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原由
當我執(zhí)筆要寫下阿難陀尊者一生的事跡時,就自然的會記得文殊菩薩贊嘆他的話:「相如秋滿月,眼似凈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乖诜鹜铀械牡茏又,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
關于阿難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對于當時的教團,對于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響。
阿難陀和羅睺羅一樣,所謂童年入道,在他兒童的時代就加入教團,究竟是幾歲出家的,這很難考證,不過,據可靠的說法,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釋種七王子出家時,阿難陀以最小的年齡,參與其中。
阿難陀的父親是白飯王,提婆達多就是阿難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夠在童年時加入僧團,可以說就是佛陀的希望。原因是佛陀回鄉(xiāng)說法時,白飯王怕阿難陀會受到佛陀出世思想的影響,在見過佛陀不久后,就把阿難陀在到毘舍離國去,不讓他有接觸佛陀的機會,可是后來佛陀也到了毘舍離國,白飯王只得又把阿難陀帶回到迦毗羅城城。
說來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佛陀在諸王子中,最希望阿難陀能跟他出家。在有先見之明的佛陀心中想:「假如阿難陀出家,將來可以紹隆佛種,把佛法永傳于后世!挂粋偉大的人物,在一生事業(yè)中最要緊的就是物色繼承的人選,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后不久,他就選上了阿難陀。
佛陀得悉阿難陀回到迦毗羅衛(wèi)城,也馬上就到達白飯王的宮殿,住在阿難陀隔壁的房間,房門和房門相連,阿難陀一見佛陀,就恭恭敬敬的禮拜,并且還拿了扇子替佛陀搧風,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在阿難陀小小的心靈中,早就有對佛陀恭敬的信心!
因此,一有機緣,阿難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一同加入僧團,披剃出家。
摩登伽女
阿難陀年輕貌美,因此所引起的麻煩也很多,有一次阿難陀持缽到舍衛(wèi)城街上乞食,歸途中經過一口井旁,有一個首陀羅種姓的姑娘正在那里汲水,他覺得口渴,就走上前去說道:
「姑娘!請布施我一瓢水!」
姑娘抬起頭來,一看是一位莊嚴的少年比丘,并且她認識他是阿難陀,她看看自己的裝束,很害羞的說道:
「尊者!我并不是憐惜一點水,我實在是一個下賤的種姓,怎有資格供養(yǎng)你?」
阿難陀一聽,就安慰她道:
「姑娘!我是比丘,沒有貴賤上下的分別心!」
姑娘很高興的把剛汲上來干凈的水供養(yǎng)阿難陀,阿難陀喝過后,說聲謝謝,就靜靜的走開了。
正在情竇初開的妙齡姑娘,情不自禁的目送著阿難陀的背影,那王族出身的崇高儀表,那溫和的語言,像是在她白紙般的心靈上濃濃的畫了一筆,永遠無法擦掉。甚至她妄想到假若能夠嫁給他,不知多么的幸福!
姑娘回到家里,就像失魂落魄一樣,茶飯不思,懶于工作,整天睡在床上沉思妄想。母親問她,起初她不肯說,再三追問,她要求母親請阿難陀到家里來,她希望他能做她的丈夫。母親想想也沒有辦法,已經出了家的比丘,而且是王族的種姓,怎么可以招贅他為婿?但心愛的女兒不能不顧,她請了會念魔咒的外道,想等阿難陀出外托缽經過她門前時,就以魔咒迷惑他。
魔咒有靈感沒靈感這是不知道的,但阿難陀不能忘記這位姑娘也是真的!他經過她家的門前時,姑娘向他微笑,向他招手,他就昏昏迷迷的進入姑娘的家里,姑娘又喜又羞不知所以,這時的阿難陀想到自己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他憶念起佛陀,佛陀的威力加被到他,智能頓然生起,像是給佛陀如風一般的護著,他回到祗園精舍去了。
第二天阿難陀靜下心來,在城里托缽,奇怪的是那個姑娘穿著新衣,掛著花鬘,站在路上等候阿難陀,她一見阿難陀,就像飛蛾追隨燈火一般,一直跟在他的身后不肯離開。阿難陀急得沒有辦法,回到精舍告訴佛陀,佛陀叫他把姑娘叫來,佛陀要親自和她講話。阿難陀只得又回到門口,見到那個姑娘,阿難陀就問她道:
「你為什么老是跟著我?」
「你真傻,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
「佛陀說要見你,叫你跟我來!」
一聽到佛陀要見她,她的心里一驚,但是為了要獲得阿難陀,不得不鼓起勇氣去見佛陀,佛陀見到她就說道:
「阿難陀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要做他的妻子必須先要出家修行一年才行,你愿意嗎?」
「我愿意,佛陀!」姑娘意外的覺得佛陀真慈悲,這么容易就成全她,她也就很快的認許!
