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見月律師(1601-1679年),即釋讀體,字見月,明代高僧,寶華律宗第二代祖師,亦即中興律宗的一代宗師。俗姓許,,名沖霄,云南楚雄俯人,祖籍句容人,其先人從軍云南,因功封世襲指揮使,而于楚雄為家。14歲父母雙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羨慕赤松子,遂出家當(dāng)?shù)朗浚笊岬廊敕稹?2歲從寶洪山亮如法師剃度,法名讀體。明崇禎九年(1636)年到鎮(zhèn)江海潮庵,第二年從三昧受具足戒,繼而隨三昧傳戒諸方,開始閱讀律藏,為各方所推重。38歲入金陵寶華山,被提拔監(jiān)院,并為大眾講戒,“析義釋文,口若懸河,座下千人,罔不嘆服”(《中國佛教史》)清順治二年(1645)三昧將圓寂,以衣缽戒本授讀體,繼承法席,主持寶華山30余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江南大饑,見月募化賑粥50多日,救活饑民數(shù)以萬計。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二十二日圓寂,終年79歲,其著述有《傳戒正范》、《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xù)集》等十部傳世,其中《傳戒正范》至今仍為我國傳戒之藍(lán)本。其口述自傳《一夢漫言》最為有名,影響深遠(yuǎn),至今仍為人傳誦。
傳略
讀體,號見月,是明末清初重興律宗的巨匠,世稱見月律師。俗姓許,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三月三日生于云南楚雄,其母夢梵僧人室,寤而生師。律師十四歲時。不幸雙親相繼而逝,其二弟幼小,二人苦失所依。其伯父膝下無子,憐之恩育教誨。師擅繪畫,因效寫大士像,被稱為小吳道子。崇禎元年(1628)伯父去世,他信了道教,后來有老僧送他一部《華嚴(yán)經(jīng)》,閱至《世主妙嚴(yán)品》,翻然有悟,即決心舍道入佛。崇禎五年(1632)三十二歲從寶洪山亮如剃度,法名讀體。
他自崇禎六年(1633)起,離滇經(jīng)貴州至湖南寶慶五臺庵,參顓愚(觀衡)。禮別后游廬山,又渡江至黃梅破頭山、潛山等道場,遍禮三昧律師重修的諸祖庭。順流朝禮青陽九華山,至南京報恩寺,聞三昧在五臺傳戒,北上參禮。但他這時因衣缽蕭條,未能受戒。暫住塔院寺,閱《楞嚴(yán)義海》。崇禎九年(1636)離五臺南行,到了鎮(zhèn)江。第二年(1637)四月才于鎮(zhèn)江海潮庵從三昧受了具足戒。從此以后,隨侍三昧傳戒諸方,開始閱讀律藏,為各方所推重。
崇禎十二年(1639),三昧應(yīng)請入南京寶華山,擢用他為監(jiān)院,并為眾講戒。清順治二年(1645)三昧將示寂,囑他繼任法席。從此以后,他住持寶華山三十余年,重建殿閣,筑石戒壇,定制每年春冬傳戒,結(jié)夏安居,寺規(guī)整肅,成為各方的模范。他治事之暇,即從事著述,對于近世律學(xué)的重興,起了一定的作用。順治三年(1646),清兵借口u2018華山通賊u2019,派兵圍寺,捕去許多僧眾。他以至誠無畏的精神從容應(yīng)付,使華山轉(zhuǎn)危為安。他圓寂前數(shù)年,應(yīng)弟子請,曾自撰《一夢漫言》,追述行腳時事和他一生為法奮斗的歷史?滴跏四辏1679)正月二十二日示寂于寶華山,世壽七十九,僧臘四十八。御史李模為撰《見月大師塔銘》,方咸享、尤侗各撰《見月和尚傳》,都非常推崇他。
見月戒行精嚴(yán),護(hù)法能干。三昧曾對人說:今日道場魔事不興,則不顯見月的才能。這是我在這一戒期中的收獲?梢娙翆λ钠髦。三昧令他繼任華山住持時,他無法固辭,認(rèn)為要整頓佛門,應(yīng)該建立規(guī)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辦事。于是提出十條規(guī)約,要求全寺僧眾共遵。后來華山宗風(fēng)聞名于全國,應(yīng)歸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弘一跋《一夢漫言》說:u2018師一生接人行事,皆威勝于恩,或有疑其嚴(yán)厲太過未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識多無剛骨,同流合污,猶謂權(quán)巧方便、慈悲順?biāo)滓宰晕娘棧粠熤孕姓菍ΠY良藥u2019(《佛學(xué)叢刊》第一輯)。
