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公孫喜,又稱犀武,戰(zhàn)國時期魏國主要將領。在魏襄王十八年(前301年),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出擊楚國,齊將匡章與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攻楚方城,相持半年,破楚軍于垂沙(即重丘,今河南唐河境),殺楚將唐昧。韓、魏得宛、葉以北地。
魏昭王元年(前295年),秦左庶長白起統(tǒng)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前294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lián)軍24萬進據(jù)伊闕迎擊秦軍。聯(lián)軍據(jù)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tài)勢。雙方相持至翌年(前293年),白起升遷左更,利用聯(lián)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zhàn)。采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zhàn)法將聯(lián)軍各個擊破,潰敗而逃的主帥公孫喜在此役被秦軍所虜,并被殺死。
犀武者,魏之良將也,名喜,姓公孫氏。魏襄王五年,犀武從相國惠施伐齊。七年,與秦攻齊,虜聲子。八年,攻衛(wèi),取二城。復攻楚,拔鄧。十二年,援皮氏,走秦疾。十八年,與齊、韓敗楚垂沙,取方城。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攻秦。二十三年,圍封陵。襄王卒,子昭王立。三年,韓請兵伐秦,昭王使犀武將兵佐韓伐秦。韓將畏秦,守伊闕不出,及秦兵來攻,竟坐視不救。犀武率銳卒陷陣,身被數(shù)創(chuàng),士卒殆盡,遂為秦兵所擒。犀武嘆曰:“先王遇我甚厚,今辱王師,雖生,何面目以歸?縱上免之不殺,吾於心無愧乎?”白起誘犀武降,犀武罵曰:“豎子,何謂降也!魏持戟百萬,今雖敗,猶有甲兵數(shù)十萬。魏王聰穎,治下謀臣良將不可勝數(shù)。汝輩庸才,豈能敵邪!”白起怒而起,殺犀武于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