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兒時
蘇格拉底出生于希臘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親費納瑞特(Phaenarete)是助產婦。
蘇格拉底生就有著獅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體。他容貌平凡,語言樸實,卻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戰(zhàn)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時刻,成長在伯里克利的盛世,當時正值智者從全希臘各地云集雅典,給民主制度雅典帶來了許多新知和自由論辯的新風尚的時期。年輕的蘇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羅泰格拉和普羅第柯等人求教,討論各種重要的社會人事和哲學問題。又曾從女智者狄俄蒂瑪受業(yè)。自稱有“靈跡”伴隨,預示以何事不當為。亦受奧爾斐秘教及畢達哥拉斯派的影響。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記錄。
青年
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雕刻手藝。后來他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
蘇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個使者,任務就是整天到處找人談話,討論問題,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什么是虔誠?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氣?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識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關于統(tǒng)治你學會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師?在教育無知的人之前你怎樣征服自己的無知?等等。
貫穿這些討論的主題就是引導人們認識:在這些對于人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其實人是非常無知的,因此人們需要通過批判的研討去尋求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和善,達到改造靈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蘇格拉底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彼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賜給雅典的禮物。神把他賜給雅典的目的,是要用這只牛虻來刺激這個國家,因為雅典好像一匹駿馬,但由于肥大懶惰變得遲鈍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緊緊地叮著它,隨時隨地責備它、勸說它,使它能從昏睡中驚醒而煥發(fā)出精神。
蘇格拉底把批評雅典看作神給他的神圣使命,這種使命感和由此而來的思考探索,便成為他生活與哲學實踐的宗旨。他知道自己這樣做會使許多人十分惱怒,要踩死這只牛虻,但神給自己的使命不可違,故冒死不辭。在此意義上,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圣牛虻。
中年
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于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
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他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自己知道自己無知。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他結論說:“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復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沒有什么價值的或者全無價值的,神并不是在說蘇格拉底,他僅僅是用我的名字作為說明,像是在說,人們啊,惟有像蘇格拉底那樣知道自己的智慧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彼宰约旱臒o知而自豪,并認為人人都應承認自己的無知。
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zhàn),當過重裝步兵,在戰(zhàn)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戰(zhàn)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
遇難
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后,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tǒng)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并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而死,終年70歲。
蘇格拉底確實主張了一個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這個宇宙理性神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追求——真正的善——的終極根據,人能有知識,是因為人得到了神的特別關愛,被賦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靈魂,有了愛智的心靈和理智。但是人應當明白,你所具有的那點靈魂同神的智慧是無法比擬的。所以這個新的理性神的觀念和關于人當“自知無知”的教導,就成了激發(fā)和推動人追求真知與批判不真不善、偽真?zhèn)紊频膹姶罅α俊?/p>
蘇格拉底熱愛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許最神圣的信仰有絲毫的被褻瀆,因此,他毅然選擇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靈魂,他相信神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萬事萬物都是神有意識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沒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對他的召喚,他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也許人們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頑固,執(zhí)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內心世界的人,才會為他的智慧與忠誠所折服:智慧使他看到并一直緊緊關注著的眾人未曾察覺的美德,忠誠的是于他自己熱愛的城邦,于他一生遵從的法律,于他永恒不變的理想追求。
在蘇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義的偉大哲人,另一方則是以民主自由為標榜、被視為民主政治源頭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誰善誰惡,不那么涇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則成為一種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劇色彩愈加彰顯。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關于蘇格拉底的生平和學說,由于從古代以來就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和說法,一直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
