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教育 思想家,民主主義戰(zhàn)士,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愛國者。是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wù)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先后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

    陶行知 - 人物簡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縣人。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是中國民主同盟和中國人民救國會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

    生平

    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縣西鄉(xiāng)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6歲蒙館,14歲入歙縣基督教內(nèi)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

    1910年靠教會資助入南京金陵大學文科。受辛亥革命影響,在校積極參加愛國活動,主編《金陵光》學報中文版,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學美國入伊利諾大學獲政治碩士學位,后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師從杜威。

    1917年秋回國,先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教授、教務(wù)主任等職。開始他富于創(chuàng)意而又充滿艱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結(jié)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他特別重視農(nóng)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nóng)民中普及教育至關(guān)重要。

    陶行知

    1921年底,與蔡元培等發(fā)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主張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quán)利,推動教育改進。

    1923年與晏陽初等人發(fā)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后赴各地開辦平民識字讀書處和平民學校,推動平民教育運動。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曉莊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曉莊學校,創(chuàng)辦第一個鄉(xiāng)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

    1930年4月遭國民黨通緝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國的思想。

    1931年回國開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創(chuàng)辦自然學園、兒童科學通訊學校,主編《兒童科學叢書》等。

    1932年,他又創(chuàng)建了山海工學團,提出“工以養(yǎng)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進行軍事訓(xùn)練、生產(chǎn)訓(xùn)練、民權(quán)訓(xùn)練、生育訓(xùn)練等,還開展小先生運動。

    1935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一二·九運動后,與宋慶齡、馬相伯、沈鈞儒、胡愈之、鄒韜奮、李公樸等發(fā)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1936年初,成立國難教育社,被推為社長,張勁夫任總干事,擬訂《國難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結(jié)合起來。

       5月,他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執(zhí)委和常委。與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等聯(lián)名發(fā)表《團結(jié)御侮》的宣言,主張停止內(nèi)戰(zhàn),共同抗日。毛澤東復(fù)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國會派遣,出訪歐、美、亞、非28個國家,宣傳抗日救國,介紹中國大眾教育運動。在布魯塞爾參加世界和平大會,并當選為中國執(zhí)行委員。期間當?shù)孟ど蜮x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氣憤,立即聯(lián)絡(luò)杜威、愛因斯坦、羅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聯(lián)名通電蔣介石,營救七君子。

    1938年參加國民參政會,致力于抗戰(zhàn)期間的教育活動。積極響應(yīng)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的全面抗戰(zhàn)的號召,成立了中國戰(zhàn)時教育協(xié)會。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合川縣古圣寺創(chuàng)辦了主要招收難童入學的育才學校。

    1941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1月,在重慶創(chuàng)辦社會大學并任校長,李公樸任副校長兼教務(wù)長。社會大學的宗旨是“人民創(chuàng)造大社會,社會變成大學堂”、“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保辛Φ赝苿恿嗣裰鹘逃倪M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nèi)戰(zhàn)、爭和平的斗爭。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廠、學校、機關(guān)、廣場發(fā)表演講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健康過損,受好友李、聞事件的刺激又過深,突發(fā)腦溢血,周恩來、鄧穎超、沈鈞儒等聞訊趕往探視。但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歲。

    貢獻

    陶行知的教育活動是在當時民族危亡、國難當頭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實踐是與民主愛國的活動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曾投身于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后,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參與發(fā)起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組織國難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鄉(xiāng)村教育問題,先后創(chuàng)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陶先生一生辦過許多各種類型的學校,這些學校為社會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還輸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別山抗日根據(jù)地參加革命。

    宣傳生活教育,提倡教學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與實際結(jié)合,為人民大眾服務(wù)。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

    著作

    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

    陶行知 - 取名

    他原名文濬,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fā)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為陶行知。雖然王陽明學說含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成分,陶行知卻從中悟出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道理,且終生以此自勉。

    陶行知 - 求學

    歷史背景

    陶行知投身教育,與他生長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國的危難之際,多事之秋。自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中國由一個閉關(guān)自守的封建社會,到被帝國主義列強們用槍炮打開國門,被迫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陶行知,親眼見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占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nóng)民們過著貧窮、愚昧、落后,受壓迫、受欺凌的悲慘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他在美國留學的經(jīng)歷,使陶行知更深地認識到祖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些弊病,并立志去改造。他親眼見到了世界一些發(fā)達國家中的先進的東西,先進國家與落后國家之間的強烈反差重重地刺激著陶行知那顆憂國憂民的心,他熱切地希望祖國能夠盡快地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早日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勤奮成才