見月稟性正直,規(guī)過無隱。他的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儀。順治七年(1650)蕅益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成,致書見月說:u2018律學(xué)之□,將及千載。義凈、懷素二師既歿,能知開遮持犯,輕重緩急者,絕無其人!勛聤^金剛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獲良晤,盡獻(xiàn)片長,以益明圣。u2019可見對他推重的情形。天童木陳(道忞)在清初望重朝野,目空一切;但他撰《見翁法兄華山大和尚七十壽序》(《寶華山志》卷十一),對于見月秉承佛制整飭僧紀(jì)的業(yè)績也表示極大敬意。
他的著述有《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xù)釋》十五卷、《傳戒正范》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沙彌尼律儀要略》一卷(以上五種均收于《續(xù)藏》,前三種于乾隆二年由福聚奏請入藏),《薙度正范》、《僧行規(guī)則》、《三歸,五、八戒正范》、《黑白布薩》、《出幽冥戒》、《大乘玄義》、《藥師懺法》等各一卷。
見月弘戒數(shù)十年,戒弟子以數(shù)萬計,法嗣亦有數(shù)十人。《南山宗統(tǒng)》卷五記載他的法嗣有:定庵基、宜潔玉等六十八人。定庵德基繼席華山,著有《羯磨會釋》十四卷、《毗尼關(guān)要》十六卷、《毗尼關(guān)要事義》一卷(后兩種收入《續(xù)藏》)、《比丘尼律本會義》十二卷,又嘗輯《寶華山志》十二卷未行世(今本《寶華山志》十五卷,系劉名芳纂修,福聚參校)。宜潔書玉別號佛庵,自華山分住杭州昭慶寺,重振戒壇。著有《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初津》八卷、《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記》二卷、《沙彌律儀要略述義》二卷、《二部僧授戒儀式》二卷、《羯磨儀式》二卷(以上俱收入《續(xù)藏》)。清守一的《諸家宗派》中南山律派,以道宣律師為第一世,十三傳至金陵古林庵慧云如馨。馨傳三昧寂光,為寶華山第一代。自u2018如u2019字起演派五十六字,傳至浩凈發(fā)圓為第十六世(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其中第七世文海福聚分燈于北京,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清代中葉以后頗隆盛。(林子青)
年譜
甲戌九月,依《一夢漫言》[1]及別傳摭錄,惟舉梗概,未能詳耳!堵浴飞暇碜杂浤隁q數(shù)處,可為依據(jù)。今編年譜,準(zhǔn)此推衍。下卷謂順治七年五十歲者,或有舛誤,以彼后賢改訂焉。晉水尊勝院沙門亡言。明萬歷三十年,壬寅,一歲是年三月三日師生。師姓許氏,名沖霄,云南楚雄府人。舊籍江南句容。遠(yuǎn)祖某,于明洪武時,從軍開滇黔,以功世襲指揮,遂家焉。父酳昌,母吳氏,夢梵僧入室,寤而生師。
是年,古心律祖六十二歲,三昧律師二十三歲,顓愚大師二十四歲,蕅益大師四歲。
萬歷四十三年,乙卯,十四歲
雙親相繼棄世,二弟幼小,由伯恩育教誨。伯父年老無子,欲使師襲職為指揮,師不屑也。師善繪大士像。是年十一月,古心律祖示寂。
天啟六年,丙寅,二十五歲
性好游覽,往金沙江,遇蕭暗初。同往浪穹,晤楊紹先,居蕭園。
天啟七年,丁卯,二十六歲
崇禎元年,戊辰,二十七歲
十二月聞伯父逝,發(fā)心出家,易道士服,更名曰真元,號還極。除夕夜,夢為僧形,自思后必為僧。
崇禎二年,己巳,二十八歲
仍居蕭園。
崇禎三年,庚午,二十九歲
正月往三營,主龍華會壇,齋僧每日千余人。始晤成拙,由是以為僧友。會將畢,仍返浪穹。
崇禎四年,辛未,三十歲
三月移居劍川州赤巖書室。六月獲讀《華嚴(yán)經(jīng)》,急欲披剃為僧。八月朝雞足山,九月到落馬。
