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季羨林

    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副校長。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yī)院病逝,享年98歲。

    季羨林 - 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古文字學家、印度語言文學專家,翻譯家,散文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1911年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并入臨清市)。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在語言學領域,季羨林對印度中世紀語言(包括阿育王碑銘用語、巴利語、俗語和混合梵語)形態(tài)學、原始佛教語言和吐火羅語的語義研究均有開創(chuàng)意義;在文學方面,他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五卷書》、《優(yōu)哩婆濕》、《羅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還從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譯了一些文學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羨林散文集》等。

    季羨林 - 人物生平

    1911年,季羨林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并入臨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時,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后,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
    10歲,開始學英文。
    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后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并對外國文學發(fā)生興趣。
    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翻譯家董秋芳。(季羨林曾說過:“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保
    1930年,19歲時,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yè)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并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復雜的全部梵文文法。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yōu)”,獲得博士學位。因戰(zhàn)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
    1942年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xù)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據季老自己介紹,這是他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后再沒有過了。
    季老博士后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zhàn)禍之苦。而作為海外游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戰(zhàn)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后來季羨林 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chuàng)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

    季羨林

    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yōu)哩婆濕》 (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 (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散文《背影》等。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 ,共24卷。

    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后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4年南亞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后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于北京301醫(yī)院病逝,享年98歲。

    季羨林 - 家庭成員

    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他們的結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fā)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季老的婚姻可謂中國封建婚姻包辦的悲劇,但是他后來的獨居也使得他內心平靜安心的專研在他的學術研究中,正如梅蘭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樣。

    季老婚后,1933年先有了女兒,取名季婉如,后畢業(yè)天津大學,成為核工業(yè)部的高級工程師,已病故。

    1935年,季羨林又有了兒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為“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父親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親“趕出家門”。

    季羨林曾經在經濟瀕于破產時獲得一個到德國去留學的機會。季羨林這一走就是十一年。這十一年當中,季羨林的老祖(季羨林的嬸母)苦苦掙扎,擺過小攤,賣過破爛,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季羨林他嬸母出身中醫(yī)世家,從小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喪母,沒人替她操心,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給季羨林的叔父做續(xù)弦。

    1995年,季羨林父子之間的矛盾開始表面化了,并最終決裂,13年不曾相見。13年后,雙方終于冰釋前嫌。2002年季老住進301醫(yī)院前,他想見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見季老時,確實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撓。終于在2008年,季承見到了已經97歲的父親,并一直陪在父親左右。

    家里的其他成員

    季羨林家曾經雇過一個從安徽來的年輕女孩子當小時工,她姓楊,是一個十分溫順、誠實、少言寡語的女孩子。小楊背上曾長了一個瘡,后來在季羨林嬸母的醫(yī)治下得以痊愈。小楊離開北京回到安徽老家以后,還經常給季羨林一家來信,畢生難忘季家的這段恩情。

    特殊的家庭成員

    季羨林的家庭成員,除了的人以外,還有幾只貓。季家所養(yǎng)的第一只貓,名叫虎子;⒆拥钠庀窭匣惚┝,但是對季家三口人卻十分溫順,晚上經常睡在季羨林的被子上。

    季羨林 - 學術成就


    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guī)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chuàng)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qū)新發(fā)現的吐火羅語A《彌勒會見記》發(fā)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fā)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記》有些成分來源于印度的論證,說明中印文化“互相學習,各有創(chuàng)新,交光互影,相互滲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編《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今譯》,并撰10萬字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qū)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即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于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8、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后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余,800余冊,預計15年完成。

    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10、散文創(chuàng)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季羨林對文化、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普遍關注。

    季羨林 - 個人理念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

    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后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

    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宏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 - 人物評價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chuàng)獲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對此,季羨林在他的《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工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并沒有增加。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里講起呢?”“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季羨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中稱:“智者永,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玖w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臅,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溫家寶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谧罾щy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薄澳簧部,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季羨林 - 經典著作


