隋朝鮮卑人,隋末割據(jù)勢力之一。弒隋煬帝自立,后為竇建德所殺。[4]
次兄:宇文智及,?—619)代郡武川(今屬內(nèi)蒙)人。多行違法事。隋末為將作少監(jiān)。江都之變,智及實為主謀;胺Q帝,封為齊王。與宇文化及同時被殺。[4]
季兄: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宇文化及兵敗后,投靠唐朝,隨秦王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有功,封新城縣公、郢國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頗受寵而歷任中書令、殿中監(jiān)。
公婆
公公:唐世祖李,棱jǖ俏緩,他被_實郟硨盤剖雷媯趾旁邸5]
婆婆:元貞皇后獨孤氏,鮮卑貴族獨孤信七女。[5]
丈夫
丈夫:唐高祖李淵,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市秦安西北),唐朝開國皇帝。[5]
子嗣
長子:李元嘉,唐高祖第十一子。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621年5月23日),封為宋王。太宗貞觀十年(638年)封韓王。武后(684-704)時授太尉。688年,被武三思等指與起兵反對武則天的越王、瑯邪王等通謀,被迫自殺。[3]
次子:李靈夔,唐高祖第十九子,因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事件,被流放振州,自殺。武則天改其姓氏為虺氏,神龍初年,李靈夔父子恢復(fù)生前爵位,并還復(fù)李姓。
相關(guān)史料
神龍初,以茂(李茂)子璀(李璀)嗣,開元中,為宗正員外卿。薨,子延年(李延年)嗣。拔汗那王入朝,延年將以女嫁之,為右相李林甫劾奏,貶文安郡別駕,終余杭司馬,國除。永泰初,延年婿黔中觀察使趙國珍言諸朝,詔以其子諷(李諷)嗣王。
高祖二十二子:竇皇后生建成(李建成)、太宗皇帝(李世民)、玄霸(李玄霸)、元吉(李元吉),萬貴妃生智云(李智云),莫嬪生元景(李元景),孫嬪生元昌(李元昌),尹德妃生元亨(李元亨),張氏生元方(李元方),郭婕妤生元禮(李元禮),宇文昭儀生元嘉(李元嘉)及第十九子靈夔(李靈夔),王才人生元則(李元則),張寶林生元懿(李元懿),張美人生元軌(李元軌),楊美人生鳳(李鳳),劉婕妤生元慶(李元慶),崔嬪生元裕(李元裕),小楊嬪生元名(李元名),楊嬪生元祥(李元祥),魯才人生元曉(李元曉),柳寶林生元嬰(李元嬰),王才人生彭王元則(李元澤),魯才人生密王元曉(李元曉),張氏生周王元方(李元方)。
韓王元嘉字元嘉。始王宋,后改王徐,為潞州刺史。母昭儀,宇文述女也,寵于高祖,既即位,欲立為后,固辭。元嘉以母寵故,特為帝愛,后出諸子無及者。在潞時,年十五,聞太妃病,涕泣不食。居喪毀甚,太宗數(shù)尉勉。少好學(xué),藏書至萬卷,皆以古文字參定同異。與弟靈夔友愛,燕見終日如布衣禮,閨門修整,當(dāng)世稱之。
貞觀九年,更封韓,遷滑州都督。高宗(唐高宗)末,為澤州刺史。武后(武則天)得政,進授太尉,徙定州刺史,以霍王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滕王元嬰開府儀同三司,魯王靈夔太子太師,越王貞(李貞)太子太傅,紀(jì)王慎(李慎)太子太保,外示尊寵,而內(nèi)將圖之。垂拱中,元嘉徙絳州刺史,與子撰(李撰)及越王子沖(李沖)糾合宗室同舉兵,未發(fā)。會武后詔宗室朝明堂,元嘉遣使告諸王曰:“大享后,太后必盡誅諸王,不如先事起。不然,李氏無種矣。”乃為中宗(唐中宗)詔,督諸王發(fā)兵。沖即以兵五千攻濟州,而諸王倉卒兵不至,遂敗。元嘉至京師,謀泄,后逼令自殺,年七十。詔改氏元嘉、魯王、越王為“虺”。