「依我的法出家,必須要父母的允許,你能叫你的父母來為你證明一下嗎?」
佛陀沒有為難人,佛陀的條件都很容易做到,姑娘隨即回去把母親找來,母親在佛陀座前也歡喜說好,讓姑娘先出家修行然后再和阿難陀結婚。
姑娘為了想做阿難陀的妻子,非常高興的剃發(fā)染衣,做了比丘尼。她很熱心地聽佛陀說法,也很精進的遵照佛陀的指示修行,在比丘尼的教團中,和眾比丘尼們共同經營著佛化的生活。
姑娘欲海癡情的心,一天一天的平靜下來,還不到半年的出家生活,使她知道過去執(zhí)著愛情是可恥的行為。
佛陀常常宣說五欲是不凈之法、眾苦之源。愚癡的飛蛾,自己投火燒死;無知的春蠶,自己作繭自縛,去除了五欲,內心才能清凈、生活才能安寧。
現在的她,已經體會到自己迷戀阿難陀,完全是不善不凈的思想。她很后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淚懺悔著說道:
「佛陀!我已從夢中醒來,我不會像過去那幺愚癡胡來,我此刻所證悟的圣果,或許超過阿難陀比丘,我非常感激佛陀,佛陀為了度化我們這些愚昧的眾生,真是用盡種種的苦心與方便!今后我愿永遠做一個比丘尼,踏著佛陀的足跡,做一個真理的使者!」
佛陀懇切的教化,終于打動了她那敏感的少女心,醒悟地回到清涼的天地,成為一個模范的比丘尼!
這位姑娘的名字,就是有名的摩登伽女,佛陀讓一個下賤的首陀羅種姓的女孩子出家,在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消息傳出去以后,不少人批評反對,但大圣的佛陀,反而說出四姓平等的主張,百川流入海洋,四姓出家同為釋氏,摩登伽女為了愛戀阿難陀的英俊,而轉禍為福的佳話,在僧團中留下千古的美談!
對比丘尼
因為阿難陀的俊貌多情,不但在俗的女眾追求過他,甚至連出了家的比丘尼戀慕他的也有。
阿難陀對女眾的出家,盡心幫忙,加之他的人緣好,所有的女眾,尤其比丘尼對他特別恭敬。有時他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們總是先請阿難陀開示,然后再請大迦葉,可是論大迦葉的年齡、法臘、戒行,總是強過阿難陀,但比丘尼們不管這些。
出家的生活,在心里好象有一個戰(zhàn)場一樣,那就是理智與情感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理智戰(zhàn)勝了,可以成佛作祖;情感戰(zhàn)勝了,仍然是凡夫俗子。假若說,要求每個出了家的人,都像枯木死灰的樣子,沒有一點人間的情感,那是不可能的。
住在祇園精舍里的一位年輕的比丘尼,見到阿難陀那瀟灑文雅的神態(tài),日里夜里,一刻不能忘懷,可是,中國的古語說,男女授受不親,何況是嚴格的僧團?這一位比丘尼雖然默默的戀愛著阿難陀,但她怎樣也無法突出那禁戒的范圍,除了偷看阿難陀幾眼,其它她一點辦法也沒有。
有一天,這位年輕的比丘尼病了,她請人帶了一個口信去對阿難陀說:「尊者!我現在生著大病,恐怕是沒有好的希望了,請求尊者慈悲,前來看我一次!」
