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莊學本

    莊學本

      莊學本(1909-1984),中國影像人類學的先驅,紀實攝影大師。于1934至1942年間,在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攝了萬余張照片,寫了近百萬字的調查報告、游記以及日記,并于1941年舉辦西康影展,20萬人前去參觀。他的照片展示了那個年代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為中國少數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但直至今年,他的影像才被逐步發(fā)覺,其在攝影史上的貢獻和地位被重新定義。


    個人檔案

    中文名: 莊學本

    籍貫: 上海·浦東

    性別: 男

    民族: 漢

    出生年月: 1909年

    莊學本

    去世年月: 1984年

    所處時代: 現代

    職業(yè): 紀實攝影家

     

    成就: 中國影像人類學先驅

    紀實攝影大師

     

    重要事件: 西康影展

     

    代表作品: 《十年西行記》;《塵封的歷史瞬間》

    人物簡介

     

    莊學本(1909-1984),中國現代影像人類學的杰出先行者,中國攝影史上一位被忽略的大師級人物。

    他于1934至1942年,在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了近十年的考察。在這期間,莊學本拍攝了萬余張照片,寫了近百萬字的調查報告、游記以及日記。他的照片讓讀者第一次看到了那個年代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豐富,看到了一種優(yōu)雅,美麗與尊嚴,無論貧與富,為中國少數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

    1941年,莊學本舉辦了“西康影展”,以真實的形象介紹了西康的山川、地理、民族、物產,吸引觀眾二十萬余人次,其中有國民黨高官如孫科、于右任、孔祥熙、陳立夫、陳果夫等。據莊學本在《籌辦西康影展經過》一文記載,“總計影展材料的搜集占23縣,費時3年。舉行影展的都市3個(重慶,成都,雅安),會場8處,陳列9次,展覽37天,觀眾約20萬(重慶10萬,成都10萬,雅安8千)”。在1941年2月到5月,重慶新民報、重慶大公報、成都中央日報、成都中國日報等十數家報刊雜志還報道了西康影展。

    莊學本在1949年開始了明顯的轉變:他依然重點拍攝肖像照,還會利用在《民族畫報》外出采訪的機會,到各地開展考察,但“他不再是完全個人的拍攝,而是根據政治的需要開始做選題,他的照片變得很陽光,高歌猛進,意氣風發(fā)”。

    1965年4月8日,身任《民族畫報》編輯部副主任的莊學本和他的妻子被以“開除公職,清洗回鄉(xiāng),自謀生計”的處分,被迫離開北京,回到上海浦東的老家,終止攝影生涯。

    文革期間,莊學本將家中私有財產包括幾千張照片悉數上交。其辦攝影展的愿望也一直未遂。

    他一生歷盡千辛萬苦拍攝的上萬幅西部少數民族的影視作品、人文資料在文革中中已損失過半,部分現保存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化宮、民族畫報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處。

    即使到了1984年,他在上海浦東家中去世時,這位攝影師的悼詞上,“著名攝影家”的字句也依然被要求刪改。   

    直到20世紀末,這位被公眾、也被攝影史淡忘的攝影師,卻開始被附加上了“攝影大師”、“中國影像人類學先驅”的頭銜。李媚、蕭亮中、顧錚、李公明、鄧啟耀、楊小彥、馮原等活躍于知識界的學者,紛紛撰文紀念莊學本,攝影理論家李媚說,“莊學本完全有足夠資格成為中國攝影史上重要的大師級人物”。由此,其作品開始廣為人知,他在攝影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確立。

    部分作品

    莊學本以《良友》畫報、《中華》畫報和上!渡陥蟆诽丶s記者的身份,隨專使行署進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到成都后,因為專使不允而使入藏計劃落空,后來,他請南京的朋友在蒙藏委員會辦了一張去果洛的旅行護照,證件上用了“開發(fā)西北協會調查西北專員”的名義。

    莊學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記》里寫到:“我覺得險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價值,有一探的必要。而u2018開發(fā)西北u2019是u2018失掉東北u2019后指示青年動向的坐標,并不是空喊口號,要開發(fā)整個西北,必先明了這個關系重大的腹地!