崇禎五年,壬申,三十一歲
十月依亮如老法師披剃,名讀體,號紹如。成拙來。
崇禎六年,癸酉,三十二歲
正月往鶴慶府,四月離師,往參三昧和尚受戒,與成拙同行。十月至湖廣武岡州止水庵,過冬。
崇禎七年,甲戌,三十三歲
四月往寶慶府,參顓大師,深蒙獎勵,誡勉當(dāng)效大師操履。冬到南京,往山學(xué)楞嚴(yán)咒。
崇禎八年,乙亥,三十四歲
三月到五臺,始見三昧和尚,遂至塔院寺過冬。
崇禎九年,丙子,三十五歲
七月離五臺,改號見月。九月到江南,住鎮(zhèn)江甘露寺過冬。
崇禎十年,丁丑,三十六歲
二月到海潮庵,四月依三昧和尚受戒,八月任西堂,始閱律。
崇禎十一年,戊寅,三十七歲
熏教授師授紫衣。是冬,熏師示寂。
崇禎十二年,己卯,三十八歲
正月侍三昧和尚返石塔庵,至龍?zhí),阻風(fēng)三日,和尚登華山,發(fā)愿重興。三月始任教授。四月和尚入華山,囑任監(jiān)院。九月成拙到華山受戒。
崇禎十三年,庚辰,三十九歲
四月因達(dá)照師瞋怨,下山,往無錫,旋歸華山。
崇禎十四年,辛巳,四十歲
華山寺宇,方向未合,故爾常住不興,乃改向移轉(zhuǎn)。卸瓦運(yùn)磚,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崇禎十五年,壬午,四十一歲
因前殿香燈行非法事,眾皆云可恕,師下山。十月往黃山。
崇禎十六年,癸未,四十二歲
三月返華山。
崇禎十七年,甲申,四十三歲
弘光元年,乙酉,四十四歲
在嘉興募資,欲為和尚建壽塔。六月和尚疾,和尚歸華山。閏六月四日和尚示寂,囑繼法席。立十約,大眾不悅。十月集眾告白,將遵制行法,三日后,達(dá)照師辭當(dāng)家,香師他往,諸同戒皆散,舊執(zhí)事等十去八九,惟百余同志奮發(fā)協(xié)助,愿共持戒。
清順治三年,丙戌,四十五歲
始行安居。八月清兵圍寺,盡提僧往,翌日放回。
順治四年,丁亥,四十六歲
順治五年,戊子,四十七歲
順治六年,己丑,四十八歲
二月達(dá)照師之徒,有一二人故侮僧規(guī),達(dá)照縱不訓(xùn)。師下山,欲上北五臺,至滁州,遂歸。
順治七年,庚寅,四十九歲
四月覓心師爭居方丈,師下山,往寧國,七月歸山。
是夏蕅益大師《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成,并予師書,贊嘆弘律。
順治八年,辛卯,五十歲
順治九年,壬辰,五十一歲
順治十年,癸巳,五十二歲
八月行般舟三昧九旬。
順治十一年,甲午,五十三歲
順治十二年,乙未,五十四歲
是秋,復(fù)修般舟三昧九旬。
康熙四年,乙巳,六十四歲
是夏,《毗尼作持續(xù)釋》刊行。師所撰述,尚有《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及《僧行軌則》等。
康熙十三年,甲寅,七十三歲
撰《一夢漫言》。
康熙十七年,戊午,七十七歲
歲晚示微疾。
康熙十八年,己未,七十八歲
正月既望,力疾起視,誡弟子曰:勿進(jìn)湯藥,更七日行矣。至期端趺而化,即正月二十日也。壽七十八歲,別傳作七十九歲,臘四十八。荼毗,得五色舍利。
附錄:古心律師、三昧律師略傳
釋如馨,字古心,姓楊氏,溧水人也。少即信佛。年四十一乃剃染,步禮五臺,乞文殊授戒。見一老嫗,形枯發(fā)白,授敝伽黎,竟去。頃復(fù)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茲。馨方驚愕,已失所在,如夢初覺,頓悟戒旨。爾后南旋,中興戒法,人咸謂優(yōu)波離再世。明神宗復(fù)延至五臺,為開皇壇說戒。敷座之日,祥云盤空,帝心悅豫,賜號慧云律師。以萬歷四十三年示寂。帝命圖其遺像,供于大內(nèi),并題贊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絕六塵,昔波離,今古心。元季以來,律學(xué)荒蕪,及馨乃復(fù)弘揚(yáng),世稱中興律祖云。
釋寂光,字三昧,姓錢氏,廣陵人也。年二十一出家。初從雪浪習(xí)賢首教觀。后依古心受戒,遂精毗尼,弘傳諸方,如《一夢漫言》記載,學(xué)者可披尋焉。
——《寶華山見月律師年譜摭要》弘一大師撰
生平
一、由道入佛
讀體見月律師,俗姓許,名沖霄。云南楚雄人。生于明代萬歷十九年(1602)。在他剛滿十四歲那年,父母不幸相繼去世。伯父遂將他與小弟一同收養(yǎng)。
見月師年輕時擅長繪畫,特別喜歡畫觀音像,因此而小有名氣,人稱小吳道子。
