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江(1895-1931) 著名教育家,南高師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者。字英父。浙江余姚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1917年夏,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浙江第一師范學校,老師李叔同贈他一張條幅,上書“神聰”二字,以示鼓勵。畢業(yè)不久,他應聘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職,工作之余參加了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英文科的學習,并開始翻譯國外教育論文,發(fā)表在《教育雜志》等刊物上。
楊賢江 - 生平簡介
楊賢江是共產(chǎn)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也是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論家,今長河鎮(zhèn)分江市村人,1895年4月11日出身于一個成衣匠家庭。1906年入小學。1910年高小畢業(yè)后,因家境貧困,當過小學教師。1912年考入省立第一師范,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模范生。1917年畢業(yè)后,他到南京高等師范,一面工作,一面進修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其間,始與武漢中華大學學生惲代英通訊,開始討論改造社會的問題。
五四運動的浪潮使楊賢江接觸到新思想和新學說,極大地觸動他的“教育救國”思想。同年10月,他經(jīng)鄧中夏介紹,參加了以改革社會為宗旨的“少年中國學會”,同時參與發(fā)起的有李大釗、毛澤東、張聞天、惲代英等,楊賢江被選為南京分會書記。次年,他與李大釗、惲代英等7人被選為“少年中國學會”的評議員。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從五四運動到1926年,楊賢江除了編輯《學生雜志》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并在上海大學社會系、上大附中、上海景賢女中、上虞春暉中學兼課。他充分利用上課與學生直接見面的有利時機,引導學生端正思想,從處世交友、婚姻戀愛等個人瑣事到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等大事,無不予以熱情的指導與解釋。為發(fā)動更多的熱血青年投身于革命事業(yè),他在《學生雜志》上組織過兩次“學生干政”和“學生入黨”的大討論,使不少青年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拔遑Α睉K案發(fā)生以后,楊賢江與沈雁冰、侯紹裘、董亦湘等人組成“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印發(fā)傳單,成立演講團,去大街、商店、工廠、學校宣傳反帝救國的道理。楊賢江以其出色的演講口才,淵博豐富的學識,高瞻遠矚的預言,產(chǎn)生了極大的轟動。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悍然發(fā)動反革命政變,一時間腥風血雨,許多革命志士慘遭殺害。楊賢江名列蔣介石發(fā)布的通緝令中。浙江省通緝的要犯中,楊賢江作為特重要犯,名列第三。根據(jù)黨的指示,楊賢江被派到武漢北伐軍總政治部擔任《革命軍日報》社長。同年5月13日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擴大會上,他憤怒地揭發(fā)了蔣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同時滿懷信心地指出,這種反動力量是暫時的,上海的革命群眾很快會起來舉行第四次武裝暴動。他的這個發(fā)言,深刻揭露了蔣介石的反動實質(zhì),對處在低潮時的革命群眾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但時隔不久,武漢的汪精衛(wèi)也步蔣介石的后塵,密謀反共。為揭露這些反革命頭子的真正面目,他在7月14日《革命軍日報》上,冒著極大的風險發(fā)表了宋慶齡的《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到了年底,形勢更加惡化,楊賢江不得不去日本暫時避難,并在日本從事進步教育論著的研究、撰寫、翻譯工作。
由于楊賢江一直是反動派通緝的對象,所以在1929年5月回國以后,他一面與潘漢年、李一氓、朱鏡我等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lián)盟”,一方面仍然以隱蔽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教育科學方面的研究。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綱》等著作。日以繼夜的工作,使積勞成疾。生病以后,在國內(nèi)又不能住大醫(yī)院,于1931年7月去日本治療,同年8月9日在日本長崎病逝,年僅36歲。
1981年,教育部、團中央聯(lián)合召開紀念楊賢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會,教育部長蔣南翔主持紀念大會,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韓英在會上講話,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作了報告。會議給予他很高的評價,指出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特別是在現(xiàn)代教育史和青年運動史上有著光輝的地位”。1984年成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楊賢江教育基金會。1990年還出版了《楊賢江傳記》。
楊賢江 - 傳奇人生
故居為磚木結(jié)構(gòu)小平房,坐北朝南,七檀五柱五開間帶前廊,東西各有側(cè)房兩間,中央為庭院,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明間、次間、梢間面寬均為3.6米,進深6.5米,東西側(cè)房通面寬6.8米,進深3.6米,總面積為285平方米。故居建筑造型簡樸,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慈溪“三北”民居。
2004年,長河鎮(zhèn)人民政府對楊賢江故居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并在故居西北側(cè)增辟了“楊賢江紀念館”。故居按楊賢江早年在此生活的樣式布置,并陳列保存了他的著作、稿件、日記、照片、證件、檔案及其他遺物。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料,生動地展示了楊賢江戰(zhàn)斗的一生及其光輝歷程。
1958年4月,浙江省民政廳批文追記楊賢江為革命烈士。1986年8月,楊賢江故居被慈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8月,故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和1998年分別被公布為慈溪市和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鋒芒初露
