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麗江古城(旅游景區(qū))簡介

    2021-10-03    麗江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qū),又名大研鎮(zhèn),是中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

    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后期)。麗江古城內(nèi)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巖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黑龍?zhí)、文昌宮、雪山書院、王家莊基督教堂、白馬龍?zhí)端、凈蓮寺、普賢寺等景點。麗江古城有著多彩的地方民族習俗和娛樂活動,納西古樂、東巴儀式、占卜文化、古鎮(zhèn)酒吧以及納西族火把節(jié)等。麗江古城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

    麗江古城

    歷史沿革

    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紀后期),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tǒng)治中心由白沙古鎮(zhèn)遷至現(xiàn)獅子山,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古城名稱來源據(jù)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tǒng)治者姓木,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歸附元世祖忽必烈,駐軍于此。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同年,改麗江路通安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并被封為世襲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余戶,城鎮(zhèn)營建已頗具規(guī)模。

    清雍正二年(1724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馝到任后,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并環(huán)繞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墻。

    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麗江撤地設市,麗江古城的行政區(qū)劃歸麗江市古城區(qū)。

    2012年6月24日至7月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通過了麗江古城微小邊界調(diào)整和緩沖區(qū)的提議,將麗江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調(diào)整到7.279平方公里。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麗江古城位于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的麗江市古城區(qū),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地處云貴高原,中心位于北緯26°52u203250.43u2033, 東經(jīng)100°13u203227.70u2033,全城面積達7.279平方公里。

    氣候特點

    麗江古城氣候受南亞高原風影響,其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干濕季分明,溫度變化不大。雖處高原,終年看見雪山,但雨量充沛,干濕季分明,屬西南季風氣候。

    麗江古城所處麗江壩年日照時數(shù)為2530小時,光能充足,年太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為146.5千卡,為云南省最高值區(qū)。

    地形

    麗江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中部,玉龍雪山下一塊高原臺地上,海拔2416米。麗江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

    水文

    玉泉水源于黑龍?zhí),從象山麓流出,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然后再經(jīng)多次勻水分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

    建筑布局

    麗江古城作為少數(shù)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井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

    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途九軌的中原建城復制影響。城中無規(guī)矩的道路網(wǎng),無森嚴的城墻,古城布局中以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經(jīng)絡設置有著曲、幽、窄、達的風格。麗江古城的格局是自發(fā)性的形成坐西北朝東南的朝向形式。

    以水為核心的麗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現(xiàn)特有的水巷空間布局。橋梁密集是麗江古城最大的特色。在外部造型與結構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藝,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墻、迭落式屋頂、小青瓦、木構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藝術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

    主要景點

    綜述

    麗江古城內(nèi)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巖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麗江古城大水車、白沙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等景點。

    文化古跡

    木府

    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位于古城獅子山東麓,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nèi)有大小房間共162間,中軸線長369米,三清殿、玉音樓、光碧樓、護法殿、萬卷樓、議事廳、忠義坊由西向東排列井然。其內(nèi)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講述麗江木氏土司風云故事的電視劇《木府風云》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萬古樓

    麗江大研古城的西南角有一座山,望去猶如一只守護古城的邪臥獅,即為獅子山,1998年開壁為公園。

    山頂建造的五星古典式全木結構望景樓,名“萬古樓”。樓高32.8米,16根24米長的木柱一柱通頂,樓上有大小12600個納西風格的龍頭,創(chuàng)下世界之最。

    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院

    麗江東巴文化博物院(原稱“麗江縣東巴文化博物館”),位于黑龍?zhí)侗倍,成立?984年7月,時為云南省第一個縣級博物館。占地30畝,設有珍貴文物1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52件。開設有文博館、稀品館和“東巴文化”、民族風情攝影等展館。

    五鳳樓

    五鳳樓位于城內(nèi)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樓內(nèi)的天花板上繪有多種精美的圖案。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珍寶和典型范例。

    方國瑜故居

    方國瑜故居位于五一街71號、72號,由兩重跑馬轉角樓四合主院和兩個三坊一照壁書屋小院及一后花園構成多進院落面。占地1.98廟,總建筑面積1473.2平方米,是麗江古城民居建筑中的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較大的典型院落,被列入麗江古城重點保護民居和古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古城保護管理局開辟為方國瑜故居,2009年9月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正門懸掛有世貢第匾額,為清光緒十年(1884年)立。

