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歐·亨利,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
基本介紹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時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國著名小說家。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后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并以“歐·亨利”為筆名發(fā)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于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歐·亨利、法國莫泊桑、俄國契訶夫)。有“美國的契訶夫”這一稱號。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又叫《賢人的禮物》)、《最后一片葉子》、《二十年后》等。
名人名句
“這時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絕大部分!(《歐·亨利短篇小說選》)
早年生活
南方生活
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idney Poter,1898年他改名為 William Sydney Poter)于1862年9月11日生于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他的父親名叫阿爾格農·西德尼·波特(Algernon Sidney Porter ,1825年-1888年),是個醫(yī)生,酗酒,生活無節(jié)制。這直接導致了他們家境貧困。他的母親名叫瑪麗·簡·維吉尼亞·斯維姆·波特(Mary Jane Virginia Swaim Porter,1833年-1865年 )。
他的父母于1858年4月20日結婚。1865年,歐·亨利3歲時,威廉·波特的母親因結核病而去世。這一年,他和他的父親搬到他的祖母家里居住。他與兄弟被送往堂親所開辦的一所私立學校讀書。他后來由他的祖母和姑姑(Evelina Maria Porter)撫養(yǎng)長大,姑姑啟發(fā)了他對文學的喜愛。年幼的歐·亨利很愛讀書,他最喜歡的書是《一千零一夜》。
1876年,他從姑姑的私立學校畢業(yè)。然后他就進入高中讀書,但是在1877年被迫輟學,到叔叔的藥房里當學徒。這份工作讓他覺得即傷自尊又無聊,但他卻先后干了五年(他后來在監(jiān)獄里當的就是藥劑師,而“歐·亨利”這個筆名也與藥劑師有著很大的關系)。少年時的歐·亨利喜歡畫畫,且頗具天分,他年少時便一心想當畫家。北卡羅來納州的一所男子學校就曾經表示,只要歐·亨利為其作畫,學費和膳食費可免,但被他謝絕,因為歐·亨利的校服費和書本費仍無著落。南方生活對歐亨利的影響很大,比如短篇小說《都市生活》就是講的南方的故事,而且歐·亨利40歲移居紐約后也染上了他父親酗酒的惡習。
移居西部
1882年3月,格林斯伯勒的一位名叫詹姆斯·K.霍爾(James K. Hall)的醫(yī)生見他身體不好,便帶他到得克薩斯州拉薩爾縣的一個牧羊場做客。他希望能夠使一直在咳嗽的身體康復。醫(yī)生去那兒是為了看望自己的兒子。歐·亨利一去便喜歡上了西部牧場的生活,在那兒一住就是兩年。在那兒,他有事幫忙做牧羊人、廚師、嬰兒看護員。在那兒,他從一些移民那兒,學了一段時間的西班牙語和德語(西班牙語在他后來逃亡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流浪到了講西班牙語的洪都拉斯)。
1884年,他和帶他到拉薩爾縣的醫(yī)生的兒子理查德·霍爾(Richard Hall)來到了奧斯汀,住在一位同鄉(xiāng)的家里,并在奧斯汀找到了工作。歐·亨利在那兒當過歌手、戲劇演員、藥劑師、繪圖員、記者和出納員等,他的幽默細胞逐漸顯露了出來,他很逗人喜愛,拿的工資也較高,終于改變了貧窮的生活狀況。西部生活激發(fā)了他的幽默細胞,而且成為他后來的短篇小說的重要素材。他筆下對美國西部明顯顯露出好感,把他們寫得善良、純樸、勤勞、能干、勇敢、富于同情心,特別是重朋友義氣。這些小說也很夸張幽默,構思巧妙,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寫西部的小說往往都是喜劇性小說和類似滑稽劇的小說。他在21歲這一年改變了志向,立志成為作家。
第一段婚姻
1885年,他認識了一位名叫阿索爾·埃斯蒂斯(Athol Estes)的17歲的姑娘,當時她還在中學念書。歐·亨利當時是吉他手和曼多林琴師。歐·亨利追求了她兩年。1887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爾·埃斯蒂斯才念完中學的那天晚上,她瞞著父母與歐·亨利雙雙跑到奧斯汀的一位牧師家結婚,請他證婚。這位牧師雖沒料到兩位年輕人夜里跑來結婚,但見他們已經成人,便順水推舟,給他們證了婚。于是,他便于1887年7月1日夜與阿索爾·埃斯蒂斯結了婚;楹,阿索爾·埃斯蒂斯改名為阿索爾·波特(Athol Porter)。姑娘的母親本希望她嫁個有錢人,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氣,竟數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師。不過,這一次婚姻只持續(xù)了10年。1897年,歐·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創(chuàng)作生涯
創(chuàng)作開始
歐·亨利與妻子生活得很美滿。新婚妻子鼓勵歐·亨利寫作,于是他結婚那一年就在《底特律自由報刊與真實》上發(fā)表了作品。歐·亨利成名后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小時候一心想當畫家。到21歲,改變了主意,想想還是進行寫作的好。”所以說,1887年歐·亨利發(fā)表作品,并非完全是受妻子的鼓動,其實早已存在內因。
