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武侯祠(旅游景區(qū))簡介

    2021-10-04    保山   

    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博物館占地3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200平方米,于西晉末年建造。

    武侯祠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圣地”之美譽。

    武侯祠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祠

    歷史沿革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與蜀國皇帝劉備的陵墓和廟宇毗鄰。

    唐代,武侯祠景區(qū)快速擴大影響,很快成為全國聞名的名勝古跡。

    宋明時期,武侯祠景區(qū)調整兩次,外延拓展一次。慶歷(1041-1048)年間,武侯祠景區(qū)發(fā)生了南北朝以來的第一次大變。當時蔣堂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他在修建銅壺閣時,因木材不夠用,中途臨時決定砍伐蜀先主惠陵陵園和江瀆祠中的柏樹,又因"不能保有土宇",下令撤毀劉禪祠,將其材料它用。

    明代初年,惠陵、劉禪祠、武侯祠三者合而為一,稱昭烈廟。

    明末,祠廟毀于兵燹。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祠廟廢墟上重建。

    1961年,武侯祠被國務院評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3年9月14日,成立武侯祠文物保管所。

    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2003年12月,原南郊公園合并為武侯祠西區(qū)。

    2004年10月,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斥資復建“錦里”古街正式對外開放。

    2008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9年4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等8家單位聯(lián)合發(fā)起的西南旅游景區(qū)聯(lián)盟,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立。

    建筑格局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xiàn)分為三國歷史遺跡區(qū)(文物區(qū))、西區(qū)(三國文化體驗區(qū))、錦里民俗區(qū)(錦里)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五十六畝(37000平方米),祠內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嚴謹,莊嚴肅穆。成都武侯祠主體建筑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武侯祠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西側是劉備陵園及其建筑。二門至劉備殿與東西殿、過廳至諸葛亮殿與東西兩廂房,形成兩組四合建筑結構。軸線建筑兩側配有園林景點和附屬建筑。 跨進漢昭烈廟,從大門到二門之間可見六通石碑聳立一道路。

    文物區(qū)

    文物區(qū)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廟現(xiàn)存主體建筑(除惠陵)均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近年遷建的三義廟和新建的結義樓,共七重。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歷)代碑刻50余通,匾額、楹聯(lián)70多塊,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lián)最為著名。

    西區(qū)

    2003年12月,原南郊公園合并為武侯祠西區(qū)。南郊公園原系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抗戰(zhàn)時期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劉湘墓園。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軸線縱貫南北,石牌坊大門、三洞門、四方亭、薦馨堂、墓室等,布局嚴謹、雄渾莊重,是西南地區(qū)惟一北方陵園建筑群。

    錦里

    現(xiàn)緊鄰武侯祠的“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斥資復建,為“全國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錦里作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三國歷史遺跡區(qū)、錦里民俗區(qū)、西區(qū))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風格為基礎,內容以三國文化和四川傳統(tǒng)民俗文化為內涵。

    主要景點

    三絕碑

    "三絕碑"──“漢丞相諸葛亮武侯祠堂碑”。碑高367厘米,寬95厘米,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由唐朝著名的大政治家、當朝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勒石上碑。"三絕碑"之稱始于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當時的四川巡按華榮在碑上題跋:“人因文而顯,文因字而顯,然則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本與垂宇不朽也”,贊美諸葛亮的功德與裴文柳書并稱“三絕”;清道光九年(1829年)華陽舉人潘時彬在纂修 《昭烈忠侯陵廟志》 時又對“三絕”提出新的見解:將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譽為"三絕"。

    劉備殿

    在武侯祠的所有建筑中,劉備殿最高,建筑也最為雄偉壯麗。劉備殿高大宏敞,正中供奉著3米高的蜀漢皇帝劉備的貼金泥塑坐像,諸多子孫中只有城破死節(jié)的皇孫北地王劉堪左側配祀。據(jù)說建廟之初原有“阿斗”劉禪配祀,但在宋、明二代被毀,原因就在于劉禪昏庸無能,破國降晉后竟又“樂不思蜀”,遠不如“寧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北地王劉堪深得民心。劉備殿的東偏殿供奉著夜讀春秋的大將關羽,身后是手把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和關羽的義子關平,西偏殿供奉著張飛,身后是張苞等人。顯然這是“桃園結義”定下的名分──同是五虎上將的趙子龍、馬孟起和黃漢升卻只有在過廳內盡人臣之禮了。劉備殿后即是過廳,兩廊各有清代民間藝人制作的真人大小的塑像14尊,塑像前都有一塊小石碑,鐫刻著功臣的生平傳略。

    諸葛亮殿

    諸葛亮殿的東西廂是書屋、客室,鐘樓、鼓樓峙立大殿二角。諸葛亮殿內供祀著諸葛亮的貼金泥塑坐像,左側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右側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塑像前有銅鼓三面,鑄于公元六世紀之前,傳說是南征夷蠻時所用。大殿后壁嵌有許多石刻,東壁是當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諸葛亮 《隆中對》 ,表達的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壯志雄心;西壁則是宋代名將、“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所書的諸葛亮《出師表》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名句傳誦千古,忠誠執(zhí)著的浩然正氣氣貫長虹。殿內外匾對甚多,都是對諸葛亮的謳歌和追思。