二十五歲那年,他往金沙江一帶游覽,偶遇舊友-浪穹縣文學(xué)士蕭闇初。受蕭友邀請而住其家一年多。
一天,他正同幾位好友相聚蕭家花園內(nèi)飲酒賞花,談笑間忽接家書,知伯父已于古稀之年逝世。頓時神驚酒醒,淚如泉涌。他本來一向不信佛、道,此刻卻突然生起要出家修行之念。當(dāng)場即對眾友說:“我這個不孝子,父母恩未報,伯父恩未酬,大逆之罪難逃。決定出家懺罪報恩。今天就與各位告別!北娪崖劥搜跃等。好友蕭闇初說:“你一天不能無酒,怎能出家茹素。如果真要出家,也不須到別處,我即將此園奉施!睏罱B光友也說:“蕭兄既施園,你的日常生活所需都包在我身上,并送一個家童侍候你!币娫聨熀芨屑ざ缓糜训某扇瑥拇司桶差D在蕭家園中辭友修行。
一天,他往二十里外的一座道觀拜訪,見香案上供有《皇經(jīng)》一部。即向老道士求請回園中奉讀。老道說:“你又不是道士,怎可以擅言請經(jīng)?”聽老道如此說,見月師毫不猶豫地脫下俗服,換上道袍。老道贊賞地說:“看來你是真出家,可以請經(jīng)回去。”
見月師將《皇經(jīng)》請回后,供奉禮拜。并自取名“真元”,號“還極”……這一年的臘月三十日,見月師書玉皇牌位供養(yǎng),至誠稱號禮拜直到半夜,終于神倦。不知不覺伏地跪眠,夢見萬里無云的藍(lán)天,一輪紅日高照。他獨(dú)自走到一大佛寺,只見殿臺高廣,紅墻環(huán)圍,寺中松柏蒼翠,寺旁有一扇門,可以見到無數(shù)圓頂方袍僧人跏趺而坐。他歡喜欲進(jìn),只恨門坎太高不能跨入,再三努力,忽然超越而進(jìn)。奇怪的是一進(jìn)此門后,自己已是僧人形象。僧眾前面有一身著紅色袈裟的老僧坐高臺上,向他微笑示意上前。于是急步趨前,老僧持佛經(jīng)一卷說:“你為眾僧講!彼咏(jīng)后即對眾僧宣講……。忽然驚醒,渾身流汗。回憶夢中境界,自思以后定為僧。
從此仍然跪誦《皇經(jīng)》一日,禮拜懺罪一周以作恒課。每次回向時,無不悲咽含淚,難以自持……凡有來園中隨喜者,見他從前俗氣頓消,真實(shí)修行不懈,都贊嘆不已。受其感召,有的人發(fā)愿長素,有的立意脫俗修行。方圓百里之內(nèi),無人不知蕭園還極道人。
距浪穹縣城八十里外的三營鎮(zhèn)有一佛寺——大覺寺。崇禎三年春開始啟建龍華會,見月師也前往隨喜。住持僧云關(guān)師以及各會首一致懇請他主壇。見月師再三推辭,無奈眾意難違,只得勉力承當(dāng)。他提議此大會必以齋僧為首務(wù)。為籌辦齋糧,見月師親自與本地護(hù)法一道遍游街巷募化,勸請善信共成善事。一天時間即籌集銀錢三百多兩,米五百多石,接著又搭建茅房數(shù)十間,以備遠(yuǎn)道者歇息。在此期間每日赴齋的云水僧、道不下千人 ,孤寡男女、乞丐窮人等數(shù)百人。有凡俗大眾赴齋時,他都開示眾人禮敬三寶、深信因果、培福修善之理。聽聞?wù)呓孕攀芊钚。人們都稱贊這是當(dāng)?shù)刈怨乓詠硭丛兄⑹隆?/p>
會期即將結(jié)束時,各會首、執(zhí)事私下商議要置備禮物酬謝見月師(還極道人)。他得知此消息,在大會圓滿的前一日,天亮以前即不辭而別,悄然返回浪穹縣城蕭家園中。
第二年的七月,浪穹縣大寺主僧妙宗相約見月師及好友蕭闇 初同朝雞足山。八月十五到山上,宿寂光寺。他們聽說獅子巖有大力、白云兩位老和尚精修凈業(yè),三十年未下山。于是三人穿松林繞山徑入谷登崖。到和尚靜室后,見月師立即禮拜哀求兩位和尚為自己披剃為僧。大力和尚詳細(xì)問緣由后,同意披剃。白云和尚說:“我觀此人終成大器,但恐怕出家容易則持戒不堅,因此須沿門乞化,折其我慢,驗(yàn)其心志,化得衣缽,再來登山披剃!币娫聨熉劥搜院螅瑴I對和尚說:“弟子一一遵依所言。但登山一番,不忍空回,求和尚賜一法名,雖未剃發(fā),先作一心僧!贝罅蜕衅祁佄⑿Γn法名“書瓊”。
下雞足山后,同月峰僧結(jié)伴而行。半個月后到落馬鎮(zhèn),宿西山放光寺。此地人樂善好施,與他們甚為投緣,不久即化得衣缽、齋資等,見月師打算立刻返雞足山披剃。不料,當(dāng)?shù)厣菩旁偃炝,一時難以脫身。半個月后,本省的亮如老法師赴永昌府講經(jīng)結(jié)束經(jīng)過此地,宿東山大覺寺。見月師與月峰商議,想請亮如法師剃發(fā)并隨侍參學(xué),又恐怕有違雞足山本愿,失信于兩位老和尚。月峰師說:“亮如法師是寂光法脈,你的法名也屬寂光宗派,請亮如師披剃,叵論法脈仍是大力老和尚之孫系,不為失信。此事無須再猶豫!