1888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但在襁褓中便夭折。
1889年,他們生了一個女兒,名叫瑪格麗特·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
1891年,他來到奧斯汀第一國民銀行當出納員。他干這個工作心不在焉。不止一個顧客反映,別人以為他
是在埋頭算錢,其實就是在作畫(他雖然立志當作家,但并沒有放棄當畫家的夢想)。這份工作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一筆通知放款》、《圣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等短篇小說里寫的都是西部的銀行里發(fā)生的故事。
開始逃亡
1894年,歐·亨利花250美元買下了奧斯汀的一家周刊,將它更名為《滾石》(也可以說他創(chuàng)辦了《滾石》雜志),使它成為一份幽默雜志。他既當編輯又當出版商,自己寫文章,自己作畫。也是1894年10月,聯(lián)邦銀行檢查員發(fā)現歐·亨利的賬目有問題,他只好辭職。這個經歷對他影響很大,所以他在《一筆通知放款》、《圣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等短篇小說里寫的都是聯(lián)邦銀行檢查員來查賬,但賬目里有問題。
編輯《滾石》一年后的1895年4月,它完全失敗了,于是他將這份雜志物歸了原主。接著,他們搬到了休斯頓,歐·亨利轉到《休斯頓郵報》當記者和專欄作家,每個星期的工資僅為15美元,大約為兩個年輕售貨員的收入。
1896年2月,他受到了盜用公款的起訴,被傳受審并被暫時關押。他的岳父將他保釋出獄。本來他的案情并不嚴重,但他在傳訊的前一天,1896年7月7日,逃到了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然后又逃到了洪都拉斯。他在特古西加爾巴的旅館里呆了好幾個月。他早年間學的西班牙語幫了他大忙,他在洪都拉斯開始寫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Cabbages and Kings)
1897年2月,他獲悉身患結核病的妻子病危,便趕回了奧斯汀。他回國后旋即被捕,但又很快再次被岳父保釋出獄。7月25日,他的妻子阿索爾·波特(Athol Porter)死于結核病。
監(jiān)獄生涯
1898年2月,他被判有罪,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3月25日,他開始在俄亥俄州哥倫布的聯(lián)邦監(jiān)獄服刑。服刑期間,歐·亨利因為一技之長而當上了監(jiān)獄的藥劑師。也是在服刑期間,為了維持女兒和自己的生活,以及供女兒上學,他開始認真寫作短篇小說。他之所以選擇短篇小說,是因為短篇小說的寫作時間不長,發(fā)表的地方也很多,可以很快拿到錢。這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從 William Sidney Porter 改為 William Sydney Poter,也許是逃亡的需要。他的女兒不知道他被判了刑,只知道“他在外地做生意”。她由外祖父母撫養(yǎng),他們一家搬到了匹茲堡。
1899年12月,他以“歐·亨利”為筆名在《麥克盧爾》雜志圣誕專號上發(fā)表了短篇小說《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誕襪》(Whistling Dick’s Christmas Stocking)!皻W·亨利”(O.Henry)是法國優(yōu)秀的藥劑師艾蒂安·歐西安·亨利(Etienne-Ossian Henry)的名字的節(jié)略。他把小說寄給他在新奧爾良的沒有蹲監(jiān)獄的朋友,他的朋友再轉寄給雜志社,這樣就沒有人會懷疑真正的作者在監(jiān)獄里了(用筆名也是為此目的)。此后,他的筆名開始為讀者所關注。
紐約時代
1901年,服刑3年零3個月后,歐·亨利因在獄中表現良好而提前獲釋。7月24日,他在匹茲堡與女兒團聚。
1902年,他移居紐約,成了職業(yè)作家,創(chuàng)作了上百篇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他是為了離雜志社和出版商更近一些才這樣做的。盡管他沒有忘記早年的歡樂,他卻看見了生活的陰暗面。他不辭辛勞的日夜寫作,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就是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他這時的寫作速度非?,極少修改。他為此曾說過:“一篇小說一旦開了頭,我就非得一口氣寫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寫不下去!痹诩~約,由于大量佳作的發(fā)表,他名利雙收,有時也受到記者的采訪?伤粌H揮霍無度,而且賭博,染上了他父親的惡習——酗酒。寫作的勞累與生活的無節(jié)制使他的身體受到了嚴重損傷。
1904年,他出版了一生中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Cabbages and Kings),這是一部結構松散的政治諷刺小說,有時也被視作短篇小說集。
1906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出版,其中包括《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警察與贊美詩》、《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二十年后》和《帶家具出租的房間》等名篇。歐·亨利這部短篇小說集以及以后的短篇小說中體現了歐·亨利關心社會底層小人物,著重刻畫微妙的感情的寫作風格。與當時其他作家著重表現紐約等大城市的上層社會不同,歐·亨利一直著力于表現繁華都會里和西部鄉(xiāng)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寫了美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對浪漫和冒險生活的追求。歐·亨利筆調幽默,善于使用雙關語,而且小說的結尾都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情理之內”,這就是著名的“歐·亨利式結尾”。由于他寫的都是平常生活,情節(jié)和文筆又吸引人,所以頗受歡迎。
