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侯香岑 (1875~1951),字璧溪,浙江建德梅城人。出生在一個中醫(yī)世家。自幼勤奮好學,9歲入私塾,23歲中秀才,寫得一手好書法、秀文章。光緒三十年科舉廢,侯憑學淵源,勵志行醫(yī)濟世,潛心鉆研歧黃醫(yī)術。香岑早年與辛亥革命前輩黃乃裳乃師友關系。受其影響,同情并支持民主革命活動。黃在梅城期間,每次與孫中山先生書信往來都由侯擬稿,經黃審閱后發(fā)出。中山先生來函也多由他收轉。黃十分常識其才干,民國元年(1912)福建光復后向省軍政府推薦梅城林偉為詔安縣知事時,特遴選香岑隨任襄理,助林推行政事。民國2年,二次革命爆發(fā)不久,侯隨林辭官回梅,并于翌年遠赴砂羅越詩巫行醫(yī),寄居華僑黃景和處。民國12年,福建自治軍第六路軍司令黃炳武兼任閩清縣公署知事,聘侯到財政科任職,兼管縣公路維持會事宜。他籌資架設閩清至永泰第一條電話線路,修建梅城十字街至城隍廟石板路,以及城隍廟至泰山廟水泥路面。民國15年,侯應駐福建督軍周蔭人之聘,任該軍軍醫(yī)官。民國16年后,香岑定居故里,精研歷代醫(yī)家名著,并結合臨床實踐不斷探索和積累各難癥治療經驗,造詣日深。土地改革中被評為貧農成份。1950年,受縣人民政府邀請,以地方知名人士和老中醫(yī)身份參加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翌年8月病逝,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