    周霖故居

    周霖故居位于古城七一街關門口1號,坐落于萬子橋畔中河西岸。為四合院布局,坐西朝東南,正房樓下設堂屋、設祖先牌位及待客場所,走廊正中掛有梓里模范匾額,為中華民國七年一月吉日勸學所贈給麗江縣學紳周韋明,題字者為云南督軍兼省長唐繼堯,兩廂分儲藏室及廚房。周霖故居為麗江古城重點保護民居。

    普濟寺

    普濟寺位于麗江古城西北6千米的普濟山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為麗江城郊五大喇嘛寺之一,因大殿鋪蓋銅瓦面而聞名遐邇。大殿院落由山門、護法堂(門樓)、正殿、南北廂房組成四合院。正殿平面是長方形,初用土瓦覆蓋,由圣露活佛輾轉西南各地講經(jīng)、集資,于1936年改覆銅瓦,面積為46.4平方米。1988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殿院內(nèi),有兩棵云南櫻花,植于1771年,為云南櫻花之最。

    四方街

    四方街是古城內(nèi)的小吃一條街,街道兩側有數(shù)十家小餐館,每家餐館都有云南特有的米線,且種類繁多,因此這條街也叫“麗江米線街”。四方街是麗江古城中心,據(jù)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形狀而建。這里是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樞紐站,明清以來各方商賈云集,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生息,是麗江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四方街是古城居民開展節(jié)慶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到逢年過節(jié),街北搭起戲臺,各族群眾歌舞表演時間為每天11:10-11:40 14:10-14:40 16:10-16:40三個時段。

    古橋

    在麗江古城內(nèi)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于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于四方街東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該橋系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巖石支砌,橋長10余米,橋?qū)捊?米,橋面用傳統(tǒng)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于兩岸往來。

    科貢坊

    科貢坊位于四方街西側,為一三層建筑。相傳科貢坊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是為楊家的“一門三舉”而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麗江實行“改土歸流”,由原來的土司世襲統(tǒng)治改變?yōu)橛芍醒胝傻挠幸欢ㄈ纹诘牧鞴俳y(tǒng)治,清嘉慶年間,家住科貢巷的楊兆蘭和楊兆榮兩兄弟雙雙中舉,道光年間楊兆榮的兒子楊碩臣又中了舉人,于是官府和民眾損資在巷口建了樓高二層的科貢坊。1944年正月初三毀于火災。三年后,科貢坊重修并升為三層。

    黑龍?zhí)?/b>

    黑龍?zhí)叮ㄓ置袢珗@)公園內(nèi)的古建筑包括龍神祠、得月樓、鎖翠橋、玉皇閣,以及后來遷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國寺解脫林門樓、五鳳樓,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樓及清代聽鸝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

    玉泉龍神祠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和光緒十五年(1889年),玉泉兩次被皇帝敕加“龍神”封號,使之成為中國名泉。五鳳樓又名法云閣,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原建于白沙芝山福國寺內(nèi),1979年遷至黑龍?zhí)丁?/p>

    市博物院位于黑龍?zhí)侗倍,又名東巴文化博物館。博物館收藏有出土文物、歷代書畫、革命文物、東巴經(jīng)書、宗教用品等珍貴文物12000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52件。館內(nèi)開設有文博館、稀品館、東巴文化和民族風情攝影等展館。

    納西人家

    納西人家位于新義街積善巷63號,納西人家以納西婚俗東巴婚禮為主導,由納西優(yōu)秀傳統(tǒng)節(jié)慶習俗、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文化傳習及傳統(tǒng)飲食記憶文化組成。

    納西人家在每周星期二、星期六的10:30-11:00定期舉辦納西族傳統(tǒng)東巴婚禮。納西人家開放時間為9:00-18:00。每天10:30-11:00、14:00-14:30、17:00-17:30三個時段開展民族歌舞表演。

    文昌宮及觀景臺

    文昌宮及觀景臺位于古城獅子山西側。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為麗江首任知府楊馝遷建,是麗江古城內(nèi)的道教寺廟。

    據(jù)《麗江府志略》載:“文昌宮,在城西門內(nèi),知府楊馝遷建,知府靳治岐重修”。文昌宮是道教中專司文筆學問的“文昌帝君”的道觀。歷史上,每年二月初三由地方長官、鄉(xiāng)紳、社會名流及讀書學子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祈求地方文風昌盛、人才輩出、財源廣進、風調(diào)雨順。