第二段婚姻
1907年,他跟早年時代的戀人莎拉·林德賽·科爾曼(Sarah Lindsey Coleman)結婚。他們是在歐·亨利一次回鄉(xiāng)期間重逢的。然而這次婚姻并未給歐·亨利帶來任何幸福,反而帶來更多的不和與不快。
1908年,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他的經濟狀況也開始不好,為了緩解生活壓力,他不得不以很快的速度創(chuàng)作小說來換取稿費,這也導致了他的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他經常一周六天喝酒、賭博,第七天花一天來寫一篇短篇小說,再交給雜志發(fā)表。他一周就能發(fā)表一篇短篇小說。這一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城市之聲》.這一年,歐·亨利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最后一片葉子》,作品文字樸實,但感情濃郁,藝術性很高,給予人很大的感動,是他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整個世界都知道這篇小說。
1909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命運之路》,里面顯出了他深受悲觀主義和宿命論的影響,特別是短篇小說《命運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
1910年,他創(chuàng)作了也許是他最輕松幽默的作品《紅毛酋長的贖金》,讓人忍俊不禁。長年寫作的勞累與無節(jié)制的生活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損傷,再加之婚姻的不幸,6月3日,他在寫作他一生中最后一篇短篇小說《夢》時病倒了。6月5日,他死于肝硬化!秹簟肥撬詈笠黄≌f,未完,他原本想讓它成為自己的轉型之作(當時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結果未能如愿就病逝了。
他的葬禮在紐約舉行,他被葬于北卡羅來納州阿什維爾。1927年,他的女兒瑪格麗特·沃斯·波特(Margaret Worth Poter)去世,與他合葬在一起。
主要作品
《咖啡館里的世界公民》
《財神和愛神》
《麥琪的禮物》(也稱作《賢人的禮物》)
《證券經紀人的浪漫故事》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
《包打聽》
《警察與贊美詩》
《愛的犧牲》
《姑娘》
《醉翁之意》
《二十年后》
《小熊約翰·湯姆的返祖現象》
《叢林中的孩子》
《鬧劇》
《慈善事業(yè)數學講座》
《幾位偵探》
《雙料騙子》
《綠色門》
《婚姻手冊》
《心與手》
《布萊克·比爾藏身記》
《索利托牧場的衛(wèi)生學》
《蘋果之謎》
《吉米·海斯和繆里爾》
《催眠術家杰甫·彼得斯》
《最后一片葉子》
《華而不實》
《黃雀在后》
《提線木偶》
《五月是個結婚月》
《市政報告》
《沒有完的故事》
《比綿塔薄餅》
《公主與美洲獅》
《心理分析與摩天大樓》
《托尼婭的紅玫瑰》
《我們選擇的道路》
《虎口拔牙》
《刎頸之交》
《兩位感恩節(jié)的紳士》
《回合之間》
《汽車等待的時候》
《生活的波折》
《女巫的面包》
《信童傳情》
《菜單上的春天》
《迷夢》
《各取所需》
《圣羅薩里奧的兩位朋友》
《鐘擺》
《活期貸款》
《天窗室》
《第三樣配料》
《白鴿》
創(chuàng)作特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
歐·亨利
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于拮據狀態(tài)。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面包而寫作的”。
歐·亨利因為他本身是一個窮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貧窮的勞動人民,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我認為,歐·亨利的小說之所以讓我喜歡,是因為他的小說,我們往往猜不出結果是什么,而真正的結果會讓我們難以置信,這也說明了他豐富的想象力,歐·亨利的小說語言很生動而且很精練,他的短篇小說一開始就抓住了我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小說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詼諧之外,總有一些讓費人猜測的地方,他常常讓我們以為以邏輯思維就可以猜到的結局,卻往往情節(jié)一轉,使故事的結尾變的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被譽為“歐·亨利式結尾”,這也是歐·亨利最為出名的一個方面!稓W·亨利》的短篇小說內容很多:其中多為描寫一些小人物,描寫美國西部牧場,描寫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夢的小職員,以及一些城市的騙子,和對拜金主義者的嘲諷。盡管歐·亨利對于社會現狀總有不滿,可他也沒有放棄希望,因此,悲慘的故事和人物總會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結局,也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微笑里的辛酸,諷刺里的悲哀和無可奈何。