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fā)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他以一種對哲學的嶄新理解開創(chuàng)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更以其靈魂轉世與凈化的基本思想,給柏拉圖以極其深刻巨大的影響,并通過他們一直影響到希臘化羅馬時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學。
思想
要研究蘇格拉底的哲學信仰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于他完全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著作,我們只能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于何者的記載更接近真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有些人認為蘇格拉底其實沒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會加以盤問每種信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發(fā)表的冗長理論其實是柏拉圖自身的想法。要從記載中區(qū)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兩人的概念相當的困難,同時要解釋他們的概念又更為困難。也因此,要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等人的記載中尋找蘇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簡單——必須留意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蘇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而可能更接近于這些記載者自己的看法。
從對話錄里得到的證據顯示蘇格拉底只有兩個導師:文法家普羅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奧提瑪(Diotima),狄奧提瑪教導了蘇格拉底有關愛的知識。一些對話錄也顯示出蘇格拉底曾受到了當時的思想家如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的影響,歷史記載通常也將這兩人視為是蘇格拉底的導師。古典歷史學者John Burnet主張?zhí)K格拉底的主要導師是阿那克薩哥拉派的學者阿基勞斯(Archelaus),有關阿基勞斯的記載其實也是蘇格拉底自己的理論。而Eric A. Havelock則認為蘇格拉底與阿那克薩哥拉派的關系證明了他與柏拉圖的哲學理念差異。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么現實意義。他曾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人,正是出于這種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蘇格拉底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虛偽;什么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么是國家,具有什么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yǎng),等等。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靈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蘇格拉底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qū)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靈魂
蘇格拉底關于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于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在蘇格拉底看來,事物的產生與滅亡,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明確對立起來的觀點,成為哲學史上的濫觴。
真理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哲學開辟了道路。
辯證
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這個矛盾,他是這樣解決的:這些知識并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并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fā)展而來的。將一般性從從特殊事例歸納開來,認為一般先于和高于特殊,是一種獨立自存的東西。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fā)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借助于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fā)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于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tài)度發(fā)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fā)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
從哲學思想的發(fā)展看,蘇格拉底提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區(qū)分,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tài),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他將早期希臘哲學家們格言式的倫理思想提到了哲學的高度;他以邏輯辯論的方式啟發(fā)思想、揭露矛盾,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這一切對哲學思維的發(fā)展都有貢獻。但是,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具有系統(tǒng)思想觀的哲學家,開始了主體和理性、抽象思維,以自然神論代替宗教神話的時代。
教育
蘇格拉底終生從事教育工作,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論。但是他并沒有創(chuàng)辦自己的學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廣場、廟宇、街頭、商店、作坊、體育館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場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錢人、窮人、農民、手藝人、貴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對象,不論是誰,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熱情施教。當時的其他教師──智者,是收取學費的,他們以當教師作為賺錢的手段,而蘇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學費的,他是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義務教師。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他認為,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如果他們決心要得到值得稱道的成就,都必須勤學苦練才行。
