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姚福升(1848-1929),字申五,漢軍正黃旗人,世居吉林。先為漢文教習,后入吉林水師營擔任武職。、清光緒三十三年,奉旨署理璦琿副都統(tǒng),收復了江右被俄羅斯占領六七年的國土,重建璦琿城。1909 年,姚福在任璦琿兵備道期間,修建了小學堂、倡議兒童引種牛痘。后定居璦琿,1929年,在逃難時病逝哈爾濱。
生平
姚福升自幼家境貧寒,由祖母養(yǎng)育成人。13歲讀書,4年后,再無力就學,只好到吉林將軍衙門印務處充當了10年差役。后來考取漢文教習,3年任期期滿,轉任武職,入吉林水師營,先后任六品、五品和四品總管。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冬調來璦琿,總辦鎮(zhèn)邊軍糧餉。1894年秋奉旨調駐齊齊哈爾。1905年夏,入盛京將軍府,經將軍增棋舉薦,再次調人黑龍江,督理全省財政善后事宜。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2月20日,奉旨署理璦琿副都統(tǒng),在璦琿城西三家子屯接印視事。
姚福升到任璦琿,正是“庚子俄難”逃離六七年的難民陸續(xù)歸來之時。面對土地荒蕪、房屋被毀的凄涼景象,他決心對內安定民心,重建璦琿;對外據(jù)理力爭,竭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上任后,立即親自帶人逐屯逐戶查看慰問歸來的難民,按各戶困難情況,分別給予救濟,并囑咐各屯民:救濟是國家恩典,“務須父率其子,兄率其弟,各安生理,勿作非為”。當他看到大、小黑河屯被俄人和朝鮮人等10幾戶占作菜園后,又親率交涉局幫辦等數(shù)人,按戶將外國人驅逐,把土地歸還給原主。
姚福升多次與俄阿穆爾總督交涉,根據(jù)《交收東三省條約》,要求俄方歸還強占的中國領土。經過斗爭,終于促使俄軍于1907年5月17日從璦琿、黑河撤出,收復了江右被占領六七年的國土。但沙俄野心不死,又無理提出將璦琿魁星樓北至頭道溝南地段劃為俄國商埠,姚當即予以駁回。俄阿穆爾當局幾次玩弄伎倆,都被姚戳穿。這時有人勸說,不如從權處理,以后交涉不至棘手。姚福升說:若遂其要求,恐怕欲壑難滿。如果我因此事受到譴責,而國土得以歸還,不是很好嗎!由于姚福升的堅決抵制,使沙俄攫取中國領土的陰謀未能得逞。
為了加強防務和治安工作,俄軍撤走不久,姚福升即請示重建璦琿城。在建城中,他親自率領善后各員進行勘查,為減輕人民負擔,還作出了城內街道由官府出錢修筑和原住戶建房基地不收地價的決定。副都統(tǒng)衙署七月動工興建,當年十一月竣工,衙署即從西三家子屯搬入璦琿城內辦公,其余房舍亦相繼建成居住。1908年8月,姚還親自帶領隨員,乘船上至額爾古納河河口,下至通河河口,對轄境2000余里的山川形勢、自然資源進行查勘。年末,因姚福升辦理善后成績卓著,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奏請朝廷,準予姚福升副都統(tǒng)記名。
1908年春-1909年秋,姚福升為索還“ 庚子俄難”被沙俄霸占的中國江東六十四屯,曾數(shù)次照會、兩次面晤俄官,并幾次報省轉請政府核辦。同時他還兩次派人去江左,調查六十四屯情況。但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索還未能實現(xiàn)。事后談及此事,他不無感慨地說:“江左余未索還,實難對各屯難民”,并寫下著名詩篇《龍江吟》。
璦琿難民返回家園后,占地不均,江東各屯難民聚居在璦琿,多數(shù)無地,缺乏食糧。為此,姚福升制定了《璦琿墾務章程》4章26節(jié),派人清丈各戶地畝。經過1908、1909兩年的努力,丈量完畢,并按人口分田,安定了民心,使地方經濟得以發(fā)展。
1909 年(清宣統(tǒng)元年)清政府撤銷璦琿副都統(tǒng)后,姚福升改任璦琿兵備道。他在任期間,修建了璦琿初、高兩等小學堂。在璦琿城中心建鐘樓一座,稱之為治安樓。還倡議兒童引種牛痘,以保護健康,得到人民贊賞。1912年6月,黑龍江行省改璦琿兵備道為黑河兵備道,道署移到黑河時,姚福升曾以年事已高,體衰病多為由致電辭職。未批準,隨之改任黑河兵備道。這年冬,在改兵備道為觀察使時,再次辭職,并獲準,于1913年2月交卸離任。
姚福升離任后,擬開江后乘船回吉林原籍,經璦琿各界父老挽留,定居璦琿城。1929年(民國十八年),璦琿人民因“中東路事件”紛紛赴外地避難,姚福升亦攜家眷暫居哈爾濱。當年在哈病故,葬于極樂寺,享年82歲。建國后,尸骨遷回璦琿。
著作
龍江吟
龍江萬里戍樓空,斑點離離塞草紅。六十四屯今安在,何人復我大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