    王丕震紀念館

    王丕震紀念館位于新華街翠文段71號,于2013年為紀念納西族文壇奇才王丕震所建。

    天地院

    天地院位于麗江古城新華街黃山下段12號,科貢坊內(nèi)第二道北叉的巷子內(nèi)。

    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

    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位于光義街現(xiàn)文巷28號,是一個以納西象形文字繪畫為主題,集展覽、銷售、體驗和學習為一體的民間綜合性藝術館。

    納西傳統(tǒng)民族服飾店

    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位于光義街官門口6-7號,是一個展示、體驗納西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窗口。

    雪山書院

    雪山書院位于五一街王家莊巷公房37號,是清末納西族接受漢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雪山書院于2012年起創(chuàng)辦麗江講壇,于每周六下午開講。

    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

    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位于五一街王家莊巷基督教堂旁,是古城內(nèi)集中展示、體驗傳統(tǒng)手工藝的窗口。館內(nèi)分為東巴陶藝、東巴造紙、納西皮藝、納西銅器、納西刺繡、納西木雕等展示區(qū)域。

    王家莊基督教堂遺址

    王家莊基督教堂遺址位于五一街王家莊巷75號,是麗江古城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輝映的見證。教堂由英國傳教士安永靜、杰西夫婦于1921年設計建造,結合了歐洲風格與麗江納西民居建筑風格,是古城內(nèi)一棟獨具特色的建筑。教堂為土木結構建筑,高15米,頂部蓋瓦,呈東西向長方形布局,四個角落分別立有四個磚柱,也是麗江最早的磚柱建筑物。

    1996年麗江“2·3”大地震后建筑物受損嚴重, 2014年10月正式啟動了原址原貌修復建設工程,至2016年3月修繕完成建設開館。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位于五一街文生巷7號,始建于1875年,博物館是完整展示麗江傳統(tǒng)民居“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的重點保護民居。

    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

    麗江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位于古城南門光義街白龍廣場。建于2015年,是以麗江古城歷史發(fā)展脈絡和遺產(chǎn)保護為主線,利用科技手段展現(xiàn)麗江古城最具特色歷史文化元素為主要內(nèi)容的展示館。

    展示館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麗江古城志》為藍本,通過陳列、圖文、聲、光、電、多媒體演示和數(shù)字表現(xiàn)等形式,采用中、英雙語,全面展示了麗江古城的歷史沿革、文化特色、遺產(chǎn)保護、自然環(huán)保等內(nèi)容。

    白馬龍?zhí)端?/b>

    白馬龍?zhí)端挛挥诠饬x街光碧巷50號, 1949年前為白馬龍?zhí)洞鍙R,1995年10月20日經(jīng)麗江縣政府批準為漢傳佛教寺院。

    寺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麗江知府樊好仁主持修建。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光緒八年(1882年)村民集資重建。寺前為白馬龍?zhí)丁?/p>顧彼得舊居

    顧彼得舊居位于獅子山西路義正辦事處金甲村38號,為俄國作家顧彼得在麗江古城期間租住工作生活的民居。顧彼得舊居于2016年原址修復。

    凈蓮寺

    凈蓮寺位于獅子山北麓,新華街雙石段128號,又名嵌雪樓,清道光年間著名詩僧妙明法師按納西族建筑風格建造,是古城內(nèi)佛教寺廟之一。

    普賢寺

    普賢寺位于七一街崇仁巷76號,是古城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廟,建于清道光年間,寺內(nèi)供奉普賢菩薩。

    文革時期,普賢寺曾遭到破壞,1987年由附近居民集資得以重建,每逢初一、十五及重大節(jié)日都有信佛居民和游客前來燒香拜佛。在1996年“2·3”大地震中,普賢寺是麗江古城內(nèi)兩個沒有受到破壞的古建筑之一。

    普賢寺建筑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院落,大殿為平房、座西朝東、單檐九脊懸山頂抬梁式建筑,南北兩面各有三間廂房,東邊是兩層重檐懸山頂門樓。大門左側立有清光緒十二年(1886)的“永遠遵守”石碑。

    周霖藝術紀念館

    周霖藝術紀念館位于麗江古城七一街,于2017年4月起開始建設,場館建筑面積330平方米,為納西族傳統(tǒng)的“三坊一照壁”民居院落,總投資600余萬元。

    紀念館內(nèi)陳列展示了80余幅周霖不同時期的畫作,向參觀者展示了周霖歷經(jīng)磨難、奮發(fā)圖強、敢為人先,最終攀登上個人藝術高峰的不凡人生;也展示了周霖作為一代大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歷史人文

