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書法。徐潤芝師承陸維釗先生,取法漢魏晉唐,出入兩宋,自成機杼,可謂學有淵源。1950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從陸維釗學書法,從夏承燾學詩詞。畢業(yè)后在浙江省博物館工作,致力于古代法書及碑帖的研究。書漢魏,沉雄雅健,喜作楹聯(lián)及榜書。一生清高簡樸,精于考證、治學嚴謹,作品存世不多。先生病逝后,作品《云濤》在上海以4.8萬的價格起拍,顯示了書畫界對藝術(shù)家作品認同。為書畫界朋友敬仰。為桐廬嚴子陵釣臺、武漢黃鶴樓、杭州三潭印月書碑。尤以行書見長,取法蘇、黃,遒勁清厚,分行布白,時出新意。作品多次入選國內(nèi)外重大書法展覽并被收藏。書學論文《北魏嵩高靈廟碑初探》《東陽本蘭亭序考略》《蘇東坡的書法藝術(shù)》《近代杰出書家沈曾植》等,先后發(fā)表于《書法研究》《西冷藝叢》、香港《書譜》等。她在魏碑上立定腳跟后,用大量的時間研究晉唐、兩宋帖學書法。經(jīng)“采百家花,釀自家蜜,”七十年的磨礪,終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雄、深、雅、健。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西冷印社社員,西冷書畫院特了聘書畫師,浙江省書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詩詞學會理事、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生平故事
在衢州還有許多地方留有徐潤芝的墨痕,如南宗孔氏家廟的“思魯閣”、爛柯山的“爛柯仙境”、“白云山”等處,這些地方正是衢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衢州對外宣傳的“金名片”。可見徐潤芝書法藝術(shù)在家鄉(xiāng)人心目中的地位。
徐潤芝的書法藝術(shù)不僅家鄉(xiāng)人喜歡,海內(nèi)識者亦廣為推許。不信請看三潭印月的“我心相印亭”、城隍閣周新祠自撰自書聯(lián)、雷峰塔的“妙音臺”、蕭山“東方文化園”、方巖“重樓”、桐廬嚴子陵釣臺碑林、武昌黃鶴樓、河南鞏縣神墨碑林、湖南常德詩墻、溫嶺摩崖刻石、江西南城麻姑山等等。這就是社會對其書法藝術(shù)的充分肯定,同樣也增加了這些名勝古跡的人文內(nèi)涵,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徐潤芝,祖籍衢州,1927年12月生于書香門第,其父徐煥奎雖就學醫(yī)大,就業(yè)于醫(yī),但研究書法藝術(shù),尤精于魏碑。母親陳鼎新畢業(yè)于杭州女子講習師范,亦頗懂書畫及詩詞。徐潤芝就是在這么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接受藝術(shù)教養(yǎng),自幼酷愛書法。少小即聞名鄉(xiāng)鄰。1946年考入浙江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并以優(yōu)異成績獲公費生待遇。此后從國學名教授王駕吾先生學習詩詞。隨書壇一代大家陸維釗先生學習書法,跟浙大名教授酈承銓先生學習國畫。名師的指點加上自身的稟性穎悟,專心執(zhí)著,早期的徐潤芝即蜚聲書壇,填詞賦詩也嶄露頭角。此后數(shù)十年,她甘于淡泊,潛心致力于古代法書和碑帖研究,直至如今。一:學有淵源、風格自立。
先看看她學書初始所處的時代背景。在清康、乾二世,康熙喜董其昌書、乾隆喜趙孟釷欏I嫌瀉謎擼鹵厴躚傘S謔翹煜陸允φ遠,臭攲\嘁潁又罄垂莞筇迨⑿,整个书舔G黃巳蹂鬧紓史負踔芯。若无宣u洌荒艽。是时,德柉燃嫝沈曾植、吴昌硕、繙煨为谍xΤ,取法汉、魏,师碑学碑、访碑蔚为房c,重开雄强蕶渭嫞加之后谰b轎、沙梦r、又円任禑崴推波助绖Μ芯曢W吮У囊淮路紜P烊籩ナΤ新轎認壬》ê何航,出入两宋,自成机杼,可谓学有渊缘A(chǔ)?/p>
徐潤芝魏碑上立定腳跟后,用大量的時間研究晉唐、兩宋帖學書法。經(jīng)“采百家花,釀自家蜜,”七十年的磨礪,終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雄、深、雅、健。
二、學識通淹,思精覽博
徐潤芝少時即天資聰穎,熟讀詩書。至今當年所誦詩文仍可脫口而出。中學時即有文名。現(xiàn)節(jié)錄其時所作《行成于思,毀于隨說》“……蔡邕之史書雙絕,因近董卓,棄首東市,楊雄之法言太玄,劇秦美新,卒至投閣。余每讀書至此,未嘗不怫然棄卷而長太息者也……”
徐潤之考大學時,成績出眾,被當時五大名校的兩所大學同時錄取。因考慮日后發(fā)展及家庭經(jīng)濟承受能力而選擇浙江大學文學院,其時浙江大學竺可楨任校長,王駕吾、陸維釗、酈承銓、夏承燾等名師云集,年輕的徐潤芝求學若渴,而名師教授亦見其良材堪教,她亦因此而登堂入室。畢業(yè)后曾先后在華東文化部文物處、南京博物院歷史部、浙江博物館工作。一九七九年參加西泠印社后向社長沙孟海等前輩及書畫篆刻家學習受益。并且有許多著述如《蘇東坡的書法藝術(shù)》、《漢隸尹宙碑考略》《范石湖身世及其書法》、《米芾書法中的詩畫意境》、《趙之謙悲庵居士詩剩初探》、《北魏嵩高靈廟碑初探》、《東陽本蘭亭序考略》及《近代杰出書法家沈曾植》先后在《書法研究》、《西泠藝叢》、《浙江書法論文選》、《東方博物》和香港《書譜》上。三、變化氣質(zhì),陶冶性靈
二十世紀是個圖強求變的世紀,不論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在經(jīng)歷著偉大的變革。當然,這種變革沿續(xù)到了二十一世紀。書法亦然,創(chuàng)新是藝術(shù)家的永恒主題,如何變革?如何創(chuàng)新?也同樣拷問著每一位書法家。徐潤芝作出這樣的回答:“變化氣質(zhì),陶冶性靈”。
徐潤芝活到老,學到老,至今耳聰目明、思維敏捷,以詩文書畫自娛娛人,謙虛地稱:“學然后知不足”,在前輩大師面前自己猶如一小學童,即如后輩晚生有可取處,亦稱許贊揚。也一再告誡后學要謙虛謹慎、珍惜時光、擇善而從。
三衢有幸,在悠長的歲月里,孕育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兒女,而當下建設(shè)“文化名城”——衢州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活生生的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以此為出發(fā)點,寫就此文,由于筆者見陋識寡,偏頗之處,望知者匡我不逮,給我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