    著作書目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出版社
    《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 (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 (散文集)1980,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 (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牛棚雜憶》、《印度簡史》 、《現代佛學大系》
    《敦煌學大辭典》 、《大唐西域記校注》 等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tài)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fā)現并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chuàng)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年)等。

    《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 、《東方文學史》 《東方文化研究》 、《禪與東方文化》 、《東西文化議論集》 、《世界文化史知識》 等。

    散文隨筆:《清塘荷韻》 《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 《萬泉集》 《清華園日記》 《牛棚雜憶》 《朗潤園隨筆》 《季羨林散文選集》 《泰戈爾名作欣賞》 《人生絮語》 《天竺心影》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季羨林談師友》 《季羨林談人生》 《病塌雜記》 《憶往述懷》《新紀元文存》 等。

    主要譯著

    《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yōu)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季羨林 - 榮獲人物獎

    2006年,季羨林榮獲感動中國人物獎,時年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頒獎辭:智者永,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季羨林 - 相關報道


    2006年8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解放軍總醫(yī)院病房看望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并對季羨林95周歲生日表示祝賀。

    “季老,我看您來了!6日上午9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 院總理溫家寶走進解放軍總醫(yī)院病房,就緊緊握住季羨林先生的手說:“今天是您95歲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賀。”

    溫家寶送來一盆枝繁葉茂的君子蘭,向這位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表示敬意。

    當日,季羨林特意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衣,病房內充滿喜慶的氣氛。

    2003年、2005年,溫家寶曾兩次來到解放軍總醫(yī)院看望季羨林。

    聽說季羨林仍然每天一早就開始寫作,思維敏捷,溫家寶高興地說:“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我剛剛看過您寫的《我的人生感悟》和《季羨林談人生》 ,有幾篇文章我讀了幾遍。” 季羨林感慨地說:“我的一生大起大落。”

    溫家寶說:“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中國知識分子歷 經滄桑、艱難困苦,但愛國家、愛人民始終不渝,他們不懈奮斗,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社會、服務人民。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那時,您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這不僅是個人毅力決定的,也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充滿信心!

    季羨林 - 個人故事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后,北大的開學典禮上,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聽過這個故事之后,我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摘自 白巖松《人格是最高的學位》

    季羨林 - 三辭“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

    “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huán)。這并非無中生有,其中有 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fā)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里開了一個什么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臺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么話,現在已忘得干干凈凈。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 。從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后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并沒有增加。環(huán)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碧貏e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里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里講起呢?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 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墒,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并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癡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季羨林 - 季羨林的作品


    著作書目:


    《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論文集)1957,人民
    《<羅摩衍那>初探》(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tài)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fā)現并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chuàng)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yōu)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季羨林全集》目錄

    第一卷:散文一【因夢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燕南集】
    第二卷:散文二【萬泉集、小山集】
    第三卷:散文三
    第四卷:日記?回憶錄一【清華園日記、留德十年】
    第五卷:回憶錄二【牛棚雜憶、學海泛槎】
    第六卷:序跋
    第七卷:雜文及其他一
    第八卷:雜文及其他二
    第九卷:學術論著一【印度古代語言】
    第十卷:學術論著二【印度歷史與文化】
    第十一卷:學術論著三【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
    第十二卷:學術論著四【吐火羅文研究】
    第十三卷:學術論著五【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一)】
    第十四卷:學術論著六【中國文化與東西方文化(二)】
    第十五卷:學術論著七【佛教與佛教文化(一)】
    第十六卷:學術論著八【佛教與佛教文化(二)】
    第十七卷:學術論著九【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
    第十八卷:學術論著十【糖史(一)】
    第十九卷:學術論著十一【糖史(二)】
    第二十卷:譯著一【梵文及其他語種作品翻譯(一)】
    第二十一卷:譯著二【梵文及其他語種作品翻譯(二)】
    第二十二卷:譯著三【羅摩衍那(一)】
    第二十三卷:譯著四【羅摩衍那(二)】
    第二十四卷:譯著五【羅摩衍那(三)】
    第二十五卷:譯著六【羅摩衍那(四)】
    第二十六卷:譯著七【羅摩衍那(五)】
    第二十七卷:譯著八【羅摩衍那(六上)】
    第二十八卷:譯著九【羅摩衍那(六下)】
    第二十九卷:譯著十【羅摩衍那(七)】
    第三十卷:附編