    陶行知原籍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陶家堰,后遷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縣)城西黃潭源村。陶行知的父親(名位朝,字槐卿)靠教書為生,母親曹翠(Lè)接管了祖上的一爿醬園,后因社會經(jīng)濟蕭條而破產(chǎn)倒閉。由于有自小聰敏好學,陶行知6歲蒙館。15歲時,其母在歙縣一所教會中學“崇一學堂”幫傭,陶行知經(jīng)常到那兒幫母親做些事,被學校校長英國人唐敬賢看中,免費讓他入學讀書。他在睡覺的宿舍墻上,揮筆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應(yīng)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壯語,抒發(fā)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并激勵自己為祖國早日走向現(xiàn)代化而發(fā)奮學習。他三年的課程兩年學完,并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yī)學堂。想通過學醫(yī)來解除廣大勞動人民的病痛,實現(xiàn)自己報效祖國的志向。但是,因這所教會學校歧視非入教的學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國人的隨意擺布,入學僅三天,他即憤而退學。

    1909年他考入南京匯文書院,次年轉(zhuǎn)入金陵大學文科。他更加自覺而刻苦努力地學習,以便能更好地實現(xiàn)報效祖國的愿望。讀大學期間,在他倡導(dǎo)并主編中文版校刊《金陵光》上,他寫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號召全校同學,努力學習和工作,發(fā)出自己的光和熱,報效祖國,“使中華放大光明于世界”。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他曾回鄉(xiāng)投身革命運動。

    1914年,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在他寫的畢業(yè)論文《共和精義》中,他寫道:“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黨見,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边@表明他已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在提高人民素質(zhì)和促進國家進步發(fā)達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反映了他已基本確立了投身教育,報效祖國的思想和志向。

    畢業(yè)后他赴美留學。他先是在伊利諾大學學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轉(zhuǎn)學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孟祿、克伯屈等美國教育家研究教育。因為他認識到學市政只能做官,不能救國。

    1917年畢業(yè)后,他毅然謝絕校方請他繼續(xù)留學深造的邀請,踏上了投身教育,報效祖國的神圣之路。他在歸國時乘坐的船上,與同學們暢談自己今后的抱負,豪邁地說:“我要使全體中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

    陶行知 - 實踐理想

    開展平民教育運動

    陶行知從美國學成歸國之時,正值國內(nèi)興起五四新文化運動,他馬上以極大熱情投身教育改革,并決心改變只為上層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辦學方式,用平民教育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他認為中國教育改造的根本問題在農(nóng)村,主張“到民間去”,還立下宏愿,要籌措100萬元基金,征集100萬位同志,提倡開設(shè)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xiāng)村。

    反對鼓吹“勞心者治人”而脫離生產(chǎn)勞動的不良傳統(tǒng)。他雖是從美國歸來的留學生,卻脫下西服,穿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并倡導(dǎo)學習“南泥灣精神”

    為了實踐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門外老山腳下的小莊創(chuàng)建了一所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自任校長,還改地名為“曉莊”,取日出而作之意。在這所馳名中外的曉莊師范,陶行知脫去西裝,穿上草鞋,和師生一起開荒,一起建茅屋。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目的是要“發(fā)展學生的生活本領(lǐng)”?谷諔(zhàn)爭期間,陶行知又在重慶創(chuàng)辦了育才學校,把“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在培養(yǎng)“人才幼苗”的實踐中。育才學校擇優(yōu)選拔有特殊才能的優(yōu)秀兒童,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校內(nèi)不僅教學生文化課,還努力與社會實踐緊密結(jié)合。陶行知又派學生戴愛蓮等人到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學習《兄妹開荒》等秧歌劇,在校內(nèi)組織演出。他還倡導(dǎo)學習“南泥灣精神”,帶領(lǐng)師生開荒30畝,建立了育才農(nóng)場。這種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矚目的創(chuàng)舉,使陶行知獨特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譽滿中外。

    陶行知 - 斗爭

    針對蔣介石以“剿匪”之名進攻蘇區(qū),陶行知在《申報》連發(fā)時評稱:“今日舉國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蔣介石大發(fā)雷霆,下令“申報禁止郵遞”

