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中國文字博物館簡介

    2021-10-03    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是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也是中國第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級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fā)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shù)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個方面。

    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開工,2009年11月16日開館。

    中國文字博物館

    景點簡介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安陽市行政東區(qū)中軸線北端,是一組具有現(xiàn)代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后現(xiàn)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廣場、主體館、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組成,總占地143畝,總建筑面積34500平方米?傮w規(guī)劃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用地81.76畝,建筑面積22700平方米,包括字坊、廣場、主體館等。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經(jīng)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河南省領導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十一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河南省重點建設項目,是安陽市繼殷墟申報成功后的又一項國家工程、民族工程、歷史工程,并作為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被寫入河南省八次黨代會報告及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家級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的專題性博物館。

    主要景點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北側,東鄰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廣高速鐵路。項目總占地143畝,總建筑面積34500平方米,總投資53751萬元,總體規(guī)劃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畝,建筑面積為22700平方米,總投資39751萬元,建設內(nèi)容包括,主體館、廣場、字坊等。其中,主體館地上四層、地下一層,高度26米。二期工程擬占地62畝,主要建設內(nèi)容包括,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組具有現(xiàn)代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庭風韻的后現(xiàn)代派建筑群。

    中國文字博物館建筑設計方案設計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建筑學會史學分會會長、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楊鴻勛教授,設計理念按照“后現(xiàn)代”理論進行設計,設計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時期的高級宮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時期的饕餮紋、蟠螭紋圖案浮雕金頂,引起殷商宮殿“四阿重屋”聯(lián)想,并采用紅黑圖案的雕墻和雕柱,以產(chǎn)生殷商文化輝煌的裝飾藝術效果。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經(jīng)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進行設計,整體建筑布局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風格。

    中國文字博物館門前屹立著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寬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通向展館的主干道兩旁,是中國文物學會青銅修復委員會委員、殷商青銅工藝研究所所長兼總工趙干民制作的、由28片極具代表性的青銅甲骨片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來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園莊東地甲骨》,最大尺寸高達1.4米、寬0.9米,總重量3噸,青銅甲骨片背面則為這些甲骨卜辭的釋義。同時,28片向上天卜問吉兇禍福的甲骨片又代表著28星宿,象征人與自然密切相連,是我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

    文字是歷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中國文字博物館作為一座全面反映、專題研究中國各民族文字、文字歷史、文字文明的專題博物館,通過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講解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反映中華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進一步提高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現(xiàn)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將對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傳承和保護、研究和發(fā)揚產(chǎn)生深遠影響。建成后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將成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鄉(xiāng)——安陽,面向國內(nèi)、國際開放的知識型、信息型博物館。

    建設背景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上始終占據(jù)重要地位,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河南。安陽市作為河南省的地級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發(fā)祥地,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獻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在“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評選中,安陽殷墟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名居榜首。

    為了更好地保護殷商遺址、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2001年4月20日,安陽市啟動了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在殷墟申報過程中,鑒于安陽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許多青銅器、玉器等文物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華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顯著資源優(yōu)勢,安陽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議,籌劃建設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文字博物館。鄭州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王蘊智先生也給時任省長的李克強同志寫信,建議建設一座文字博物館。李克強同志將王蘊智的信件批轉給安陽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館建在安陽。2002年8月14日,李克強省長在安陽調(diào)研時,要求文字博物館建設要盡快立項,并作為河南省政府督辦的重點項目予以全力支持。

    根據(jù)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2005年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安陽文字博物館冠名問題的復函》國辦函〔2005〕94號文件,批示“擬在河南安陽建設的文字博物館名稱可定為u2018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u2019”。2007年10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更名的函》國辦函〔2007〕107號文件,批示“擬建的u2018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u2019可更名為u2018中國文字博物館u2019”。

    修建進度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北側,東鄰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設中的高速鐵路。項目總占地143畝,總建筑面積34500平方米,總投資53751萬元,總體規(guī)劃分兩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畝,建筑面積為22700平方米,總投資39751萬元。2006年12月2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隆重奠基,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開工,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文字博物館主體館已完成主體館±0.00,地上1—4層建設,并于2008年9月22日提前10天完成主題館封頂任務。

    2008年4月16日上午,中國文字博物館館徽復評階段評審會在安陽市圖書館博物館綜合樓一樓會議室舉行。

    2009年1月7日,中國文字博物館智能化安防設計方案論證會在安陽賓館二樓會議室召開。中國文字博物館廣場方案設計論證會在安陽賓館二樓會議室召開。

    2009年2月22日,中國文字博物館主體館安防工程評標會在安陽賓館二樓會議室召開。2009年2月22日,中國文字博物館主體館安防工程評標會在安陽賓館二樓會議室召開。