    民俗文化

    麗江古樂

    麗江古樂,俗稱納西古樂,是流于麗江大研古城及其周邊納西族聚居區(qū)的古代音樂遺存。由崩石細哩(漢譯為白沙細樂)、麗江洞經(jīng)音樂和祭禮音樂三部分組成,其樂曲以器樂合奏為主,亦有歌曲和歌舞曲。演奏崩石細哩的樂器有篳篥、波波、蘇古篤、二簧、胡琴等。

    東巴音樂

    東巴音樂是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一種曲調(diào),并有器樂伴奏,是東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音樂流傳于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于東巴經(jīng)和東巴畫中。除了占卜經(jīng)書以外,東巴經(jīng)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xiàn)出來的。根據(jù)東巴主持祭祀規(guī)模的大小和說唱水平高低,分為大、中、小東巴說唱。每一種祭祀儀式都有特定的說唱內(nèi)容和主要的唱腔。

    白沙細樂

    白沙細樂在納西語中稱為伯石細里,又叫別時謝禮。相傳為元人遺,演奏時樂隊人數(shù)不固定,以合奏為主,同時伴有歌和舞。具有濃陽歷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中國屈指可數(shù)的幾部大型古典管弦樂之一,為歌、舞、樂相結合而成的套曲,被譽為活的音樂化石。

    東巴儀式

    納西族東巴教是納西族原始宗教向人為宗教過渡的一種宗教。多達30多種的東巴教儀式是納西東巴文化的主要載體,即用象形文字記載在東巴經(jīng)書里的內(nèi)容通過各種宗教儀式表現(xiàn)出來,并以宗教儀式傳承下來。這些儀式力圖詮釋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矛盾,與納西族先民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祭天》、《祭風》、《祭署》、《祭丁巴什羅》等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儀式。

    素神儀式

    “素祖”是納西族傳統(tǒng)的結婚儀式,又稱“抱麻抱”。納西人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養(yǎng)在每個家庭的素簍里。舉行這個儀式時,在東巴的主持下,將新娘的素神從其家庭的素簍里請出來,迎進新朗家庭的素簍里,與新朗家庭的其他成員的素神結合為一集合體。在新郎新娘頭上抹酥油是儀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祈壽儀式

    祈壽儀式稱為“汝眾華”,是納西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延年益壽的活動。是東巴教中最重要的祭祀儀式之一。在儀式中除了布置神壇,懸掛日、月、仙鶴、七星旗、擺放祭品、神石以外,最突出的是設一棵代表“迎華神”的華塔和一棵代表華神梯的柏樹。主祭東巴為主祭人家迎華神,求壽緣、求神福澤。將酒、米撒向人群是儀式的最高浪潮。

    占卜文化

    占卜是納西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羊骨卜、雞骨卜、海貝徙、巴格卜星卜、手指卜、左拉卜等數(shù)十種占卜。

    麗江壁畫

    麗江壁畫,又稱白沙壁畫”,是明代領主經(jīng)濟繁榮,納西族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結晶。這些壁畫分布在白沙,大研鎮(zhèn),束河,中海,漾西,雪嵩等村鎮(zhèn)的十多處寺廟中,是于明出至清乾隆年間陸續(xù)制作完成的。壁畫融漢、藏、納西文化為一體,眾教合一,展示了藏傳佛教和儒、道等生活故事。白沙壁畫對各種宗教文化和藝術流派兼收并蓄,獨樹一幟。

    民族節(jié)日

    麗江古城納西族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主要有甲子會、重陽節(jié)、中秋節(jié)、祭祖節(jié)、火把節(jié)、藥王節(jié)、端午節(jié)、泉水會、清明節(jié)、騾馬會、龍王廟會、三多節(jié)、牧童節(jié)、北岳廟會、白沙農(nóng)具節(jié)、春節(jié)等。

    甲子會

    甲子會,納西族舊節(jié)慶。古時用天干地支紀年,天干有10個,地支有12個,干支相配,每60年遇一甲子年。這年麗江納西族各宗教界都要舉行花甲盛會。甲子會開始那天,各教徒集中在玄天閣廣場上,進行傳召36尊天神活動,游街時各教徒爭著獻藝。東巴們則手持皮鼓和板鈴,綠衣綠帽,反復表演“降魔鎮(zhèn)妖”舞蹈,會期7天。