    劉備墓

    諸葛亮殿西側是劉備墓,史稱“惠陵”。由諸葛亮親選寶地,葬劉備于此!度龂尽は戎鱾鳌酚涊d:“八月,葬惠陵”。據(jù) 《謚法》,“愛民好與,曰u2018惠u2019”,故名劉備墓稱“惠陵”。陵墓中還合葬有劉備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木牌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陵前有規(guī)模較小的神道為清代所建;萘昱c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樣亦為 坐北朝南,緊鄰在漢昭烈廟與武侯祠西側。與武侯祠之間有紅墻夾道相連。成都武侯祠的字畫、對聯(lián)甚多,其中的現(xiàn)代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隆中對》最引人注目。武侯祠還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出師表》刻石。

    南郊公園

    2003年12月,原成都市南郊公園合并為武侯祠園林區(qū)。南郊公園原系民國時期四川省主席、抗戰(zhàn)時期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劉湘墓園。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軸線縱貫南北,石牌坊大門、三洞門、四方亭、薦馨堂、墓室等,是西南地區(qū)惟一一座北方陵園建筑群。

    錦里古街

    傳說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yè)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今天的錦里作為武侯祠博物館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chǎn),充分展現(xiàn)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

    三義廟

    三義廟現(xiàn),初名三義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鄭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毀,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現(xiàn)在所見建筑和匾聯(lián)主要是道光年間的遺存。其建筑為混合結構,面積569㎡,四造五殿,規(guī)模宏大。后漸坍圮,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為成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義廟由提督街遷建到武侯祠內。

    主要展覽

    基礎陳列

    基礎陳列分為“文物陳列”和“武侯祠原狀陳列”兩部分。

    文物陳列

    文物陳列介紹了諸葛亮的一生,特別是反映了他輔佐劉備后,對西南地區(qū)統(tǒng)一和經(jīng)濟文化繁榮所作的貢獻。同時,以三國文物、文獻,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

    原狀陳列

    進入博物館大門,建有一塊巍然矗立的唐碑,全稱:“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距今已達1100多年。由名相裴度撰寫碑文,名書家柳公綽書寫,名石匠魯建鐫刻,故世稱“三絕碑”。劉備殿有劉備塑像。東西兩廊,有蜀國文臣武將塑像,像前均立有石碑,記載事略。諸葛亮殿,塑有祖孫三代貼金泥塑像,諸葛亮居中,左側是其子諸葛瞻,右側是其孫諸葛尚。出諸葛亮殿,在一彎曲的夾道盡頭有劉備墓。

    專題陳列

    2007年2月以諸葛亮文化為主題的展覽,在成都武侯祠孔明苑正式展出。陳列將諸葛亮事跡濃縮為五個單元:臥龍出山、棧道進兵、激戰(zhàn)三國、北伐英風、智圣千秋。采用照片、繪圖、多媒體演示、實物等,展示諸葛亮軍事、科技智慧,以及全國與諸葛亮有關的遺跡。陳列手法新穎、參與、互動性強。

    館藏文物

    截至210年10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藏文物6074件,包括字畫、拓片、銅器、陶器、錢幣、線裝書、名人手稿、圖書資料、遺跡照片等。其中關于諸葛亮和三國的拓片字畫和研究資料最為豐富。

    精品文物

    文物圖片
    劉備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劉備(161一223)字玄德,涿郡涿縣(河北涿州)人,漢末起兵,逐鹿中原,221年在成都稱帝。伐吳兵敗,病逝于白帝城(重慶奉節(jié)),謚昭烈皇帝。
    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瑯邪陽都(山東沂南)人。受劉備三顧,獻身輔佐,聯(lián)吳抗曹,治國安民,南征北戰(zhàn),為賢相典范。234年病逝于伐魏前線,葬陜西勉縣定軍山。謚忠武侯。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
    關羽(?一219)字云長,河東解(山西運城)人。隨劉備起兵,戰(zhàn)功顯赫,威震華夏。后為孫吳擒殺。謚為壯繆侯。明代開始封為“關帝”。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張飛(?一221)字益德,涿郡(河北涿州)人。隨劉備起兵,多有戰(zhàn)功,為當時名將。劉備伐吳前夕,被部將所害。謚桓侯。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趙云(?一公元229)字子龍,常山真定(河北正定)人。公孫瓚舊部,后歸劉備。公元208年,當陽長阪之役,保護劉禪、甘夫人脫險。爭漢中時,劉備贊“子龍一身都是膽”。伐東吳前,力阻劉備出兵。謚順平侯。塑于清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
    龐統(tǒng): (公元179一214)字士元,襄陽(湖北襄陽)人。才能出眾,譽為“鳳雛”。與諸葛亮同任軍師中郎將。隨劉備入蜀,為攻占益州出謀劃策。進攻雒城(四川廣漢)時,被流矢射死。謚靖侯。塑于清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
    東漢灰陶說書俑,此展品為東漢陶器,臀部蹲坐于圓形墊上,額頭四道皺紋,面帶笑容,神態(tài)夸張靈動,F(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蜀漢延熙十六年文字磚,此展品為蜀漢磚器,泥質,模制,長方體,磚一側邊模印有陽文隸書一行九字,F(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明云紋雙云耳三足鐵鼎,此展品為明代鐵器,鼓腹,肩上兩側各附一祥云狀豎耳,與器口有連接,并高于器口,下附三獸足,F(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東漢四耳蹲蛙青銅鼓,此展品為東漢銅器,鼓面邊緣略向外延伸,胸部鼓突,束腰,空腹,撇足。現(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蜀漢銘文銅弩機,此展品為蜀漢銅器,弩機部件保存比較完整,因銹蝕嚴重已不能活動,F(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蜀漢直百五銖,此展品為蜀漢銅器,圓形方穿,內外皆有郭,面文隸書“直百五銖”,F(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程十發(fā)諸葛武侯造像圖,此展品為現(xiàn)代書畫,設色,畫諸葛亮側身而立,手持書卷狀。現(xiàn)收藏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單位榮譽

