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說書是陜西省延安市的曲藝。
陜北說書是西北地區(qū)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于陜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diào)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diào),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過去均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為一人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三弦或琵琶,此外,還有綁在小腿上的,以兩塊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綁在手腕上的,稱“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這是作為打節(jié)奏用的。有影響的說書藝人還有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
2006年,陜北說書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主要簡介
陜西曲種。流行于陜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diào)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后來吸收眉戶、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調(diào),逐步形成陜北說書。陜北說書的演唱形式是由藝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分為“三弦書”與“琵琶書”兩種。后經(jīng)民間藝人韓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時操5種樂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jié)木片、小鑼或鈸。陜北說書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數(shù)的局限。曲調(diào)激揚粗獷,富于變化,素有“九腔十八調(diào)”之稱。常用的有“單音調(diào)”、“雙音調(diào)”、“西涼調(diào)”、“山東腔”、“平調(diào)”、“哭調(diào)”、“對對調(diào)”、“武調(diào)”等。說書藝人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曲調(diào)來描摹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情緒。陜北說書的傳統(tǒng)書目很多,長篇書目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雕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韓起祥從40年代初便開始配合革命斗爭編演新書,幾十年來創(chuàng)作了《王丕勤走南路》、《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說書》等幾十種作品。改編的現(xiàn)代書目有《王貴與李香香》、《雷鋒參軍》等。陜北說書在發(fā)展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風(fēng)格,有影響的說書藝人還有劉緒旺、黨福祥、王進考等。
歷史溯源
“說書”歷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時代。秦漢時,在宮廷已有了管理說書的“稗官”,這是皇帝專門設(shè)立用來搜集民間“街談巷語”、“里巷風(fēng)俗”官職。另外有以滑稽取樂職業(yè)藝人叫“俳優(yōu)侏儒”。1957年四川成都市郊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一個漢代說書傭,它袒露上身,左臂掖鼓,右手握錘欲擊,張口垂目,神態(tài)自若正在說講有趣的故事。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揚州說書就很盛行。至宋代通俗說唱統(tǒng)稱“淘真”,大抵說宋時,蓋汴京遺俗。清代說書形式較為普遍,清同治、光緒年間,曼殊、震鈞《天咫偶聞》卷載: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初于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队芰指尽分袑τ谡f書亦有這樣的文字記載:“清朝康熙年間,這里便有……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韶音飛暢,殊有風(fēng)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痹俅握f明了在二百年前,陜北說書藝術(shù)發(fā)展已達到較高藝術(shù)水平。