聽月峰如此說,見月師心意已定,立刻與月峰師登東山大覺寺求披剃。到寺第二天早晨,見月師焚香懇切哀求亮如老法師。法師笑答:“我昨夜夢一僧,身著袈裟,隨眾無數(shù)。他對我說,發(fā)長求剃,今天有此因緣。你日后可以助我弘法利生,就取名為u2018讀體u2019,號u2018紹如u2019”。十月初五,見月師受亮如老法師披剃,從此正式舍道為僧。
二、行腳求戒
見月師受披剃后即隨侍亮如法師赴各地講經(jīng)弘法。一天,有幾位初出家的僧人到寺聽經(jīng),舉止儀態(tài),俗不可耐。亮如法師勸誡說:“出家必先受沙彌十戒,再受比丘戒。具足威儀,乃名為僧。如不受比丘戒,威儀不具,不名為僧,反有辱佛門!币娫聨熉犃死戏◣熯@番話,有所觸動。當(dāng)場跪拜,請亮如法師授比丘戒。亮如法師說:“我是法師,授戒需請律師。如今三昧老和尚專弘戒律,現(xiàn)在江南一帶!币娫聨熉犃肆寥缋戏◣煹脑,即刻決定去江南受戒,并沿途參學(xué)。
明崇禎六年四月初八下午,見月師與同伴覺心、成拙等離開棲云庵,開始行腳。走了近一個月后,故鄉(xiāng)歷歷在望。夜宿金蟾寺,見月師思緒翻滾,不能成眠,思雙親生前未能盡孝,伯父未能服喪,拋撇小弟在家已七年,如今行腳離家,也許便是永別。想到此不禁淚如雨下……轉(zhuǎn)念又想,若以親情難舍,日后必墮業(yè)網(wǎng)。既已出家,當(dāng)以修行功德,回向拔濟(jì),方為真報親恩。天明后,他遙向家鄉(xiāng)及祖塋方向跪地叩頭,哽咽心酸,足軟難行。勉強(qiáng)走到廣通縣。
幾天后,到曲靖府,在一古寺掛單。見月師對同行說:“我們此行不是尋常游方,只觀外境,不務(wù)正修。應(yīng)置羅漢燈一架,每晚輪流當(dāng)值,飯罷點(diǎn)燈,眾人圍燈而坐,隨各所學(xué)修行,至中夜放參。以此作為行腳的定規(guī)!贝蠹叶假澩。
第二天出云南進(jìn)入貴州地界,到普安洲,翻越關(guān)索嶺,過盤江。以后的山路漸崎嶇、上下險峻,突然又遇大雨,山澗急流傾瀉而下,山路盡成溝渠。雨水從頭淋下腳底,又兼狂風(fēng)撲面,大家只得兩腳橫行移步。不時解開衣帶,如開堤放水一般,不久人人均感寒透肌骨。見月師勉勵大家:“古人參學(xué),舍身求法,不以為苦。我們今天切莫因此雨而退心,將來也好向人說行腳……!北娙舜笮Γ^續(xù)冒雨前行。
到大愿寺休息幾天后,第二天往安莊。土路砂石凹凸不平,盤旋彎轉(zhuǎn)。幾天下來,見月師的鞋底洞穿、脫落。只得赤腳而行。天黑歇息時,雙足腫痛,如火炙錐刺。第二天早上,仍然勉強(qiáng)行走,開始腳不能沾地,漸漸只好柱杖跛行,又走五六里后,不知有足,亦不覺得疼,中途又無歇處,至晚上已走過五十多里。
十月初,到湖南武岡州,宿止水庵過冬。第二年正月初五,和宜法師于梁家庵開講《楞嚴(yán)經(jīng)》。見月師一行即往聽講,至四月初一圓滿。
半月后,見月師一行進(jìn)入江西省,走德安縣,到廬山。一天,行至萬松庵,天色已晚,叩門借單,寺僧拒不開門。無奈,見路旁有一塊大石,下面虛空有丈余寬。幾人便擠進(jìn)石下坐。片刻,寺僧開門出來驅(qū)趕,眾人只嘆與此僧無緣,各自閉目默坐……第二天東方破曉幾人隨路而行,到豆葉坪用早餐,黃昏時到東林寺掛單。進(jìn)云水堂,只見草深數(shù)丈,墻頹瓦脫,窗牖無遮,無法安歇。中間有一無梁殿,眾人入內(nèi)禮佛后,掃除清潔,置蒲團(tuán)于佛座兩側(cè),打算念佛一夜,也不枉到此古蓮社一回。這時,本寺當(dāng)家僧出來對眾人厲聲訶責(zé)說:“不告執(zhí)事,私自移殿,不容許在此寺歇息!北娙吮或(qū)至山門,遇一老僧留下他們吃飯、住宿。不想當(dāng)家僧又來責(zé)備老僧,并用水潑濕地面,使他們不能坐臥。無法,眾人只得謝過老僧而出。見月師對同伴們說:“也許我們過去世與當(dāng)家僧種下不如意因,今當(dāng)還報。他這是在成就我們的忍辱行,應(yīng)對他作善知識想,切莫起怨恨心!贝蠹疫呎f邊找歇處,最后在一處古墓邊以蒲團(tuán)置地,靜坐一夜。