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沒有好的領導人,民主制度變成了極端民主,變成了無政府主義,連國家領導人都用抓鬮或抽簽的辦法選出來。蘇格拉底對此十分痛心。他認為治國人才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治國人才。為了培養(yǎng)治國人才,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yǎng)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后,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zhàn)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他母親是產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學方法。他母親的產婆術是為嬰兒接生,而他的“產婆術”教學法則是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
“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它為啟發(fā)式教學奠定了基礎。
蘇格拉底倡導的問答法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今天,問答法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蘇格拉底教學中有過這樣一件事發(fā)生,在開學的第一天,蘇格拉底對他的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事,每個人盡量把手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說著,他做了一遍示范!皬慕裉扉_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誰做不到呢?墒且荒暌院螅K格拉底再問的時候,他的全部學生中卻只有一個人堅持了下來,后來這個人繼他之后成為新一代思想家,這個人叫柏拉圖。蘇格拉底其實有一個助手,這個助手才是他真正的繼承人。
蘇格拉底有著屬于他自己的教學方案
一天,在課堂上,哲學家蘇格拉底拿出一個蘋果,站在講臺前說:“請大家聞聞空氣中的味道!”一位學生舉手回答:“我聞到了,是蘋果的香味!”蘇格拉底走下講臺,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面前走過,并叮囑道:“大家再仔細聞一聞,空氣中有沒有蘋果的香味?”這時已有半數的學生舉起了手。蘇格拉底回到講臺上,又重新提出剛才的問題。這一次,除了一個學生沒有舉手外,其他人全都舉起了手。蘇格拉底走到這位學生面前問:“難道你真的什么氣味也沒聞到嗎?”那個學生肯定地說:“我真的什么也沒聞到!”這時,蘇格拉底對大家宣布:“他是對的,因為這是一只假蘋果。”這個學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哲學家柏拉圖。
倫理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guī)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只有擺脫物欲的誘惑和后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等美德。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后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以強調禁欲為特征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系,并進一步系統(tǒng)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辯論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并幫助人產生新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像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
蘇格拉底教他的朋友歐提德謨斯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歐提德謨斯:蘇格拉底,請問什么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歐提德謨斯: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歐提德謨斯: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歐提德謨斯: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zhàn)爭中,軍隊的統(tǒng)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并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歐提德謨斯: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fā)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治國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yè),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干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于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yōu)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y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y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
軼事
毒酒
古希臘最卓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西方哲學發(fā)展起到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一生不斷探索真理,因為善于辭令,常常把那些自認為知識淵博的淺薄之輩駁得目瞪口呆,因此他在廣大青年中享有很高威望,可不幸于公元前399年被民主派貴族以煽動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當眾受審,處以死刑。
根據當時雅典法律規(guī)定,處死犯人的方法是賜以毒酒一杯,但在處死前關押的一個月中,法庭允許犯人的親友探監(jiān)。當時便有許多青年人天天去監(jiān)獄探望蘇格拉底,其中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問蘇格拉底有無什么遺言時,蘇格拉底回答說:“我別無它求,只有我平時對你們說過的那些話,請你們要牢記在心。你們務必保持節(jié)操,如果你們不按我說的那樣去生活,那么不論你們現在對我許下多少諾言,也無法告慰我的亡靈!闭f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在蘇格拉底即將處死的那天晚上,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fā)赤足,而面容卻鎮(zhèn)定自若。他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打發(fā)開,而去同他的學生斐多、西米亞斯、西帕斯、克里同等談論靈魂永生的問題。不久,獄卒走了進來,說:“每當我傳令要犯人服毒酒時,他們都怨恨詛咒我,但我必須執(zhí)行上級命令。你是這里許多犯人中最高尚的人,所以我想你決不會恨我,而只會去怨恨那些要處死你的人,我現在受命執(zhí)行命令,愿你少受些痛苦。別了,我的朋友!闭f完淚流滿面,離開了牢房。蘇格拉底望著獄卒的背影說:“別了,朋友,我將按你說的去做!比缓笏值艮D頭來,和藹地對那些青年說:“真是個好人,自我入獄以來,他天天來看望我,有時還跟我談話,態(tài)度親切,F在他又為我流淚,多善良的人呀!克里同,你過來,如果毒酒已準備好,就馬上叫人去取來,否則請快點去調配!笨死锿卮鹫f:“據說有的犯人聽到要處決了,總千方百計拖延時間,為的是可以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請你別心急,還有時間呢!”這時蘇格拉底說:“誠然你說得對,那些人這樣做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延遲服毒酒就獲得了某些東西;但對我來說,推遲服毒酒時間并不能獲得什么,相反,那樣吝惜生命而獲得一頓美餐的行為在我看來應當受到鄙視,去拿酒來吧。請尊重我的要求。”
到了這個時候,克里同只好用目光暗示在旁等候吩咐的小童,那個小孩就走到外面去了。一會兒,這個孩子又走了回來,并且領著一個人進來。這個進來的人手里捧著一只杯子,里面盛的就是鴆,即毒藥。于是,隨時都可飲鴆就刑了。蘇格拉底對這個手里捧著毒藥杯的人問道:“請你告訴我,我該怎樣做才行?”