    季羨林 - 名言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fā)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蔽乙苍L期虔誠地相信這一句話。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徹大悟,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涂。   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國家的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幾十年來,我已經爬出了上千萬的字。這些東西都值得爬嗎?我認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飛升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xiāng)、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貞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條蠢驢,對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一場殘暴、混亂、使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蒙羞忍恥、把我們國家的經濟推向絕境、空前、絕后——這是我們的希望——,至今還沒人能給一個全面合理的解釋的悲劇,有不少人早就認識了它的實質,我卻是在“四人幫”垮臺以后腦筋才開了竅。我實在感到羞恥。   
       我生平優(yōu)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乙策是愛國的?墒俏覍τ诋斨R分子這個行當卻真有點談虎色變。我從來不相信什么輪回轉生,F在,如果讓我信一回的話,我就恭肅虔誠禱祝造化小兒,下一輩子無論如何也別播弄我,千萬別再把我播弄成知識分子。 

    季羨林 - 懷念許國璋

     季羨林:我因此悟到:交友之道,蓋亦難矣。其中有機遇,有偶合,有一見如故,有相對茫然。友誼的深厚并不與會面的時間長短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數十年,甚至天天對坐辦公,但是感情總是如油投水,絕不會融洽。天天“今天天氣,哈,哈,哈!”天天像英國人所說的那樣,像一對豪豬,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天天在演“三岔口”,到了成不了真正的朋友。

    反觀我同國璋兄的關系,情況卻完全不同。我們并不在一個學校工作,見面的次數相對說來并不是太多。我們好像真是一見如故,一見傾心,沒有費多少周折。我們也都并沒有清晰地意識到,我們終于成了朋友,成了知己的朋友。

    季羨林 - 與清華、北大淵源

    清華好比中國古代“詩仙”李白,北大好比“詩圣”杜甫。

    季羨林與母校清華大學有過十四年的不解之緣,而他在北大也已經呆了五十五年。在回答網民關于清華和北大應如何比較的提問時說,兩個學校風格肯定不一樣,這并不奇怪,就好比李白和杜甫是兩個好朋友,但卻風格迥異。

    季羨林解釋說,二者風格的不同來自其基礎的差異。清華一九二五年建,受當時資本主義的影響深些,而北大從大學堂到國子監(jiān),一直是全國的最高學府,對傳統文化的稟承使得北大文化積淀深厚,缺點就是封建的東西多了點。清華的特點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點是深厚凝重。要比的話,清華就象“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作為造詣精深的語言學家、翻譯家和散文家,季先生在其長達六、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海內外學術界、教育界、文化界有著崇高聲譽。

     季先生說,現在五花八門的方式在給國內大學排名,但無論網上排還是哪兒排,我想最能代表中國學術水平的還是北大、清華。

    季羨林 - 德國情緣

    在德國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羨林飽受轟炸、饑餓、鄉(xiāng)愁的煎熬,有家不能歸,有苦無處訴,一切的不幸與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但是,誠如《紅樓夢》中所云:“大不幸中卻有大幸!奔玖w林在哥廷根的艱難歲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給他帶來過前所未有的幸福與快樂,這便是他與一位德國姑娘之間的一段愛情經歷。

    在季羨林住的同一條街上,有一家叫邁耶的德國人家。邁耶為人憨厚樸實,邁耶太太卻生性活潑,能說會道,熱情好客。他們夫婦有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條,皮膚白皙,金發(fā)碧眼,活潑可愛,年齡比季羨林小一些,當時尚未嫁人,待字閨中。

    邁耶家也像其他德國人一樣,把多余的房間租給中國留學生住。恰好,季羨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邁耶家的房客。季羨林常去田德望住處拜訪,一來二去,便同邁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羨林當時不過三十上下,年輕英俊,待人謙和有禮,正在讀博士學位,又說得一口流利的德語。邁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