    陶行知在投身平民教育時,也時刻關(guān)注社會上的政治運動。1930年春,曉莊師范師生為抗議英商和記洋行工人被毆,舉行游行示威。時值蔣馮大戰(zhàn),因陶行知與馮玉祥有私交,蔣介石斷定曉莊事件是響應(yīng)馮玉祥的反蔣行動,遂怒令關(guān)閉曉莊師范并通緝校長,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后通緝解除,過了一年陶行知才回到上海,從此更立志反抗蔣介石的獨裁統(tǒng)治。

    在滬期間,陶行知經(jīng)黃炎培舉薦被聘任為國內(nèi)有名的《申報》的顧問,曾化名“不除庭草齋夫”發(fā)表了大量雜文和時評。當時,蔣介石以“剿共”之名進攻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蘇區(qū),陶行知連續(xù)發(fā)表了《剿匪與造匪》等三篇時評,語驚天下地指出:“今日舉國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國民黨當局很快查明這些文章出自陶行知之手,蔣介石大發(fā)雷霆,批示:“申報禁止郵遞”。為申報館的生存計,總經(jīng)理史量才忍氣吞聲,表示今后不再續(xù)登陶行知的文章,蔣介石方解除禁令。

    1936年“七君子事件”發(fā)生時,陶行知正出訪國外。沈鈞儒說:倘若陶行知留在國內(nèi),一定和我們在一起,“七君子之獄”就變成“八君子之獄”了

    面對外患日深和國內(nèi)的黑暗統(tǒng)治,陶行知感到不能只坐在校園書齋。一二·九運動爆發(fā)后,他與宋慶齡、鄒韜奮等著名人士發(fā)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1936年7月,他擔任了救國會的“國民外交使節(jié)”出訪歐亞非26國,爭取各地華僑和國際友人支持中國的抗日斗爭。途經(jīng)香港時,他與沈鈞儒、章乃器等聯(lián)合發(fā)表《團結(jié)御侮宣言》,贊同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這一宣言震動國內(nèi)外,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熱情支持。出訪期間,國內(nèi)發(fā)生國民黨政府逮捕救國會領(lǐng)袖的“七君子事件”,陶行知又一次被通緝。沈鈞儒后來說:倘若陶行知留在國內(nèi),一定和我們在一起,“七君子之獄”就變成“八君子之獄”了。

    李公樸、聞一多遭暗殺后,聽說特務(wù)已經(jīng)把他列為下一個對象,他馬上表示“我等著第三槍”,并給育才師生致信:“為民主死一個就要加緊感召一萬個人來頂補”

    在爭取民主并為群眾爭取教育權(quán)利的長期奮斗中,陶行知閱讀了許多馬列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在思想日益一致的基礎(chǔ)上同周恩來等共產(chǎn)黨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出訪歐洲期間,陶行知曾三次拜謁馬克思墓,并賦詩曰:“光明照萬世,宏論醒在下”。他在重慶主辦育才學校時,又邀請鄧穎超對師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抗戰(zhàn)勝利后,陶行知作為民盟中央民主教育委員會的主任,與共產(chǎn)黨密切合作,積極投入反內(nèi)戰(zhàn)、反獨裁、爭民主的斗爭,他在重慶創(chuàng)辦的社會大學成了民主人士的堡壘。1946年4月,陶行知來到上海,三個月后傳來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wù)暗殺的消息。陶行知聞訊異常激憤,到處演講譴責。當社會上傳說特務(wù)已把他列為下一個暗殺對象時,周恩來派秘書陳家康去報警,要他提防特務(wù)的無聲手槍。陶行知當即毅然表示:“我等著第三槍!”他還給育才師生留下了一封信,發(fā)出“為民主死一個就要加緊感召一萬個人來頂補”的錚錚誓言。

    周恩來趕到之時,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溫。在發(fā)給延安的電文中,周恩來稱陶行知“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健康過損,受李、聞事件的刺激又過深,1946年7月25日在上海愛棠路愛棠新村13號突然去世。驚悉噩耗后周恩來匆忙趕到,陶行知的手尚有微溫。許多民主人士猜測這可能又是特務(wù)暗害,經(jīng)沈鈞儒行醫(yī)的兒子診斷判明還屬因腦溢血病亡。不過,聽說蔣介石得知這一眼中釘除去曾竊喜不已。去世當日下午,周恩來便向延安發(fā)電評價:“十年來,陶先生一直跟著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路線走,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假使陶先生臨終時能說話,我相信他必繼韜奮之后請求入黨!