主要歷程
關(guān)于陜北說書的起源,推算起來,當和宋元話本及民間的蓮花落有關(guān)。宋元話本歷史已很悠久,故事性、趣味性很強,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但“說話的”只是干說,不用任何樂器伴奏;在陜北農(nóng)村,是叫做說古朝或說《西游》的。說古朝的人也不以講故事謀生,只是在業(yè)余時間的一種自我娛樂。蓮花落,從古代典籍或戲曲可查到,歷史也很悠久了。開始,只是乞丐行乞時才敲打的一種極簡易的打擊樂,邊敲邊打邊信口唱上幾句,以引起好心人的同情,以訴說自己的不幸遭遇,求得善良人的施舍。打蓮花落,為的就是乞討謀生。陜北說書在舊社會是盲人的一種謀生的手段,盲人以說書掙幾個糊口錢,行似乞討,和打蓮花落也差不了多少。但不再是干唱,而有樂器伴奏;不再是隨便唱,而是有了故事,要細說故事情節(jié)。不作定論的定義是,陜北說書借用了宋元話本以及其它演義小說的故事,采用了蓮花落唱的形式,再添了一件樂器(三弦或琵琶),從而便發(fā)展成了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shù)。
主要樂器
陜北最早的說書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稱先生或書匠。說書是他們謀生的一種手段,被人視為下賤的營生,明眼人是不說書的,很長一個時期說書便成了瞎子的專利。他們?yōu)榱损B(yǎng)家糊口,不光說書,還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謝土、保鎖娃娃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長期在外,由殘疾人或乞丐拖著瞎子,常年走村串戶,以說書為生。隨著時代的變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說書的行列中來,給古老的陜北說書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陜北說書在形式上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一人說唱變?yōu)閮扇藢Τ蚨嗳俗叱,所使用的樂器也不再是單一的曲項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揚琴等也參與其中,人數(shù)與樂器的改變更加拓寬了陜北說書的表現(xiàn)領(lǐng)域,同時也對書中人物的刻畫和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陜北說書分為單人說書、雙人說書和多人群口說書三種,曲調(diào)也有九腔十八調(diào)之說,以平調(diào)為主,輔以歡音,苦音調(diào)、武調(diào)等調(diào)式,其音樂曲調(diào)的變化在整個說書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故事情節(jié)的。
主要特點
很長時間以來,陜北說書是盲人的專利權(quán)。老盲人教小盲人,師傅收徒,全由口授。師傅耐心地傳授,徒弟認真地記憶,一代又一代,就是這樣延續(xù)的。在舊社會,明眼人是不學(xué)說書的。一是因為不道德,不能奪了可憐的盲人的生意;二是恥于操這種行業(yè),認為是下賤的,不高尚的營生。沒有有知識的明眼人的指導(dǎo),全由既是目盲又是文盲的盲藝人在極其狹小的圈子里創(chuàng)新發(fā)展,遂使得這種民間藝術(shù)雖然是群眾極喜歡的一種民間藝術(shù),可終歸得不到大力發(fā)展。
在舊社會,從事說書的盲藝人為了糊口,還差不多都兼搞算命、扣娃娃、送鬼等封建迷信活動。算命又多為“瞎子滾流星”,即須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及由天干地支組成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個干支序列背得滾瓜爛熟,記住其中的某一個干支是哪一年,然后測生辰八字;按照生辰八字,推斷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瞎子滾流星因系盲人所為,少了察言觀色,又兼有一成不變的定論,因此很能迷惑愚昧的人們,危害當然也很大。
藝術(shù)特色
陜北方音
陜北說書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是藝人采用陜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彈自唱、說唱相間地敘述故事。根據(jù)伴奏樂器的不同,或稱之為"三弦書",或稱之為"琵琶書"。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陜北說書在著名藝人韓起祥等的改造下,發(fā)展成一人同時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擊節(jié)木片和小鑼(或鈸)五種樂器進行伴奏的曲藝說書形式。
激揚粗獷