    只要凝視就會被感動——莊學本攝影作品

    他的攝影考察從一開始就專注于那些“白地”(地圖沒有之地),他的目光從社會組織。生產方式,貿易到自然生態(tài),文化。宗教,習俗等,幾乎囊括了整個社會形態(tài)。

    拍攝性質決定工作方法,他沒有像現在一些以社會考察方式工作的攝影師一樣走過一條從藝術創(chuàng)作到社會工作者的之路。攝影于他,自然,直接,樸素地就是一種記錄。當他拍攝一個人的肖像時,他會同時拍攝正面,側面,背面,顯然,他是對一個民族從人種到服飾的記錄。難得的是他的目光不僅有平民,還有統治階級和貴族,不僅涉及當地的生活形態(tài)婚喪嫁娶,還涉及稅收制度與教育。

    他在《十年西行記》中這樣寫道:與這些邊地民族“相處即久,就知其快樂有趣,古風依然,反覺其精神高潔。有自詆同胞為野番正者,為大繆”。

    正因為如此,他的圖片與西方考察者的圖片體現出一種態(tài)度上的根本差異。在西方攝影者的眼中,這些邊民幾乎千篇一律的目光呆滯,表情木納,衣服破爛不堪,實屬“野番”。莊學本的照片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那個年代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豐富,看到了一種優(yōu)雅,美麗與尊嚴,無論貧與富。應該說,他為中國少數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視覺檔案與調查報告。

    個人成就

    1、 中國影像人類學先驅

    2、紀實攝影大師

    相關評價

    “莊學本的圖片是其中最有藝術和人類學雙重價值的;當我有幸看到莊學本的數千張照片時,最震撼我的是他拍攝的肖像。搜尋記憶,似乎還沒有那一位中國當代攝影家的肖像作品像他的這些作品一樣對我具有那么深刻的震動。我想即使就憑這些肖像作品,莊學本就有足夠的資格成為中國攝影史上重要的大師級人物。那一張張面孔具有巨大的疑聚力,只要疑視就會被感動,哪怕目光只是匆匆而過,你都無法不駐足停留。我們被觸動的是內心的柔軟之處而不僅僅是眼球。莊學本的圖片有一種攝影人夢想中的境界:自我的消失。我很難想象當那些人們與他雙目相對的時候,他們是怎樣超越了眼前陌生的照相機和這個漢地男人,而獨自存在的?” 攝影評論家李媚如是說。 

    大事年表

     

    1909年出生于上海市郊浦東,父親務農兼教私塾。

    1924年15歲在上海尋源學塾讀了二年舊制中學因交不起學費輟學。16歲在上海幾家公司當實習生。

    1930年21歲為尋求真知,參加由五個知識青年組成的“全國步行團”,他們的口號是:“憑我兩條腿,行遍全國路,百聞不如一見,前進!前進!前進!”由上海步行北上,一路進行社會考察,訪問陶行知等文教界知名人士,到北京后因直奉戰(zhàn)起而被迫返回。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東三省,奴役我同胞,他在當時“失掉東北而開發(fā)西北”的思想標向影響下,懷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熱情。決心投身西部考察事業(yè),立志把祖國腹地(當時稱邊地)各民族的真實情況,介紹給國人,以期開發(fā)西部。

    1934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國民黨政府組織致祭專使行署。他帶上當職員積蓄的旅費二、三百元,擬以《良友》畫報、《中華》畫報、上!渡陥蟆诽丶s記者的身份,隨專使行署進藏考察,到成都后運專使不允而使入藏計劃落空。于是選一個在歷史上、地理上有意義的,被誣為“吃人野番”居住的果洛草原去考察,這在當地的地圖上還是一塊沒有勘測過的“白地”。為了旅行的需要請南京的朋友在蒙藏委員會辦了一張去果洛的旅行護照,證件上用了“開發(fā)西北協會調查西北專員”的名義。經理縣、馬爾康北上,在阿壩偶然得到一次調停當地與甘肅地方軍閥戰(zhàn)爭的機會,于是應墨桑土司之請與小土司拜為兄弟。繼續(xù)北上進入川青兩省交界的果洛草原進行考察,返程經阿壩、過大草地、松潘、疊溪、茂縣而歸。拍攝的上千張照片和旅行記,由《中央日報》、《申報》、《良友》畫報連載,在南京舉辦了個人攝影展,專著《羌戒考察記》由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935-1937年被國民黨政府護送班禪回藏專使行署聘為攝影師。受中央研究院委托進行少數民族體質測量,受中山文化教育館委托收集少數民族文物標本。隨專使行署由南京到西安,經蘭州、西寧、果洛到玉樹。此行拍攝了九世班禪在青海塔爾寺、甘肅拉 卜楞寺舉行的盛大法會,又利用旅途間歇考察了蒙、藏、土、撒拉等少數民族。旅行的見聞、以《西游記》、《青海旅行記》等為題連載于“良友”畫報、上海“申報”。

