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陜西省的傳統(tǒng)舞蹈。?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qū))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漢族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概況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把砀琛钡钠鹪,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爭。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后,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fā)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是一種用鑼鼓等伴奏,將舞蹈,歌唱等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民間主要流傳著唱秧歌、扭秧歌、戲曲秧歌、戲劇秧歌四種型式。
每逢重大節(jié)日,例如新年等,城鄉(xiāng)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秧歌是中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fā)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秧歌劇團和朔州市大秧歌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中國廣泛流傳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傳統(tǒng)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于廣場表演。這個舞蹈與農業(yè)勞動密切相關。由勞動的步法,作為舞蹈步法的基礎,在藝術上加工,并且使群眾的隊舞整齊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漸成為祝賀性、娛樂性的新年社火隊舞,表演內容多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學者吳錫麒在其《新年雜詠抄》一書中認為宋朝流行的民間舞蹈《村田樂》是秧歌舞前身。
清黃濬《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u2018秧u2019或作u2018姎u2019,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xié)。” 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段餍幸娐動洝罚骸靶陆p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心澈檬抡撸餮敫缭~。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庇钟浶陆裰{:“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 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象,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謝曉鐘《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jié)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后,“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藥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后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歷史起源
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zhèn)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wèi))指揮鎮(zhèn) 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chuàng)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于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于漢,創(chuàng)于明,興于大嵩衛(wèi)城(今鳳城)。
乾隆三十五年海陽柳樹莊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鑒蜀歌了。另外,海陽秧歌中"樂大夫"俗有"螳螂門"、"八卦門"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動作汲取了不同拳術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風格特色
特點
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zhí)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后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
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tǒng)一。五是走陣多變,布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
構成
海陽秧歌的隊伍主要有"執(zhí)事、樂隊、舞隊"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zhí)事部分,由三眼銃、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
樂大夫是舞隊的指揮,左手抱傘,右手執(zhí)甩子,關于其身份,民間傳說不一,有說是一看場佬,反穿皮襖是為御寒,手抱雨傘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也有說是一過路大夫,手執(zhí)馬甩是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組成,武生扮相,排在隊伍前列,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單手擊鼓,左手雖持鼓槌但不擊鼓,只隨節(jié)奏相應地做動作。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則,而節(jié)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鑼(一板三眼)。歌曲多為民間小調,演唱時,中間進有打擊樂插入,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跑四川》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笛子、笙、二胡等樂器伴奏。
基本動作
海陽秧歌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風格。即"大架子秧歌"與"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qū),以顏明玉、王發(fā)為優(yōu)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傳于海陽。
西北部地區(qū),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當秧歌隊串街走陣時,主要是以兩豎排隊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貫串始終。
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鑼鼓鏗鏘、萬馬奔騰,宛若大河滔滔。小場子多是雙人舞、多人舞。
發(fā)展歷程
1958年,文藝工作者對海陽秧歌進行了搜集和整理,把這一民間藝術搬上文藝舞臺。于1959年拍成電影,從此海陽秧歌躍居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中央、省、地市舞蹈工作者,在學習掌握海陽秧歌豐富的舞蹈語匯和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前后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這一民間藝術特色的舞蹈。
總政歌舞團、解放軍藝術學院創(chuàng)作的獲獎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現出了鮮明的海陽大秧歌的藝術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系,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
1994年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jié)",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同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12月份又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jié)幕式的演出。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獲榮譽
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課程。
