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珍 - 個人經(jīng)歷
鄭和下西洋,是舉世震驚的壯舉,在他最后的一次遠(yuǎn)航隊伍中,有一位南京人—鞏珍。鞏珍生長在南京,從孩童時起就經(jīng)常諦聽人們傳頌鄭和下西洋的盛事,他還曾幾次和小伙伴們一起,跑到下關(guān)江邊迎接鄭和船隊,終于,在他十六七歲時,被派往鄭和第七次遠(yuǎn)航的船隊。他隨同鄭和先后訪問了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古里及忽魯漠斯等二十余個國家。三年后的1433年7月,才平安返回南京。鞏珍對此行途中的山川形勢、人物風(fēng)俗、物產(chǎn)氣候等,都一一作了忠實而詳盡的記錄,寫進了他的《西洋番國志》一書中。此書和鄭和的另兩個隨行人員-馬歡所撰的《瀛涯勝覽》及費信所撰的《星槎勝覽》并稱為記載鄭和下西洋史實的三部最初史料。為研究鄭和下西洋史事及明初我國航海事業(yè)提供了重要材料。而《明史·外國傳》即主要依據(jù)鞏珍的《西洋番國志》一書修撰。遠(yuǎn)涉重洋的三年海上生涯,使鞏珍終身難忘。晚年他曾登下關(guān)獅子山夜眺,撫今思昔,心潮起伏,憶起當(dāng)年隨同鄭和船隊遍訪異國情景,寫下了《盧龍山夜眺》一詩:“北斗掛城頭,長江日夜流。獅王蹲不動,鯨吼海天秋!鞏珍 - 歷史貢獻
《西洋番國志》的作者為鞏珍。鞏珍號養(yǎng)素生,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人,兵士出身。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他為幕僚隨行往還三年,歷二十余國,憑通事轉(zhuǎn)譯,詢悉各國事跡。向達先生認(rèn)為鞏珍所據(jù)的通事多半指馬歡,大概他利用過馬歡的記錄。鞏珍歸后寫成《西洋番國志》一卷。全書二十則,卷首收有未見于他書的皇帝敕書三通!段餮蠓瑖尽吩跅l目篇章設(shè)置、順序、國家地區(qū)的譯名等方面與《瀛涯勝覽》一樣,在內(nèi)容上也與《瀛涯勝覽》基本類同!段餮蠓瑖尽返奈墓P要好一些,如同錢曾說它“敘事詳枝,行文瞻雅”(《讀書敏求記史地輿圖》)《西洋番國志》成書最早,早在“宣德九年(1434年)(便)編次成集”(同上)。但可能因它(他)依賴于通事(很可是馬歡)的翻譯記錄,如他自己所說“漢語番言,悉憑通事轉(zhuǎn)譯而得,記錄無遺”(《自序》),研究性稍遜一籌。故寫成后長期未刊,未能流行,以致于學(xué)界都以為它失傳亡佚了解放前夕發(fā)現(xiàn)手抄本,解放后才由向達先生整理校注,196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鉛印本;2000年,中華書局又把向先生校注和整理的《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jīng)》三種書合成一本再版重印。《西洋番國志》的價值一方面在于比勘對校等;一方面在于它獨有的鞏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書。例如《自序》中提到的指南針—水羅盤的航海應(yīng)用:“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又如談到的寶船和水船的情況:“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水船載運,積貯倉舟者(儲),以備用度”──已成為今日耳熟能詳?shù)某R娨摹!段餮蠓瑖尽纷g成英語似可譯成The Annals nf the Foreign Counties in the Western Ocean。
鞏珍 - 鞏珍礁
鞏珍礁(Gongzhen Jiao)在北緯10度43分,東經(jīng)116度10分范圍內(nèi)。為177-安塘灘中一珊瑚礁。位于177-安塘灘 西南側(cè),在161-火星礁 與179-鱟藤礁中間,西距158-馬歡島 20海里,南距179-鱟藤礁 4海里。1983年公布鞏珍礁為標(biāo)準(zhǔn)名稱。鞏珍是中國明代航海家,南京人,宣德五年鄭和下西洋時為其幕僚,往返三年,歷國數(shù)十,幾經(jīng)南海,著《西洋番國志》,后人為紀(jì)念鞏珍,故名。有些外文圖書稱為Baker Reef.。鞏珍 - 參考資料
[1] 中國人在線 http://tool.zhongguoren.cn/tool/baijiaxingchaxun/363.html[2] 南京世代服務(wù)網(wǎng) http://www.njsdfw.com/bmfw/bmfwdetail.asp?id=11098&cateid=68
[3] 南海群島在線 http://www.nansha.org.cn/islandsdatabase/3/180_gongzhen_ji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