    祭祖節(jié)

    祭祖節(jié)又稱中元祭祖節(jié),納西語為“波敬”,意為“燒包”。與漢族中元令節(jié)相同。一般于農(nóng)歷七月十一至十四明晃晃會行,舊時延至十五日。各家皆在家中祭祀祖先。祭祀時間以本村、本族習慣而有長短。祭祀的“包”,是印有經(jīng)符圖的紙袋,內(nèi)裝白草紙、金銀紙,封面上寫好某某考妣的名字,某某祭奠,背面寫日期,每對祖先一袋,放于盤中,并帶香、茶、酒等祭品,到門外念名字迎至家中,供于正房香案上。祭品不可少的有兩種鮮果(海棠果、花紅)。飯前拜祭有雞、豬、魚等葷菜。

    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納西語稱“創(chuàng)美生恩”,是納西族傳統(tǒng)節(jié)慶之一,于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舉行。關于火把節(jié)的傳說有多種;一,玉皇大帝不滿人間的生機盎然,派天將去燒人間的民居村落,而天將不忍破壞這人間的美景,讓人們連燒三夜火把螨玉皇大帝。從此,人們每逢六月就燒火把以示紀念。二,唐朝時云南分為六詔,南詔為了消滅其他五詔,宴請各詔主于松明樓,然后被焚燒,納西族的祖先越析詔(麼些詔)主也死于其中;鸢压(jié)是為紀念這件事而舉行。每逢火把節(jié),納西族群眾白天斗牛、摔跤、對唱民歌,夜里家家點燃火把,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藥王節(jié)

    藥王節(jié),納西族古代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舉行,在正房上火塘處祭拜藥王,用艾蒿紡織成草人掛于正房門上,以阻病魔侵入;少年兒童要采集山花插于蒿草人上或祭藥王火塘處,以討藥王喜歡;家人頭上戴用蒿草編成草環(huán)以辟邪,晚上品嘗藥酒,酒內(nèi)泡有菖莆、隔山消、牛黃等藥物;牲畜飼草要拌入龍膽草等草藥,藥王節(jié)近似端午節(jié),后與端午節(jié)合并。

    騾馬會

    騾馬會,納西族重要集會,每年分別在農(nóng)歷三、七月中旬舉行,會期一般14天,以大牲畜交易為主,直接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會期中,滇西北各地的群眾前來交易,屆時,還舉行賽馬、文藝演出、各種體育活動和歌手的對唱活動。此會源于民國初年,原在黑龍?zhí)杜e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獅子山腳廣場舉行,70年代后改在縣城東郊,90年代末改在拉市海東或古城周邊舉行。

    特色美食

    雞豆涼粉

    雞豆涼粉以雞豆為主要原料做成食品。做法是把雞豆泡透磨細過濾成漿,然后煮熟成灰白色,倒入各種容器冷卻后成形,即可食用。夏季以涼食為多,天氣轉涼少許油煎熱食。暑熱天氣,拌以辣椒粉、殺青后的韭菜、綠豆芽、菠菜以及花椒油、麻子鹽、芥末等幾種佐料。此外有鹵粉拌煎黃的涼粉在籠里蒸熟而成的粉蒸涼粉,多用于素齋。

    麗江粑粑

    麗江粑粑主要原料是精細的麥面、火腿、化油。文火烤熟,色澤金黃,有咸甜二味。麗江粑粑的另一品種為鍋鏟粑粑,制作中大多數(shù)用火鏟烘烤,做熟后可以存放較長時間。

    麻補

    麻補,漢語叫米灌腸,或叫飯腸。用鮮豬大腸,蒸到半熟的米或糯米趁熱拌上鮮血或蛋清,和各種香料,灌緊大腸內(nèi),封好口蒸熟可食用。因制作的方法不同,用鮮血的為黑麻補,用蛋清的叫白麻補,每年冬季殺年豬,家家都灌麻補招待親友。親友不能到家,第二天需送去一節(jié)麻補和鮮肉,表示敬意。