幾天后,至太平府,聽說融悟法師在青山講《法華經(jīng)》。大家歡喜踴躍,行至青山聽經(jīng)。聽經(jīng)后,重新上路。初十日上午到達(dá)南京城,至大佛庵掛單。寺主告知本城興善寺當(dāng)家是云南人。第二天中午見月師一行往興善寺,見僧眾所食皆為蟲蛀米,少鹽無油。而當(dāng)家僧徒眷處卻都是新米,時令蔬菜。有一位當(dāng)家僧的徒弟,聽見他們幾人云南口音,晚上便到云水堂認(rèn)同鄉(xiāng)。見月師回答:“我們是貴州人!痹俨慌c此僧答話。過后,見月師對同行說:“我們?nèi)f里而來宜依止有道德善知識,如此不為眾者,寧甘淡薄,不可親近。”寒冬將臨,不便行腳。但當(dāng)?shù)匾?guī)矩兩人以上均不予掛單,眾同伴只好分散于各寺。見月師上華山,于廚下安單。平時洗碗擔(dān)水助廚,空閑學(xué)經(jīng)咒。
廚下典座號“了然”,每次做飯時都私自留下一些。一天,見月師背咒以后回廚下,典座專留一碗米飯請他吃,見月師問:“大眾都吃粥,此飯何來?”典座大怒說:“我好意留給你,反來質(zhì)問我!”見月師說:“大丈夫豈能用不明之食”。說罷,起身出外,不回廚下。
見月師下華山后,于途中巧遇成拙師。二人同行,三月初一至長城口,過龍泉關(guān),到五臺山塔院寺掛單。在塔院寺,見月師除上殿佛事外,專心閱《楞嚴(yán)義!贰3勺編熥栽柑羲、做雜活,閑時專讀《法華經(jīng)》。在此期間二人口無雜語,足不散行,每天讀經(jīng)至深夜。一天,見月師對成拙說:“我倆每晚讀經(jīng)至深夜,影響他人睡眠,不如到大殿琉璃燈下,既安靜又不擾人。”于是二人從此于大殿讀經(jīng)。五臺山的春秋季仍寒冷,更何況是冬夜。二人僅穿單衣,手捧經(jīng)卷,站立燈下,用功時忘乎所以,到夜深掩卷休息時,手指不能曲,腳冷硬不能移,通身戰(zhàn)抖,寒徹肺腑。盡管如此,二人行愿反而更堅。
第二年四月初八,見月師離五臺山。七月十九到保定府羅睺寺住宿,午后與同行六人往一樹林散步,忽被蜂涌而至的難民及亂兵沖散。最后只有覺心師相隨。二人不能再回宿處,只得向南疾行。一天,歇在一處荒墳古樹下,二人又饑又累,無住家投宿。見月師對覺心說:“自云南出發(fā)至今往返兩萬多里,徒勞跋涉,志愿未成,想當(dāng)初披剃師賜我法號u2018紹如u2019,以紹興如來大業(yè)相勉,而今一事無成,慚愧至極。我的法名u2018讀體u2019乃讀教而明法身理體之意,如因指見月。我今天決定將u2018紹如u2019法號改為u2018見月u2019……。
九月初,二人到江南瓜洲,又渡江到達(dá)甘露寺,受到當(dāng)家平素師熱情接待,并為二人置辦衣單。第二年元旦后,二人離甘露寺往天童參禪,平素師為二人置辦行李外,又贈路費(fèi)銀兩。
二月初三,兩人到丹陽縣橋頭搭渡船時,行李被人偷走。到海會寺后,聽兩位游方僧說,三昧老和尚已出北京,受丹徒縣海潮庵之請,于該寺二月初八起期授戒。二人聽后大喜,次日早晨即返海潮庵。到庵后才知道,兩人所攜路費(fèi)二兩五錢銀只夠一人受戒的衣缽費(fèi)用。于是,決定見月師去受戒,覺心師入行堂寮。
新戒堂引禮師號“耳圓”,他對見月師既無行李又不請律本學(xué)習(xí),只是終日默坐,很不滿意。因此,凡有后來求戒者入堂,都叫見月師靠邊讓位,如此十幾次之多,同戒者都為之抱不平。見月師卻毫無怨言,只作游戲想。到了受戒者輪留背誦《毗尼日用》那一天,引禮師故意將見月的名字列入第一位,不料,見月師在教授師前朗聲背誦,猶瀉瓶水,將《毗尼日用》從頭至尾一字不漏背完。教授師很驚訝地問:“你不讀戒本,每天只是靜坐,怎么背得如此純熟?”見月師答:“因?yàn)闊o錢請律本,所以只得默坐,靜聽左右戒兄讀,因此記得!贝私淦谥,香雪阿闍黎講《梵網(wǎng)經(jīng)》,四大班首輪流復(fù)講。首座師舉薦見月師講,聽講者對見月師的講解均交口稱贊,大和尚與二法師都十分欣喜。大和尚賜予他被褥衣履,并施覺心師衣缽,準(zhǔn)許入堂受戒。
受戒后,香雪師叫見月師及同戒去請大和尚改法名,以便常隨侍左右。眾同戒依言,爭先恐后往方丈室,禮拜和尚求改法名。唯獨(dú)見月師退居最后。他頂禮大和尚后說:“我因披剃師度方得出家,并蒙他指示離云南才得以向和尚求受大戒,若無披剃師,既不能出家,也不能受戒為僧,懇請大和尚慈允,仍叫我舊法名,以使我不忘根本。同時弟子也愿終身常侍大和尚座前!贝蠛蜕姓f:“我當(dāng)初受戒時,諸上座也勸我求律祖改法名,我也是不敢忘本。如今已弘戒三十多年,今天才見到同我存一心者,做善知識惟重行德,不在乎叫什么名號,允許你仍用舊法名!