    陶行知 - 教育思想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chǔ)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jié)合才能發(fā)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于一爐!吧罴唇逃钡暮诵膬(nèi)容是“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彼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指終生教育,它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陶行知認為,“生活主義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吧睢辈皇侨藗兺ǔ*M義的理解,而是“包含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吧睢笔前ㄕ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體講,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原則、方法均由生活決定;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生活是發(fā)展的,教育也應(yīng)隨時代的前進而不斷發(fā)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動地由生活制約,而是對生活有能動的促進作用。生活教育的實質(zhì)體現(xiàn)了生活與教育的辯證關(guān)系。陶行知認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fā)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lián)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把教育推廣到生活所包括的領(lǐng)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眮碓从诙磐摹皩W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chǔ)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huán)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吧鐣磳W!笔桥c“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lián)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lián)絡(luò)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钡母舅枷胧欠磳γ撾x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lián)系,創(chuàng)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學校放到社會里去辦,使學校與社會息息相關(guān),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所必須。因此“社會即學!钡恼嬲x就是根據(jù)社會需要辦學校。從教育內(nèi)容說,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辦什么教育;從教育形式來說,適宜什么形式的學校就辦什么形式的學校。“社會即學!辈皇菍W校消亡論,而是學校改造論,改造舊學校以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敖虒W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xiàn)象之說明,即教育現(xiàn)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敖虒W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jù)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diào)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qū)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jié)。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梢娞招兄摹白觥笔墙⒃凇靶小钡幕A(chǔ)上,是以“行”求知,強調(diào)“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qū)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tǒng)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lǐng)”,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tǒng)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并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yīng)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jié)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jié)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dǎo)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lǐng),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fā)之處。

    陶行知 - 名言警句

    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 教育是立國之本。

    3. 人生辦一件大事來,做一件大事去。

    4.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 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6.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7. 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

    8. 鄉(xiāng)村師范之主旨在造就農(nóng)夫身手、科學頭腦、改造社會精神的教師。

    9. 農(nóng)不重師,則農(nóng)必破產(chǎn);工不重師,則工必粗陋;國民不重師,則國必不能富強;人類不重師,則世界不得太平。

    10. 所謂健全人格須包括: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wù)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yōu)美和樂之感情。

    11. 活的鄉(xiāng)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衛(wèi)。他要叫鄉(xiāng)村變?yōu)槲魈鞓穲@,村民都變?yōu)榭鞓返幕钌裣伞?/p>

    12. 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fā)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的發(fā)現(xiàn)出來。

    13.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14. 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

    15. 破即補。污即洗。勞即謙。亂即理。債即還。病即醫(yī)。過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復(fù)。帳即記。

    陶行知 - 書法藝術(shù)

    陶行知早年進入私塾受過傳統(tǒng)教育,臨習顏柳楷體。后受當時北魏書風影響,書法極具個性,功力精湛,筆法古拙蒼勁。手寫大字,不拘一格,然其手札更具天性。他曾經(jīng)為辦學義賣過不少手跡。

    陶行知 - 最后一百天

    由于國民黨反動派阻撓和迫害,育才學校已難以在四川重慶附近生存。1946年4月,陶行知風塵赴赴來到上海,一方面尋找新的育才學校地址,一方面為反獨裁、爭民主,反內(nèi)戰(zhàn)、爭和平奔走吶喊,他在三個多月內(nèi)演講一百多次,并積極籌組“中國國際人權(quán)保障會”。

    1946年4月21日,陶行知在育才中學講演《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24日,在儲能中學召開的上海教育界歡迎會上演講。在大任小學、圣約翰大學、大同中學、滬江大學……到處都留下了陶行知的身影。6月23日,上海各界爭取和平反對內(nèi)戰(zhàn)代表團赴京請愿,陶行知在北站五萬人歡送大會上發(fā)表演講。陶行知大聲呼吁:“八天的和平太短了,我們需要永久的和平!假裝的民主太丑了,我們需要真正的民主!”6月25日,陶行知在國際飯店代表54個人民團體舉行外國記者招待會上,要求美軍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與郭沫若、沈鈞儒等發(fā)起《致美國人民書》。