那個人說:“你喝下這杯毒藥以后,只要不停地在這里走,如果感到兩腳逐漸沉重起來,而且越來越重,于是你就躺下來。這就表明毒藥已經生效了。”蘇格拉底鎮(zhèn)定自若,面不改色,他把裝有毒酒的杯子舉到胸口,平靜地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將死,他們活下來,是誰的選擇好,只有天知道。”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在場的人無不為將失去這樣一位好友而悲泣。蘇格拉底見狀大為不悅,他說:“你們怎么可以這樣呢?我為了避免這種場面才打發(fā)走家里的人,常言道: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請大家堅強點!”蘇格拉底接著在室內踱了一會兒,說自己兩腿發(fā)麻,便躺了下來。送酒的人走過來摸了摸他的身體,覺得已沒有熱氣。他的最后遺言是:“克里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即藥神)一只雞(意即要克里同代他祭奠藥神),記得替我還上這筆債!闭f完,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合上了眼,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同他的生活實踐融為一體的,而他個人的命運同雅典的命運是不可分的。他為了祖國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國則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貢獻,成全了他的哲學。蘇格拉底沒有絲毫的激憤、畏懼或是悲哀,而是依舊用他智慧的語調誠摯地奉勸著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還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給他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古希臘,法律被視做城邦安全的基礎,具有女神般的尊嚴,可以說是城邦真正的保護神。在此神靈的保護下,古希臘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蘇格拉底認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們一致制定的協議,應該堅定不移地去執(zhí)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協力,使城邦強大無比,嚴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強大的根本保證,他的價值遠遠高于個人的生命。
蘇格拉底還認為,法律同城邦一樣,都來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則。法律最初體現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規(guī)律,它純粹是一種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來城邦頒布的法律稱為人定法。雖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樣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變性,但是,由于人定法來源于自然法,人們接受和服從人定法的指導就意味著人們接受和服從自然法的約束,也就是服從神的意志。一個城邦的理想狀態(tài)必須是人人從內心守法的狀態(tài),這既是蘇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內在動力。
蘇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處死刑之時仍大談“遵道德、重公義、法律至寶、法制為貴”,認為人生價值莫過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蘇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識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覺、自愿去實現它,即使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個悲劇,悲劇在于沖突雙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調和。于是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軀托負起這個偉大的沖突,托負起自由人格的責任與使命。對蘇格拉底而言,他的事業(yè)就是他的精神,自覺,自愿,自律從而自由的精神,通過他得到了光大。
說服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后,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對于遺傳條件優(yōu)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里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一個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堅強,就越容易犯罪。對于那些以財富自夸、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愿、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只有愚人才會這樣想。他指出,幸福不在于財富,而在于知識,在于對人類做出貢獻。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眾多的人進行演講。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并非壞事。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家里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墒菦]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么做。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于和柏拉圖的關系,他決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备窭峡谆卮稹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么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后,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到那里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蘇格拉底交談。
看到格老孔留下來,蘇格拉底接著說:“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貢獻!
“正像你所說的!备窭峡谆卮稹
于是蘇格拉底請格老孔談談做貢獻的打算。正當格老孔思考的時候,蘇格拉底問他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實現富裕的途徑是讓稅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蘇格拉底又問,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么?格老孔回答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過。之后,蘇格拉底又問他對治理國家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的看法,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御戰(zhàn)略、糧食供應等。格老孔要么回答沒有考慮,要么說不清楚,要么推托這類事沒必要親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為難的樣子,蘇格拉底進一步開導他說,“國、家一理。國家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家,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人家,你為什么不從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試一試呢?”
格老孔說:“只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蘇格拉底笑了;“怎么?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還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內的整個雅典人都聽你的勸嗎?年輕人,要當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個適得其反呀!看看現實,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無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并受到人們的贊揚,就應當努力對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勝過別人;當處理事務的時候,你也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你所期望的目標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領袖的格老孔被說服了。
麥穗
古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边@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為他們惋惜。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房子
從前,在希臘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蘇格拉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來投奔他,向他學習聰明智慧。他講了許多開心的事情。他講述的方式非常生動,所以聽的人都不感到厭煩。
一個夏天,他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鄰居都很納悶,這房子怎么會使他滿意呢?
“您這么一個大人物,卻把自己的房子蓋成這么一個小盒子,有什么道理嗎?”
“確實沒有什么道理。”他說,“不過這個地方雖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將會認為自己是快樂的。”
新歌
蘇格拉底坐牢時,聽見隔壁牢房里有個新來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從未聽過。蘇格拉底急忙請求唱歌的獄友教他那首新歌。
監(jiān)牢里的人都知道蘇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聽了他的請求,唱歌的囚犯很吃驚:“您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被處決了嗎?”
“我當然知道。”蘇格拉底輕松地回答。
“那您為什么還要學新歌呢?”獄友不解地問。
這位偉人回答說:“這樣我死的時候就多會一首歌!