    2009年3月27日下午,受市委常委、副市長、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李宏偉委托,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領導小組專職副組長馮克堅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工地會議室主持召開會議,協(xié)調(diào)工程建設組與陳列布展組銜接工作。

    2009年11月16日,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在甲骨文的故鄉(xiāng)——河南省安陽市隆重開館,它以出土文字文物為支撐,薈萃了歷代文字樣本精華,讓游客一日千年,盡覽中國文字從遠古“嬰兒期”發(fā)展至今的光輝歷程。

    開館活動

    整個活動分為八個板塊,分別是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儀式、首屆中國文字發(fā)展論壇暨紀念甲骨文發(fā)現(xiàn)110周年學術研討會、當代中國600位書法家作品展、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焰火晚會、4D影片《甲骨文》首映式、《千年甲骨·文明之源》系列郵票首發(fā)式、中國文字服裝展演和中國文字刻瓷藝術展、“新豫商、新發(fā)展——百名豫商安陽經(jīng)貿(mào)行”活動。其中,河南省集郵公司配合推出的由10款郵品組成的《千年甲骨·文明之源》系列郵票,還包括了紀念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首日封。據(jù)悉,中國漢字網(wǎng)進行現(xiàn)場跟蹤報道。

    中國文字博物館地址:安陽市北關區(qū)人民大道東段路北。

    主題

    中國文字博物館以世界文字為背景,以漢字為主干,以少數(shù)民族文字為重要組成部分,以詳實的資料、嚴謹?shù)牟季、科學的方法和現(xiàn)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講解古漢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

    同時,以古漢字符號為獨特視角,反映東方華夏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學術型雙重使命。建成后的文字博物館通過文物陳列和現(xiàn)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展現(xiàn)古漢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以及華夏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同時,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增強參與性、趣味性、互動性,兼顧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努力使中國文字博物館成為漢字文化科普中心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并成為漢字文化研究中心乃至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規(guī)模

    建設內(nèi)容包括,主體館、廣場、字坊等。其中,主體館地上四層、地下一層,高度26米。二期工程擬占地62畝,主要建設內(nèi)容包括,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組具有現(xiàn)代

    建筑風格和殷商宮庭風韻的后現(xiàn)代派建筑群。該博物館總占地面積16.8萬平方米,功能定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陳列展示(群眾鑒賞與科普宣傳)和科學研究三大職能的專業(yè)性博物館,設計選址將在安陽市殷墟博物苑附近。該館總體規(guī)劃設計分為兩期建設施工,一期工程預計今年年底開工。這對中原文化崛起以及保護中國文字將起到重要作用。

    主館高32.5米,主體建筑采用殷商時期的浮雕金頂,展現(xiàn)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僅表現(xiàn)了中國文字文化內(nèi)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博物館正門口,兩只金色的“玄鳥”各立一邊,造型奇特而夸張。經(jīng)過玄鳥,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從字坊通向主題館干道兩側,由28片銅質(zhì)甲骨組成的碑林,隱含了殷商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元素甲骨文和青銅器,它代表著28星宿,象征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

    陳列布展

    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將以中國文字發(fā)生、發(fā)展的文化史為主線,以歷代出土的文字載體、文物為支撐,以文字書法藝術為融貫,以文字的傳播應用為主體,將文字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匯

    聚一堂。其陳列語言注重歷史性、藝術性、科普性、趣味性為一體,將以詩化的藝術手法,運用各種現(xiàn)代技術手段,形象地解釋各種文字發(fā)生、發(fā)展、傳播的科學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xiàn)代價值,使每個參觀者隨著中國文字的發(fā)展而前行,感受幾千年的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中國文字博物館整個陳展體系包括,序廳、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序廳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概覽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對比;基本陳列的第一部分是漢字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第二部分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術和信息時代;專題展為甲骨文與安陽;臨時展覽包括,故宮博物院館藏歷代書法展和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整體布展堅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兼顧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普及性和學術型雙重使命,強調(diào)參與性、趣味性、互動性,努力將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成為漢字文化科普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漢字文化研究中心、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館藏文物

    大師虘簋宋代吉祥語八棱鏡

    青釉刻畫碗

    善夫吉父鬲

    東漢連弧銘文鏡

    環(huán)帶紋銅壺

    銘文瓦當陶硯黃釉耳杯

    伯梁其盨

    文物征集

    文物征集是博物館建設的重點、難點,是決定博物館陳展水平、研究價值的關鍵標尺

    。根據(jù)陳展大綱,滿足中國文字博物館長期陳列布展需要文物容量約2520余件,其中,辦好開館第一展需要文物實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璽和古幣文、簡牘和帛書、歷代碑碣、漢字印刷術與漢字信息處理、《說文解字》與古代字書、漢字發(fā)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shù)民族文字等方面。鑒于中國文字博物館擬征集文物涵蓋面廣、數(shù)量大、時間跨度長等問題,我們特提出“捐贈、調(diào)拔、借展、租賃、購買、聯(lián)合辦展、復制和仿制”相結合的原則,開展文物征集工作。