小說形象
武德八年的秋天早晨,長生換上宮女司給退役宮女統(tǒng)一發(fā)放的民女衣飾,站在春華宮外,朝主子宇文昭儀寢宮的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謝恩,動作規(guī)范、禮數(shù)周全、無懈可擊,雖然就要出宮了,但是深宮八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人前她從不敢行將踏錯一步。
然后提著已被兩個太監(jiān)和三個嬤嬤細細查過的包袱,再看一眼唐宮巍峨華麗的屋頂和檐角,由宮女司的周司役和相好的宮女喜兒送出宮去。
大唐初建時,為了充實后-宮,大量征召民女入宮服役,李淵因從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覺得那里民風(fēng)淳樸,特意征召一批宮女,長生就是那時入的宮。
唐宮延襲隋宮制度,宮女服役滿十年方可出宮嫁人,她自從進宮那一天就費盡心思千謀萬算,只為平安服十年役出宮。
以她所掌握的常識,當(dāng)今太子雖為李建成,但最終繼位的是秦王李世民,兩人為了奪儲已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等到秦王繼位之后,朝堂和后-宮都會面臨一次大的清洗,因為有很多嬪妃早被太子李建成收買用來對付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怎能不秋后算帳?
偏偏她的主子宇文昭儀已被太子建成收買,中了魔似的為建成效力,抓住一切機會詆毀陷害秦王,若有一天秦王即位,必不會放過她和春華宮諸人。日日提心吊膽,生怕大禍會延到自己頭上,只可惜她記不住玄武門之變的具體時間。
好不容易再世為人,又穿越到古代最適合女子生活的大唐,她還是不想這么早死。甚至已經(jīng)謀算好了找機會犯個不至于被嚴懲的小錯,讓宇文昭儀把她貶到雜役司,那里雖然艱苦,卻也是最為安全的地方,先活下來躲過政變之禍再慢慢圖謀改善處境。
可她是幸運的,孤獨皇后早死,萬貴妃****皇后之職,為了彰顯自己有母儀天下之德,求了李淵同意,特許年滿二十的宮女回鄉(xiāng)嫁人,然后從民間再征新宮女。
既能去舊迎新,又能落得仁君之名,李淵當(dāng)然同意,所以長生提前兩年出宮了,她十二歲入宮,今年剛滿二十歲,不用再擔(dān)心隨時臨頭的大禍。-
長生和周司役同姓,八年前入宮時才十二歲,是周司役一手調(diào)教的。她小小的年紀(jì)俊秀乖巧,對所有的規(guī)矩都極為嚴格地去學(xué),還常常單獨請教,深得周司役喜愛。
訓(xùn)誡期滿之后,又因為表現(xiàn)良好脫穎而出,被分到深得皇上寵愛的宇文昭儀宮中做了灑掃小宮女,能不入雜役司,已是相當(dāng)好命了。
可惜她容貌雖好。打扮卻村氣。且不夠優(yōu)雅細致,走路更是改不了彎腰縮背腿打彎地毛病,見了主子還總是縮手縮腳地言語不暢、八年了也只做個二等宮女。
沒人知道,長生從入宮的那天起。志向就不在宮中而在宮外。所以處處守拙。只求十年后平安出宮而已。
今日要出宮了。她整個人的氣度好象全變了。行走大方優(yōu)雅。長眉無比生動,眼神清亮聰慧。她在宮里若是這個樣子。怕早被皇上看中了做主子了吧。
周司役驚訝的同時,又看到她沒有曲線的腰身。又搖搖頭,就算生得好,身材也差了些,個子雖高卻背闊腰平。哪有什么身姿可言?對于特別喜歡女子曲線分明婀娜多姿地皇上有什么吸引力?就是被指婚給別人做姬妾。這付身板也注定不得寵的,也許她出宮是對的。
喜兒抹著淚,依依不舍地拉住長生的手:“你現(xiàn)在改變主意還來得及,只要你肯留下來。我們依然可以做伴。何必回鄉(xiāng)去受苦呢?何況這么大了;厝ツ睦镞能嫁?就是嫁了也不過是做人后母!”