    季羨林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他用德文寫成稿子,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成清稿?墒羌玖w林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適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機,而且她很愿意幫助季羨林打字。這樣一來,季羨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幾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季羨林獲得博士學位后,又在德國呆了四五年,其間,他又寫了幾篇很長的論文,都是請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前,還經常去她家打字。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季羨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羨林去邁耶家外,后來,邁耶家凡有喜慶日子,招待客人吃點心、吃茶什么的,邁耶太太必定邀請季羨林參加。特別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羨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羨林到邁耶家,伊姆加德總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滿面笑容,格外熱情。邁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邊。一對異國青年同時墜入了愛河。

    但是,每當季羨林回到寓所,內心便充滿矛盾與痛苦,因為他是一個有妻子、有兒女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幸福與痛苦,歡樂與自責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著他。最后,他終于決定,為了不傷害或少傷害別人,還是自己來咽下這個苦果。

    季羨林當年離開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來,雖然再也沒有得到季羨林的消息,但她依然執(zhí)意地等待并終身未婚。這個固執(zhí)而堅忍的女人,伴著一臺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季羨林90歲生日那天收到了伊姆加德從哥廷根寄來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滿頭銀發(fā),端莊恬靜地微笑著的老人,給季羨林一直牽掛也愧疚的心,帶來了溫暖的慰藉。

    季羨林 - 追思會

    群眾排長隊追思季羨林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北大百年講堂拉起進場圍欄,僅幾分鐘時間,前來拜祭的各界人士就已排起了50米長的隊伍。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均穿著素色衣服,耐心地等待著入場,雖然天氣也非常悶熱,但是沒有一個人表現出厭煩的情緒,每個人都在靜靜地等著。

    一位對外經貿大學的退休教師稱,她在北京大學上學時,季老是她的系主任,她眼中的季老是個十分樸素溫和的人。

    在排隊的長龍中,記者發(fā)現了北大教授、北大原東語系黨總支書記賀劍城。據賀劍城教授稱,他和季羨林先生是十多年的同事,還是季先生的入黨介紹人。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他回憶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 !

     中午12點,賀老等人排隊進入百年講堂,參加季羨林的追思會。悼念者都領到一朵紙做的小百花,排隊走上前,在季羨林的照片前鞠躬。有些人對于季先生的辭世非常悲痛,在季先生的遺像前跪地磕頭表示敬意。

    據悉,今天下午季老在京的學生們會集體參加北大吊唁活動。

    中山裝遺像體現樸素、平和和樂觀本色

    照片中的季老身穿一件中山裝,頭戴一頂淡紫色毛線帽,面帶微笑,身后的背景是初春低垂著的楊柳。淡淡的綠色襯托著那身簡樸的中山裝,老人那淡淡的微笑顯得格外慈祥和健康。

    這張照片拍攝于上世紀90年代初,樹葉都剛剛發(fā)芽,天氣還有點冷,季老穿得比較多,那時季老的身體狀況還不錯。季羨林先生唯一的兒子季承說,之所以選擇這張照片是因為這張照片充分體現出了季老樸素、平和和樂觀的本色。

    中央領導對季羨林辭世表示深切哀悼

    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回良玉、劉淇、劉延東、李源潮、張德江、徐才厚、李瑞環(huán)、李嵐清、陳至立、馬凱、孟建柱等中央領導同志通過不同方式向北京大學轉達對季羨林先生辭世的深切哀悼,委托北京大學向季老親屬表示慰問并敬獻花圈。

    對大師不敬的一些事北大涉嫌虐待季羨林

    北京消息 此前被爆涉嫌偷竊國學大師季羨林藏品,并拿出去賣錢的秘書楊銳,已于11月4日被正式更換。楊銳是北大黨委副書記吳志攀之妻。而新任秘書也于同一天由北大一位副書記帶領到301醫(yī)院與季羨林見面。 