長河鎮(zhèn)原屬余姚縣北部,北瀕杭州灣,原是一塊鹽堿荒蕪之地。約在明朝成化年間筑成潮塘后,村民漸聚,在塘上形成集鎮(zhèn),靠海為生。從清代開始,村民以編織草帽為家庭副業(yè),有“十里長街無閑女,家家盡是編帽人”之稱。
楊賢江就出生在這塊海地棉鄉(xiāng)。父親楊樹芳,以裁縫為業(yè),母親方氏,常年紡紗織布,并種蔬菜出賣,以補貼家用。自楊賢江8歲起,父母節(jié)衣縮食送他進學堂讀書,從村塾,到溪山初等小學和縣立誠意高等小學,再到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他處處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異。賢江村的老前輩至今還傳說著當年誠意高等小學給優(yōu)秀畢業(yè)生呈送文憑的情形:這年春節(jié)前,學校送來文憑,楊樹芳在楊家祠堂迎接。村里男女老少齊集祠堂,敲鑼打鼓,點炮放鞭,如同過節(jié)。學校代表當眾宣讀了楊賢江的畢業(yè)文憑,楊樹芳鄭重接過文憑,貼在祠堂的墻壁上,村人以此為榮耀。
楊賢江是浙江第一師范學校1917年屆畢業(yè)生中的佼佼者,他品學兼優(yōu),對教育事業(yè)有執(zhí)著的追求和干練的工作能力。校長經(jīng)亨頤非常賞識他,特向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推薦,教師李叔同也向該校的陶行知做了介紹,使楊賢江畢業(yè)后迅速接到了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聘書,成了這所高等學府的職員。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fā)。5月9日,南京高師的學生手執(zhí)旗幟標語,慷慨激昂走上街頭。楊賢江在游行隊伍中特別活躍,他和師生們一起高呼:“還我青島!勿做亡國奴!”沿途散發(fā)傳單。6月,五四運動的高潮剛剛平靜下來,楊賢江便對這場親身經(jīng)歷的運動做了冷靜的分析總結(jié),撰寫了《新教訓》一文,發(fā)表在7月5日的《學生雜志》上,引起全國知識界對這位鋒芒初露人物的注意。
青年導師
1921年2月初,受商務印書館(時為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之聘,楊賢江來到上海,擔任《學生雜志》編輯。1922年5月,經(jīng)沈雁冰和董亦湘介紹,楊賢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教育萬能論者、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成具有堅定信仰的共產(chǎn)主義者,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
從此,楊賢江以《學生雜志》為陣地,經(jīng)常為刊物撰寫社評,指引青年學生走革命道路。他還在《學生雜志》上開辟了“通訊”和“答問”欄目,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不論是國際形勢、國家命運、個人前途等大事,還是戀愛婚姻、職業(yè)選擇、處世交友等青年面臨的具體問題,他都耐心指導,幫助他們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楊賢江關心青年學生,把他們看作自己的朋友;青年學生愛戴楊賢江,把他看作青年的良師。
投筆從戎
1926年1月,楊賢江當選為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zhí)行委員,兼任青年部長,10月被推選為常務委員,積極參與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
該年秋天,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消息不斷傳到上海,帝國主義和盤踞上海的反動軍閥惶恐不安,上海的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則從北伐軍的勝利和敵人的恐慌中看到了上海的光明和希望。
10月23日,楊賢江與林鈞等市黨部的領導人,為配合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與國民黨中央代表和資產(chǎn)階級代表協(xié)商建立市民政府,直至24日黎明,徹夜未眠。由于準備倉促,尤其是武裝力量不足,起義很快失敗了,也使楊賢江深切感受到起義準備工作的重要性。1927年1月,他遵照上海區(qū)委意見,正式辭去《學生雜志》編輯職務,專心投入到工人武裝起義的準備中去。
1927年2月22日,上海區(qū)委發(fā)動第二次武裝起義,仍然倉促上陣,楊賢江等市黨部的領導人對起義的前景深感憂慮。為了加強對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領導,2月23日,中共中央與上海區(qū)委聯(lián)合成立了黨的特別委員,同時組織了黨的特別軍委,決定由周恩來擔任特別軍委書記。周恩來到任后,立即召開一系列會議,認真總結(jié)了前兩次起義失敗的教訓,部署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2月下旬,在南市景平女中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楊賢江認識了周恩來。3月21日,上海工人武裝糾察部隊在周恩來的指揮下,開始了第三次武裝起義,揭開了中國工人階級斗爭史上新的一頁。楊賢江負責組織以上海大學生為主的學生糾察隊,參加閘北激戰(zhàn)。起義勝利后,他立即參加上海臨時政府的籌備工作。
東渡避難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白崇喜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把楊賢江列為重犯通緝。奉黨指示,楊賢江于4月下旬秘密到武漢,留在武漢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工作,任機關報《革命軍日報》總編輯。7月15日,汪精衛(wèi)公開叛變,楊賢江返回上海,開始更加艱辛的生活。
該年底,上海形勢更加險惡。為保存革命力量,黨指示處境極端危險的黨員同志出國隱蔽。楊賢江因此離別妻兒,東渡日本,化名李浩吾。他既是去避難,又負責擔任中國共產(chǎn)黨日本特支工作,同時以翻譯和寫作為業(yè)。在那里,他翻譯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教育史,根據(jù)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敘述教育過程的專著———《教育史ABC》,另有《世界史綱》、《今日之世界》等著作。
旅日近兩年的時間里,楊賢江除了聯(lián)系黨員、寫作之外,也與華僑界的上層人士交往,為在日本廣泛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他先后周密巧妙安排董必武、林伯渠、錢介磐等要員安全離開日本,也先后接待并悉心安排了郭沫若、高爾柏與高爾松兩兄弟、沈雁冰等要員旅日相關事務。
不朽名著
1929年5月,楊賢江由日返滬,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簡稱文委會)。在文委會建立的時候,決定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組織編寫“新興社會科學叢書”,作為通俗讀物,力求普及。叢書涉及多個領域,編寫任務分別由文委會委員承擔,楊賢江承擔了編寫教育方面書籍的任務。