——摘自《環(huán)球時報》
相關書籍
《蘇格拉底這樣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種方式》;《蘇格拉底傳》;《與大師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申辯》;《我與蘇格拉底相處的日子》;《蘇格拉底的審判》;《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對話》;《蘇格拉底的困惑》;《蘇格拉底之道》;《蘇格拉底的最后日子》;《蘇格拉底之死》;《談話錄》;《蟬》;《巫師蘇格拉底》。
相關
柏拉圖
柏拉圖(前427—前347)家境優(yōu)裕,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文法、修辭、寫作成績優(yōu)秀,并對文學很感興趣,寫過不少詩歌及其他文學作品。他身體健壯、體力過人,非常喜愛體育活動,擅長多項運動項目。他也喜愛音樂和繪畫,并有較高造詣。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大約20歲時開始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后跟隨蘇格拉底8年,是蘇格拉底的忠實信徒和親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誣告并處死,株連到柏拉圖,柏拉圖被迫離開雅典流亡國外,達12年之久。
他逃離雅典后游歷了許多地方,如文明古國埃及、北非的希臘殖民地昔勒尼、意大利島南部的城市塔林敦、西西里島的城邦敘拉古等。在敘拉古由于與該城邦的僭主發(fā)生政治分歧,觸怒了僭主,被賣為奴隸,幸遇朋友相助將他贖出,送回雅典,那時他已40歲。
柏拉圖提出了比蘇格拉底更為完整的教育理論。他的教育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當時希臘各城邦國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夠理想,弊端很多。于是他把當時希臘的各種政治制度以及當時希臘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較、綜合、總結,設計了自己的一種政治制度,作為自己的理想國家。這個“理想國”其實是一個奴隸主統(tǒng)治的等級森嚴的國家,而且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主張,這些主張對后世的政治有很大影響!独硐雵芬粫杏邢喈敹嗟钠钦劷逃模越逃绨阉闯梢槐局匾慕逃。
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認為抓好教育應是統(tǒng)治者的頭等大事。他主張教育應該由國家來辦理,由國家實行嚴格控制,教師應由國家聘請,教什么內容應由國家審查。他認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被統(tǒng)治者(奴隸除外),都應從小受到強制性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內容非常廣泛,主張受教育者應該德、智、體和諧發(fā)展。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張,兒童受學前教育應該愈早愈好。學前教育應以游戲為主。
克里同
和蘇格拉底同年生,是同一區(qū)及同一族的人,是總角之交,又是多年的老朋友,有時也去廣場聽蘇格拉底講學,與蘇格拉底間也是“師友間”的“風義”。作為雅典的巨富,他在蘇格拉底受審時及蘇氏投入獄中后不止一次表示愿意出重金為蘇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蘇格拉底執(zhí)意不領情,舍身取義,為維護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獻身、殉道。蘇格拉底認為交納贖金以求免于一死,實際上是承認自己有罪,這是茍且偷生。而不承認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決,雖然被處死了,但大義凜然,作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現。
蘇格拉底對他說:“在沒有找到別的好辦法之前,我不能照你所說的那樣去做,我不能聽從你的勸告,請原諒我!彪S即,蘇格拉底甚至說:“就算那些人要使用比現在更加殘酷的手段,如監(jiān)禁、沒收財產、殺戮等,我也不愿意逃走。”
色諾芬
色諾芬(Xenophon, 約430~354BC),古希臘歷史學家、作家。雅典人。蘇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參加希臘雇傭軍助小居魯士(Kurush,約前424~前401年)爭奪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軍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達,被母邦判處終身放逐。著有《萬人遠征記》、《希臘史》(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之續(xù)編,敘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憶蘇格拉底》等。
評價
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高的存在本體就是神,就是善,他的這個說法也是來自蘇格拉底的。神的觀念一直是希臘哲學的起源地和歸宿,而希臘哲學在其發(fā)展中也不斷改變和凈化了人們原先的神觀念,兩方面是彼此互動的。作為一位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從敬畏神吸取了他變革哲學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只牛虻,一個肩負著神的使命助人從善愛智的使者。這是他對神的敬畏虔誠,也是他對人的熱愛鞭策。只有聯系到他的神觀念,我們才能認識他所主張的“自知無知”命題的深刻含義。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義深遠的事件,仿佛一則寓言,一個謎。他策劃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場浩大的審判,以法律正義的名義判處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燼,凝成一個死亡之謎,給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學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蘇格拉底好像在為自己申辯,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覓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與法律的合謀。