像這樣可憐的要求,最使阿難陀動心,第二天早晨,他就在著衣持缽出外乞食前,順便去看她,她衣服不整的躺在床上不起來,見到阿難陀走近時,她用多情的眼睛,眨都不眨的注視著他,阿難陀見到她那含情的姿態(tài),已明白一切,他馬上轉身就走,不好意思再看她,她見到已經來了的阿難陀,不說一句話回身而去,一定是不滿意她的行為,她馬上生起慚愧心,趕快起床,著衣敷坐具,追上阿難陀,請他就坐,阿難陀坐后,就開示道:
「你不可以用不凈的東西來養(yǎng)身,不可以憍慢養(yǎng)心,不可以存碰觸之想、淫欲之念,你病了,把身心安住于無所求的境界,你就會痊愈了。」
年輕的比丘尼,像是忘記她已經出家的身分,仍然低著頭,含情脈脈的說道:
「我不是不懂你的道理,沒有好吃的、沒有好穿的,我都能忍受,唯有對你的情愛,我怎樣努力也抑制不住。人,為了保身安心,不能不有所求!」
「你千萬不可這么想,人求衣食住是為了保身,保身是為了修道,修道才能安心,忘道而求身上不實的欲樂那就錯了。商客涂酥油于車,但無染著之想,只為了使車轉動;生瘡者涂酥油于身,并非為飾身,也非為欲樂,只是為治瘡而已!我們養(yǎng)身安心,要斷欲念,離樂想,遠離有漏心,求真實之道,不可為虛幻無常之法所迷!」
比丘尼聽后,深深感動,息滅愛欲之念,獲得法眼。
分餅事件
阿難陀為了女眾的事,常常為自己招來麻煩,被人嫉妒、被人批評,佛陀為了他,也常常煩心。
不過,他和迦留陀夷不一樣,他不去找女眾,而女眾常常來找他,他對女眾有著純潔的感情,而沒有愛欲的念頭,我們從他對比丘尼的開示就可以知道。
可是,不管你對女眾有怎樣純正的念頭,在教團中,好象凡牽涉到女眾的事,總不是光榮的事,因為男女相愛,雖不是什么大的罪惡,但總是不凈的行為。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wèi)國的時候,有一個檀越做了很多糯米糕前來供養(yǎng),佛陀叫阿難陀將米糕分給諸比丘,阿難陀分好以后,還剩下很多,佛陀就叫他再分給舍衛(wèi)城中貧苦的人!
阿難陀遵照佛陀的指示,召集貧苦的人前來領糕,這一集合,就有好幾千的窮人,阿難陀看看人數,再看看米糕,一個人分一個是沒有問題。
阿難陀在分糕的時候,其中有一個裸形外道的美麗少女,正當阿難陀要分給他的時候,真不巧,有兩個糕黏在一起分不開,阿難陀沒有辦法,就把它當做一個分給他,這本是無心的事情,可是給慣于說人是非的人看到這情形,就引起了他們很大的譏嫌,一面嫉妒,一面好奇,好多人都在議論紛紛的說著:「英俊的阿難陀,將雙份的米糕分給漂亮的少女,難道他們很早就有了特殊的交情?」
阿難陀聽到別人這幺說,心中非常不高興,想到人言可畏,真不知如何做人處事才好?尤其是做一個修行的人,有很多吃虧的地方,社會上的人,以為修行者應該忍辱,他們總喜歡用冷嘲熱諷來傷害修行者的心!
佛陀常常教誡弟子們要避免社會譏嫌,尤其是男女問題,不管你的修行怎幺好,若人批評與女人有染時,你就不能揚眉吐氣,事實上還沒有證得圣果的修道者,說完全不會被女色誘惑,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修道者對于愛欲的防線比較堅固,警覺性比較堅強,阿難陀常感到為女眾苦惱,有一次他在靜處思維的時候,想道:「世人都是由愛欲而生的,每日的生活也是在滾滾的愛欲中而不知厭倦,人們一面自己喜歡追求愛欲,一面又喜歡嘲笑別人與愛欲的關系,愛欲為人間帶來苦惱,帶來紛爭,佛陀常常訶欲,實在是有甚深的道理!