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diào)比較豐富,風(fēng)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diào)"之稱,其中常用的有【單音調(diào)】、【雙音調(diào)】、【西涼調(diào)】、【山東腔】、【平調(diào)】、【哭調(diào)】、【對對調(diào)】、【武調(diào)】等。
別具一格
陜北說書書詞的曲調(diào)很多。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fā)揮。好的民間藝人,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陜北民歌、陜北道情、陜北秧歌劇、陜北碗碗腔,甚至秦腔、眉戶、蒲劇、晉劇、京劇的曲調(diào),說得上是集各種唱腔于一爐,加以冶煉,然后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唱詞。
代表節(jié)目
陜北說書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長篇有《花柳記》、《搖錢記》、《觀燈記》、《雕翎扇》等,短段有《張七姐下凡》等。從20世紀40年代起,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成立了說書組,由新文藝工作者林山等幫助韓起祥和其他藝人陸續(xù)編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爭的新書目,如《劉巧團圓》、《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勝利》、《翻身記》、《我給毛主席說書》等。
代表藝人
韓起祥(1915~1989)
中國陜北說書演員。男,漢族,陜西橫山人。3歲失明,13歲學(xué)藝,30歲能說唱幾十部書,會彈50多種民歌小調(diào),是陜甘寧邊區(qū)的盲演員。他自編自演了500多個新段子,熱情謳歌新人新事新風(fēng)尚。他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厚,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民間藝術(shù)特點。他還改革了說書的音樂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樂器,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陜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戶等劇種的曲調(diào)融于說書中,使這一藝術(shù)形式更加豐滿。幾十年中,他克服困難,堅持深入農(nóng)村 ,為廣大農(nóng)民演出 ,為曲藝界樹立了榜樣。代表作有《劉巧團圓》、《翻身記》、《宜川大勝利》、《我給毛主席去說書》等。
張俊功(1932年—2008年)
中國陜北說書演員。男,漢族, 陜北橫山縣人,陜北說書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間說書,是陜北說書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個世紀在70年代,張俊功揚起了改革說書的大旗,把坐場改為走場,把一人改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后的陜北說書,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確,互相酬唱應(yīng)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講究舞臺風(fēng)度、手、眼、法、步等規(guī)范。張俊功對陜北說書的改革,使這項民間藝術(shù)得以大力發(fā)展。主要作品有《說唐全傳》、《金鐲玉環(huán)記》、《對鞋記》、《觀燈記》、《楊家將》等。
解明生
延安市安塞縣人,是張俊功年齡最長的徒弟,半盲人,53歲。1964年,隨師傅張俊公學(xué)藝,是安塞曲藝隊隊長曾于1995年榮獲全國第二屆曲藝節(jié)牡丹獎。
曹伯炎
陜北說書表演藝術(shù)家,男,陜北延川縣人,1962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優(yōu)秀青年藝術(shù)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在延安曲藝館任職。他表演的陜北說書,多次參加國家、省市大型文藝演出、比賽并獲獎,十七次上中央電視臺表演節(jié)目。
還有田治枝等眾多的陜北說書表演藝術(shù)家,為陜北的說書藝術(shù)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典型代表
扣娃娃書詞內(nèi)容
有特定的書詞,其書詞是:
一柱名香上天空,
天羅萬象景致文。
打起銅鑼鐵面鼓,
我在玉皇前點神兵,
點起東方青甲神,
青甲神,愛穿青,
青人青馬青將軍。
馬后又捎春天的神。
一根天繩丈二的長,
一把銅鎖夠九的斤,
我在東方路上鎖鬼精。
有事鬼精鎖回的城,
無事鬼精打在后,急急如律令。
……
扣娃娃賞析
全長共四段,要把東西南北都點到,書詞也是一成不變,毫無創(chuàng)造力。但因是保佑性質(zhì)的,也頗能迷惑人。有時,被扣過的娃娃還要拜瞎子為“干大”,以便能消災(zāi)滅難地長大成人。