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并不是靠軍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透徹的了解,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tài)度。雅典城并沒有因為處死蘇格拉底而重煥輝煌,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那些法官們在審判后的心路歷程。我想,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沒辦法面對和說服自己的良知了,他們的靈魂,將籠罩在那位老人孤獨而頑強的身影下。蘇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澳囊粭l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們越走越遠,但是誰都無法從他們心中抹去這個雖然虛幻的名字――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哲學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沒有哪位哲學家像他那樣癡迷于過一種正義的生活。他把一個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來,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啟發(fā),體認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遭遇,會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對不義時,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關注的重點由外在轉向內在。蘇格拉底為希臘哲學注入了強心劑,激起了無比洶涌澎湃的浪濤,余波甚至綿延至今。蘇格拉底以他的實踐和人格為后世哲學家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但是,由于蘇格拉底生前特立獨行的為人風格和顛覆性的哲學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爭議。自19世紀興起的非理性主義在歐洲的迅速傳播,關于以蘇格拉底等人為首的理性主義者的爭議也此起彼伏。19世紀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尼采在他的著作《快樂的科學》《朝霞》等著作中曾強烈抨擊蘇格拉底,把蘇格拉底稱作“樂觀主義的科學精神”的“始祖”。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最早顯現于蘇格拉底人格之中的那種對于自然界之可以追根究底和知識之普遍造福能力的體現”。尼采認為,蘇格拉底的影響籠罩著世世代代,直至于今日。自蘇格拉底世代以來,人們相信科學至上,知識萬能,思維能洞悉事物的本質。這種理念是“一種專橫的,絕對的信念”,因而也就是信仰。所以,“即使科學也是建立在一種信仰之上的,根本不存在’無前提的’科學”。
名言
1、許多賽跑者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后幾步。
2、患難及困苦,是磨煉人格的最高學府。
3、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后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于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
4、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哲學家告訴我們,“為善至樂”的樂,乃是從道德中產生出來的。為理想而奮斗的人,必能獲得這種快樂,因為理想的本質就含有道德的價值。
5、有理智的教育和培養(yǎng)能帶來益處,而失去理智將帶來危害。
6、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
7、做少許事情而做得很好,勝于做許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8、快樂的秘密并不在于尋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于培養(yǎng)清心寡欲的能力。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you see, is not found in seeking more, but in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enjoy less.
9、對作家來說,寫得少是這樣的有害,就跟醫(yī)生缺乏診病的機會一樣。
10、我認為閑暇是所有財富中最美好的財富。
11、未經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12、你是為了吃飯而生存,還是為了生存而吃飯呢?
13、我去死,你們去活,究竟誰過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蛭胰ニ溃銈內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14、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15、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懶!
16、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愿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份。
17、在死亡的門前,我們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它的重要性。
18、清閑是一切財富中最難得的。
19、Other men live to eat,while I eat to live.
20、最熱烈的戀愛,會有最冷漠的結局。
21、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里,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
22、我到處走動,沒有做別的,只是要求你們,不分老少,不要只顧你們的肉體,而要保護你們的靈魂。
23、好的婚姻僅給你帶來幸福,不好的婚姻則可使你成為一位哲學家。
24、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25、愛情猶如麥地里采麥穗,弄不好就會空手而歸。
26、許多賽跑的失敗,都是失敗在最后的幾步。路“應跑的路”已經不容易,“跑到盡頭”當然更困難。
27、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眾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時機去發(fā)掘開拓的人。
28、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于奮斗,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斗。
29、逆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智慧之門。
30、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31、不懂得工作真義的人,視工作為苦役。
32、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認識,即它已存在;信心,即運用它。
33、父子兄弟間相愛,本出于天性,而要講究利害,就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夫婦結合,本出于情愛,而要以經濟為條件,就失去了相愛的本意。
34、田野與樹木沒有給我一點教益,而城市的人們卻賜給我頗多的教益。
35、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36、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
37、分手后我選擇死去,你們可以繼續(xù)活著,我們之間到底誰過的更幸福,這個答案唯有神知道。
38、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笑容,我們還需要什么呢!
39、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珍寶,那就是知識,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罪惡,那就是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