寫作特征
歐·亨利的小說通俗易懂,其中無論發(fā)生了什么,發(fā)生在何處,也無論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寫的都是世態(tài)人情,并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一般說來,驅使人們行動的欲望和動機是相當復雜的,但是歐·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對來說卻都比較簡單,動機也比較單一,矛盾沖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貧與富。這一方面大概因為美國是個平民社會,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貴族階級,既然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貧富就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時正值美國內戰(zhàn)后的“鍍金時代”,拜金主義盛行,坑蒙拐騙樣樣齊全,貪污泛濫成災,似乎只人能賺到錢便是成功,并不問問錢的來歷是否清白合法,難怪金錢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與歐·亨利同時代的馬克·吐溫說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貧窮總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國,貧窮是恥辱!睔W·亨利筆下的蕓蕓眾生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金錢主宰的世界中,他們的處境動機,他們的的喜怒哀樂,大都與金錢的占有有關,所以歐·亨利描繪的世態(tài)人情,無論是善是惡,都有某種美國式的單純。
歐·亨利小說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huán)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為了給丈夫購買一條白金表鏈作為圣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發(fā)。而丈夫出于同樣的目的,賣掉金表給妻子買了一套發(fā)梳。盡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是無價的。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年輕畫家頑強地活下去,老畫家于風雨之夜掙扎著往墻上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葉。他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價,但青年畫家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一個富人已經淪落到挨餓的地步,但他堅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節(jié)請窮朋友吃飯的職責。而剛吃飽飯的窮朋友為了使對方滿意,也忠實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們各自作出犧牲,為的是給他人一點安慰。所有這些都未必稱得上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們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善,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
歐·亨利對惡具有同樣的敏感,他把美國這個名利場上的把戲看得十分透徹,那些“叢林中的孩子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巧取豪奪,行的都“叢林法則”。殘忍遇到狠毒,小騙碰上大騙,強盜騙子縱然高明,卻仍然斗不過金融家,華爾街的經紀人是決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這種對財富的角逐中,人們的靈魂受到腐蝕,年輕的姑娘明明在飯館當出納員,卻偏偏裝腔作勢,假冒名門望族。忙忙碌碌的經紀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個金錢萬能的世界里,父親的財神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從而使獨生子獲得求婚的機會,愛神對此只能甘拜下風。
不過,歐·亨利筆下的善與惡并不那么截然分開,涇渭分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個廣闊的中間地帶,其中存在著良心發(fā)現,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種種可能性。決定洗手不干的保險箱盜竊犯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鎖在保險庫里的孩子,當眾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準備著跟警察再去蹲監(jiān)獄。一個自慚形穢,背棄了情人男人,畢竟還能盡自己的努力,讓青梅竹馬的姑娘斷了對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開始生活。