    據報道,楊銳此前長期擔任季羨林秘書,但卻對這位今年已97歲高齡的老人疏于照顧,甚至拿吃剩的雞骨頭給老人當午餐。為此,季羨林曾向總理溫家寶去書求助,要求撤換秘書。雖然溫家寶親自回信督辦,但北大方面卻以“領導未能齊集開會”為由,遲遲沒有動作。

    季羨林求助溫總理換秘書 

    季羨林的老友、新華社記者唐師曾、山東大學教授張衡近日披露,季羨林收藏的數十幅名人字畫,從去年開始,分批流向拍賣市場。之后,唐、張兩人先后到醫(yī)院探望季羨林后,才發(fā)現這些字畫是在季羨林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盜賣的。季羨林強調:“我并不需要錢,也從沒委托任何人拍賣我收藏的字畫和其它物品”。

    事件曝光后,媒體經過調查,紛紛將矛頭指向楊銳,因為楊近年來一直擔任季羨林秘書,是掌管季羨林內外事務的“大總管”,又握有季羨林住宅的鑰匙。

    張衡3日證實說,今年10月開始,季羨林曾多次向北大負責人表示,“像我這樣什么實際工作都沒有的人,有一個所謂秘書是多此一舉,建議取消”。但同時他又寫信向溫家寶求助,稱自己現在需要一位助手!吧綎|大學蔡德貴同志是我多年的老友,他最適合擔任這個工作!钡本┐髮W有關方面直到11月3日才對老人的這一要求作出回應。
    友人報案指北大做法不當

    不過對于北大更換季羨林秘書的舉動,張衡表示并不認同。他說,這件事情不能這樣不了了之。由于拍賣公司以商業(yè)機密為由,拒絕透露拍品來源的詳細信息,他已于上周末向北京海淀刑警大隊報案。但迄今為止,海淀刑警大隊對此事未做任何反應。張衡認為,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北大在未向季羨林有任何交待和征求任何意見的情況下,擅自更換秘書不是對老人尊重的做法。

    北京大學黨辦、督察室目前對此均答復“不方便就相關事件發(fā)布消息”,而楊銳本人的手機也一直關機。(信息時報)

    季羨林 - 故居被盜

    一度沸沸揚揚的季羨林遺產風波,在季羨林去世后曾暫歸寂靜,不想此事又起波瀾。季羨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羨林位于北大朗潤園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冊古書和一些雕塑、文物丟失,12月16日,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報案,并向北大校方反映情況。季羨林弟子錢文忠在博客中說,失竊物品價值起碼以百萬計。

    昨天,北京大學在校網對此事作出說明,并表示已經在今年6月將房屋及屋內所有物品移交季羨林之子季承。季承接受采訪時稱,曾雇一男子為季老看門,被解雇后他不愿離開并強行進屋居住,房屋遭竊后,他的行李不見蹤影。

    遭竊的房屋在一層,門窗老舊,有個籬笆圍的小院子,籬笆倒在地上,沒有安裝防護網和防護欄。

    季承說,16日上午9點左右,他和幾位親友到朗潤園13號樓另一處房屋整理季老遺物,未發(fā)現異樣。中午11點半左右,他來到出事房屋,推開門發(fā)現存有近5000冊古籍的會客室內被搬空,《四部叢刊》《二十四史》《全唐書》等線裝古籍全部遭竊,6座季老先生半身銅像、1尊1.5米佛像、10尊銅制佛像菩薩像和許多照片也不知去向。會客室窗戶有一個大洞,能從這里打開房門。 

     季承打開另一間存放書和雜志的屋子,“里面都是現代書,只能當廢紙買,沒那么高價值就沒丟”。他話鋒一轉,“要說丟,這屋子就只有小方的東西丟了”。季承說,小方為季老看門10多年,與季老前秘書李玉潔熟稔,工作期間一直住在遭竊房間的隔壁。今年5月,小方被季承解雇,但他不愿離開。季承更換門鎖,另雇看門人,住在季老生前所住房間內。季承說,據新的看門人說,小方曾多次卸下會客室窗戶的玻璃進來住。一個多月前,季承請人封住玻璃,沒有再聽說小方進人季家,但他的枕頭、床單等生活用品仍留在原來的屋子里,“16日,他的東西都沒了”。

