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人 - 簡介
胡雨人,近代教育家,原名爾霖,以字行,1867年生,無錫堰橋村前人。年少即懷有壯志,畢業(yè)于南洋公學,1902年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師范科, 加入孫中山先生組織的同盟會。回國后,參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敗后,軍閥紛爭,他厭惡仕途,把畢業(yè)精力放在教育和水利事業(yè)上,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多所學校的校長。 他是近代崇尚實踐努力維新之先導!
胡雨人 - 生平
胡雨人年少時就懷有壯志,反對當時流行于農村中的種種迷信活動,常常揭穿巫婆和算命先生的騙人伎倆,令其當眾承認騙錢。他提倡嚴禁煙賭,與兄壹修常在無錫北鄉(xiāng)各街鎮(zhèn)的茶館里演講,宣傳煙賭的危害。他還反對清政府苛捐雜稅,橫征暴斂。有一次他曾支持農民沖擊了黃埠墩關卡。由于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好打不平,敢作敢為,人稱他“戇頭二先生”。
1889年中秀才。
光緒二十四年(1898),胡雨人在維新思想影響下,考入南洋公學師范院,繼又東渡日本進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習。這時,他積極參與留學生的革命活動,加入了孫中山的同盟會.
1902年回國興辦新學,與兄共同創(chuàng)辦胡氏公立蒙學堂”(后改為胡氏公學),從事教育事業(yè),首創(chuàng)單級獨教的復式教學法;同時設立師范傳習所,培養(yǎng)師資。為了沖破封建束縛,并附設女學。在他倡議下,天上市(今堰橋鄉(xiāng))村村辦有新式學堂,為無錫縣17市鄉(xiāng)之榜樣。又捐出家藏圖書設立天上圖書館,并動員親友贈書,成為無錫首創(chuàng)的藏書達10萬余冊的圖書館。1909年任北京女子師范學堂教務長。
1911年辛亥革命興起,胡雨人返錫參與光復無錫的革命活動,被推舉為無錫縣議會第一任議長。副議長為侯鴻鑒。胡、侯兩人都是當時名聞遐邇的教育家。
胡雨人關心農村水利事業(yè), 自己也從事水利的研究。1911年他受聘于江淮水利測量局。他花費兩年時間,勘察江淮地區(qū)的災情和水利,著有《江淮水利調查筆記》和《沂、泗實測藍圖》兩種。
1912年胡雨人受聘出任江陰南菁中學校長。在任一年中,對南菁中學作了精心的辟劃。 1913年,他又北上出任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一年后,又南下第二次擔任南菁中學校長。1918年,應榮德生的邀請, 回錫創(chuàng)辦公益工商中學,擔任該校第一任校長。
1920年出任太湖水利局參議和江浙水利聯(lián)合審查員及江蘇省水利協(xié)會研究員。經五、六年實測,提出太湖水利工程實施計劃。在他的倡議推動下,成立無錫縣水利工程局和水利研究會,對無錫農田水利事業(yè)貢獻甚大。無錫人士為紀念他治水和辦學的功績,于1935年2月在其家鄉(xiāng)村前公園為其建立全身銅像。
1920中 l1月24日,在胡雨人等人的倡導下,成立了無錫縣水利研究會,致力于研究和治理無錫水旱災害。1923年4月無錫縣水利研究會推舉胡雨人等人為調查員,調查全縣水利狀況。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調查,于同年8月寫出了《無錫全縣救治旱潦之計劃書》,提出了治標和治本兩種方案。
1924年1月,經過縣水利研究會議決,水利工程分期進行。并成立無錫縣水利局。首先疏浚閭江口及整理西門外護城河,改建西門橋和顯應橋,使梁溪河水經西門外護城河,直通京抗運河。為此,胡雨人建議改建西門橋,將橋洞從2丈2尺拓寬到6丈5尺,與河身寬度相等, 以便于洪水泄流,這樣西北鄉(xiāng)幾十畝農田可免遭旱澇之災。但這個建議遭到東南鄉(xiāng)地方封建勢力的反對,因為觸及他們的利益。在縣議會中引起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胡雨人為此先后發(fā)表了《致水利研究會城紳書》和《致全邑父老昆季的公開信》,信中痛斥了地方封建勢力只知剝削農民,對水旱災害,和農民死活視若無睹?墒钱敃r的無錫正值軍閥混戰(zhàn),胡雨人孤掌難鳴,西門橋未能按他的建議改建。
胡雨人遭此挫折,并不氣餒,依舊奔走農村,關懷水利事業(yè),不論是在烈日炎炎的旱季,還是淫雨連綿的洪澇時,群眾都見到他在察看水情,測量水位,并寫出了《太湖水利手稿》一書。
1924中,他出任宜興中學校長。這時,他已年近花甲,但精神矍鑠,課余時間還帶領師生到城南幫助工人開荒建筑校舍。他不僅指揮學生勞動,自己也扛石、鋤地,身體力行。他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要求極為嚴格。還十分注重學生的體格鍛煉,他主張一個人“有了好學問,還需好身體”。
胡雨人于1928年1月逝世,享年61歲。無錫人士為了紀念他辦學、治水的功績,1935年2月在他的家鄉(xiāng)村前公園內為他建立了一座全身銅像,這是無錫第一座銅像,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了。
胡雨人 - 所作貢獻
胡雨人曾任無錫公益工商中學、宜興中學、常州中學等校校長,受到好評。并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胡氏公學(即今堰橋中學前身),培育人才。堰橋村前一帶,成為當時無錫北鄉(xiāng)的“文化之區(qū)”。
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村前圖書館”,把自己家藏和動員其子侄家藏的16余萬冊圖書全部捐獻了出來,另向各方征集。其藏書之多,規(guī)模之大,在當時無錫縣鄉(xiāng)村是首屈一指的。
曾受聘江淮水利測量局,足跡遍及淮北、江南各地,勘察地形,測水位,看險情,艱苦奔波,成效卓著,著有《江淮水利調查記》、《淮沂泗實測藍圖》。后任太湖水利局參議,經五六年實測,提出太湖水利工程實施計劃,著有《太湖水利計劃》。在他的倡議推動下,成立無錫縣水利工程局和水利研究會,對無錫農田水利事業(yè)貢獻甚大。
胡雨人晚年,患了嚴重的肺病,在無力行動的情況下,還是念念不忘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一遇暴雨,仍雇了一只小船外出,拿著測水儀,測量水位,早出晚歸。到病情惡化時,他還是坐在藤椅上,請了兩個人抬著他進行工作。逝世后,其門生故舊特在村前公園為他豎立銅像,1935年銅像揭幕時,由吳稚暉書寫了“胡先生像石記” 篆文,刻在石碑上,以志紀念。銅像不幸毀于“文革”浩劫。今吳文化公園名人廳有紀念胡雨人先生的塑像。
胡雨人 - 著作
《江淮水利調查筆記》
《淮、沂、泗實測藍圖》
《太湖水利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