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從三皇治世時就有陜北說書。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老漢生了三個兒子,長大后給人家當奴隸,趕牲靈,大兒子叫大黃,讓奴隸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兒子二黃的一只腿被打壞了,三兒子三黃讓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陜北的青化縣乞討為生。一天大黃拾到兩片爛木板,敲打著木板沿門乞討,說上一些吉利話,主人便賜給他們一些殘湯剩飯,有一次人家吃羊,他們撿來羊腸子,曬干繃在木板上,就彈出聲音來,后來他們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從此相互配合,邊打、邊彈、邊唱。二黃心想大哥去世后誰來敲梆子,他靈機一動干脆把兩塊木板綁在腿上自打、自彈、自唱。后來老大、老二去了山西臨縣一帶,三黃卻留在了陜北,婚后生了五個兒子,并將彈琵琶的技藝傳授給兒子們。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個徒弟,將三弦傳給了十八個徒弟,在榆林一帶安了家,把蓮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藝傳授給了后人。這一民間傳說足以見證陜北說書的歷史久遠。陜北說書是陜北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深受陜北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喜愛。陜北說書最適宜在田間地頭、庭院炕頭上演出,聽眾可以是幾百或幾十人,也可以是幾個人。說書藝人一般為一個人,懷抱三弦或琵琶,腳綁木板,手彈三弦腳打板,邊說邊唱,邊唱邊說,一些短故事,也可以一唱到底,不說一句:或一說到底,不唱一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藝術(shù)傳承
“彈起我的三弦定起個音,眾位明公仔細聽……”,陜北說書是說唱藝術(shù),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藝人們說:“說是骨頭唱是肉”。在書場里除了聽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還可以學(xué)歷史、聽新聞,說書人走州過縣、見多識廣,朝政大事、奇聞趣談、張長李短等等,他都能說的活靈活現(xiàn),并對那些邪、惡、丑,予以嘲笑和鞭達,對真、善、美大加贊美與頌揚。陜北說書中的每一部書很少有悲劇的結(jié)局,這在其它姊妹藝術(shù)中是很少見的。陜北說書,這一民間大眾喜聞樂見的說唱藝術(shù),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那時陜甘寧邊區(qū)就開展了改造舊說書活動,對一些宣揚宗教、封建迷信的書目進行改造,高敏夫、韓起祥等人創(chuàng)作了新書《劉巧團圓》、《宜川大勝利》、《翻身記》、《血淚仇》等幾十部新書,當時深受邊區(qū)群眾歡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韓起祥在延安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為毛主席和朱老總說了新編書《張玉蘭參加選舉會》,聽完書后,毛主席稱贊道:“你的新書說得好……”。全國解放后,韓起祥的陜北說書曾風(fēng)靡一時,他一人就可以說五六百部新舊書,是陜北說書的一代宗師。提起陜北說書,人們就會想起這些人來:韓起祥(1915-1989)、張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 陜北說書有聽頭亦有看頭。且看有看的講究,聽有聽的決竅。
生活現(xiàn)狀
在陜北每逢過廟會、祭祖、過生日、做滿月或喜慶佳節(jié)都會請說書的前來助興。說書一般由盲人手彈三弦,腿綁甩板,也有說書人擊鼓打板,另一人彈弦相輔。如今說書已經(jīng)不在是盲人的專場了,一些年輕人也加入進來了,他們?nèi)迦私M成一隊,有男有女,有唱有說,配上現(xiàn)代器樂,走村竄戶。在陜北的大型廟會上你常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華燈初上時,男男女女的村民們就相聚而來,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在說書人周圍,這時醒木一響,三弦撥動,鼓聲咚咚,方言開篇,唱詞娓娓吟來,頓時里里外外鴉雀無聲。
歷史發(fā)展
唐代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的黃金時代,百藝繁盛。說書在民間成熟而普及。1966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一組彩繪陶俑——說唱俑,說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長安已經(jīng)有了說書這種說唱形式。此時有了琵琶的伴奏,唐元稹長集《連昌宮調(diào)》有:“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足見唐說書的昌盛,而平民都喜歡聽書,書聽到夜半還不足興。尤為可喜的是說書曲本“變文”出現(xiàn)以及當時寺院中和尚“講俗”的興盛,“轉(zhuǎn)變”已經(jīng)成為唐時的主要的說唱藝術(shù)。“變文”唱詞的韻式格體基本是七字句式,這種韻體格式至今還被陜北說書所保留。