    至于是否認為小方嫌疑較大,季承說:“我不能自己下結論,故事我講的很明白了,也把知道的線索告訴警方”。他一再表示,此事很可能是熟悉季老遺物的人所為,“另一個單元就不好偷,東西也沒這間屋子的珍貴”。

    季承表示,遭竊物品曾由北大拍照、登記,正在由專家鑒定其價值,目前沒收到北大方面回復。

    北大方面稱,此前根據季羨林的意愿,學校已于今年6月19日和季承一起,對朗潤園13公寓季羨林住所整理清點,對重要書籍、物品登記造冊,并將物品清單、住所鑰匙和所有書籍、物品全部移交給了季承。

    據海淀警方透露,警方在16日接到報警后立即展開調查,并已調取季羨林舊居周邊道路15日晚到16日中午的監(jiān)控錄像,案件正在偵查中。 

    20日,季羨林先生生前的男保姆方咸(小方)如和季老前秘書李玉潔的干女兒王如被警方抓獲。記者得知,20日晚上11點左右,嫌疑人被帶到海淀刑警隊北部隊進行突審。次日凌晨3點左右,嫌疑人被帶往看守所。據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該案件還有另外兩名嫌疑人同時被警方控制。 

    昨天中午,記者就嫌疑人被抓獲一事向季承先生進行詢問,季承先生稱,嫌疑人被抓一事也是通過媒體的采訪才得知,之前并未聽說相關消息。另有一名老先生表示,季羨林老先生生前已經和兒子的關系比較僵持,平時幾乎不進行任何溝通。據了解,該案件不是簡單的盜竊案件,還牽扯一些經濟糾紛,被盜竊的財物也并沒有媒體之前報道的那么多。 

    兩位嫌疑人與北大無關

    就季羨林北大舊居遺物被盜一事,北京大學曾發(fā)布聲明,稱北大高度關注此事,并積極配合公安部門開展偵破工作。

    北大在聲明中表示,學校領導對此高度關注。根據北京大學新聞中心的回應,此前,根據季羨林先生的意愿,學校有關方面已于2009年6月19日和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一起對朗潤園13號公寓季羨林先生住所共同進行了整理、清點,并將物品清單、住所鑰匙和所有書籍、物品全部移交給了季承。

    據北大老師透露,這次的兩位嫌疑人與北大并無關系,前男保姆方咸如是季羨林過去聘請的管家,并不是如一些報道所稱為北大指派,“北大從來沒有為任何人配備勤務員,聞所未聞。”但是北大一些老師反映,他作為季羨林的男保姆,曾經是季羨林生前最信任的人。季羨林生前曾經給他寫條,除非有季羨林簽名,不讓任何人進他的門。而另一位嫌疑人王如是季羨林遺體告別會上“烏龜門”事件主角,她曾稱自己是北大公管研究中心老師,北大方稱并無此人。

    季羨林死后,曾在其身邊工作多年的第二任秘書李玉潔成為了與其兒子季承相對的利益方,知情人士透露,方咸如和王如都是李玉潔方人員,而李玉潔是季羨林過去所在的北大南亞研究所秘書,為北大工作人員,F因年齡較大,長期住院。

    季承:稱跟自己想的一樣

    昨天,季羨林的兒子稱,警方只電話通知其耐心等待,得知盜竊一事為此二人所為后,他說,“和我想的一樣,但不好說和李玉潔有關”,目前尚未看到失物。

    季承說,事發(fā)后他查看遭竊房屋時,即發(fā)現方咸如的生活用品和王如的幾紙袋衣服也不翼而飛,“當時就懷疑和他倆有關,也告訴警方了”。他說,王如是季老前秘書李玉潔的干女兒,他們在去年曾見過面,當時王如對他態(tài)度很好,“她說過李玉潔沒有繼承權,但她心里不服,當時她很講道理的,還說我是對的”。但“烏龜門”事件后,季承對她就“有了看法”。

    季承說,他看到遭竊房間玻璃被砸破,就聯想到方咸如此前卸玻璃入室的做法,“果真和我想的一樣 ”。王如也常常出入該房屋,并存放了衣物,但他不清楚王如和方咸如之間的關系,只稱他倆關系很好,“都是李玉潔的人”。問及其是否懷疑李玉潔在幕后操縱,季承說李目前在301醫(yī)院,他不方便揣測,“你們自己想吧”。季說,目前還沒想好將失物繼續(xù)放在季老故居還是另選地點保存,“可能還是要先放回原地,畢竟書被來回搬動,損壞會很大,還是放回柜子里比較好!