周司役也不解地說:“你在宮里八年,回鄉(xiāng)象你這個年齡的都已兒女成群,你想找個可心的人嫁了怕是不容易,隨便找個又怕委屈了你,聽說你娘家家境也很一般,你只是二等宮女,積蓄也不會太多,又大多數(shù)接濟了娘家,出宮后一輩子還長著,可怎么生活?”
長生愣了愣,宮里生活充滿變數(shù),省下的銀子說不定哪天就不是自己了的,所以明面上的積蓄大部分給了爹娘,想家里這些年日子過得不錯吧,養(yǎng)著她是沒問題,她是絕不愿為了吃飯違心去嫁個不喜歡的人,何況她還有些藏私。
“嬤嬤和喜兒妹妹放心,家中爹娘和兄長都極疼我,這些年在我接濟下日子過得還不錯,出宮后即使找不到合適的人家,生活十年八載是不成問題!彼椭芩疽矍橥概,一直稱她為嬤嬤。
說著調(diào)皮地眨眨眼:“嬤嬤可覺得長生是丑八怪嫁不出去?”
周嬤嬤和喜兒被逗笑了:“死丫頭,貧嘴的毛病總改不了,這么好的人才,出宮后怕是媒婆踏斷門檻呢!”
長生聞言一喜,眼含淺笑,嘴角略彎:“其實回去也不一定要嫁哦,就是要嫁,只要嫁的人可心,就是做后母也無妨喲!
有些話她怕招禍不敢說。唐宮雖然對宮人也不嚴苛,但后-宮沒有皇后坐鎮(zhèn),宮中各成一派,寵妃之間互相傾軋,太子和秦王在宮中爭先培植勢力、打擊異己,連帶宮人也成為拉攏或報復(fù)的對象,稍不小心就會引來大禍,何況還有未知的玄武門之變?
只要每天早上不發(fā)愁晚上能不能活著回來,就是吃穿差些又如何?就是不嫁人又如何?就是做后母又如何?
興安門口,周司役有些傷感地說:“人各有志,不可強求,也許你是對的。不過到底年紀(jì)不小拖不起了,有合適的就趕緊嫁了,但是一定要打聽清楚了,你說的對,就是做后母也無所謂,人書一定要好!”
“嬤嬤放心,長生一定找個人書好的,如果找不到,我就不嫁了,在家陪我娘!”
周司役嗔怪地說:“這孩子,亂說什么?你愿意不嫁陪著你娘,還要看你娘愿不愿意養(yǎng)你一輩子!要想不嫁,除非你不出宮!”
長生聞言又笑了,許是今日心情好,她始終眼含笑意。她是一定要出宮的,絕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這里。
雖然世人都覺得她二十歲未嫁之身實在算是太老了,但是長生卻覺得自己風(fēng)華正茂。因為她是穿越人,二十歲,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雙十年華,嫁人都嫌早。
她一定可以回鄉(xiāng)覓得好良人,就是做后娘也無所謂,在現(xiàn)在這個醫(yī)療條件下,她正好不想生。
“多謝嬤嬤了,也多謝喜兒,長生沒出息,享不了福,進了宮就想娘想得厲害,總盼著以后能夠和爹娘在一起,長生既不美貌也不聰慧,留在宮里也沒出息,說不定哪天就犯錯沒命,被賜人為妾也注定失寵,還是回鄉(xiāng)做農(nóng)婦的好!