    2017年11月,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

    科研成果

    科研平臺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與四川大學共建“四川大學博物館學、旅游學教學實習基地”和“四川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實現(xiàn)學術與實務的對接,教育與實踐的對接。還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領域進行合作。

    學術交流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立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并開展諸葛亮及三國文化研究,宣傳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2013年9月25日,成都市諸葛亮研究會被授予“全國先進社科組織”稱號。2012年11月18日—11月19日,“第十九屆全國諸葛亮文化研討會”在廣西陽朔召開。

    學術刊物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曾出版《成都武侯祠》、《武侯祠大觀》、《武侯祠》、《諸葛亮研究》、《三國人物評傳》等著作13部。

    2005年至2007年,編輯出版《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一)》、《諸葛亮與三國文化(二)》、《“攻心”聯(lián)與趙藩研究》等論文集。完成了四川省政府課題《四川省志·武侯祠志》的大綱篇目設計,出版了《三國圣地武侯祠》、《智慧諸葛》、《帶你走進博物館——武侯祠》、《二十五史新編——三國志》等專著,每年發(fā)表科研論文數(shù)十篇。

    文化活動

    喜神方

    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成都人春節(jié)期間游喜神方、踏訪武侯祠的傳統(tǒng)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在清末民國時期更是盛極一時。從大年三十開始,扶老攜幼一起出南門到武侯祠,摸福拜神,吃茶會友,稱此為游喜神方。喜神方活動有大型仿古祭祀表演,儀式結束后,摸“喜神方”巨石,沾喜神的喜氣,以求來年幸福平安。

    公益活動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公益性暑期活動,豐富了廣大青少年的暑期生活,在寓教于樂之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播文化知識。

    小小講解員

    小小講解員于2012年開始。通過發(fā)布招募公告,學生報名參加,經(jīng)過面試、知識培訓、現(xiàn)場指導,最終成為新一屆的“小小講解員”。博物館為孩子們提供了系統(tǒng)、充實的培訓內容,使其了解到講解要領,掌握相關歷史知識;讓孩子們在體驗講解的同時,懂得遵守規(guī)則、培養(yǎng)良好習慣。

    三國小學堂

    武侯祠博物館開展以“穿越三國”為主題的三國小學堂活動。三國小學堂共分兩期招生,每期招生45人。三國小學堂聘請譚良嘯、方北辰等三國文化研究專家為孩子們開展豐富的三國文化課程,讓孩子們通過專家妙趣橫生的解讀來感受傳統(tǒng)的三國文化,課程設置包括《諸葛亮的兒女和家教》、《三國勵志故事》。

    成都大廟會

    “成都大廟會”是成都市春節(jié)期間最大的節(jié)日文化活動,廟會圍繞“三國文化”,展示三國文化內涵,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當代價值。通過看展覽、猜燈謎、鑒珍寶、逛書市等形式營造熱烈和諧的節(jié)日氣氛,讓廣大市民和游客在新春期間充分享受節(jié)日快樂,展示成都深厚文化底蘊和濃郁文化氛圍。

    旅游信息

    2007年武侯祠全年接待游客約290萬人(不含錦里),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173.3669人次(不含錦里),2009年的成都大廟會,半個月時間共接待游客約100余萬人次,比2008年增長25%。截至2015年2月25日,成都大廟會共接待觀眾近70萬人次。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日上午停止發(fā)票,18:00閉館(節(jié)假日不閉館)。

    交通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位于成都市一環(huán)路內,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

    成都市內可以乘坐1路、10路、57路、82路、301路、334路、335路、503路、521路、901路、904路公交到達。

    最佳季節(jié)

    四季皆宜。成都氣候溫和,四季游覽武侯祠均可。

    游玩時間

    2-5小時

    門票

    通票60元/人,學生票30元/人,家庭套票120元/家庭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號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