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道教老君造像,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 清源山 風景名勝區(qū)主景區(qū)內(nèi),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彼募锸恰俺,苦縣、歷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jù)《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绷攘葦(shù)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石像頭戴風帽,額紋清晰,兩眼平視,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蒼髯飛動,臉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憑幾,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顯 空山幽谷,離絕塵世。頭、額、眼、髭、須等細雕刻獨具匠心。整個石像衣褶分明 ,刀法線條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張而不失其意,渾然一體,毫無多余痕跡。逼真 生動的表現(xiàn)了老人慈祥、安樂的神態(tài),因而成了一種健康長壽的象征。泉州民間俗 語“摸著老君鼻,活到一百二“,但是真要摸到它的它卻也不容易呀。中外藝術(shù)家 把它視為東方石雕藝術(shù)珍品,莫怪四方游客慕名而來。該造像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 單位。
主要景點
老君巖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蔚為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jīng)風歷雨,保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nèi)外游客、很多學(xué)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F(xiàn)在老君巖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熱點。法國學(xué)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在老君巖題言:“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巖,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蔽覈(guī)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在泉州清源山山腳下有一尊老君巖神像,曾有一個這樣的神話:
老君是個老頑童,活得十分快樂,他常常趁天庭無事時偷偷溜出去欣賞人間的風光 ,被玉皇大帝知道時便找了個借口蒙混過去。
一天,老君又偷偷溜到人間來到泉州清源山觀景。當他望著這如詩如畫的山景,聞著這沁人心脾的花香,完全陶醉在這一切中的時候,一陣刺耳的尖叫聲和驚天動地的響聲混合一起,擾亂了老君的心情。老君怒氣沖沖地朝發(fā)出聲音的地方飛去。他看見 一個大火球朝驚慌失措的人們撲去,一時怒火沖天,與火球打斗了起來,由于兩人武功相差不大,一時難分高低。老君使出了絕招,猛打了一通,將火球打回原形,火精元氣有所大傷,自知打不過老君,便隨口叫了聲:“師傅!你終于來了!快救救我!”老君轉(zhuǎn)頭一看,心里納悶了:什么嘛,哪里有人啊?待老君轉(zhuǎn)過頭來時火精已經(jīng)逃之夭夭了。他為了火精不再來騷擾人民,便舍身化成一尊神像,守鎮(zhèn)清源山腳下,清源山的人們十分感謝、敬佩老君,便將這座神像稱做老君巖,也成為了著名的風景區(qū)!
這就是老君巖的傳說,一個歷史悠久的神話故事!
老君巖是 武當山發(fā)現(xiàn)的雕鑿年代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石窟。
據(jù)記載,宋天圣九年,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太玄觀。宋末毀于兵火,元代重建,設(shè)有山門庵等建筑。至明永樂十年又敕建山門、廊廡、道房23間。到了清代,洞外建筑全部荒廢,現(xiàn)僅存半圓形巖洞。
石窟正中鑿刻老君像一尊。老君像座姿端莊,呈天盤修煉狀。老君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太上老君,他的名字叫李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他的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被道教奉為圣典,他本人也被道教尊奉為始祖。
老君巖現(xiàn)存遺址面積約兩千平方米,它當年所營造的是道教最高尊神居住的環(huán)境,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寓所,也被稱為“三清境”。因此當年這里的設(shè)置十分考究,明朝皇帝派遣到武當山的第一任提點任自垣對此地大為贊嘆,曾長時間在此居住,編纂《太和山志》并付梓成書。
在老君巖石窟的左邊有一摩崖石刻群,上面有“太子初入武當”、“蓬萊九仙”等石刻,均為淺浮雕造像。蓬萊九仙都騰云駕霧,飄飄欲落,他們腳下是一條四爪龍。在武當山上有這樣大面積的石窟及摩崖石刻,同時又匯集了宋、元、明、清四朝宗教祀典文字,這在研究武當山宗教及歷史是難得的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