構(gòu)思完成后,他開始日夜兼程地寫作,平均每天以5000多字的進度撰寫,一部近20萬字的書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初稿,然后進行修改、潤色,最后定名為《新教育大綱》 。上海南強書局僅用2個多月的時間編排就緒,于1930年3月公開發(fā)行。第一版很快售完,同年9月又發(fā)行了第二版。由于該書影響力巨大,國民政府當局在1936年將其列為禁書,但是越禁越有讀者購買,于1937年3月又發(fā)行了第三版。
《新教育大綱》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闡述教育理論的書籍,揭露了教育上種種錯誤、欺騙的東西,許多內(nèi)容、觀點在中國都是第一次提出,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該書第一章是教育的本質(zhì)。共分四節(jié):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質(zhì)及其變質(zhì);批判幾種對教育的曲解;教育的效能。第二章是教育的進化。著重闡述了原始共產(chǎn)社會的教育、封建社會的教育、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第三章是教育的概觀。其內(nèi)容在我國幾乎都是前無古人的新學說,所涉及的第一個大問題是教育和經(jīng)濟的關系,第二個大問題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最后他寫了學生。這里所寫的“學生”,不是純粹從教育角度來講,而是闡明現(xiàn)階段中國學生所處的地位,以學生應該從事政治運動為出發(fā)點。這是楊賢江最主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一部輝煌的教育著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明教育原理,理論緊密聯(lián)系中國實際的不朽名著。
此后,他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嘔心瀝血為黨工作,終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1931年8月9日,因患腎結(jié)核醫(yī)治無效,在日本長崎逝世,年僅37歲。胡岳鵬/文
1981年,教育部、團中央聯(lián)合召開紀念楊賢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會,給予楊賢江高度評價,確定了楊賢江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國教育史上的光輝地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
1984年成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楊賢江教育基金會。陸續(xù)編輯出版了《楊賢江紀念集》、《楊賢江傳記》、《楊賢江教育文集》、《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等一批著作。1995年出版《楊賢江全集》。2005年4月11日,楊賢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在慈溪市舉行。同時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紀念楊賢江誕辰110周年叢書》。
楊賢江 - 教育思想
楊賢江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筑,它同經(jīng)濟基礎有依存關系;教育既受生產(chǎn)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約,又對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變革起促進作用;教育由于社會生產(chǎn)勞動的需要而產(chǎn)生,并在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發(fā)展起來;教育的“本質(zhì)”,是與生產(chǎn)勞動密切結(jié)合,為全社會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教育成為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所實施的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脫離。他批判了“神圣說”、“教育清高說”、“教育中正說”和“教育獨立說”等觀點,并駁斥了 “教育萬能說”、“教育救國論”和“先教育后革命論”。他認為要變革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有進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應當作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勝利之后,教育便應當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楊賢江還很關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學習、健康各個方面的成長。他主張對青年應進行“全人生的指導”,而關鍵則在于使青年們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楊賢江 - 主要著作
主要教育專著有 《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 。這是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編寫的教育著作。楊賢江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筑,它同經(jīng)濟基礎有依存關系;教育既受生產(chǎn)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約,又對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變革起促進作用;教育由于社會生產(chǎn)勞動的需要而產(chǎn)生,并在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發(fā)展起來;教育的“本質(zhì)”,是與生產(chǎn)勞動密切結(jié)合,為全社會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教育成為剝削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所實施的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脫離他批判了“神圣說”“教育清高說”“教育中正說”和“教育獨立說”等觀點,并駁斥了“教育萬能說”、“教育救國論”和“先教育后革命論”。他認為要變革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有進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應當作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勝利之后,教育便應當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楊賢江還很關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學習、健康各個方面的成長。他主張對青年應進行“全人生的指導”,而關鍵則在于使青年們樹立革命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