說完又嘻嘻一笑:“再說了,我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走路姿勢又不好看,大概也只能做農(nóng)婦了。”
周嬤嬤嘆了一口氣做惋惜狀,不過對于姿色一般的女子來說,出宮嫁一個身份地位相當(dāng)?shù)娜,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也許是最好的歸宿了。
其實長生是有機會去太子府的。宇文昭儀為了拉攏李建成,從身邊信得過的宮女中挑年輕美貌的送去太子府做姬妾,而奪儲正熾的建成對父皇身邊的寵妃極力討好,她若去一定會受到厚待。
而秦王妃長孫氏為了丈夫的事業(yè),千方百計討好當(dāng)時最得寵的宇文昭儀,重禮求她以長輩身份賜秦王幾名姬妾以示親厚,并承諾一定優(yōu)待,宇文昭儀一來看在重禮的面上,二來為了在秦王身邊埋下耳目同意了。
兩次都挑中了容顏美麗且又信得過的長生,后來又嫌她儀態(tài)和氣度不佳放棄了。
只是她不知,長生為了避免這樣的命運,從入宮那時費了多少心思丑化自己。
她不愿去服侍當(dāng)今皇上以及任何皇子。年屆六旬的李淵太老了,玄武門之變后做了太上皇又活不了幾年,秦王李世民的另一個愛好是收集絕色美女,若論賢良能干又無人能及正妃長孫氏,不年輕不是絕色又不夠賢良的長生在他身邊注定被埋沒。
而建成和元吉天命不久,其他皇子命運難測。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不但殺了建成和元吉,連他的妻妾子女盡數(shù)屠盡,與他們親厚的宗室和皇子不是被殺就是被貶,長生不想眼睜睜的送死。
高大巍峨的興安門就在眼前,臨走之際,長生拉住喜兒的手,恭恭敬敬地同周嬤嬤行個禮,正色道:“喜兒如今服侍宇文昭儀,宮中幫派林立矛盾重重,想換個去處很難,還請嬤嬤看顧些!”
周嬤嬤雖不明白長生的意思,但還是鄭重其事的說:“放心吧,我一向頗疼喜兒,自會顧她周全!
長生稍稍放下心來,喜兒不過是宇文昭儀寢宮中最末等的打雜灑掃宮女而已,就是有禍?zhǔn),?yīng)該罪不及此吧。
站在興安門外,隔著執(zhí)戟的護衛(wèi)看著離她越來越遠的重重勾檐重瓦,揮手示意周嬤嬤與喜兒回去,有些遺憾關(guān)系親厚的菊香忽有急事沒能來送。
從此這宮里各色人等,對她親厚的、苛刻的、算計的、厭惡的,全部再與她無關(guān),她只需等父兄接她回鄉(xiāng)就可。
轉(zhuǎn)過身,她的心卻沉了下去,家書早已捎到,興安門外卻沒有任何馬車或他父兄的影子。
對宮外生活全然陌生的她,竟然不知何去何從。
銀幕形象
相關(guān)擴展
昭儀制度
昭儀,為中國古代后宮嬪御的一種。始置于西漢元帝時期,其位相當(dāng)于丞相,爵比諸侯。
西漢元帝時,元帝的妃子傅婕妤有殊寵,馮婕妤舍身救主有功,且都生有皇子(傅婕妤生定王劉康、馮婕妤生中山王劉興),為了顯示出兩位寵妃的異寵,但漢元帝仍在位,兩妃無法稱王太后,于是在婕妤之上新設(shè)昭儀一位,取“昭其儀”之意,,封傅氏與馮媛為昭儀[1]。自此漢朝沿用之冊封最高級的妃嬪,位僅亞于皇后。
三國時曹魏后宮,夫人下有昭儀,爵比縣侯。
晉朝為給始祖皇帝司馬昭避諱,不設(shè)置昭儀封號。但同一時期五胡十六國依然時有采用。
北朝時期恢復(fù)昭儀封號,依然用于冊封高級或最高級妃嬪;南朝則僅作為嬪的其中一級,唐朝因之,為九嬪之首,位次四妃。
自明朝前期之后,后宮不再設(shè)置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