見月師與眾同戒隨侍三昧大和尚往泰興縣毗尼庵弘戒。教授師向大和尚推薦見月師任教誡西堂,總理各堂戒事。見月師白天認(rèn)真負(fù)責(zé)總理各堂戒規(guī),晚上專心讀各部律本。有時讀到古奧難解處,無人請問,即禮拜祈禱佛菩薩乞求開解。禮罷小坐片刻,再展卷重讀即豁然開朗,凡有滯礙處皆化解無余。
十月十五日,南京報恩寺開戒,見月師仍任西堂。
第二年四月十五日,三昧大和尚受請住持華山道場,點(diǎn)名由見月師任監(jiān)院。
崇禎十四年七月,三昧和尚為復(fù)興華山道場,決定修建殿堂,將寺門改向。工程繁重,事務(wù)雜亂,見月師雖任教授師仍與大眾同勞動,親自卸瓦運(yùn)磚,以身作則。
弘光元年六月初一,三昧大和尚對侍者說:“初四巳時我取涅盤!苯又陶啉Q槌集合大眾于方丈室,大和尚鄭重宣布:“華山法席,見月可以繼承!碑(dāng)場將紫衣、戒本付予見月師。初四,大眾齊聚方丈室,三昧大和尚淋浴后結(jié)跏趺坐,在眾人念佛聲中微笑而逝。
三、華山領(lǐng)眾
見月師接三昧和尚衣缽住持華山后,首先制定了十條規(guī)約,對大眾宣布:
第一,鑒于諸方古剎,自立房頭,不擇道品,泛濫剃度。華山為杜絕房頭之患,惟以袈裟法親同居,今后誓不披剃一人。
第二,常見叢林中攢單養(yǎng)老,不肯修行,使各施主、護(hù)法譏諷。華山革此陋習(xí),即使老年修行者亦不攢單資,隨緣共住。
第三、華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緣簿,道糧任其自來。
第四、過去諸方長老、方丈獨(dú)設(shè)小灶、私收禮品,未能與大眾同甘共苦。今后無論何人,三時粥飯隨堂,一切禮品入庫。
第五、諸方堂頭私收供養(yǎng),待客款項(xiàng)出于常住。今后華山革此弊端,凡是施主一切供養(yǎng)總歸常住所有,不得私用。
第六、今后華山傳戒,來者不需攢單,去者不給化疏。不將傳戒作貿(mào)易,淡薄隨時,清凈傳戒。
第七,革除各寮房內(nèi)聚坐雜談,空消歲月之風(fēng)氣。若有來客、道友探訪,一律請到客堂相待。
第八、革除過去往俗家吊賀、送禮之風(fēng)。只要依律行持,相信各方檀越自然諒解。
第九、今后居華山者不論擔(dān)任何職,一律出坡勞作,有病則不勉強(qiáng),到老方可歇息。
第十、華山同修大眾,都應(yīng)遵佛制,去修飾,不著絲綢,不穿俗服,三衣不離,過午不食,彼此策進(jìn)。
十條規(guī)約一出,大眾各有議論。達(dá)照師說“其他各條暫且不論,只是不安化主一條,恐日后有斷糧之虞!币娫聨熣f:“我雖初任方丈,但誓不以諸方熱鬧門庭為例,寧可效仿古人操履模式!边_(dá)照師聽此語,嘆息而出。
不幾天,見月師的同戒十幾人紛紛星散下山,舊執(zhí)事辭職者十有八九。最后僅剩下一百多同志,奮發(fā)協(xié)助,愿與見月師在華山共持戒修行。
順治三年四月初,雖然當(dāng)?shù)赝练俗鱽y,人心不寧,見月師仍然決定依律結(jié)夏安居。五月二十日天亮,匪首張秀峰領(lǐng)一百多人擁入寺院。見月師有理有節(jié)與之周旋。幾天后土匪撤離,但以后仍不時來寺騷擾,施主不敢上山送糧,每天僅喝稀粥,少油無鹽,大眾心神不安。見月師對眾人說:“安居才剛剛開始,大家切莫怖退,以后凡有官兵、土匪上山來,由我獨(dú)自向前應(yīng)酬,不勞大眾操心。”聽此言后,人心安定,繼續(xù)精修……。
七月十五日自恣日,大眾集聚方丈室,結(jié)夏安居圓滿結(jié)束。西堂愿云公當(dāng)場作安居解制詩一首以示慶志。
順治七年,見月師五十歲,當(dāng)時華山道場日見興盛,諸剎耆宿相敬而臨,四方檀供不募而至。在此順境下,見月師受戒時的尊證覓心師欲爭做方丈。四月十五日早上,見月師鳴鼓集眾于方丈室,并親自去請來覓心師,然后對大眾說:“自古方丈請有德者擔(dān)任,我德淺不堪任此位,今對大眾宣布,此山方丈由覓心師任。”說完即將常住銀錢、帳目當(dāng)場交接清楚。
十七日,見月師到三昧大和尚靈塔前上供拜別,并對眾人說:“律中有遇違緣聽許遷移安居之說,因此我明早往寧國府長生會安居!钡诙煸缟,副寺履中師送銀三十兩給見月師作路費(fèi),見月師笑而不接。履中師說:“這是和尚的香儀,非供眾物!币娫聨熣f:“銀錢我已全部交出,一交俱交,何容分別!本懿唤邮,空手下山。
見月師下華山后,山中再不象如法如律道場,大眾陸續(xù)下山。不久,庫房空虛,銀錢俱無,糧食僅存數(shù)石。后來,當(dāng)?shù)卮笞o(hù)法陳旻昭居士進(jìn)山禮佛,見此情景,慟哭著對大眾說:“見月和尚離華山后,叢林頓時衰敗至此。我為護(hù)法,必先護(hù)僧,一定要將和尚接回!
七月二十一日,陳護(hù)法親自趕往宣城寧國府,接見月師回山。第二天覺浪和尚也同諸護(hù)法一同來送。到范家場時天已全黑,村民聽說見月師回山,男女老幼紛紛手執(zhí)火把相送,亮如白日,覺浪和尚大笑:“奇哉!見月公住山感化如此,真是法道大興之兆啊!”