    灌豬肺

    灌豬肺:新鮮豬肺,吹脹肺,將小粉或蕎面及香料調(diào)好的糊糊由肺管倒入,輕輕拍打直到灌滿為止,煮熟切片或油炸均可。

    吹豬肝

    吹豬肝:冬季把鮮肝吹脹曬干,臨用時煮熟,切成片拌上酸醋、辣子、香菜等做成涼菜。

    青嫩玉米糕

    青嫩玉米糕,納西語稱增念捻。一般用宴席上,老少皆宜,有季節(jié)特點,做法將剛成熟的青嫩玉米棒子用小刀,把玉米粒刮剝,揀盡雜質(zhì),磨之,與紅糖末摻和揉勻,勺舀二兩玉米漿面為一個糕放入一兩片新鮮玉米包葉,舀成若干個糕,將其蒸熟即可食用。

    糯米粑粑

    糯米粑粑,納西語挪汁。有兩種做法:一種為清水抖糯米面,加入茴香尖,一種為米酒、清水拌糯米面,捏成3公分左右的餅狀,油煉熱,將餅煎入油中,挪汁發(fā)泡,呈金黃色,用漏勺撈起,兩餅夾糖,放入盤即可吃。挪汁多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用,尤其大年初一,清時祭祀的必用之物。

    青松毛粘糯米餌塊

    松毛粘糯米餌塊,納西語挪妥司。這種食物,形狀奇特,是臘月二十四夜供灶神時的祭品。工藝:糯米煮熟九成,用礁春成餌塊,掰成一兩左右的小坨,捏壓成三四毫米厚的圓片餌塊,置于松針葉間;鹂、油煎均可。

    月餅

    月餅,納西族中秋節(jié)傳統(tǒng)食品,有的春節(jié)和辦喜事也做。用紅糖、麥面粉、香油、小蘇打,和好后做成圓形,再撒些芝麻,放在一個平底鍋上,用粟碳火烘烤,上覆以燒著粟炭火一胩平鍋,待聞香味,拿掉上面平鍋,取出放入竹簸箕。有大小兩種,小者直徑15-20厘米,大者直徑40百米左右,有各種圖案。中秋節(jié)前夕,有分送親戚或近鄰習俗。春節(jié)或喜宴時,需先上月餅、蜜餞等甜點。

    蜜餞

    蜜餞,納西語米晶,歷史悠久。用自制的麥芽糖或紅糖煮各種水果后,用陶罐封裝可以長期保存。每逢年節(jié)或造屋建房、迎娶嫁女請客時都需自備的甜點,除了用各種水果制作外,常用紅蘿卜、生姜、藕、南瓜等制作。

    鉺塊

    餌塊,納西語稱為戲猛都。用米蒸熟后,用石礁趁熱舂制而成,大多在過春節(jié)前制作,也有用麥粒或燕麥蒸熟制作,可蒸、煮、烤食。餌塊可用青松毛等物覆蓋陰藏,可放置半個月左右。

    酥油茶

    酥油茶,納西語叫麻冷。納西族民間飲品,常為早午飯佐餐。麗江地處高寒山區(qū),氣候寒冷,而酥油茶的特點是耐寒、耐餓、耐渴,是一年四季都可飲用的油茶。一般為水燜粑粑下酥油茶茶,再炒上一盤炒洋芋或其他菜肴,很可口。制作法:先熬一鍋紅茶或綠茶,將酥油和鹽、核桃仁(舂碎)雞蛋攪拌后放入備好的酥油筒中,將熱茶水潛心入筒中用攪拌桿上下攪拌,讓茶和油融合成乳狀,便可飲用。

    糯米飯

    糯米飯為納西族冬至食品。頭一天糯米要用冷水泡軟,早用甑子蒸熟,拌白糖、紅糖食之,食前要祭祖、祭灶。

    氽湯

    氽湯,納西語稱為氽湯伙。氽湯為漢語借詞,伙即湯。水沸后,放入肉末或小肉團,再加蔥花、芫荽,即食。過去一般供病人、老弱食用。

    五色菜

    五色菜為納西族民間傳統(tǒng)菜。用料:木耳、豬肚和豬腸、豆腐、紅蘿卜、小蔥、精鹽。制作方法:先將豬肚和豬腸洗凈煮熟,木耳泡開洗凈用水煮好,再把木耳放入豬肚和豬腸內(nèi),再加豆腐、紅蘿卜(切好)、小蔥和精鹽,煮到紅蘿卜熟即可食用。