    1937年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寇又進犯上海,心里只想回家參加抗戰(zhàn),先后三次告假到11月8日才得到專使批準。于是過通天河水橋南下,經石橋在 甘 孜聞班禪圓寂,歸心如箭,經爐霍、道孚、泰寧于12月底到康定,此時上海已淪陷,有家歸不得。

    1938年1月到成都想投筆從戎,報考航空機械學校未被錄取。正在彷徨之際,西康建省需要各種專業(yè)人才,即受聘任西康建省委員會參議,次年西康省政府成立改稱顧問,從事民族考察。

    1938年先到丹巴,考察大金川流域的嘉絨,越西田壩考察彝族。

    1939年初在冕寧、西昌,又扮作郵差的伙計,進入時稱“彝族奴隸社會中心”的昭覺城。又經鹽源進入極富神秘色彩的“喇嘛王國木里”。南行到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永寧瀘沽湖。返程經九龍回康定時正是夏季。休息一個月后又攜帳篷西行經理塘草原,到有“關外蘇杭”之稱的巴塘拍攝藏戲,又順金沙江南行到得榮,再從白松折返,經義敦到巴塘,原計劃沿金沙江北上德格考察,終因突發(fā)“甘 孜事變”受阻。于是在巴塘過冬,春節(jié)看喇嘛寺跳神舞、曬大佛、送瘟神1940年冒著春雪回康定。這一時期考察了西康的藏、彝、普米、苗、傈傈、納西等民族。所著《西康彝族調查報告》、良友畫報《新西康專號》、《康藏獵奇記》等分別由西康省政府、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等出版、發(fā)表。

    1941年在重慶、成都、雅安三城市舉辦《西康影展》,以真實的形象介紹了西康的山川、地理、民族、物產,揭示了被人稱為“神秘的 西康”,吸引觀眾十萬余人次,其中有的時國民黨高官如孫科、于右任、孔祥熙、陳立夫、陳果夫等,有的是社會進步人士如郭沫若、黃培炎、許壽堂等,有的在意見簿上寫了題詞。

    1942年藏族資本家組建的康藏貿易公司開通了印度往西藏的馱運業(yè)務,為實現去西藏考察的宿愿,應邀參加公司常駐印度加爾各答,采購西藥、布皮等貨物經西藏內運。但終因印度政府不肯簽發(fā)護照,而不能實現去西藏的愿望。在印期間訪問了新德里、孟買、大吉嶺、噶倫堡等地,拍攝有一千多張照片,攝影集《西竺剪影》1945年在印度加爾各答出版。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返回闊別十年的上海,整理《十年西行記》等圖文作品1948年在南京、上海、杭州舉辦《積石山區(qū)影展》。《康藏民間故事》由上海時代書局出版。

    1949年11月到北京參加新中國的民族工作,先后受毛澤東、朱德接見,二次參加中央民族訪問團出訪,歷任國家民委參事,民族出版社畫刊編輯室副主任、民族畫報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攝影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

    1950-1952年隨中央訪問團到了四川、西康、云南、貴州和內蒙古、東北等民族地區(qū)。

    1952年參加廣西桂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訪問了金秀大瑤山、融水大苗山。

    1953年去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1954年去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采訪了蒙古、滿、達翰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

    1958年重訪了四川羌族地區(qū)。

    1962年參加了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舊地重游,變化萬千。解放后所采訪的作品發(fā)表在《民族畫報》和各種有關畫集、報刊雜志上。

    1965年以所謂的歷史問題被“開除工職”。

    1975年“平反”時已中風偏癱。

    1979年抱病參加第四屆全國文代會。

    1980年《莊學本少數民族攝影選》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4年因病上海浦東家中去世。一生歷盡千辛萬苦拍攝的上萬幅西部少數民族的影視作品,人文資料“十年浩劫”中已損失過半,僅存部分現保存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化宮,民族畫報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處,期盼能不改作者初衷繼續(xù)為國家服務。

    2002年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中國攝影》第三期,用八篇文章,45個頁面,78幅圖片以《莊學本——一位被淡忘的攝影大師》為題編發(fā)了專題。同年《華夏文人地理》發(fā)表了《十年西行記》的部分章節(jié)。

    2004年在康定舉行的第四屆康巴藝術節(jié)上,為莊學本、孫明經兩位上世紀30年代的老攝影家舉辦了《康定老照片展覽》。

    2005年用400幅照片,圖文并茂地展示上世紀30年代川甘青康滇人文風貌的《塵封的歷史瞬間》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同年《羌戎考察記》將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國攝影家叢書—莊學本》將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代表作品