陜北說書與變文格外相似,往往是以散文敘述事實,作為引起,以詩文敷衍一番。這種夾敘夾唱的形式無論是陜北說書還是變文都有。如變文《目連救母》與陜北說書《金箸記》就是其例!白兾摹钡闹v唱形式是講前唱歌,稱為“押座文”,它是“變文”的“引端”或“入話”,是沿于宋代的每篇“話本”前面的“入話”或“笑耍頭回”或“得勝頭回”的形式;蛴迷娫~,或說另外小故事,或發(fā)點議論,可與正文略有關(guān)系,也可沒有關(guān)系,所加的唱詞起定場作用。其“評話”稱之為“開詞”!按蠊摹⒖鞎狈Q之為“書帽”,這些只是稱謂不同,其實質(zhì)是相同的。而陜北說書的定場詞,在正文說起之前,總會先敘述概括歷代帝王改朝換代之功業(yè)興衰之事,以引起“變文”稱之為“押座文”,陜北說書的開頭也有敘說,或是歷代帝王改朝換代之事,或是請神之類的開場詞。此后又唱經(jīng)文,做題解時用白文,叫“開題”,開題后背唱經(jīng)文。經(jīng)文后又白文,此后又相間進行,到完為止。散席后,又唱歌,叫“解座文”。今天陜北說書,演唱方式中起板、開場白、間奏、書帽、間奏、正文、結(jié)尾!伴_場白”相當于“變文”的“引端”或“入話”,“書帽”相當于變文的“開題”,“正文”相當于經(jīng)文部分,結(jié)尾相當于“解座文”。這足以說明陜北說書與變文關(guān)系相當密切。
陜北說書初始是琵琶書,三弦書在琵琶之后廣而用之。
陜北說書的曲目中所保留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不僅內(nèi)容題材因襲宋元活本和鼓詞中的歷史人物故事,而且有的書目連曲本多也一樣,如《金鐲玉環(huán)記》《繡鞋記》《汗衫記》《金箸記》《七俠五義》《包公案》等均是宋代故事的篇目,這一時期陜北說書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腳本程式話。由于說書藝術(shù)全部地域化,因此說書腳本形成一定的套路,無論哪位小姐走路,無論何種人待客,無論描述哪個媒婆,都應(yīng)用一個書套,同時語言也開始蛻變?yōu)榈胤秸Z言了,自然陜北說書也有了陜北方言的特色。陜北說書有琵琶和三弦兩種形式。琵琶書早于三弦書,是陜北說書最古老的書種。至今琵琶、三弦的彈奏仍沿用骨質(zhì)拔子的古老遺風(fēng)。漢劉熙《積名》中也有記載。遠在漢張騫出使西域,自然會引進一些胡樂,琵琶自然會引進。武帝時嫁江都劉建之女細君到烏孫國,為安慰它對鄉(xiāng)土的思念之旅的寂寞,曾使工匠創(chuàng)作了一種馬上彈奏的樂器,這便是“漢琵琶”。實則這種漢琵琶是我國秦代的直徑圓體“弦鼗”的變體。這種“秦漢琵琶”幾經(jīng)改革演變,便是后世的月琴,秦琴,三弦等幾種樂器。這只能說明琵琶比三弦早,至于陜北現(xiàn)存較老式的琵琶來源,可能是承漢唐時引進的胡樂——“曲徑琵琶”。陜北自古是邊陲地帶,形成胡漢雜居的局面,胡漢文化交融,自然胡樂在這里被接受并且使用,這是歷史的結(jié)果。
到清代,陜北說書只能繼續(xù)發(fā)展!队芰指尽穼φf書有這樣的記載:“清康熙年間這里便有……劉弟說傳奇頗靡靡可聽……,韶音飛暢,殊有風(fēng)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這再次說明在二百年前陜北說書藝術(shù)已達到較高藝術(shù)水平,大概和現(xiàn)代說書相差無幾。從唐到清是說書的發(fā)展時期,這一過程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從清到民國的三十年代,據(jù)傳,在此期間陜北盲人曾有一次大的聚會,目的是與明眼說書人宣戰(zhàn),爭取飯碗不被搶奪。在這一時期盲人們只是為了求生存。到了中華民國,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萌芽,陜北說書也為自己的轉(zhuǎn)變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提供了思想保證。
傳承現(xiàn)狀
內(nèi)容和形式陳舊。今日的“陜北說書”,演唱的多是傳統(tǒng)書目,說唱形式也一成不變。傳統(tǒng)書目包含的思想、觀念等,多反映過去那個時代的主題,與新時代精神相距甚遠,如此,很難提起年輕聽眾的普遍興趣。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就必然追求更高水準的精神生活。電視、錄像、舞會、卡拉OK、臺球、棋類以及南來北往各級各類文藝團體的演出活動,已經(jīng)把“陜北說書”擠出城鎮(zhèn),擠向了十分偏僻的山村。
被稱為陜北民間藝術(shù)中最耀眼的技藝之一的“陜北說書”,雖然在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滋養(yǎng)下,具有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但隨著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陜北說書”藝術(shù)的繼承與發(fā)展,便成了亟待思考、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