    銅火鍋

    銅火鍋為納西族傳統(tǒng)菜。制法是將青菜、暴腌豬排骨、粉絲、粉皮、豆腐塊、水發(fā)木耳、香菇、洋芋、鮮山藥墊底,再放上帶骨閹雞肉塊、火腿片、酥肉、去骨豬腳塊、肉丸子,然后用紅蘿卜刻成5朵小花放在面上,注入肉湯,點燃爐火。沸時下入姜末、草果面,再用鹽、咸醬油、醋、麻油、花椒油、蒜泥、芫荽制成蘸汁蘸食。

    雞啄豆腐

    雞啄豆腐,納西語安巴久,納西族民間傳統(tǒng)菜。雞肉切成小塊,先用肥火腿煎炒,放水煮到七成熟加鹽,加瘦火腿、嫩豆腐,放小蔥。

    納西烤肉

    納西烤肉是是麗江茶馬古道上的一道傳統(tǒng)的馬幫菜,又叫瓦片烤肉,主料為五花肉經(jīng)過香料腌制,后放在自制的烤爐內(nèi)用當?shù)靥赜械睦跆嘉幕鹂局贫。可直接烤熟食用或烤半熟后儲藏,食用時油炸放入薄荷炸焦即可。

    古城特產(chǎn)

    麗江古城是滇西北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手工藝品產(chǎn)地,因此,西南各地的特產(chǎn)在麗江均可買到。在麗江古城中心有一塊近6畝地的方形街市,四周均是整齊的店鋪,俗稱“四方街”,是麗江最具傳統(tǒng)的購物集市。

    熱巴鼓

    納西族熱巴鼓鼓面呈圓形,核桃木為框,兩側系繩,各拴一小木片,帶柄。演奏時兩手轉動鼓柄,鼓兩側木片擊鼓發(fā)出聲音,用于納西族東巴跳神。

    東巴掛毯

    東巴掛毯系麗江毛紡廠的工藝產(chǎn)品,采用當?shù)貎?yōu)質(zhì)的細羊毛,精編細織而成,圖案為黑色羊毛繪制,以納西古老的東巴字畫和富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構成。

    小涼山蘋果

    小涼山蘋果有“小涼山”之譽的寧蒗縣,境內(nèi)氣候溫暖,陽光充足,非常適宜蘋果生長。小涼山蘋果色鮮、個大、味甘、多汁,以“金帥”、“紅冠”、“紅元帥”等幾個品種為上品。

    豬膘肉

    豬膘肉:做成的豬膘似琵琶,土名又稱琵琶肉。舊時不論山區(qū)壩區(qū),冬季均有制作的習慣,今漸少。豬膘的制作方法非常特殊,將豬宰殺后燙皮去毛,剖開剔除全部骨頭和五臟,用各種香料涂撒內(nèi)部,嚴密縫合刀口,浸透鹽水,曬干壓平。

    麗江雪桃

    麗江雪桃是桃樹新品種,麗江雪桃水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可達14%左右),含人體必需的20種氨基酸中的15種(蘇氨酸和胱氨酸除外)也有鉀、鈣、鐵、鎂、鋅、錳、銅、磷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zhì),沿襲了桃具有補中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腸通便的功效。

    東巴扎染

    東巴扎染,借鑒了白族扎染和苗族臘染工藝,加入東巴文化的元素,東巴文的象形和民間工藝結合在一起,使得東巴扎染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裝飾性。

    螺旋藻

    麗江程海是世界上三大生長螺旋藻的湖泊之一,而且生長的鈍頂螺旋藻是最為優(yōu)良的品種,螺旋藻所含的成分使其具有保健和醫(yī)療雙重功效。

    松茸

    松茸學名松口蘑,別名大花菌、松茸、剝皮菌,納西語稱“裕茂蘿”,是麗江地產(chǎn)菌類中的山珍,產(chǎn)品主要由麗江空運出口,有鮮貨和鹽漬兩種。松茸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和維生素B1、B2、維生素PP等元素。

    蘇理瑪

    蘇理瑪是一種度數(shù)低、味道清香酸甜的飲料,寧蒗摩梭人和普米族稱其為“酥哩嘛酒”。色淺黃,內(nèi)含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維他命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

    雪茶

    麗江雪茶是一種空心草芽狀的地衣類茶科植物,生長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潔白如雪而得名。雪茶性涼,味甘苦,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平肝降火、滋陰潤肺、降脂降壓等藥用價值,可單獨用開水泡飲,也可與茶葉、菊花、甘草等同泡。

