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愛德華·黑格勒普·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
是北歐民族樂派中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之一。15歲考入萊比錫音樂學院,四年的學習使他受到德國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畢業(yè)后回國與挪威作曲家諾德拉克(挪威國歌的作者)一起創(chuàng)辦音樂會社,決心走民族主義的音樂道路。他兩次訪問意大利,1870在羅馬與李斯特相識,作品受李斯特的贊賞鼓勵。多次訪英演出獲得成功。1874年開始獲得挪威政府頒發(fā)的年金,辭去教學與指揮職務,專心從事創(chuàng)作。后半生大部分時間在卑爾根附近鄉(xiāng)居中度過的。
格里格較少創(chuàng)作大型作品,而擅長小型體裁形式。他曾說:"像巴赫、貝多芬那樣的藝術家在高山之巔建造了教堂和寺廟。而我謹希望,如易卜生在他晚期的一部戲劇里所說的,為人們修筑幾座或許他們會感到安適幸福的棲身之宅"。他的鋼琴曲,特別是鋼琴抒情小品(共十冊)和歌曲是格里格最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其中既有北國挪威的自然風貌,鄉(xiāng)村山民的生活,又有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他力圖以音樂勾勒出一幅幅恬靜優(yōu)閑、質樸安逸的挪威民族生活小景。他的音樂中到處彌漫著挪威的民間性的音調和舞曲節(jié)奏。他不滿足于德國的浪漫主義和聲,而是依據民歌的調式創(chuàng)作出清新、色彩明快的民族性和聲。
他為易卜生的幻想詩劇《培爾·金特》的配樂以誘人的民族色彩性的樂思和柔和的抒情氣質,與易卜生的嚴峻和辛辣的諷刺戲劇生動地融合在一起。他不多的大型作品中,《a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其清新濃郁的民族風格及簡潔的表達而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