阿難陀從來不曾這么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這次為了多分一塊米糕給一位美貌的少女,引起了譏嫌,他才如此痛切的思維這個問題,到了日沒時,他就起坐,徐徐的整衣,來到佛陀的面前,把自己的感想告訴佛陀。佛陀聽了以后,還說了一段他往昔因中的事:
「阿難陀!你說得不錯,人們浸在欲海中不知厭倦,在過去世中,有一位名叫頂生的國王,以正法治民,不用刀杖而能降伏惡人,可是他不能滿足有限的國土,于是設法征服他國,到處都有人稱贊頂生王的德化,國土人民的欲望滿足了,各國的佳麗,任他選擇,他又為美色所囚,很多美女日夜侍候他,他還不滿足,想把別國的國王刺死,把王后奪來,就因為貪欲無厭,沉迷色海,王政日弛,終于民怨沸騰,政權崩潰,凄慘的度過了晚年!
「阿難陀!欲的無止境,其害如此,所謂頂生王者,便是我的前生!
聽了佛陀開示以后的阿難陀,也知道像他這樣溫和的人,對于愛欲問題,是急需下工夫遠離的!
佛陀侍者
因為阿難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紹隆佛種的人,可是他的女難特別多,為了讓阿難陀把持自己,專心修道,佛陀就想叫阿難陀做自己的侍者。
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經五十三歲了,那時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難陀被選為佛陀的侍者。
在這以前,佛陀初成道不久,曾有舍利佛和目犍連侍奉過佛陀,后來那迦波羅比丘也侍奉過佛陀,可以說,二十年來,佛陀沒有常隨的侍者,侍奉佛陀都是由諸比丘輪流。
大概由于佛陀漸漸年老了,需要一個常隨的侍者,諸比丘弟子們就集合一起,公推一位能侍奉佛陀的人做侍者,這次集合的上首弟子很多,在這些人中,憍陳如首先站起來自薦佛陀的侍者,他是五比丘之一,是佛陀習苦行時跟隨的舊臣,可以說他是有比丘的第一人,他的年紀雖高于佛陀,卻有著終生侍奉佛陀的赤誠,但佛陀不允準他,佛陀說他的年紀已老了,只要自己照顧自己就好,后來還有好多位要求準予做侍者,佛陀都叫他們各處去弘法而辭謝之,這時目犍連知道佛陀的意思,他和舍利弗來勸阿難陀道:
「阿難陀比丘!佛陀的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樓閣東面開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輕有為,聰明溫和,我們希望你能夠承擔!」
阿難陀聽后,以任重而推辭,經過目犍連、舍利弗的勸說,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
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不要穿著。
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
三、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愿侍奉佛陀。
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意思轉呈給佛陀,并向佛陀轉達阿難陀的條件,佛陀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非常歡喜的贊嘆道:
「阿難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避免譏嫌,是必要的預防。因為阿難陀比丘是怕別人批評,說阿難陀是為了穿衣才侍奉佛陀的,阿難陀是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
從此阿難陀做了佛陀的侍者,這時他的年齡也只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都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依教奉行,跟隨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陀的心中。
年輕的阿難陀,每天跟隨著佛陀,女難是少有了,他儼然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在僧團里,他經常保持著謙虛、虔敬、慚愧的心里,不少的信眾,因為阿難陀的關系而皈依了佛教,雖然阿難陀遇到不少女難,大家對他有過非常不利的批評,可是一到他負擔責任時,就修養(yǎng)得更成熟了。
幫助女人出家