見月師回山后,上山求戒者不斷增加。雖山中生活清苦,大家都不愿離開他往。從順治八年開始,每逢冬夏,內(nèi)外大眾共聚一堂,七天七夜念佛不斷,仍是吃粥結(jié)午,七月十五自咨日,依經(jīng)供 盂蘭盆,隨其所有,普散大眾,以報父母深恩,以此定為常規(guī)。
順治九年,江南一帶大旱兼蟲災(zāi),田地寸草無生。附近村莊的饑民男女老幼數(shù)百人蜂涌上山乞食,眾僧盡量減少自己口糧以救濟(jì)。一天中午,上山人數(shù)量最多時竟將整座寺院殿堂擠滿。見月師對大家說:“你們今日不得已而登山,都因過去生不信三寶,慳貪不施貧苦,所以感得此苦報。今天我代表眾僧,施予每人三文錢,然后每人再還施我一錢,都要口中念佛,雙手奉施。以此為你們種植供僧福田,將來離貧得福。”大家頻頻點(diǎn)頭,當(dāng)下佛號聲聲,響徹殿宇。然后,眾僧掃盡倉庫中最后一粒米煮飯施饑民。這樣,常住已無隔夜糧,第二天早上只能燒白開水過堂。到晚上,江寧黃君輔居士及時送米十石上山,方解決困難。
順治十年二月中旬,年近五十的比丘尼心聞師同徒弟共十人從漢陽乘船而來,登華山學(xué)戒,乞求安居三月。并供米六十石,銀二十兩。見月師見她們誠意真切,便同意安居。但是,臨設(shè)齋日,十比丘尼卻不肯入堂禮拜大僧。見月師對她們說:“你們發(fā)心遠(yuǎn)道而來學(xué)戒,為何不進(jìn)齋堂禮僧。律制比丘尼縱然百歲,也應(yīng)當(dāng)禮初夏比丘。今天你們自大慢僧,非學(xué)戒者。”心聞尼師說:“我們在漢陽,往善知識處設(shè)齋,方丈皆以客禮相待,并不要求我們禮拜。”見月師說:“他這樣貪圖利養(yǎng),敗壞法門,凡見有因緣尼,敬如生母,以望更得厚供,是獅子蟲,非真善知識,我們?nèi)A山道場雖淡薄,寧絕糧斷餐,也不敢違制邀利,今天所設(shè)之齋,作常住用,以銀錢還給你們,米在下院,你們擔(dān)走!毙穆勀釒熉勓,面露慍色,接過銀兩,領(lǐng)徒弟從后山而下。三天后,心聞尼師又領(lǐng)徒弟再次上山,一齊跪在方丈室外,悔淚橫流。對見月師懺悔說:“我們過去在漢陽時,一向如此蒙昧,并非故意,自大慢僧,懇請和尚慈悲,接受我們懺悔。從今以后,所有言教,一概遵從不違!鄙缴媳妶(zhí)事、班首等也同時跪下代求,見月和尚慈悲接受眾尼懺悔 ,安排她們在鹿山莊結(jié)界安居,并指定阿阇黎半月后對眾尼教誡。由此,見月師撰集《教誡比丘尼正范》一卷流通。
八月初的一天,后堂會一師閱《般舟三昧經(jīng)》后對見月師說:“般舟三昧是凈業(yè)要宗,最屬難行……”見月師說:“我過去曾在北五臺聽善知識開導(dǎo)此法,須不坐臥,立行三月。后來閱藏,知南山道宣律祖常修此三昧,以后行者漸少。我想,只要舍得此一身自然行得!碑(dāng)即決定修此般舟三昧。從八月二十日開始入方丈室閉關(guān)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出關(guān)。兩年之后的秋季,見月師再修般舟三昧三個月。
康熙四年,見月老人六十四歲。這一年夏天撰述《毗尼作持續(xù)釋》并刊印流通。另外,尚有《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僧行軌則》等著述。
康熙十七年年底,見月老人示微疾。第二年正月十三日,老人對弟子說:“不要再送湯藥,我七天后即行。”七天后,即正月二十日,見月老人結(jié)跏趺坐,安祥而化。世壽七十八歲,僧臘四十八。荼毗后得五色舍利無數(shù)。
——宋名劍《見月律師行履略記》
評價
見月律師是明朝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師曾云:“師之一生接人行事,皆威勝于恩!笨v觀師之來歷與常人有所不同,師為法行腳之事跡,可謂是:“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之見證,是再來人也。
見月律師弘戒數(shù)十年,戒弟子以數(shù)萬計,法嗣亦數(shù)十人,近世律宗之重興,至讀體集大成,法席之盛,近古以來未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也較為顯著。
“析義釋文,口若懸河,座下千人,罔不嘆服”——(《中國佛教史》)
墓塔
見月律師墓塔在隆昌寺西北方,有石階可攀,最外層為亂石壘成,墓園地面有條形青石鋪砌。石冢為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墓塔由三塊巨石壘成,高約2米,上下石寬為1-1.3米,上刻蓮瓣紋,中間之石寬為0.56米,上刻“傳南山宗中興止作寶華第二代見月律師塔”,塔頂有一石頂,圓如大盆。
一夢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