    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聞一多先后遭國民黨特務(wù)暗殺,陶行知亦被列為黑名單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準備,一面繼續(xù)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他寫信激勵育才師生為民主斗爭“再接再厲,前仆后繼,屢敗屢戰(zhàn),以底于成!苯K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陶行知逝世后,周恩來同志向黨中央發(fā)出電報,指出“十年來,陶先生一直跟著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正確路線走,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會維克!8月11日,陶行知的靈柩由全國五十三個人民團體公葬于南京曉莊勞山之麓。

    陶行知 - 著作列表

     書名

    出版社 

    版本 

    《中國教育改造》  上海亞東圖書館  1928年4月初版本
    《齋夫自由談》  上!渡陥蟆佛^  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教學做合一討論集》  上海兒童書局  1932年10月初版本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  上海大眾文化社  1936年8月初版本
    《普及現(xiàn)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  生活教育社  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行知書信》  上海亞東圖書館  1929年1月初版本
    《行知詩歌集》  上海兒童書局  1933年7月初版本
    《行知詩歌前集》  上海兒童書局  1935年12月初版本
    《行知詩歌三集》  上海兒童書局  1936年11月初版本

    * 數(shù)據(jù)來源

    陶行知 - 評價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達的思想和實踐,代表了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近代中國的危機多難,又使“教育救國”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夢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最可貴的是,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為人所同欽,世所共仰。在長期的艱難跋涉中,陶行知逐步認識到,不改造舊中國黑暗的政治,就不可能真正繁榮中國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四十年代中期他發(fā)表了《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揭露和抨擊國民黨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針,這就是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chuàng)造的教育。這一思想,同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已是精髓相通。由于思想上的一致,他和許多知識分子一起不約而同地站到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一邊,成為周恩來所贊譽的“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古代的孔子開私學提倡“有教無類”,首開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又出現(xiàn)了一位努力踐行平民教育的人物,并根據(jù)“生活教育”的理論創(chuàng)辦了各類新型學校。這位被人們尊稱的“當今圣人”,就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萬國殯儀館擠滿了前來悼祭的群眾。中共代表團的挽聯(lián)是:“中國人民教育旗手,民主運動巨星”。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禮堂也舉行陶行知追悼會,毛澤東送的挽詞是:“痛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領(lǐng)導(dǎo)人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澤東

    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客。 —— 周恩來

    萬世師表。 —— 宋慶齡

    當今一圣人。 —— 董必武

    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外國人士

    “陶行知不僅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個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爾(印度詩人、哲學家和民族主義者)

    “陶博士并不僅僅屬于中國,而是屬于世界的!诿绹,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薄 A萊士(美國前副總統(tǒng))《紀念陶行知博士》

    “……杜威博士的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卻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但他正視中國的問題,則超越了杜威。他在群眾教育運動方面非常積極,為工人和貧苦人民辦夜校和各種中心。他開展’小先生’運動,讓文盲學好后以他們的新知識教育其他文盲,這樣連鎖下去,對于1927年的反共產(chǎn)主義分子來說,這就好像一個政治的炸彈一樣!薄霸诔鞘欣锔闳罕娊逃,被視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農(nóng)村進行教育和農(nóng)村復(fù)興計劃。美國的進步教育用的現(xiàn)成的學校制,陶行知發(fā)現(xiàn)中國的普通群眾只能就他們的生活、工作、家庭和車間所在地受教育;在哪里聚居,就在哪里學習。在所有美國訓(xùn)練出來的教育者中間,陶作為一個窮人出身的人,使他成為極不尋常的同情于普通人民的需要,而這終于使他比別人更接近中國共產(chǎn)黨?” ——費正清(美國學者)《偉大的中國革命》

    “我現(xiàn)在無論到什么地方,都要宣傳在中國的曉莊有一個試驗學校,把這里的理想和設(shè)計宣傳出去,使全世界人知道! “如大家肯努力,恐一百年以后,大家要回過頭來紀念曉莊,欣賞曉莊!這就是教育革命的策源地?” ——克伯屈(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在曉莊學校的演講詞》