    東巴木雕

    東巴木雕主要以杜鵑木為材料,這是一種喬木,四五月份開花,雕刻家們在這種木頭上,用線刻、浮雕、立體雕的手法,雕出圓形、方形、立體的圖案。

    青刺果

    青刺果是一種野生植物,被納西族、藏族群眾和摩梭人視為“吉祥樹”和“百花之王”,祖祖輩輩一直沿襲加工青刺果食用油,并廣泛用于民間的醫(yī)療保健、護膚、美容。

    旅游信息

    景點門票

    根據(jù)國務院《風景名勝區(qū)條例》、《云南省風景名勝區(qū)管理條例》、《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云南省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關于調(diào)整麗江古城維護費收費標準的通知》(云發(fā)改收費【2007】252號)、《麗江市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暫行辦法》,由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向到麗江市古城區(qū)、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境內(nèi)旅游及從事其他活動的人員收取麗江古城維護費,專項用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麗江古城保護管理,麗江古城維護費的收費標準為:每人次80元,征收時間為:早上8:30--下午7:00。

    2019年1月1日起,面向游客收取的麗江古城維護費由每人次80元降為50元。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交通指南

    內(nèi)部交通

    1、出租車

    麗江古城內(nèi)無出租車,禁止機動車通行。麗江主要的士停靠點位于古城與新城區(qū)交界的玉龍橋附近。

    2、公交車

    麗江市區(qū)的公交車多為無人售票車,票價實行1元一票制,不設找補;除此以外,市區(qū)內(nèi)微型車或小貨車,為一元一票制。

    市區(qū)重要公車線路
    線路站點
    1路新大街—麗江賓館—民航站—客運站—民主路
    2路民主路—客運站—正東路
    3路南環(huán)路—客運站—新大街
    5路新大街—長水路—拉市鄉(xiāng)
    6路新大街—北郊小區(qū)—白沙街
    7路新大街—白沙壁畫—玉峰寺—甘海子—云杉坪
    資料來源: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以實際為準。

    3、租車(自行車)

    麗江市內(nèi)有租車服務,僅限于自行車(統(tǒng)一為山地車)。麗江紅太陽廣場有自行車出租服務,麗江古城內(nèi)不能騎自行車,只有出城或去較近的景點才需要租自行車。

    外部交通

    航空:麗江境內(nèi)有麗江三義國際機場。全國各地開通多條直飛麗江的航線,如深圳、北京、廣州、上海、成都、西安、重慶、南京等,可選擇先飛昆明或成都,再從昆明(成都)轉機或乘車前往麗江。

    麗江機場距離古城28公里,從昆明飛往麗江,空中行程約50分鐘。游客可在昆明市拓東路省民航購票中心(省煙草大樓對面)、麗江縣;勐焚徠。

    麗江機場有民航專線車往返于機場和縣城之間,終點站為新城云南航空公司售票處門口,途中會經(jīng)過麗江古城入口,車程30分鐘。

    鐵路:麗江有到大理、昆明的火車,票價最低33元。

    公路:麗江地處滇、川、藏三省交匯處,進出麗江以公路最為普遍,麗江有多個汽車客運站。

    相關資訊

    古城榮譽

    1986年12月,麗江古城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1987年12月,云南省政府公布其麗江古城普濟寺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上根據(jù)文化遺產(chǎn)遴選標準C(II)(IV)(V)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1年10月,麗江古城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

    2002年,麗江古城榮登“中國最令人向往的10個城市”行列。

    2009年9月,麗江古城方國瑜故居被列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7年11月17日,麗江古城獲評2017最受網(wǎng)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zhèn)。

    價值意義

    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xiàn)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zhì)特征。麗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聚居地,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人類民族發(fā)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1.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兼有水鄉(xiāng)之容、山城之貌,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shù)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自具納西族獨特風采。古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價值是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chǎn),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城鎮(zhèn)建筑中所特有的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和進步意義

    2.麗江古城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xiàn)存古城中為罕見的,是納西族先民根據(jù)民族傳統(tǒng)和環(huán)境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

    3.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麗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tǒng)生活習慣,在長時間和特定的區(qū)域里對納西民族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部分遺產(chǎn)價值為人類己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著獨特的歷史見證。

    4.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jīng)濟的有機統(tǒng)一體,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范。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于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是地方民族文化技術交流融匯的產(chǎn)物,是中華民族寶貴建筑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統(tǒng)人類居住地、土地使用提供了杰出范例,為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處理人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研究參考。

    5.麗江古城是研究人類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史料,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集中體現(xiàn)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fā)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史料。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