1994年9月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jié)",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
1994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并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jié)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
1995年10月,在’95金華中國優(yōu)秀民間廣場舞蹈展演中,榮獲最高獎--優(yōu)秀表演獎。
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jié)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96、97年連續(xù)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拍攝演出。
1997年海陽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8月,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前的暖場演出。
種類區(qū)分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qū)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tǒng)稱為“秧歌”。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chuàng)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曲調。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
華北秧歌
關于華北秧歌,李炳衛(wèi)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并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藥、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qū)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莊秧歌”,“大營秧歌”等!盎孛裱砀琛笔呛幽鲜閿挡欢嗟幕刈迕耖g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tǒng)秧歌有區(qū)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fā)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帶三千回兵平亂。戰(zhàn)亂平息后,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杰(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莊秧歌”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淵源于高平市東南鄉(xiāng),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jié)、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fā)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板、選板等。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清同治六年官府明令禁唱。作家趙樹理十分喜愛秧歌劇,60年代曾編寫秧歌劇本《開渠》。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qū)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zhí)傘燈領隊”者,相當于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于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陜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huán),右手執(zhí)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tǒng)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jié)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并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陜西秧歌
陜北地區(qū)把燈節(jié)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jié)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于領唱傳統(tǒng)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后一句。燈節(jié)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
陜西榆林保寧堡鄉(xiāng)和米脂縣郭辛莊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jié)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u2018沿門子u2019,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
湖北秧歌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云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u2018花燈u2019,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于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u2018耍元宵u2019。”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其他相關
陽戲
湘西有一種地方小戲稱陽戲來自秧歌,陽戲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陽戲又叫“柳子戲”。無論南、北路陽戲,都移植過木偶戲的劇目。
貴州天柱一帶流行的“天柱陽戲”,演出往往以丑角為主,“起步時要抬腳”,“走邊轉彎轉身抬腳,類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場都要開四門,鑼鼓伴奏!痹诤,稱人戲為“高臺戲”,傀儡戲為“矮臺戲”。丑角“起步時要抬腳”,正是福建小梨園戲中“傀儡腳”的動作,純系模仿傀儡而來。
值得提出的是,貴州、四川等地的儺戲,也稱為“陽戲”或“揚戲”。通常對“陽戲”名稱的解釋是:娛人的“陽戲”與娛神的“陰戲”相對而稱,故名。其實,無論陽戲、陰戲,都是儺戲,在演出場所、時間、形式、目的諸方面,都沒有什么區(qū)別。而且,“陽戲”又可以寫作“揚戲”,用陰、陽相對而稱是無法解釋的。
儺戲稱“陽戲”,與傀儡戲稱“陽戲”原因相同。湖南儺戲《大盤洞》第四場,有“櫻哥”教“桃花”唱蓮花鬧的場面。這“櫻哥”相當于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云南、四川都有梓潼戲,“一般由新婚、婚后不育、有女無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請去演出,意在求子還愿,祈神賜福! 又名“子童戲”、“陽戲”,其實就是儺戲的一種。二者的關系很清楚,可見“陽戲”祈禱生殖的旨意。在元雜劇中,皇帝往往稱其后妃為“子童”或“梓童”!稘h武故事》曾講到衛(wèi)子夫入宮,歲余不得見,涕泣請出。武帝則因夜夢“梓樹”而幸衛(wèi)子夫,從而得子,并立子夫為皇后。這或許就是帝稱后為“梓童”的開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戲的來歷。而又名“陽戲”者,則是從童子—姎哥—秧歌—陽歌而來。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羅甸縣羊腸鄉(xiāng),流行著陽戲!瓣枒虬嗬餄h族人多一些,但和該戲有關的習俗,卻以布依族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著u2018送子娘娘u2019、u2018童子u2019的小偶像(約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長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親戚朋友幫助,到供有u2018送子娘娘u2019的家里去u2018偷u2019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這些人來u2018偷u2019童子的,則任其偷走,不聞不問,內心里得到一種愉快的感覺。童子被盜走到無子的家后,主人家即用紅綢包好,藏在不易丟失的地方,同時向神靈許了獲子的愿望,而當懷孕生育小孩之后,就要請u2018陽戲u2019班來唱戲慶賀”可見“陽戲”中求子內容所占份量及其與傀儡戲的關系。因為,“送子娘娘”與“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當作神來祈禱的。
英歌
英歌是將擊鼓舞蹈(武迓鼓)與“戲裝”表演(文迓鼓)分作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保留了訝鼓的名稱 “鶯歌”,而將戲劇性的表演稱“后棚”。
宋江陣
福建、臺灣有一種名為“宋江陣”的娛樂形式,亦即英歌,卻索性連“英歌”、“秧歌”之名統(tǒng)統(tǒng)舍棄,換上了在漢族人看來名實相符的新名稱。然而,漳州、泉州卻把飾童男女巡游稱作“迎閣”,仍帶有秧歌、訝鼓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