    重要影響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赴安陽考察,明確指出建立中國文字博物館這個創(chuàng)意好,有新意。2007年8月24日,李長春同志再次對中國文字博物館建設作出重要批示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十一五期間國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對于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要把文字博物館建設成為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國家的漢字文化中心和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平臺。

    2004年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同志在京聽取中國文字博物館籌建工作情況匯報時指出:文字博物館可以再現(xiàn)中華文化的源頭與輝煌,對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人文素質(zhì)的提高有長遠的、深刻的影響。

    2008年4月14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親臨中國文字博物館工程現(xiàn)場視察時指出:“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展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歷史工程、國家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對這項工程的建設高度重視,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設中國文字博物館,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千方百計把工程建設成國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讓子孫后代、千秋萬代從中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主要意義

    開館綜述

    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在甲骨文的故鄉(xiāng)——河南省安陽

    市隆重開館,它以出土文字文物為支撐,薈萃了歷代文字樣本精華,讓游客一日千年,盡覽中國文字從遠古“嬰兒期”發(fā)展至今的光輝歷程。

    三千年文脈相承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浩如煙海的歷史,通過文字的記錄和梳理,其發(fā)展軌跡變得脈絡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百態(tài)千姿的發(fā)展史。

    滿足中國文字博物館長期陳列布展,一共需要文物約2500件,辦好開館第一展需要文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古璽和古幣文、簡牘和帛書等諸多方面。其中,有16件“重點文物”,以借展的方式在開館時展出,以確!罢鸷抽_館”的效果,“它們?nèi)际菄鴮毤壍!逼渲校陀谐鐾磷园碴柕摹皣仄鳌薄灸肝於Α?/p>

    追尋漢字本源

    古書曾說倉頡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龍為之潛藏”,這則傳說揭示了文字

    “出世”所產(chǎn)生的驚心動魄的力量。博物館第一展廳把觀眾帶入史前時代,體會漢字起源階段的文明脈動。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宣告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形成較成熟的文字體系。如今,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銅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樣重要。金文從商朝開始,至西周達于極盛,共經(jīng)歷1200多年歷史。博物館第二展廳對此進行了細致展現(xiàn)。

    漢字傳遍四海

    “敬惜字紙”是中國綿延千年的傳統(tǒng)。甲骨、青銅器、簡帛等都曾做過文字的載體

    ,但同文字關系最密切的當屬紙張。公元105年,蔡倫歷時8年研制成功植物纖維紙。這些看起來毫無分量的薄片,卻成為中國獻給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禮物,漢字也借助紙張,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穿行。紙張的發(fā)明也為印刷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進入第五展廳,觀眾將縱覽漢字從雕版印刷到計算機時代的歷程。進入計算機時代,漢字再次走到命運的十字路口,由于漢字無法進入計算機,廢除漢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選扭轉了漢字的命運。王永民研制的五筆字型輸入法解決了漢字輸入難題;王選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統(tǒng),則使?jié)h字印刷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文字博物館中收藏的第一本漢字激光照排圖書《伍豪之劍》見證了那段歷史。

    40種少數(shù)民族文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種類最豐富的國家,從遠古到19世紀末,中華大

    地上出現(xiàn)過近40種少數(shù)民族文字。

    中國文字博物館專門開設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廳”,不僅圖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在中國社會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龜茲文等雖然在中國文字史上曇花一現(xiàn),但是對于解讀一些少數(shù)民族典籍,了解和發(fā)掘少數(shù)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從古至今,中國民族文字傳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們和漢字一起,組成中華文字大家庭,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基因”。

    領導

    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馮其庸。

    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李學勤

    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馮克堅。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fā)現(xiàn),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qū)懀┰邶敿缀瞳F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館徽

    該作品設計思想緊扣主題,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甲骨為設計元素,輔以篆體“字”為識別符號,二者合二為一,高度凸顯了博大精深又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字文化,折射了中國文字博物館的文化內(nèi)涵和特色,館徽與館藏文化相結合,使人見徽標即知是中國文字博物館。將傳統(tǒng)的印章融入其中,既寓意著印證中國文字發(fā)展歷程;又表達出通過中國文字博物館這個窗口平臺,向全世界展現(xiàn)中國文字歷史文化之光的深刻內(nèi)涵。館徽以中國人喜歡的紅色為主色調(diào),給人與明快、吉慶、和諧的視覺感受;館徽中文名字用黑色隸書來表現(xiàn),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簡潔大方、易于識別。整個顯得文化性。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