     《十年西行記》;《塵封的歷史瞬間》

    莊學本文章發(fā)表與書籍出版

      

       涉水渡河,阿壩,1934年,莊學本攝

     。1)《桃關朝嵐》,《中華》1934年6月

      (2)《彈口琴的康女及其裝束》,《開發(fā)西北》第2卷第6期,1934

     。3)《康藏近事》,《申報月刊》1934年10月

     。4)《跳歌莊》,《中華》1934年11月

     。5)《考察邊疆:莊學本返滬談廓洛克地方風土人情》,《申報》1935年1月7日

     。6)《西羌碉樓》,《中華》1935年3月

     。7)《神秘之雪山黃龍會》,《中華》1935年4月

     。8)《西羌風景》,《開發(fā)西北》第3卷第6期,1935

      (9)《淘金記——四川省漳臘金礦寫真》,《良友》1935年8月號

     。10)《廓洛克民族》,《良友》1935年8月號

     。11)《廓落克》,《開發(fā)西北》第3卷第6期

      (12)《揚子江景色》,《東方雜志》1935年第7期

      (13)《成都風光》,《東方雜志》1935年第8期

      (14)《禹王苗裔》,《良友》1935年9月號

     。15)《西戎風物——古昆夷之遺族》,《良友》1935年10月號

      (16)《東方的瑞士——西陲黃龍寺雪山勝景》,《良友》1935年10月號

     。17)《西陲攝影片段》,《柯達雜志》1935年第10期

      (18)《今日之吐蕃民族——一個男惰女勤的社會》,《良友》1935年12月號

     。19)《羌戎考察記》,《中央日報》1935年12月至1936年9月

     。20)《川邊一部落》,《中華》1936年1月

     。21)《青海旅行記》,《申報》1936年3月至5月

     。22)《陜西農村印象——西游記第一集》,《良友》1936年3、4合刊

     。23)《青海等會》,《中華》1936年4月

     。24)《跳神》,《中華》1936年4月

     。25)《戀愛在青海——西游記第二集》,《良友》1936年5月號

     。26)《從西京到青!饔斡浀谌,《良友》1936年6月號

     。27)《道喇》,《中華》1936年6月

     。28)《青海土人之羅曼斯》,《中華》1936年6月

     。29)《班禪歸藏》,《良友》1936年7月號

     。30)《起程回藏之班禪大師》,《中華》1936年7月

     。31)《班禪回藏第一站——》,《中華》1936年7月

     。32)《青海軍之騎術——西游記第四集》,《良友》1936年7月號

     。33)《班禪回藏》,《東方雜志》1936年第16期

      (34)《青海女子之頭飾》,《中華》1936年7月

      (35)《西北回教》,《中華》1936年8月

      (36)《拉卜楞巡禮》,《中華》1936年9月

     。37)《青海婦女與頭飾——西游記第五集》,《良友》1936年9月號

     。38)《從蘭州到拉卜楞——西游記第六集》,《良友》1936年12月號

     。39)《西陲之民族》,《良友》1936年12月號

     。40)《游山會——西游記第七集》,《良友》1937年1月號

     。41)《青海番兵》,《中華》1937年1月

      (42)《青海民俗》,《中華》1937年2月

     。43)《跳神——西游記第八集》,《良友》1937年2月號

     。44)《羌戎考察記》,良友圖書公司1937年3月

     。45)《青海婦女生活》,《中華》1937年3月

      (46)《四川戎人生活》,《中華》1937年4月

     。47)《拉卜楞風土記(一)》,《中華》1937年5月

     。48)《青海時輪金剛法會》,《中華》1937年6月

     。49)《拉卜楞風土記(二)》,《中華》1937年7月

     。50)《青海之撒拉民族》,《中華》1937年7月

     。51)《撒拉族的祀會——西游記第九集》,《良友》1937年7月號

     。52)《青海名剎巡禮——西游記第十集》,《良友》1937年11月號

     。53)《西康丹巴調查》,《西南邊疆》1939年5月

     。54)《昨日的青海》,《中華》1939年8月

     。55)《撒民風俗》,《中華》1939年10月

     。56)《青海獵勝》,《中華》1940年1月

      (57)《藏戲——康藏獵奇記(一)》,《良友》1940年3月號

     。58)《游牧生涯——康藏獵奇記(二)》,《良友》1940年5月號

     。59)《伊思蘭教鱗爪》,《中華》1940年5月

     。60)《新西康專號》,《良友》1940年9月

     。61)《青海金砂》,《中華》1941年4月

     。62)《青海!,《中華》1941年4月

     。63)《西康彝族調查報告》,西康省政府1941年5月

     。64)《踏冰入海——青海海心山的奇觀》,《中華》1941年6月

      (65)《青;罘稹,《中華》1941年9月

     。66)《俄洛初步介紹》,《西南邊疆》1941年9月

     。67)《西藏之戲劇》,《邊政公論》1942年1月10日

     。68)《西康木雅貢嘎雪山游記》,《康導月刊》1942年1月25日