    針對北大的聲明,季承告訴記者,盜竊案發(fā)生后至今,北大方面沒有一個領導去現場看過,也沒有人和他聯系過。“北大那么大的一個學校,事情確實不好講!奔境惺譄o奈地說。

    鏈接:“烏龜門”

    9月21日,季羨林追悼會接近尾聲時,一位自稱季老學生、北大教授的白衣女子大喊:“錢文忠要偷季老的烏龜!卑滓屡诱f,追悼會開始前,季老的男保姆方咸如特地把季老家里的烏龜帶來,與季老做最后的告別,但沒想到錢文忠想偷走這個烏龜。事后證明,該女子是季老前秘書李玉潔的干女兒王如。

    “烏龜門”事件之后的2009年7月22日,季羨林的兒子季承首次直指李玉潔,并指2008年底曝光的藏畫被盜事件就是由于李玉潔監(jiān)守自盜。季承說:“ 去年底曝光的藏畫被盜事件就是由于李玉潔監(jiān)守自盜,開始并不知道是她,后來經過核查、清點才知道,被盜了相當數量的字畫。準確的年份說不清,但是在她管事的時候!

    就“偷畫”、“偷龜”兩件事,李玉潔沒有多說,但她透露了另一個驚人的消息,季羨林生前立有遺囑,現在就存放在北大的圖書館,“季老有遺囑,是2001年立下的,遺囑內明確表明了要把遺產捐獻給北大和國家,不留給子女一分錢!毖巯轮T多紛爭,皆因季羨林遺產引起,既然季老留有遺囑,那將之公之于眾,事情便簡單多了,但李玉潔表示現在還不是公開遺囑的時候,“因為季承已被錢文忠控制,而季承又不仁不義,把錢看得比季老還重,故暫不方便公布!

    季羨林 - 作品獲“文津獎”

     第五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出爐。在入圍的50種圖書中,綜合圖書內容和讀者投票兩項指標,經過終評會議的投票及討論,最終確定了10種獲獎圖書及30種推薦圖書。已故大師季羨林的自選集亦在其中。

    已故大師季羨林的獲獎作品是《風風雨雨一百年》,是季老自選集的最后一冊,評委會專家稱,書中的7個部分像一串串記憶的珍珠,把老人風風雨雨的一個世紀串起了一個美麗的圓。
    我們永遠的大師

    名人推薦
    • 九丹
      九丹(原名朱子屏),作家,1968年出生于江蘇,1990年從中國新聞學院畢業(yè)。代表作品有《烏鴉》、《漂泊女人》和《愛殤》等。
    • 今何在
      今何在,江西南昌人,畢業(yè)于廈門大學,現居上海 。從小被稱為“神童”,幼兒園時開始改編《西游記》。曾任游戲策劃(并為游戲寫一些背景小說,比如...
    • 君特·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年10月16日-2015年4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家,出生在但澤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44年應征入伍;1945...
    • 姜戎
      姜戎(1946年4月—),原名呂嘉民,中國北京人,祖籍上海 。曾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師,《北京之春》雜志任總編輯,中國工運學院副教授及北京某大學...
    • 凱爾泰斯·伊姆雷
      凱爾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1929年11月9日-2016年3月31日),匈牙利猶太作家,20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凱爾泰斯1929年11月9...
    • 卡勒德·胡賽尼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3月4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爾市,后隨父親移居美國,畢業(yè)于加州大學圣地亞哥醫(yī)學系,現居加州執(zhí)業(yè)...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