歐·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于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歐·亨利具有把情節(jié)剪裁得恰到好處的本領,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成功的關鍵。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情節(jié)的發(fā)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fā)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像《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fā)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于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說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兩難的處理和意外的結局往往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專門是為幽默而幽默的。綁架孩子的歹徒被頑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寧可倒貼錢把孩子護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復一日地制造幽默,竟變成了一個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終在殯儀館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別塵世的愚蠢,重新恢復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歐·亨利顯然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寫道:“我的笑話的性質是和善親切的,絕不流于諷刺,使別人生氣!边@句話也適用于歐·亨利本人,他諷刺,但不流于諷刺,他的嘲諷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時能令人震驚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如《生活的陀螺》和《鐘擺》那樣,它們體現了歐·亨利透視生活的能力。歐·亨利的語言本身也充滿了夸張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劇性的作用,使大眾讀者更能接受。
主要成就
近百年來,歐·亨利的小說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終擁有大量的讀者,足見其作品的生命力。1918年,美國設立一年一度的“歐·亨利紀念獎”,專門獎勵短篇小說的成就。歐·亨利的名字早已和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和小人物的悲喜連在了一起。
影響評價
主要評價
歐·亨利的小說最顯著、最為人熟知和稱道的特點是結尾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他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將某一方面著力描寫。這些描寫與主題是密切相關的,但并沒有觸及最重要的事實,最重要的事實只用一兩筆帶過,讀者難以看出他埋下的伏筆。到故事結尾處,筆鋒一轉,寫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這時,讀者再回想一下整個小說,會為歐·亨利的構思的精妙而拍案叫絕。他的這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是獨具匠心的,但并非挖空心思才想得出來的。
歐·亨利的寫作不以任何作家為楷模,但他受到了居伊·德·莫泊桑和馬克·吐溫的影響。他常讀莫泊桑的作品,“歐·亨利式結尾”就是受到莫泊桑的《項鏈》等小說的啟發(fā)而形成的。他的幽默和夸張深受當時大量流行的幽默刊物的影響,其中幽默小說和諷刺小說的集大成者就是馬克·吐溫。他創(chuàng)作時并不考慮什么創(chuàng)作的規(guī)矩,怎樣想來就怎樣寫。然而,他的寫作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供讀者消遣”。也許是出于這個原因,還沒有哪位評論家說過歐·亨利曾深受某某作家的影響,他的小說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結局,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為了供讀者消遣,歐·亨利的小說常出現極度夸張,如他在短篇小說《都市生活》中形容一位黑人年齡之大時,竟說他“與金字塔的年歲一般大”。他把極度夸張運用得很得當,使作品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歐·亨利又是有名的幽默大師,可以與馬克·吐溫媲美。他的小說經常令讀者捧腹。他的幽默與消遣這個目的是分不開的。盡管歐·亨利寫小說是一心想給讀者消遣,他的小說卻也不全是喜劇性和滑稽劇性的小說。他也寫悲劇,而且數量不少。他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和《最后一葉》就是悲劇性小說。歐·亨利也寫愛情小說,但不是像別的作家那樣為了歌頌愛情的永恒,他的這類小說總要出現讀者意想不到的情況,令讀者一笑,一嘆,或是一驚。這些小說也能說明歐·亨利構思的巧妙、他的獨創(chuàng)天才,但從中也能看出他為供讀者消遣而寫作的目的。