    “陶博士的主義與理想是世界性的,……他的事業(yè)對于世界歷史中的進步傳統(tǒng)具有巨大的貢獻。陶博士是我們這個紊亂霸道的世界經(jīng)過多年所產(chǎn)生的少許文化人物之一。世界上像陶博士一類的人物實在太少了。” ——傅理曼(美國學者)《悼陶行知》

    “一代偉人,名揚千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幟!薄 既R恩·庫朋(美國東南聯(lián)合大學副校長)《給重慶社會大學紀念陶行知誕辰110周年大會的電文》

    “我從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我體會最深的,一是陶先生人格的偉大,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為大眾爭民主、爭自由,最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就應(yīng)該這樣生活,應(yīng)該是這樣一條道路。我從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陶行知不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榜樣,也是各國知識分子的模范,我們應(yīng)該學習他。陶行知不僅屬于中國的,也是屬于全世界的。” ——齋藤秋男(日本教授)1984年紀念陶行知的文章

    “這篇文章(指陶行知的《大眾教育運動》)對我們印度是很有用的!薄 实兀ㄓ《让褡逯髁x領(lǐng)袖)《對的評價》

    “陶博士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使得每一個善良的人,都愿意貢獻出他所能為社會作最大服務(wù),在實際工作上教育他們,鼓舞他們。他是目標明確、行為篤實、生活刻苦自勵的活的融合體。沒有一個人比他更知道中國的真正需要,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勇敢果決的為大眾教育、為民主的組織與實踐奮斗終身!薄 挠渍拢幽么蟛┦浚兜磕钗业呐笥烟招兄┦俊

    “我一直引以為豪,曾經(jīng)是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的育才學校的學生。我曾經(jīng)多次跟朋友講起,我在育才這段時間的學習與生活,特別是告訴他們,在抗日戰(zhàn)爭艱苦的時期里,中國民主人士、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育才、培養(yǎng)幼苗的故事,他的為人、道德、品格,甚至名字的意義,……這是我對陶行知的敬仰、愛慕,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念念不忘的恩情!薄 搅_(越南河內(nèi)國立音樂學院教授)《回憶陶行知與育才》

    “陶先生的死,顯然是一種無可補償?shù)膿p失,不只是他手創(chuàng)的生活教育社與育才學校的損失;海內(nèi)外教育界的損失;整個民族國家的損失;尤其是世界上一切弱小民族爭取獨立、自由、解放,實現(xiàn)民主、團結(jié)、和平戰(zhàn)斗陣營中無限巨大的損失!薄八麆(chuàng)造了生活教育顛撲不破的理論體系,他反對過去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他反對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并且反對由上而下的‘訓(xùn)’育制度;他主張跟人民學習,跟小孩學習;他主張教職員、學生、校工一律平等,他更主張中國人民大眾要過民主生活。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尤其是對國家民族的正義感與為人民大眾謀利,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奮斗精神,是值得每一個有良心的人所敬佩。愿他的精神永遠生活在每一個活人的心里!薄 獥铎o桐(菲律賓華僑)《悼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 - 紀念

    書籍

    書名

    主編

    出版社

    年月

    《陶行知年譜》 朱澤甫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2
    《陶行知與曉莊師范》 辛元、謝放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6.12
    《陶行知教育思想12講》 丁丁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6
    《祖國叢書——陶行知》 許宗元 人民出版社 1988.10
    《陶行知環(huán)行世界錄》 周毅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9.7
    《生活教育十講》 葉上雄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5
    《陶行知幼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戴自俺、龔思雪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8
    《愛滿天下——陶行知文學傳記》 周毅、向明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1.6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袁振國、張癸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1.7
    《陶行知傳》 童富勇、胡國樞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1.5
    《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胡國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8
    《一品大百姓》 上海陶行知紀念館 上?萍冀逃霭嫔 1991.8
    《陶行知全集》 金成林、伍堯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7
    《陶行知與湘湖師范》 蕭凌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2.5
    《平凡的神圣》 章開沅等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3
    《陶行知詩歌歌曲集》 王繼華等 北方文藝出版社 1993.3
    《陶行知教育學說》 董寶良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10
    《陶行知教育學》 何國華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弘揚行知精神,深化教育改革》 袁采 張民生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協(xié)會編
    1995.10
    《白彥文稿集》 白彥 海風出版社 1998.7
    《曉莊英烈》 王桂芳、辛國俊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3
    《陳鶴琴與現(xiàn)代中國教育》 黃書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4
    《現(xiàn)代行知新論》 方明 中國婦女出版社 1999.3
    《繼承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 沈子華 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局 2001
    《山海鐘聲》 傅家駒等 上海寶山校辦產(chǎn)業(yè)總總公司
    滬太印刷廠
    2001
    《陶行知故事》 辛國俊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5
    《創(chuàng)新教育概論》 張志剛等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1.3
    《育才歌聲》 陳貽鑫等 育才社大校史研究會選編 1999.7
    《20世紀陶行知研究資料索引》 梁宇光等 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2001.1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全國科學“九五”規(guī)劃課題
    “陶行知教育思想現(xiàn)代價值研究”成果