在教團里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有著打動人心的俊容,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眾尊敬的人,對比丘尼,他盡心關切;對在俗的信女,他給予安慰。
假若沒有阿難陀,今日的僧團里,是不是允許女人出家做比丘尼,那就難說。
說起女眾在僧團里能允許依正法出家,那完全是阿難陀尊者的力量。
原因是圣母磨耶夫人的妹妹憍曇彌,是佛陀的養(yǎng)母,她看到佛陀成道的五年內,光是釋迦族中就有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難陀、難陀等皈依佛陀剃度出家,王孫羅睺羅也做了沙彌,夫君凈飯王也駕崩了,她思前想后,感慨萬千,大概是她的善根發(fā)芽,她要求佛陀允許她在僧團中如法出家。
憍曇彌第一次請求,佛陀沒有考慮就拒絕她,她又兩次、三次的請求,都被佛陀拒絕。后來佛陀怕姨母的糾纏,就帶領弟子往距毘舍離不遠的那摩提尼精舍去教化。
憍曇彌夫人不因佛陀的拒絕而灰心,她集合了和她有同樣想法的五百名釋種女眾,剪去頭發(fā),赤著腳,離開迦毘羅衛(wèi)國,往毘舍離追趕佛陀。據說迦毘羅距離毘舍離有兩千里以上的路途,住在深宮中的她們,連上下樓都會覺得疲倦,現 在變成三衣一缽的比丘尼,赤著腳趕二十天以上的行程,因此驚動不少路旁的人,他們帶著好奇心來看這些花容月貌的比丘尼,有的人甚至預備很多食物給她們帶著,終于她們趕到那摩提尼精舍。
當她們到達精舍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不慣于走路的她們,這時已喘不過氣來,她們疲倦憔悴的徘徊在精舍門外,不敢進去。恰巧,阿難陀剛從里面出來,看到憍曇彌等五百女眾,都穿了比丘尼的服裝,滿身灰塵,滿面淚痕,對人間有豐富感情的阿難陀,嚇了一跳,他問她們道:
「你們是為了什幺?」
憍曇彌夫人回答道:
「我們是為了求道,割愛辭親,棄家遠來請求剃度,佛陀再不允許,我們就死在這里不回去!」
憍曇彌的話,使阿難陀深深的感動,他也不住的流下眼淚來,安慰她們道:
「你們放心吧!我只見到你們這樣,心中就非常難過。你們在此等一會,我為你們請求佛陀允許!
年輕而又富于感情的阿難陀,把憍曇彌等五百女眾的愿望,告欣佛陀,并請求佛陀可憐她們,允許她們出家。
佛陀拒絕道:
「我可憐她們,但為正法流傳,你去替我回絕她們吧!
阿難陀不肯去回絕,他仍向佛陀稟告道:
「佛陀!如果是別人我可以去回絕,但對方是佛陀的姨母,假如非要拒絕她不可,一定會發(fā)生不幸的后果。她們說,就是死,也不回去!
「阿難陀!僧團中是不允許女眾出家的!」
「佛陀!難道佛法有男女的分別嗎?」為了替女眾講話,阿難陀在佛陀座前,真是鼓足了勇氣。
「阿難陀!我的法,天上人間都一樣,我不揀別男女,就是一切眾生,我都平等看待。女眾可以和男眾一樣照我的法信仰、修持、證果,但不一定要出家,這是法則問題,不是男女平等問題。女眾出家,好象良田中生長了稗草,會傷害收獲的!
有遠見的佛陀,他的話,是有深長意義的。當然,照人情說,是應該允許女眾出家的,不過,照法理來說,兩性要共同在一起修道,那是很困難的事。智能與情愛是背著路走的,或許有人為了情愛而棄道不修,佛陀所以不準女眾出家,也就是為了這一點;蛘,佛陀以為女眾虛榮心、憍慢心比男人重,才以不允許出家給她們一個教誡。
看見佛陀那么堅決的拒絕,溫和得從不曾違背過佛陀一句話的阿難陀,他流淚頂禮說道:
「佛陀!難道您忍心見她們白白的死去,不能慈悲的伸出救援之手來嗎?」
佛陀感到世間上法和情有時候是不能兼顧的,佛陀更知道由于眾緣和合的關系,世間上沒有清凈常住不壞的法。佛陀沉默了一會,終于收回自己的主張,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難陀說道:
「實在是沒有辦法,你去叫她們來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難陀歡歡喜喜的急忙出去傳報這個喜訊,憍曇彌等五百女眾聽了都歡喜得流出了眼淚。
見了這五百女眾的佛陀,像和平常不一樣似的有一個掛心,佛陀允許她們出家為比丘尼,但要她們對比丘能奉行八敬法。
因為阿難陀的幫忙,比丘尼的教團終于成立了,憍曇彌對阿難陀很感激,她懇切的說出自己的歡喜道:
「阿難陀!我們能奉行這八敬法,就好象佳人獲得美裝!
阿難陀就是這幺一位肯幫女眾忙的人,今日僧團中能允許女眾出家,這都是阿難陀的功勞。
女眾,應該感激阿難陀。
阿難陀有功于女眾,所以女眾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最受女眾歡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