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孫興祖
性別:男
出生年月:1335年
國籍:中國
朝代:明朝
籍貫:安徽濠州
民族:漢族
身份:軍事將領
個人簡介
孫興祖(1335年-1390年),安徽濠州人,明朝初年軍事將領。
其早年跟隨朱元璋渡江,累功至都先鋒,后升任統(tǒng)軍元帥。攻破瑞昌八陣營,升任天策衛(wèi)指揮使。其做事有謀且沉著冷靜,深受徐達器重。后攻破泰州,守衛(wèi)海陵。海陵是張士誠部隊進入安徽的必經之地,其整訓軍隊,提高防御。后擊敗張部隊的襲擊,并攻下通州,升任大都督府副使。后隨徐達北伐,攻破元大都,后帶領三萬部隊鎮(zhèn)守燕山。當時擴廓占領居庸關窺視北平,徐達則對部下說“北平有孫興祖,不用擔憂!庇谑锹暑I大部隊進攻太原。洪武三年,后跟隨徐達北征,激戰(zhàn)身亡。朱元璋悼念他,封其燕山侯,謚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
此后,中書省因汪興祖俸祿事入奏,朱元璋聽到興祖,感事傷情,于是命令給孫興祖家以月俸祿。其長子孫恪繼承武德衛(wèi)指揮使,后升任都督僉事。洪武二十一年,跟隨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后論功封全寧侯,后平亂四川和荊楚叛亂,駐兵沔陽。二十五年,晉升太子太保。后因為藍玉案連坐而死。
史籍資料
1.《明史》(卷133):“孫興祖,濠人。從太祖渡江,積功為都先鋒。戰(zhàn)龍江,遷統(tǒng)軍元帥。破瑞昌八陣營,擢天策衛(wèi)指揮使。興祖沉毅有謀,大將軍徐達雅重之。克泰州,以達請,命守海陵。海陵,士誠兵入淮要地也。興祖整軍令,練士伍,防御甚嚴。吳兵自?趤砬郑瑩魯≈,擒彭元帥。平江既下,命興祖取通州,士誠守將已詣徐達降。進大都督府副使,移鎮(zhèn)彭城。達既定關陜,旋師北向,檄興祖會東昌。從克元都。置燕山六衛(wèi),留兵三萬人,命興祖守之,領大都督分府事。大兵西征,擴廓由居庸窺北平。達謂諸將:“北平有孫都督,不足慮!彼熘睋v太原。語詳《達傳》。洪武三年,帥六衛(wèi)卒從達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敵,力戰(zhàn)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謚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
2.《明史》(卷133):“未幾,中書省以都督同知汪興祖兼俸事入奏。帝聞奏興祖名,嘆息,命以月俸給故燕山侯興祖家。以其長子恪襲武德衛(wèi)指揮使。久之,歷都督僉事。二十一年,以右參將從藍玉北征,至捕魚兒海。論功封全寧侯,歲祿二千石,予世券。恪謹敏,有儒將風。從征楚、蜀,還駐沔陽,簡閱各衛(wèi)所軍士備邊。二十五年,進兼太子太保。未幾,籍兵山西,從宋國公勝練兵。旋召還,賜第中都。后坐藍玉黨死!
相關歷史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他的義子.小名保兒.李文忠從18歲起開始率領親軍作戰(zhàn),長期在浙江東部鎮(zhèn)守,對付張士誠,為朱元璋消滅張士誠立下汗馬功勞.洪武元年后又被調為常遇春的副將參加北伐,在常遇春死后,代領其軍.洪武三年,一舉攻破元順帝老巢應昌(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西南),獲得大量俘虜和戰(zhàn)利品,其中有元順帝孫子買的立八剌暨后妃宮人諸王將相官屬數百人,還有宋、元玉璽金寶十五,玉冊二,鎮(zhèn)圭、大圭、玉帶、玉斧各一.戰(zhàn)功顯赫.當年大封功臣,封為曹國公,是年李文忠才31歲.關于李文忠的用兵方略,史書中很少記載.最近,讀史書時,從兩件事上,發(fā)覺可以管窺李文忠的部分用兵之道.現列如下,求方家斧正:
1 .孫興祖和孫虎之死.