歐·亨利有很多的小說以紐約為背景。他不寫紐約的繁華,至多只略帶幾筆。他筆下的紐約是個怪事層出不窮的大都市。當時有人說,紐約的社會基礎是四百個上流人物,他們舉足輕重,歐·亨利就在《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中針鋒相對地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紐約是由四百萬普通民眾作基礎的,他們是社會中最最重要的人。他主要寫小人物,但偶爾也寫大人物,但他們不是作為社會中堅力量出現的,而是出現在滑稽劇性小說中。
歐·亨利在1902年才移居紐約,對紐約人有褒有貶,但他筆下對美國西部人卻表現出明顯的好感,這大概與他長期生活在西部有關。他筆下的西部人都是忠厚淳樸、勤勞勇敢、聰明能干、重兄弟義氣的人。在寫西部人時,歐·亨利同樣沒有忘記讓讀者消遣,小說也多夸張與幽默,構思精巧,結局往往出人意料。
歐·亨利在寫作時并沒有批判美國社會,也沒有想到將人作階級上的劃分(因此階級意識不強,也就在拒斥階級理論的后現代社會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況且他的小說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在他的作品中,任何地方的人都有好有壞。他的感情傾向、是非觀念在小說中非常清楚。例如,他在《剪亮的燈盞》、《沒說完的故事》等短篇小說中顯示了他對低工資的女售貨員的同情,但也不客氣地勾畫出了他們的虛榮心;他在《剪狼毛》中揭露了詐騙犯的勾當,但并不諱言許多上當受騙的人本身也居心不良,想占便宜;他的短篇小說《命運之路》(The Road of Destiny)表現出人擺脫不了命運控制的思想,悲觀主義和宿命論思想很深;《“真兇”》(The Guilty Party)告誡人們不要忽視對子女的教育。歐·亨利以他自己的眼觀觀察生活,判別是非,他的作品表現了他觀察到的生活和他的思想。
他的長篇小說雖然只有一部,而且結構松散得可以看做短篇小說集,但仍然很不錯。一方面,它很幽默;另一方面,它的諷刺力度也很強,直指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經濟上的新殖民主義統(tǒng)治。而且它和一些其他長篇小說開啟了松散的長篇小說的先河,影響了很多作家。他的諷刺和幽默對林·拉德納有著一定的影響。
歐·亨利以其眾多的作品,一起作品的巧妙構思和幽默而贏得了世界范圍內的贊譽,成為美國獨樹一幟短篇小說家。他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和“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是與居伊·德·莫泊桑和安東·契訶夫并稱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人物批評
有的外國評論家曾說過:“(歐·亨利的小說)不要真實性,沒有道德意識,沒有人生哲理!薄贿^這種說法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當時有人批評他的“歐·亨利式結尾”讀多了就沒意思。——不過這種說法也被多數評論家所否定。
有人認為他的小說寫的淺薄。有人說:“在歐·亨利的所有小說中 ,找不出一個寫得真實的人物。”歐·亨利對自己的小說也不滿意,一次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過:“我是個失敗的人。我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老實說,我并不滿意。我就害怕人們說我是什么u2018名作家u2019。”
人物影響
1917年,他最后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流浪兒》(Waifs and Strays)出版了。1918年,美國設立了“歐·亨利紀念獎”,一年頒獎一次,獎勵每年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延續(xù)至今。每年五月,位于奧斯汀的“歐亨利博物館”還會舉辦“世界雙關語錦標賽”。
經典作品
《最后一片葉子》
經過一夜凄風苦雨的吹打,第二天,常春藤上只剩下了一片葉子,那是最后的一片葉子了。憂郁無助的她凄涼地說,當最后的那片葉子凋落時,她也就死了。為了喚起她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她的另一位窮畫家朋友鼓勵她、無微不至地關懷她,但都無濟于事。因為她將自己的精神和希望寄托在最后的那片葉子上。在接下來那個風雨交加的夜里,她們樓下的一個窮苦的老畫家不顧年邁體弱,冒雨在常春藤下的墻上畫了一片藤葉。這位老畫家一生不得意,但他總是說他會畫一幅杰作的,就是這幅杰作——那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增強了她的精神力量,當年輕畫家慢慢康復時,老畫家卻因為冒雨畫下那一片樹葉而生病死去。
《警察和贊美詩》
一無所有、露宿街頭的流浪漢索比為了應對即將來臨的嚴冬,千方百計地想犯點法,以求達到他的企圖:去布萊克維爾監(jiān)獄度過寒冷的冬天。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往往事與愿違,他屢次故意犯法,但警察都不抓他,而當他忽然良心發(fā)現,準備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時,警察卻不由分說地將他逮捕了。終于達到了他去布萊克維爾監(jiān)獄度過嚴冬的夢想。
《麥琪的禮物》
在圣誕節(jié)來臨之際,一對貧窮夫妻為了互贈圣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發(fā),為丈夫買來了一條白金表鏈,而丈夫卻賣掉了祖?zhèn)鹘鸨頌槠拮淤I來了一套精美的發(fā)梳,當他們都拿出各自的禮物時,卻發(fā)現這些禮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場,雖然他們都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但他們純真美好的愛情卻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