    華文出版 2001

    * 數(shù)據(jù)來源

    紀念館

    曉莊師范陶行知紀念館

    安徽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紀念館始建于1951年曉莊師范,當時附設(shè)于曉莊師范校園內(nèi),館內(nèi)收藏保存先生的一批照片、手稿、遺著和遺物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人們紛紛在先生成長的紀念地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先生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的紀念地南京中央門外曉莊村、先生創(chuàng)辦山海工學團的紀念地上海寶山區(qū)真華路修建或翻建了陶行知紀念館。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陶行知紀念館,2.6米高的陶行知漢白玉雕像屹立中央,身后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的題詞“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紀念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于1991年10月18日發(fā)行了志號為J.183的《陶行知誕生一百周年》紀念郵票1套2枚。分別是:(2-1)20分 陶行知像;(2-2)50分 求真與做人。整套郵票單一處理為藍色,既象征知識的力量,又使主題鮮明。

    2-1 為“陶行知肖像”。圖案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初期陶行知正在墨西哥進行演講的形象,角度與表情給人和藹可親、可敬的感覺。畫面單純、主題突出。

    2-2 為“求真與做人”。郵票為陶行知著長衫、握手杖的全身像。原照片攝于30年代初。以陶行知的著名格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為背景,突出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 - 研究會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是教育部主管的國家一級社會團體,是非盈利性質(zhì)的民間組織機構(gòu),于1985年9月5日在北京成立。研究會的宗旨是開展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推進和發(fā)展教育公益事業(y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提倡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奉獻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培育和推廣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涌現(xiàn)出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jīng)驗;積極探索促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組織機構(gòu)由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常務(wù)理事會組成。辦事機構(gòu)是辦公室,辦公地點在北京市北三環(huán)中路46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內(nèi)。各省市自治區(qū)陶行知研究組織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的會員單位,目前有23個省級會員單位,個人會員總計約3萬人。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刊物有《生活教育》和《愛滿天下》,各地陶研組織編輯有《行知行》、《行知研究》、《福建陶研》、《金陵陶研》、《廣東陶研》等。

    官方網(wǎng)址:http://www.taoxingzhi.org/

    TAGS: 1891年出生 1946年逝世 上海民國和新中國時期人物 中國教育史 安徽人 教師理論 教育家
    名人推薦
    • 孫家鼐
      孫家鼐,字燮臣,號蟄生、容卿、澹靜老人,安徽壽州(今壽縣)人。清咸豐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累遷內(nèi)閣學士,歷任工部侍,署工部,禮部、戶...
    • 沈鵬飛
      沈鵬飛1893 07.05 - 1983 01.06,著名林學家、林業(yè)教育家。畢生從事林業(yè)教育和林業(yè)科學事業(yè),除講授多種林學課程外,還考察過西沙群島、海南、廣東...
    •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希臘文:Σωκρ?τη?,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希臘...
    • 孫起孟
      孫起孟(1911年—2010年3月2日),安徽省休寧縣人,畢業(yè)于江蘇省蘇州市東吳大學。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建國會和全國工商聯(lián)的卓越...
    • 邰爽秋
      邰爽秋,江蘇東臺時堰人。出身于貧寒的書香第。1924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官費留學生,被派往美國深造,先后在美國獲芝加哥大學碩士、...
    • 吳耕民
      吳耕民(1896年3月17日—1991年11月4日),原名潤蒼,后改潤蒼為字,浙江省余姚縣孝義鄉(xiāng)吳家路東溜場(今屬慈溪周巷鎮(zhèn))人,民盟成員,著名園藝學家...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