孫興祖,濠人,洪武元年攻占北京后,徐達設立燕山六衛(wèi),命孫興祖和華云龍統(tǒng)領并鎮(zhèn)守北京.洪武三年時,率領燕山六衛(wèi)跟隨李文忠北征(明史上說是跟隨徐達,這是不對的.從進軍路線上看,孫興祖應當是跟隨李文忠北征).進軍三不剌川,遇到元軍,力戰(zhàn),最后戰(zhàn)死在五郎口.我們知道,當時李文忠進軍目標是應昌,即現在的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西南,而三不剌川在什么地方?<讀史方輿紀要>卷62<陜西靖遠衛(wèi)>說在靖遠衛(wèi)北境,五郎口在三不剌川西面.可在同書卷18<開平衛(wèi)>中卻說,三不剌川在開平衛(wèi)境內.這真有意思,同一本書,對三不剌川卻有兩個解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如三不剌川在陜西,徐達進軍目標是甘肅定西,從北京千里迢迢派部隊經過陜西去甘肅,這種調兵方式不太符合常例.再有,徐達到定西后不到十天,就擊敗了擴闊帖木兒.真要是孫興祖跟隨徐達出征,還沒到戰(zhàn)場戰(zhàn)斗就結束了,那孫興祖還有去甘肅的必要嗎?還有,十天內,從北京也走不到陜西.所以,這個三不剌川應當是隸屬開平衛(wèi)的三不剌川.根據和田清的意見,三不剌川在開平西北700里外,大約在今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南的庫爾查干諾爾一帶.孫虎,是海寧衛(wèi)指揮使,跟隨李文忠出征,戰(zhàn)死在落馬河.這個落馬河按照<讀史方輿紀要>卷18的意見,位于應昌東北的苦脫孫地附近.就是在今內蒙古赤峰市以北.
從這兩人戰(zhàn)死之地來看,三不剌川在應昌以西約200里,落馬河在應昌以東200里左右.可見當時李文忠進攻應昌,應當是分兵起碼三路.他自率一路為主力,孫興祖和孫虎為左右兩翼.關鍵是這兩人都戰(zhàn)死了.特別是史書上記載孫興祖之死時,用了一句"援兵不至,皆戰(zhàn)死",援兵為什么沒有趕來?想必另有任務,任務是什么?除了占領應昌,還有什么可能呢!所以,我覺得孫興祖和孫虎這兩路軍,應當是疑兵,即吸引應昌的元軍主力.從兩人戰(zhàn)死來看,他們確實碰上了元軍主力.而李文忠一路進軍神速,從<太祖實錄>中的記載來看,5月13日李文忠軍到達離應昌100里的地方,15日擊破元軍,16日就攻下了應昌.按照常理,在應昌附近應當有大量守衛(wèi)部隊,按照游牧民族的習慣,探馬遠出,起碼在13日之前就能知道李文忠的軍隊所在,可從李文忠三天占領應昌來看,好象守衛(wèi)部隊不在應昌,否則,為何未進行激烈抵抗?守衛(wèi)部隊干什么去了?我認為就是被孫興祖和孫虎吸引走了.由此,我們大概還原一下這次戰(zhàn)役的情況:
李文忠首先派孫興祖率燕山六衛(wèi)兵從西路直攻三不剌川,威脅應昌右翼,在應昌的元軍立即派一支主力軍前去救援.然后,派孫虎率兵出落馬河,威脅應昌左翼,應昌方面得知后,又派一支主力部隊前去救援,等到兩路都出發(fā)并與孫興祖和孫虎的兩路疑兵展開激戰(zhàn)時,李文忠探聽明白后,出其不意,直搗應昌,由于在應昌的主力已經出發(fā),應昌空虛,遂被李文忠一舉攻克.但也由于李文忠主力進攻應昌,派不出部隊去救援兩部,于是,孫興祖和孫虎戰(zhàn)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