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儒林外史中有一則故事名為《范進中舉》,故事中的范進在中舉前被鄰居嘲笑,被岳父打罵,在中舉之后范進就成了整個小鎮(zhèn)的貴人,每個人都是諂媚地討好范進。作者用前后對比的方式,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科舉的重視程度。
還有一副對聯(lián)也曾寫道高中前“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高中后“踵門慶賀,都來錦上添花”?婆e在古人眼中就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
科舉是隋朝的時候開始萌芽,在唐朝確立的,在隋朝以前的朝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非常不公平。在秦朝及以前,官員基本都是世襲制,子承父業(yè)代代傳承,大權全部在幾個世家大族手中。
漢朝之后實行察舉制,由各地官員推選所管區(qū)域內的優(yōu)秀子弟做官。察舉制一直沿用到了隋朝,中間雖有一些改變,但是大體上都是官員推薦。這種方式帶有濃重的主觀判斷,官員的選拔評判標準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以至于到了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中央無寒門,地方無世家“的情況。
為了改變這種不公平的情況,隋文帝決定以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做官。到了唐朝的時候正是確立了進士科,科舉制度這才正式確立。又經過連續(xù)幾任皇帝的改良與完善,才將科舉的框架正式確立。
唐朝時只規(guī)定了殿試進士的第一名名為狀元,其余則是稱為第二、第三。北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時因開榜時第二第三分立左右,如同兩眼,便稱之為榜眼。到了明朝改良之后,那時候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皇上將殿試的頭三名,命名為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探花郎的稱呼在唐朝時就已經產生,但只是代表著當批考生中年齡最小的考生,與成績無關。到了明朝的時候就將殿試的第三名稱為探花郎。當時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狀元一定是所有考生中文采最好知識最豐富的,探花則是優(yōu)秀考生中相貌最英俊的。這個規(guī)定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當一個考生被授予探花的稱號的時候,就代表著皇帝對他才華和外表的一致喜愛,相比于狀元甚至恩寵更多,乾隆時期的巨臣和珅就是探花出生。
考試之后,狀元、榜眼、探花和其他的優(yōu)秀進士都會派往翰林院,狀元任從六品,榜眼、探花任正七品。雖然官職不大,但工作的地方卻是國家的樞紐部門。翰林院幫助皇上整理檔案,起草一般性詔書,是國家重要的后備官員儲備和培育中心。狀元、榜眼、探花在翰林院一般都是負責類似現(xiàn)在文案的工作,但是卻能在工作的途中大大培養(yǎng)管理政務的能力。
在翰林院工作一段時間后,皇上就會將優(yōu)秀的人才放到地方基層培養(yǎng),經過翰林院的理論培訓和基層的實踐操作,以后的仕途就飛黃騰達。《明史·職官志》記載明代重臣170余人,九成出自翰林院。清朝的曾國藩李鴻章也出自翰林。
類比到今天,這些狀元、榜眼和探花,類似于先在中央接受培訓,然后派至地方出任省部級干部或是廳部級干部,之后選優(yōu)者回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