     。69)《羅羅的婚姻生育及喪葬》,《康導月刊》1942年1月25日

     。70)《籌辦西康影展經過》,《康導月刊》1942年1月25日

     。71)《西竺剪影》,印度加爾各答,1945年

      (72)《介紹越西暖帶密土司嶺光電》,《邊疆通訊》1947年9月

     。73)《大積石山與俄洛人民生活》,《康藏研究》1948年第18、19期

     。74)《積石山風景線》,《科學畫報》1948年5月

     。75)《積石山及其附近之氣象暨山川民物》,《中央日報》1948年2月16日

     。76)《探測世界最高峰——積石山及其附近山川》,《中央日報》1948年2月25日

     。77)《康藏民間故事》,上海時代書局,1950年

      (78)《內蒙古的牛乳化學工業(yè)》,《民族畫報》1955年2月創(chuàng)刊號

     。79)《大興安嶺的獵手——鄂倫春人》,《民族畫報》1955年創(chuàng)刊號

      (80)《用攝影機反映少數民族的生活——寫在個人影展之前》,《中國攝影》1957年第4期

      (81)《山林里的活寶》,《民族畫報》1957年4月

      (82)《從生活細節(jié)談“草原上的神鷹”》,《新聞攝影》1958年2月

      (83)《羌族》,《民族畫報》1959年3月

     。84)《養(yǎng)獐》,《民族畫報》1959年6月

     。85)《養(yǎng)獐和人工采香試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年

      (86)《展望各族人民的攝影花圃》,《大眾攝影》1960年第1期

     。87)《“拉薩節(jié)日的歡樂”——評藍志貴作品》,《中國攝影》1960年第1期

     。88)《彝族人民在歡笑》,《民族畫報》1962年10月

     。89)《事隔二十三年》,《民族畫報》1962年11月

      (90)《涼山巨變》,《中國新聞》1962年12月

      (91)《三訪涼山》,《中國新聞》1962年12月11日

     。92)《從迷信到科學》,《民族畫報》1963年1月

     。93)《彝族婚姻今昔》,《民族畫報》1963年2月

     。94)《彝族漆器》,《民族畫報》1963年6月

     。95)《大熊貓產仔》,《民族畫報》1964年3月

     。96)《莊學本少數民族攝影選》,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

      (97)《莊學本少數民族攝影作品選登》,《民族畫報》1984年11月

     。98)《西康彝族調查報告》(再版),臺灣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99)《塵封的歷史瞬間》,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

     。100)《中國攝影家叢書——莊學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6年

     。101)《羌戎考察記》(再版),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

     。102)《莊學本全集》,中華書局和廣東美術館聯合出版,2009年

      (103)《回眸經典——中國攝影大師藍志貴、莊學本藏族攝影作品精品展》圖錄由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國人文化廣告聯合刊印。

    名人推薦
    • 尤金·阿杰特
      法國攝影家。當過海員、演員,40歲始從事攝影。擅長拍攝巴黎人的生活照片,如公園、雕塑、欄柵、小販、橋梁等。用特技拍攝的《櫥窗》系列深受行家的...
    • 于越
      于越,出生于山東青島,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導表專業(yè)。1999年,參加青島市形象大使比賽獲得最佳上鏡獎。2005年,因出演都市喜劇《輝...
    • 葉君
      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中選擇瀏覽1. 當代著名中青年畫家 2. 攝影家3. 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講師 4.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5. 河南省詩歌協會...
    • 楊樺
      楊樺,男,1955 年5 月9日生,教授,1977年成都體育學院畢業(yè),F任中國籃協副主席。
    • 張華斌
      張華斌,中國當代杰出的人像攝影師。曾獲全國人像攝影精英賽金獎,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yōu)秀攝影師大獎,中國人像攝影十杰,第六屆中國攝影藝術金像...
    • 顧堅
        顧堅(約1369年前后),元末明初戲曲家,昆曲鼻祖。自號“風月散人”,昆山千燈人,太學生,精于南辭,善作古賦。元將擴廊貼木兒聽說他善歌,屢...
    名人推薦